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掖市龙首山红砂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董秋莲 李毅 +1 位作者 单立山 耿东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4-288,共5页
对张掖市龙首山天然红砂分布区的红砂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根据年龄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以及静态生命表分析了红砂种群动态,用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中的K值,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数I,Cassie指标CA和聚块性指标(m*/m)6个... 对张掖市龙首山天然红砂分布区的红砂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根据年龄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以及静态生命表分析了红砂种群动态,用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中的K值,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数I,Cassie指标CA和聚块性指标(m*/m)6个分布指数对格局类型进行了判断,并根据双向轨迹方差法分析了种群格局规模。结果表明,红砂种群的自然更新状况良好,各龄级苗木均有分布。种群的年龄结构接近于增长型,表现为中龄级(10cm<d≤30cm)丰富;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Ⅰ型,种群目前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种群的聚集强度为0.831 8,分布格局类型为聚集分布;种群有两种空间格局规模,分别为4m×4m和8m×8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种群 大小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中部两种荒漠植物根系构型特征 被引量:62
2
作者 单立山 李毅 +3 位作者 任伟 苏世平 董秋莲 耿东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31,共7页
在河西走廊中部,采用挖掘法挖取红砂和白刺根系,应用拓扑学与分形理论分析了根系构型的特征.结果表明:2种荒漠植物根系的拓扑指数均较小,根系分支模式均近似为叉状分支结构.红砂和白刺根系具有较好的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分别为(1.18... 在河西走廊中部,采用挖掘法挖取红砂和白刺根系,应用拓扑学与分形理论分析了根系构型的特征.结果表明:2种荒漠植物根系的拓扑指数均较小,根系分支模式均近似为叉状分支结构.红砂和白刺根系具有较好的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分别为(1.18±0.04)和(1.36±0.06);分形维数、分形丰度与根系平均连接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2种荒漠植物根系的平均连接长度均较大,以扩大植物的有效营养空间,从而适应干旱贫瘠的土壤环境.2种荒漠植物根系分支前的横截面积等于根系分支后的横截面积之和,验证了Leonardo da Vinci法则.对17个根系构型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根系拓扑指数、根系连接数量、逐步分支率和根系直径4个根系构型参数能很好地表示2种荒漠植物根系构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根系构型 拓扑指数 分形维数 分支率 连接长度
原文传递
红砂根系构型对干旱的生态适应 被引量:66
3
作者 单立山 李毅 +1 位作者 董秋莲 耿东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83-1290,共8页
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不同生境条件下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根系构型参数进行了分析,以探讨红砂根系构型对干旱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①不同生境条件下红砂根系的拓扑指数均较小,根系分支模式接近叉状分支模式,但在干旱的河西走... 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不同生境条件下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根系构型参数进行了分析,以探讨红砂根系构型对干旱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①不同生境条件下红砂根系的拓扑指数均较小,根系分支模式接近叉状分支模式,但在干旱的河西走廊风沙区和戈壁区红砂根系拓扑指数均逐渐增加,表明干旱有使红砂根系分支向鱼尾分支模式发展。②干旱的河西走廊风沙区和戈壁区红砂根系分形维数均较小,分别为1.1778、1.1169,分形特征不是很明显;而半干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形维数较大,根系具有很好的分形特征。③干旱的河西走廊红砂根系总分支率均比半干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要小,表明在半干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红砂根系分支能力相对较强,随着干旱的增加其分支能力有所减弱。④不同生境条件下红砂根系的连接长度都较大,但不同生境却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干旱风沙区根系平均连接长度最长。红砂为适应干旱的环境通过减少根系次级分支和根系的重叠、增加根系连接长度,使其根系的分支模式向鱼尾分支模式发展以降低根系内部对营养物质的竞争,提高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保证植物有效的营养空间,从而在资源贫瘠的环境中吸收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来保证其正常生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指数 分形维数 分形丰度 生态适应 根系构型
原文传递
过敏性休克死亡豚鼠心、气管、喉头IL-10表达的死后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梁琪 范琰琰 +3 位作者 喻林升 杨超 董秋莲 叶光华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5期377-381,共5页
目的研究过敏性休克死亡豚鼠心、气管、喉头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表达的死后变化规律,寻找过敏性休克死亡的法医学诊断的客观指标。方法参照文献建立豚鼠过敏性休克死亡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应用图像分析技术... 目的研究过敏性休克死亡豚鼠心、气管、喉头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表达的死后变化规律,寻找过敏性休克死亡的法医学诊断的客观指标。方法参照文献建立豚鼠过敏性休克死亡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豚鼠心、气管、喉头IL-10在死后0h、48h(4℃冷藏)、5d(-20℃冷冻)、7d(-20℃冷冻)四个时间点的表达量。结果在健康的豚鼠(对照组)心肌细胞、气管、喉头粘膜上皮细胞中IL-10均呈弱阳性表达,而在过敏性休克死亡豚鼠(实验组)心肌细胞、气管、喉头粘膜上皮细胞中IL-10均呈较强阳性表达,各实验组与相应的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死后时间的延长,在死后冷藏48 h或冷冻7 d内,IL-10在心、气管、喉头的表达量呈缓慢减少趋势,但各实验组之间IL-10的表达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死后冷藏48h或冷冻7d内尸体,其心肌细胞、气管、喉头粘膜上皮细胞IL-10呈较强阳性表达,这可能成为过敏性休克死亡法医学鉴定的较好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过敏性休克 免疫组织化学 白细胞介素10(IL-10)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