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暗示教学法浅议
被引量:3
- 1
-
-
作者
董畹倩
-
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105-110,共6页
-
文摘
暗示教学法又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因为它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创造的,所以又称其为洛扎诺夫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自一九六六年在保加利亚问世以来,至今只有十多年的历史,却已在苏联、东德、匈牙利、古巴、美国、加拿大、奥地利、英国、法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进行过实验.现在在我们国家的个别地区也在积极开展中.
-
关键词
暗示教学法
暗示学
传统教学法
教师
心理倾向
心理学家
加拿大
综合运用
教学质量
实验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宗教·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 2
-
-
作者
董畹倩
-
出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125-130,共6页
-
文摘
(一) 据一些报刊报导,近两年来出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庙宇里烧香拜佛的、教堂里做礼拜祈祷的人群中,青少年的比例在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约占祈祷人群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是解放以来少见的现象。 有人曾经这样提出问题:宗教是不科学的,宗教信仰是虚无飘渺的,不可能变为现实的、非实在之物。为什么古今中外,不分民族、不分阶不分男女老少有那么多人信仰它,甚至有些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虔诚的宗教徒呢?就是在今天,在一些科学发达的国度里,相信宗教者也不乏其人。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对于报刊上经常讲到的一些社会原因这里不多重述,本文只想就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有关的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
关键词
理想教育
榜样激励
思想教育
精神空虚
学生理想
精神需求
反暗示
义务感
被剥削者
生活理想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试论教育投资的双重性
- 3
-
-
作者
董畹倩
-
出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119-122,共4页
-
文摘
教育劳动是不是生产劳动?教育投资是不是生产性投资?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它不仅是教育学的理论问题,也是经济学的理论问题。它涉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劳动的学说,关于社会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学说。这里我只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马克思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曾给予了明确的定义,他说:“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固有的产物是剩余价值,所以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能力使用者是生产的劳动者,就是说。
-
关键词
生产劳动
社会再生产
社会生产
劳动能力
生产物质
物质生产领域
产品形成过程
辩证统一
物质生产过程
科学技术知识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青少年的思想品德
- 4
-
-
作者
宋慧丽
董畹倩
-
出处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14-18,共5页
-
文摘
当前,如何对中学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如何使德育工作科学化?德育工作有没有规律可循?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学校,有些班级,为什么活动总是开展不起来?原因何在?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和做法。一种认识和做法是:把学习活动和教育活动两者对立起来。
-
关键词
青少年
思想品德形成
德育工作
交往活动
思想品德教育
班主任
人与人
教育活动
培养
学生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在高师教育学课中教书育人续谈
- 5
-
-
作者
李秀菊
董畹倩
-
机构
辽宁师大教育系
-
出处
《教育科学》
1986年第4期45-47,共3页
-
文摘
教书育人这句话非常明确,它指示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不是目的,育人才是目的,育人是教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育人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我们这个开放和改革的时代,对“全面发展”的理解,必须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强调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及其培养。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是创造型的、开拓型的,具有现代化科学知识的。
-
关键词
高师教育学
教书育人
人民教师
教学方法的改革
读书笔记
全面发展
工读学校
教育思想
教育观点
爱教
-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在高师教育学课中教书育人
- 6
-
-
作者
李秀菊
董畹倩
-
机构
辽宁师大教育系
-
出处
《教育科学》
1986年第3期31-35,共5页
-
文摘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教育学的教学首先应该体现这个规律。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那么教育学的教师责无旁贷地首先应该教好书、育好人。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怎样教书育人方面,我们有以下的认识与做法、愿和同志们共同研讨。
-
关键词
教书育人
高师教育学
热爱教师职业
师爱
教学目的
师范生
好书
认识与做法
思维同步
专业课
-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应当全面理解教育的本质
- 7
-
-
作者
董畹倩
-
出处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4期72-78,共7页
-
文摘
长期以来,人们只把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并以此作为教育的唯一的属性。我认为这是很不全面的。这只是反映了教育本质的一个侧面,而另一个侧面,在一定意义上说来是对社会生活更为重要的一个侧面,却被人们忽视了,或者说掩盖了。特别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期,他们宣称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只能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不准说教育是别的什么,他们把这个领域禁锢起来,谁也不准去探讨。
-
关键词
教育的本质
应当
阶级斗争
“四人帮”
上层建筑
教育本质
社会生活
阶级社会
-
分类号
G40-052.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