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猝死风险评估与预防
1
作者 李克研 丁宛萱 董颖雪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2期111-114,119,共5页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基因遗传病,其中心源性猝死(SCD)是该疾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评估HCM患者发生SCD的风险并早期识别和预防对于该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现结合目前关于HCM的最新相关研究及指南,对于HCM所致的猝...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基因遗传病,其中心源性猝死(SCD)是该疾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评估HCM患者发生SCD的风险并早期识别和预防对于该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现结合目前关于HCM的最新相关研究及指南,对于HCM所致的猝死风险评估及预防进行简要阐述,以期对HCM引发SCD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心源性猝死 风险评估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下载PDF
2010年心脏起搏治疗进展概述 被引量:9
2
作者 董颖雪 杨延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4,共5页
过去的2010年心脏起搏治疗领域诸多进展令人振奋。年内公布了众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南,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适应证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起搏系统感染患者的规范化处理意见和电极拔除指征;首次发布了《临床患者心血管可植入电... 过去的2010年心脏起搏治疗领域诸多进展令人振奋。年内公布了众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南,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适应证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起搏系统感染患者的规范化处理意见和电极拔除指征;首次发布了《临床患者心血管可植入电子器械或终止器械治疗的管理共识》。在普通起搏、CRT和除颤领域均公布了许多有突破性的临床成果:MAD IT-CRT研究显示左室电极位于心尖部者临床预后差、死亡率高,而侧壁、前壁或后壁其三者的临床结局没有显著差别;FREEDOM研究提示术后频繁参数优化并不能提高CRT的临床疗效。这些临床实验的结论对以往的传统治疗观念提出了强大的挑战。此外,还发表了报告或发表了一些新的临床研究成果或观点:术中除颤阈值测试及治疗程序设定的新证据;双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的疗效优于单导线心房起搏。可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永久起搏器通过FDA审批;起搏器远程监护体系的临床应用经济有效;起搏器的非心律失常领域的诊断得到拓展。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起搏器获得国家注册证,并已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综述 起搏指南
下载PDF
肺静脉电隔离对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电重构的影响
3
作者 董颖雪 张树龙 +6 位作者 赵宏伟 高连君 尹晓盟 杨东辉 夏云龙 林治湖 杨延宗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92-92,共1页
目的研究肺静脉电隔离(PVI)对犬的心房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电重构的影响,以探讨PVI治疗心房颤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成年杂种犬18只,分为A组和B组。应用硫代巴比妥钠麻醉后分离并结扎双侧颈交感迷走神经干。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 目的研究肺静脉电隔离(PVI)对犬的心房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电重构的影响,以探讨PVI治疗心房颤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成年杂种犬18只,分为A组和B组。应用硫代巴比妥钠麻醉后分离并结扎双侧颈交感迷走神经干。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A组:9只犬,房间隔穿刺后,先行PVI,后以600次/min起搏右心房30 min,构建急性心房电重构模型。B组:9只犬,行房间隔穿刺后构建急性心房电重构模型。分别于PVI前后及心房电重构前后在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时测量右心耳(PAA)、左心耳(LAA)、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和冠状静脉窦远端(CSd)的不应期(ERP)、心房易感窗口(VW)及窦性周长(SCL)。结果①PVI对迷走神经的影响:A组犬PVI后迷走神经刺激对SCL影响较消融前明显降低(P<0.01)。PVI后迷走神经刺激对心房ERP的影响较消融前明显减弱(P<0.05)。PVI后迷走神经介导的心房颤动诱发率明显下降(P<0.05)。②PVI对心房电重构的影响:A组心房电重构后基础状态下和迷走神经刺激时测得的ERP较重构前无明显变化(P>0.05)。心房电重构前后基础及迷走神经刺激下均不能诱发心房颤动。B组心房电重构后基础状态下和迷走神经刺激时测得的ERP均明显缩短(尸值分别<0.01、0.05)。心房电重构前后基础状态下均不能诱发心房颤动,心房电重构后迷走神经刺激下的VW明显增宽(P<0.05)。B组电重构后基础状态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ERP缩短值较A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PVI可导致心房局部去神经反应,抑制迷走神经介导的心房颤动发生。心房电重构伴随着迷走神经对心房电生理特性调节活动增强,迷走神经介导的心房颤动易感窗口增宽。PVI能减轻心房电重构,其机制可能为心房去迷走神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电重构 肺静脉电隔离 心房颤动 迷走神经刺激 迷走神经功能 电生理特性 左心耳 基础状态 右心耳 房间隔
下载PDF
遗传性2型QT延长综合征家系心电现象分析与临床治疗(摘要)
4
作者 董颖雪 王莹琦 +4 位作者 黄立萍 丛培鑫 刘金秋 林治湖 杨延宗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2期170-171,共2页
