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轴对称超临界粘性喷流的数值模拟
1
作者 崔杰 董松野 张宝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4-20,共7页
从雷诺平均的非定常Navier-Stokes方程出发,利用时间相关法,采用隐式的BeamWarming格式中的矢通量分裂技术,结合Baldwin-Lomax代数湍流模型,数值模拟了收敛喷管的内流场和喷射流场。通过对超... 从雷诺平均的非定常Navier-Stokes方程出发,利用时间相关法,采用隐式的BeamWarming格式中的矢通量分裂技术,结合Baldwin-Lomax代数湍流模型,数值模拟了收敛喷管的内流场和喷射流场。通过对超临界工况下喷管跨音速流场的数值计算,表明本文的结果与试验结果是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管气流 湍流射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跨音速小扰动方程的多重解
2
作者 施发树 董松野 于守志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7,共7页
本文利用Engquist-Osher格式,离散跨音速小扰动方程(TSD)和边界条件,选择不同初场计算NACA0012翼型二维定常位势流场,得到了与试验值较符合的结果,同时用Murman-Cole非守恒和守恒两格式计算并进行了比较。着重用数值实验进一步探讨多重... 本文利用Engquist-Osher格式,离散跨音速小扰动方程(TSD)和边界条件,选择不同初场计算NACA0012翼型二维定常位势流场,得到了与试验值较符合的结果,同时用Murman-Cole非守恒和守恒两格式计算并进行了比较。着重用数值实验进一步探讨多重解问题,发现并总结出了几点很有参考价值的规律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音速流动 小扰动流 数值解
下载PDF
跨音速小扰动方程的多重解
3
作者 施发树 董松野 于守志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81-381,共1页
本文利用Engguist-Osher格式离散跨音速小扰动方程(TSD)和边界条件,选择不同初场计标绕NACA0012翼型二维定常位势流场,同时,用Murman-Cole非守恒和守恒两格式计算并进行了比较,着重用数值实验进一步探讨多重解问题,发现并总结出下列几... 本文利用Engguist-Osher格式离散跨音速小扰动方程(TSD)和边界条件,选择不同初场计标绕NACA0012翼型二维定常位势流场,同时,用Murman-Cole非守恒和守恒两格式计算并进行了比较,着重用数值实验进一步探讨多重解问题,发现并总结出下列几点很有参考价值的规律和现象。 首先,用E-O格式求解跨音速小扰动方程存在多重解。与M-C非守恒格式相比,它排除了零攻角以外的多重解现象。仅在很窄的马赫数M。范围内(0.84~0.86)获得三个解,一个为对称解,另外两个为一正一负的非对称解,这是一个新的发现。 其次,对称性特征量或者叫环流强度Γ>10^(-3)量级时,无法收敛到对称解。只有取零初场或差不多完全对称的收敛场(Γ介于10^(-3)~10^(-15)之间)作为初场,才能收敛到对称解。注意松弛因子能影响多重解的收敛。 另外M~C守恒格式的收敛值、收敛速度、稳定性、多重解现象与E-O格式相比稍差或相似,但在音速点附近,C_p值不够连续光滑,其激波最多占据两个网格。 M-C非守恒格式不唯一现象要宽广复杂得多。一般地,超临界流动时,以零初场和小攻角、低马赫数的收敛解作为大攻角、高马赫数下的初场,收敛到物理解,反之则不然,亚临界流动时,解唯一。但亦有反常的情况。 M-C非守恒格式捕捉激波位置准确且收敛快速,但在音速点附近,和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音速流动 小扰动理论 多重性
下载PDF
无粘性和粘性流体通过收缩喷管内外流场的数值解
4
作者 邵继锋 温功碧 +1 位作者 吴望一 董松野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59-363,共5页
本文从欧拉方程和雷诺平均N-S方程出发,采用Mac Cormack格式,数值模拟了收缩喷管出口边缘奇异性带来的不稳定。计算例子与现有实验符合很好。
关键词 收敛喷管 喷管流动 数值解
下载PDF
弹用高亚音速S形进气道设计和试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宝生 董松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7-22,共6页
简要介绍弹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一系列高亚音速S形进气道气动设计和试验研究结果,并提出了关于高亚音速S形进气道在弹上的位置、进气道长度、进口形状、进口面积、内外唇口以及S形通道型面等设计的基本准则。通过风洞模型试验和发动... 简要介绍弹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一系列高亚音速S形进气道气动设计和试验研究结果,并提出了关于高亚音速S形进气道在弹上的位置、进气道长度、进口形状、进口面积、内外唇口以及S形通道型面等设计的基本准则。通过风洞模型试验和发动机/进气道匹配试验,发现不同弹体布局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借助激光技术观察并记录了弹体涡在一定攻角情况下进入S形腹部进气道的现象,与其它测试结果相配合,证实了弹体涡、弹翼波以及附面层的互相干扰对进气道性能影响的严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道 匹配 风洞试验 气动设计 航空发动机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