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性法高锰酸盐指数测定误差探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董琼蕃 《环境与发展》 2020年第7期108-109,共2页
高锰酸盐指数测定过程中误差产生主要与高锰酸钾溶液浓度,草酸钠溶液浓度,水浴加热温度、水浴水位及水浴加热时间,滴定温度、滴定速度、滴定时间、滴定终点判定,反应体系的酸度,实验用水等因素有关。为提高测定精度,减少测定误差,本文... 高锰酸盐指数测定过程中误差产生主要与高锰酸钾溶液浓度,草酸钠溶液浓度,水浴加热温度、水浴水位及水浴加热时间,滴定温度、滴定速度、滴定时间、滴定终点判定,反应体系的酸度,实验用水等因素有关。为提高测定精度,减少测定误差,本文重点分析了酸性法高锰酸盐指数测定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误差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锰酸盐指数 酸性法 误差 措施
下载PDF
浅析洱海入湖河流黑龙溪河道治理 被引量:1
2
作者 董琼蕃 吕兴菊 卫志宏 《低碳世界》 2020年第4期28-29,共2页
黑龙溪是洱海流域主要入湖河流之一,也是其水质较差、河道治理投入较大的入湖河流之一。本文从黑龙溪现状、污染源分析等方面入手,阐述河道治理措施。
关键词 黑龙溪 污染源分析 治理措施
下载PDF
洱海大气氮素湿沉降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明雨 吕兴菊 +1 位作者 卫志宏 董琼蕃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8-457,共10页
通过对2020年位于洱海湖区周边4个站点大气降水的实地监测,定量揭示了大气湿沉降不同形态氮素(TN、DTN、AN、NN、NIT、PN)的浓度和时空分布规律,探讨了氮素沉降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而明确了大气氮湿沉降对湖区外源性氮素... 通过对2020年位于洱海湖区周边4个站点大气降水的实地监测,定量揭示了大气湿沉降不同形态氮素(TN、DTN、AN、NN、NIT、PN)的浓度和时空分布规律,探讨了氮素沉降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而明确了大气氮湿沉降对湖区外源性氮素输入的贡献程度,评估了氮素湿沉降入湖负荷对湖区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监测点降水中氮素浓度年内总体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总氮浓度为0.18~8.73 mg/L,平均浓度为1.34±0.686 mg/L,氮素浓度呈现干季高湿季低的变化规律;氮素湿沉降通量月际变化大致呈M双峰型,沉降通量峰值出现在浓度最低但降雨量最大的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沉降通量与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沉降通量AN/NN为1.97,农业生产活动的氮素排放是湿沉降的主要来源;2020年洱海湖面湿沉降总氮直接输入负荷量约为170.11 t,其中铵态氮86.86 t,硝态氮51.58 t,总氮直接入湖负荷约占流域农业面源排放量的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 湿沉降 时空分布 洱海
下载PDF
洱海大气氮磷湿沉降特征及入湖负荷估算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明雨 吕兴菊 +2 位作者 董琼蕃 李航 高登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8-73,共6页
为了揭示洱海湖区大气氮磷湿沉降特征,于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以总氮(TN)、总磷(TP)为主要水化学指标,对湖区布设的4个站点进行雨水监测;结合同期降水数据和湖区水质监测资料分析,阐释了洱海湿沉降污染物浓度和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 为了揭示洱海湖区大气氮磷湿沉降特征,于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以总氮(TN)、总磷(TP)为主要水化学指标,对湖区布设的4个站点进行雨水监测;结合同期降水数据和湖区水质监测资料分析,阐释了洱海湿沉降污染物浓度和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湿沉降直接入湖污染负荷量,并评估了其入湖负荷对湖区水环境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洱海流域年降水量由南向北、自西向东递减,降水主要集中在6~10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79%~96%;②降水中总氮浓度均值为(1.180±0.682)mg/L,总磷浓度均值为(0.072±0.021)mg/L,降水总氮、总磷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浓度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③总氮、总磷湿沉降通量7月份最大、5月份最小,沉降通量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④洱海湖面湿沉降总氮输入量约为183.32 t,总磷约为11.19 t,湖面湿沉降总氮直接入湖负荷占入湖河道年输入的20.01%,总磷占15.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 湿沉降 沉降通量 时空分布 入湖负荷 洱海
下载PDF
洱海总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黄明雨 窦嘉顺 +3 位作者 杨四坤 高登成 张葵东 董琼蕃 《环境科学导刊》 2021年第1期17-24,共8页
为研究洱海水体总有机碳(TOC)的空间分布特征,逐月调查了2018年3月—2019年2月洱海水体11个点位总有机碳含量,探讨TOC与环境因子(水温(WT)、pH值、透明度(SD)、溶解氧(DO)、COD Cr、COD Mn、总磷(TP)、总氮(TN)、氨氮(NH 3-N)、叶绿素a(... 为研究洱海水体总有机碳(TOC)的空间分布特征,逐月调查了2018年3月—2019年2月洱海水体11个点位总有机碳含量,探讨TOC与环境因子(水温(WT)、pH值、透明度(SD)、溶解氧(DO)、COD Cr、COD Mn、总磷(TP)、总氮(TN)、氨氮(NH 3-N)、叶绿素a(Chl a)、藻类细胞密度D)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洱海TOC的浓度范围为3.04~10.83 mg/L,年平均值为6.10±1.72 mg/L,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春季(3—5月)TOC浓度呈现由大变小的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132):洱海TOC与COD Cr(r=0.913,p<0.01)、WT(r=0.801,p<0.01)、TP(r=0.730,p<0.01)、COD Mn(r=0.689,p<0.01)、NH 3-N(r=0.615,p<0.01)、Chla(r=0.530,p<0.01)、TN(r=0.383,p<0.01)、D(r=0.301,p<0.01)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SD(r=-0.654,p<0.01)、DO(r=-0.461,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pH(r=0.183,p<0.05)相关性不显著。洱海水体中的TOC含量是外源输入、内源产生、湖内迁移转化等多个过程动态平衡的结果,TOC浓度的时空分布也受到流域内降雨、农事活动、污水排放、施工、旅游活动、生物活动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洱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