目的 通过对一例祖孙四代的长QT综合征 (LQTS)家系进行临床心电学研究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揭示该家系成员基因型与基因表型之间的关系 ,并针对其特殊的电生理特征进行临床治疗。方法 对先证者及该家系成员进行临床资料的搜集整理 ,尤其... 目的 通过对一例祖孙四代的长QT综合征 (LQTS)家系进行临床心电学研究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揭示该家系成员基因型与基因表型之间的关系 ,并针对其特殊的电生理特征进行临床治疗。方法 对先证者及该家系成员进行临床资料的搜集整理 ,尤其对 12导联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应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对全部家系成员进行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 ,根据其遗传学分型指导临床治疗。结果 该家系 2 6人中达到临床诊断标准者 6例 ,可疑诊断 1例。其共同的心电图特征为 :QTc≥ 0 .46S ,T波宽大双峰 ,U波明显 ,先证者多次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 ,在室速发生前心电图QTc间期明显延长。基因检测结果表明 7名成员HERG基因的 10号外显子均出现一个新的单碱基的转换突变 (CGA2 5 87TGA) ,该无义突变导致快速激活延迟整流性钾通道 (IKr)缺失了 2 96个氨基酸。对患者予以 β受体阻滞剂及补钾治疗 ,患者室速的发生得以控制。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LQTS一个新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 ,并验证了LQT2患者的心电图特点 :QTc延长 ,T波宽大双峰 ,明显的U波在LQT2家系中并不常见 ,推测该家系中致病基因携带者心电图U波的出现可能同IKr蛋白C末端的缺失有关。QT延长综合征分子遗传学与电生理学研究还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2型QT延长综合征 治疗 心电图 LQTS 分子遗传学 基因型 基因表型
下载PDF
P波极性对鉴别起源于上腔静脉或右上肺静脉房性心律失常的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董颖雪 王东艳 +5 位作者 王莹琦 刘莹 杨东辉 高连君 林治湖 杨延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z1期167-,共1页
  目的目前研究认为,在胚胎发育和组织分化过程中残存于大静脉口部的心房肌(腔静脉及肺静脉)可产生异常的电活动并传布到心房从而产生各种类型的房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的影响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李国草 刘艳军 +6 位作者 夏云龙 高连君 张树龙 杨延宗 董颖雪 尹晓盟 常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083-2086,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碎裂QRS波(fQRS)的影响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AMI患者137例,其中男109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5±12.5)岁。按病情不同将患者分为急诊PC...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碎裂QRS波(fQRS)的影响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AMI患者137例,其中男109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5±12.5)岁。按病情不同将患者分为急诊PCI组31例、择期PCI组61例、未行PCI(拒绝或无法行PCI治疗)组45例,于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周、术后2周及随访6个月时分别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fQRS的发生率;同时根据体表心电图有无fQRS将其分成两组〔fQRS组(70例)和无fQRS组(67例)〕,比较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急诊PCI组、择期PCI组、未行PCI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心房纤颤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7例患者中急诊PCI组、择期PCI组及未行PCI组患者术前心电图梗死部位对应导联可见fQRS者分别为14例(45.2%)、35例(57.4%)、21例(46.7%);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周3组心电图fQR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2周和随访6个月时3组fQR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2周急诊PCI组与择期PCI组患者心电图fQRS发生率较未行PCI组均降低(P<0.01),随访6个月时急诊PCI组心电图fQRS发生率较择期PCI组和未行PCI组降低(P<0.01)。3组患者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有fQRS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无fQRS组〔8.6%(6/70)与0%(0/67),P=0.028〕。结论 AMI后fQRS可能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早期开通冠状动脉血管可以降低心电图fQRS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律失常 心性 碎裂QRS波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在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伴发心律失常检测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5
7
