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 被引量:5
1
作者 董捍东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9年第1期36-37,共2页
目的比较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在临床诊断心脏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接受心电图检查的198例患者进行研究,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9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组心律失常的检出情... 目的比较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在临床诊断心脏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接受心电图检查的198例患者进行研究,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9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组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和阳性诊断率。结果两组心房纤颤和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差异对比无意义,P>0.05;观察组窦房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纤颤、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速、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静止检出率及阳性诊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效果更好,检出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心脏病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董捍东 陈传奇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年第4期1383-1384,共2页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收诊冠心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统计诊断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统计无症状心肌缺血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发作情...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收诊冠心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统计诊断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统计无症状心肌缺血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发作情况。结果:经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为45例无症状心肌缺血,37例有症状心肌缺血,无症状心肌缺血组发作时间及平均每次持续时间均短于有症状心肌缺血组(P<0.05或P<0.01);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的灵敏度为76.92%(40/52)、特异度为83.33%(25/30),漏诊率与误诊率分别为23.08%、16.67%。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症状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无症状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诊断
下载PDF
早期复极综合征32例心电图分析
3
作者 董捍东 陈传奇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2期144-144,共1页
早期复极又称"提早复极综合征",是心电复极异常的一种,为生理性心电图变异,是指心室除极尚未结束,部分心肌便开始复极。早期复极综合征(ERS)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正常心电图变异。在健康人中早期复极综合征约占1.9%,大部分没有症状,部... 早期复极又称"提早复极综合征",是心电复极异常的一种,为生理性心电图变异,是指心室除极尚未结束,部分心肌便开始复极。早期复极综合征(ERS)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正常心电图变异。在健康人中早期复极综合征约占1.9%,大部分没有症状,部分患者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迷走神经的影响减弱有关,会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复极综合征 心电图分析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提早复极综合征 交感神经兴奋性 心电图变异 复极异常 心室除极
下载PDF
头部电针透穴、体针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丁慧琴 董捍东 杨静娟 《新中医》 CAS 2020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目的:观察头部电针透穴、体针联合氟西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电图及抑郁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2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头... 目的:观察头部电针透穴、体针联合氟西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电图及抑郁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2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头部电针透穴、体针治疗,2组均治疗4周。对比2组临床疗效,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电图及抑郁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6.89%,高于对照组的6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脑电图正常患者比率均升高,研究组脑电图正常患者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浆5-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血浆5-HIA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电针透穴、体针联合氟西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5-HIAA水平,疗效优于单纯使用氟西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头针 电针 透针 体针 氟西汀 脑电图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下载PDF
老年性腰椎退行性改变的X线诊断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郭麦军 董捍东 关国定 《社区医学杂志》 2006年第10X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改变 临床意义 老年性 X线诊断 退行性病变 老龄人口 X线表现 人口老龄化
下载PDF
住院精神病人骨折23例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郭麦军 董捍东 +1 位作者 关国定 薛慧丹 《中国民康医学》 2006年第24期958-958,共1页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人常见骨折部位及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3例住院精神病人骨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病人发生骨折多见于股骨颈与粗隆间、前臂,主要原因为活动室、卫生间、澡堂等病人出入较多的场地...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人常见骨折部位及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3例住院精神病人骨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病人发生骨折多见于股骨颈与粗隆间、前臂,主要原因为活动室、卫生间、澡堂等病人出入较多的场地地面湿、滑,容易发生跌伤。结论: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以人为本,为住院精神病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周到,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预防发生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 精神病人 骨折
下载PDF
利培酮、喹硫平、氯氮平及奥氮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QTc间期延长的影响 被引量:34
7
作者 董捍东 陈传奇 +1 位作者 孙丽娟 郭雅明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1年第2期233-236,共4页
目的研究利培酮、喹硫平、氯氮平及奥氮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电图校正QT(QTc)间期延长的影响。方法纳入河南省洛阳荣康医院收治的132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各33例。分别单一采用利培酮、喹硫平... 目的研究利培酮、喹硫平、氯氮平及奥氮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电图校正QT(QTc)间期延长的影响。方法纳入河南省洛阳荣康医院收治的132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各33例。分别单一采用利培酮、喹硫平、氯氮平及奥氮平治疗。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并分析4组治疗前及治疗1、3、6个月时QTc变化情况,并比较4组不同性别患者QTc间期延长情况,分析治疗前后电解质水平变化。结果利培酮组、喹硫平组、奥氮平组治疗3、6个月QTc间期显著长于治疗前(P<0.05),氯氮平组治疗6个月QTc间期显著长于治疗前(P<0.05);氯氮平组治疗3、6个月QTc间期显著低于喹硫平组(P<0.05),氯氮平组、奥氮平组治疗6个月QTc间期较治疗前延长度均显著低于利培酮组、喹硫平组(P<0.05)。利培酮组、喹硫平组女性QTc间期延长显著高于男性(P<0.05),氯氮平组、奥氮平组的QTc间期延长度均显著低于利培酮组、喹硫平组(P<0.05)。4组治疗前后血钾、血钠、血镁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喹硫平、氯氮平及奥氮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对QTc间期延长均有一定影响,以利培酮、喹硫平影响较大,且女性发生QTc间期延长风险更高,但总体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喹硫平 氯氮平 奥氮平
原文传递
“同类可畏”
8
作者 董捍东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1-41,共1页
有人说,在中青年干部选拨、职级升迁,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问题上,相当一部分阻力是来自本单位的同辈人。这话讲得极是。清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讲过一个故事,也表达了类似看法。
关键词 《阅微草堂笔记》 同类 干部选拨 职称评定 中青年 纪晓岚 故事 清人
原文传递
42例精神发育迟滞脑电图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董捍东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9期293-293,共1页
目的:了解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脑电图(EEG)的特点。方法:主要以我院的脑电图结果、部分门诊和住院病历资料为线索,回顾性统计分析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脑电图异常表现。结果:精神发育迟滞脑电图有散在性5~20μ... 目的:了解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脑电图(EEG)的特点。方法:主要以我院的脑电图结果、部分门诊和住院病历资料为线索,回顾性统计分析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脑电图异常表现。结果:精神发育迟滞脑电图有散在性5~20μV的多形性慢波活动、散在性或爆发性4~7Hz的70~250μV的O波及发作性尖样放电、棘慢波2.5~5Hz的90—250μV多棘慢综合波、2~3.5Hz的150~300μV弥漫性或爆发性出现的8波,异常率高达90.4%,存在高度弥漫性异常。由于致病因素不详,很难确定智力低下程度特征性的脑电图表现。结论: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异常脑电图表现可客观反映脑细胞生物电活动及脑功能的情况,精神发育迟滞程度越重,EEG表现越异常,对临床具有一定的诊断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发育迟滞 异常脑电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