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见丙烯酸酯乳液加固脆弱考古出土漆膜的实验室研究
1
作者 董录明 韩向娜 +2 位作者 孙战伟 邵安定 种建荣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共9页
以常用的丙烯酸酯乳液AC33、B60A、MC76、SF016作为脆弱考古出土漆膜的加固剂,利用静态热机械分析仪微损、精确的特点,对加固前后漆膜的弯曲强度进行测试。根据漆膜应力应变的提升程度,对4种加固剂的保护效果进行量化评价。结合扫描电... 以常用的丙烯酸酯乳液AC33、B60A、MC76、SF016作为脆弱考古出土漆膜的加固剂,利用静态热机械分析仪微损、精确的特点,对加固前后漆膜的弯曲强度进行测试。根据漆膜应力应变的提升程度,对4种加固剂的保护效果进行量化评价。结合扫描电镜观察漆膜表面和剖面加固前后的孔洞、裂隙填充情况以及加固剂成膜状态,揭示其加固特点。结果发现,加固后漆膜的应力提高了56%~3 511%,应变提高了103%~3 876%,其中质量分数为20%的AC33增强效果最好,20%的B60A增韧效果最好,MC76和SF016加固效果相对较差。20%是4种加固剂的最佳使用质量浓度,此时漆膜孔洞和裂隙被完全填充,加固剂在漆膜表面形成连续的薄膜且不过量堆积。本研究将静态热机械分析仪用于极端脆弱考古出土漆膜的残余力学强度测试和加固剂保护效果的量化评估,探讨4种典型丙烯酸酯乳液对漆膜机械强度提升的规律特征,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将为考古出土糟朽漆器保护修复遴选加固剂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漆膜 丙烯酸酯乳液 力学强度 静态热机械分析仪
下载PDF
陕西刘家洼遗址出土漆膜劣化机理分析
2
作者 董录明 黄琦钧 +3 位作者 孙战伟 邵安定 种建荣 韩向娜 《中国生漆》 2022年第3期41-45,共5页
陕西澄城县刘家洼遗址是春秋时期芮国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对研究关中地区周代诸侯国的发展演变意义重大。刘家洼遗址出土漆木器是音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本文以散落漆膜及其周围赋存土壤为研究对象,使用显微观察、... 陕西澄城县刘家洼遗址是春秋时期芮国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对研究关中地区周代诸侯国的发展演变意义重大。刘家洼遗址出土漆木器是音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本文以散落漆膜及其周围赋存土壤为研究对象,使用显微观察、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离子色谱、XRD、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镜-能谱等技术手段,对漆膜糟朽状态、制作材料和工艺以及埋藏土壤的矿物组成、化学指标和可溶盐进行分析,为探明刘家洼漆木器地下埋藏过程中发生劣化的机理及研发对应的保护技术。本文首次将考古漆膜与其周围埋藏土壤进行关联研究,初步阐释了刘家洼遗址出土漆膜的劣化机理,将为漆器后期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家洼遗址 漆器 劣化机理 pH 可溶盐
下载PDF
“南海Ⅰ号”沉船底部海泥的科技分析
3
作者 黄琦钧 董录明 +1 位作者 韩向娜 王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59-64,共6页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商船,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海域,于2007年被整体打捞出水,是迄今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出土文物18万余件。文章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热分析、显微分析、红外光谱分析、...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商船,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海域,于2007年被整体打捞出水,是迄今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出土文物18万余件。文章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热分析、显微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拉曼光谱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等方法检测海泥的矿物成分、有机质和可溶盐等,结果发现“南海Ⅰ号”底部海泥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粘土矿物,有机质含量为6.62%,可溶盐含量为0.6%,成分主要是NaCl、CaSO_(4),还有少量的MgSO4和KCl。海泥pH值为7.74。“南海Ⅰ号”的埋藏环境关系到木质船体、陶瓷器等大宗船载货物的劣化机理研究,对沉船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可为“南海Ⅰ号”沉船出水文物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I号 海泥 矿物组分 可溶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