作者 黄立萍 王楠 +4 位作者 董颖雪 洪丽 张树龙 林治湖 杨延宗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2年第11期829-832,共4页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及相伴发的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DCG监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评价SMI发作特点及与年龄的关系;SMI时ST-T改变幅度、持续...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及相伴发的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DCG监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评价SMI发作特点及与年龄的关系;SMI时ST-T改变幅度、持续时间与相关心律失常的关系;受累导联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中48例出现SMI,共计218阵SMI发作;上午6:00至12:00SMI的发作频率最高有110阵(50.5%);SMI发作快频率依赖者32例(66.7%),慢频率依赖者5例(10.4%);SMI发作伴发心律失常33例,检出率79.6%;随年龄增长SMI发生率增高,年龄65-75岁患者中发生118阵,(4.3±2.9)次,人,年龄75-85岁患者中SMI发作97阵,(5.2±2.9)次/人。结论SMI是老年冠心病常见的表现形式,动态心电图能及早检出SMI的存在及其伴发的心律失常,利于评估猝死风险,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娜 董颖雪 +9 位作者 刘飞 李国草 Chandran Sadees Clarance 于晓红 张荣峰 王楠 肖宪杰 尹晓盟 夏云龙 高连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83-789,共7页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65例,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6例(9.23%),CRT有应答患者44例(67.69%)。评价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合并...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65例,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6例(9.23%),CRT有应答患者44例(67.69%)。评价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合并疾病情况、心电图包括左束支阻滞形态特征、电极位置及电极间距等。随访(37.4±17.6)个月,并于术前及术后每6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起搏器程控以及心脏超声等指标进行随访。结果: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心力衰竭病史短、心电图表现为真性左束支阻滞、左心房增大程度较轻、右心室电极位于非心尖部、且术后QRS缩短明显(P<0.05)。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OR=12.452,95%CI:3.235~36.682,P=0.012)。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共12例,其中5例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发生率41.7%。CRT后6个月,合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比较,左室射血分数提高[(15.50±13.45)%vs(4.19±3.34)%]及QRS时限缩短[(28.15±19.17)msvs(11.92±4.03)ms)更显著(P均<0.05)。平均随访(37.4±17.6)个月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死亡率低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0%vs23.7%,P=0.030)。结论: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术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最强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预测因素 左束支阻滞
下载PDF
接受导管消融的心房颤动患者远期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国草 赵威瑾 +6 位作者 夏云龙 高连君 张树龙 杨延宗 董颖雪 尹晓盟 常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25-528,共4页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患者远期血栓栓塞的情况,以了解房颤导管消融患者远期血栓栓塞与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从而指导房颤导管消融患者远期抗凝策略的选择。方法:入选2000-01至2009-05于我院行...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患者远期血栓栓塞的情况,以了解房颤导管消融患者远期血栓栓塞与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从而指导房颤导管消融患者远期抗凝策略的选择。方法:入选2000-01至2009-05于我院行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患者321例,其中阵发性房颤261例,持续性房颤60例,平均随访(66.7±26.9)个月,根据房颤是否复发分为无复发组204例和复发组117例,观察其血栓栓塞情况及与脑血管意外危险因素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结果:无复发组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复发组栓塞发生率(1.96%vs 7.69%,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复发组与复发组中CHA2DS2-VASC<2分者栓塞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HA2DS2-VASC≥2分者(0%vs 5%,P=0.023;4.45%vs 17.24%,P=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复发组中CHA2DS2-VASC<2分者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复发组中CHA2DS2-VASC<2分者栓塞发生率(0%vs 4.45%,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复发组中CHA2DS2-VASC≥2分者栓塞发生率与复发组中CHA2DS2-VASC≥2分者栓塞发生率(5%vs 17.24%,P=0.0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中,长期随访没有房颤复发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降低。CHA2DS2-VASC评分在评价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远期血栓栓塞发生率方面有重要意义。提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远期维持窦性心律患者中CHA2DS2-VASC<2分者可以酌情考虑停用华法林,但对于CHA2DS2-VASC≥2分者,仍继续应用华法林抗凝获益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射频消融 远期成功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miR-1-3p、H-FAB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荣峰 李丹娜 董颖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9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miR-1-3p、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表达,并分析二者对STE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6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诊治的120例STEMI患者为STEM...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miR-1-3p、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表达,并分析二者对STE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6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诊治的120例STEMI患者为STEMI组,另选取同期我院120例心功能正常者为非STEMI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miR-1-3p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FABP、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水平;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TEMI患者血清miR-1-3p、H-FABP与脂代谢指标、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miR-1-3p、H-FABP及联合检测STEMI的诊断价值。结果STEMI组血清miR-1-3p表达及LVEF低于非STEMI组,血清H-FABP、TC、LDL-C、NT-proBNP水平及LVEDD高于非STE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血清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血清miR-1-3p与TC、LDL-C、NT-proBNP、LVEDD、H-FABP均呈负相关(r<0,P<0.05),与LVEF呈正相关(r>0,P<0.05);血清H-FABP与TC、LDL-C、NT-proBNP、LVEDD均呈正相关(r>0,P<0.05),与LVEF、miR-1-3p呈负相关(r<0,P<0.05);二者与TG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miR-1-3p、H-FABP对STEMI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高于单独检测[AUC=0.815,95%CI(0.728~0.846)]。结论STEMI患者血清miR-1-3p呈低表达,H-FABP呈高表达,二者均与患者的脂代谢指标、心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者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对STEMI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miR-1-3p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性别、年龄的差异:单中心结果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婷 张树龙 +8 位作者 臧小彪 龙广宇 江雪 常栋 尹晓盟 董颖雪 夏云龙 高连君 杨延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1 578例因心动过速时自觉心悸而在本院经电生理检查诊断的PS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1 578例因心动过速时自觉心悸而在本院经电生理检查诊断的PS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更多见(58.7%vs41.3%),男性在AVRT的发病中占优势,约是女性的1.5倍。女性AVNRT更多见,约是男性的1.5倍。②AVNRT平均发病年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明显大于AVRT的发病年龄(P<0.001)。显性旁道介导的AVRT平均发病年龄较隐匿性旁道介导者更小,其显著差异也不受性别的影响。③AVRT尤其是显性旁道介导的AVRT似乎更容易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女性AVRT发病存在两个高峰时间段:12~16岁和32~44岁。男性直到16~20岁左右才形成发病高峰,之后直到56岁基本保持每个年龄阶段相似的发病例数。结论不同类型PSVT发病情况受性别、年龄影响不同。显性旁道介导的AVRT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阵发性心动过速 发病年龄 性别差异
下载PDF
肺静脉隔离对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宏伟 张树龙 +6 位作者 董颖雪 高连君 尹晓盟 杨东辉 夏云龙 林治湖 杨延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5期445-447,共3页
目的研究肺静脉隔离(PVI)对犬的心房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易感性的影响。方法9条成年杂种犬,全麻下行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剥离术。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分别于肺静脉消融前后在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时测量窦... 目的研究肺静脉隔离(PVI)对犬的心房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易感性的影响。方法9条成年杂种犬,全麻下行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剥离术。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分别于肺静脉消融前后在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时测量窦性周长(SCL)、右心耳(RAA)、左心耳(LAA)、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和冠状静脉窦远端(CSd)的不应期(ERP)及心房易感窗口(VW)。结果①PVI前迷走神经刺激能明显降低SCL(P<0.001),PVI后迷走神经刺激对SCL影响较小(P>0.05)。②PVI前,迷走神经刺激能明显缩短心房各部位ERP(P均<0.05)。PVI后,迷走神经刺激对心房ERP的影响较小(P均>0.05)。③PVI前后基础状态下测得的VW无变化。PVI后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诱发率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PVI能导致迷走神经介导的窦房结抑制、心房不应期缩短能力及房颤易感窗口增加能力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肺静脉 迷走神经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消融术后心率变异性变化及其对消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立萍 董颖雪 +7 位作者 常栋 丛培鑫 王楠 石佳月 高连君 张树龙 杨延宗 林治湖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第7期511-514,共4页
目的 评价环肺静脉消融(CPVA)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接受CPVA的PAF患者110例[年龄(59.07±11.54)岁,男67例,女43例],患者均接受CPVA至肺静脉电... 目的 评价环肺静脉消融(CPVA)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接受CPVA的PAF患者110例[年龄(59.07±11.54)岁,男67例,女43例],患者均接受CPVA至肺静脉电隔离。分别于消融前及术后第2天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变化及其对消融效果的影响。结果 随访14.46±5.57个月,心房颤动(AF)消融成功率为72.45%(71/98)。完成随访的98例患者中,AF无复发71例,设为消融成功组(男45例、女26例);复发27例,设为消融复发组(男15例、女12例)。两组消融前HRV相似,消融后HRV显著降低(P<0.05);消融成功组HRV均较消融复发组进一步显著降低(P<0.05)。结论 CPVA使HRV显著降低,产生去自主神经效应,这可能是CPVA治疗PAF的机制之一。增加去神经效应对PAF消融长期成功率有一定影响,明确了AF射频消融与HRV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率变异性 环肺静脉消融
下载PDF
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流出道室性早搏体表心电图特点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源君 肖宪杰 +9 位作者 于晓红 张多多 王忠振 张荣峰 李国草 董颖雪 尹晓盟 高连君 杨延宗 夏云龙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9年第5期329-332,336,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合并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和未合并室速的流出道室早的心电图指标,寻找流出道室早合并室速的心电图预测因素。方法入选33例合并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的特发性流出道频发室早患者(室速组)... 目的通过分析合并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和未合并室速的流出道室早的心电图指标,寻找流出道室早合并室速的心电图预测因素。方法入选33例合并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的特发性流出道频发室早患者(室速组)和37例未合并室速的特发性流出道频发室早患者(室早组)。分析比较两组基线数据及心电图相关指标,包括室早指数、联律间期、联律间期指数、T波峰末间期(Tp-Te)、窦性心律QRS波时限、室早前RR间期、QTc、QTS碎裂波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室速组患者QRS波时限[(101.33±19. 46) ms vs.(89. 40±14.02) ms]、Tp-Te[(141.1±78.55) ms vs.(76.60±23.29) ms]、联律间期指数(0.71±0.17 vs.0.62±0.10)均明显大于室早组(P均<0.05),室速组的室早指数明显小于室早组(1.34±0.19 vs.1.64±0. 60,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联律间期指数(OR值=270.03)和Tp-Te(OR值=1.025)是室早合并持续性室速的独立预测指标,其界值分别为0.74(灵敏度45.5%,特异度89.2%)和94 ms(灵敏度57.6%,特异度89.2%)。结论联律间期指数和Tp-Te是特发性流出道室早患者是否合并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的独立预测指标,流出道室早患者心电图联律间期指数越大和Tp-Te越长,发生持续性室速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联律间期指数 T波峰末间期
下载PDF
肺静脉开口面积及左心房容积指数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文娟 常栋 +4 位作者 董颖雪 尹晓盟 夏云龙 高连君 张树龙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6年第6期411-415,450,共6页
目的探讨肺静脉开口面积及左心房容积指数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计算CHADS_2评分和CHA_2DS_2-VASc评分,将评分为0分、1分和≥2分者分别归入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 目的探讨肺静脉开口面积及左心房容积指数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计算CHADS_2评分和CHA_2DS_2-VASc评分,将评分为0分、1分和≥2分者分别归入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脑CT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应用肺静脉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测量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及右下肺静脉的开口面积;运用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左心房上下径、前后径及左右径,计算左心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分析肺静脉开口面积及LAVI与血栓栓塞风险计分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比较各项指标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测价值。结果 (1)CHADS_2评分低危、中危、高危患者分别有73例(35.4%)、82例(39.8%)和51例(24.8%),而在CHA_2DS_2-VASc评分下,各组分别有41例(19.9%)、67例(32.5%)和98例(47.6%)。LAVI、左上肺静脉开口面积、左下肺静脉开口面积、右上肺静脉开口面积、肺静脉开口总面积与CHADS_2评分及CHA_2DS_2-VASc评分均存在显著相关性。(2)LAVI、左上肺静脉开口面积、左下肺静脉开口面积及肺静脉开口总面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预测有诊断价值。结论心脏超声测得的LAVI、MSCT测得的肺静脉开口面积与CHADS_2评分及CHA_2DS_2-VASc评分存在相关性。这些指标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卒中 肺静脉开口面积 左心房容积指数 血栓危险分层
下载PDF
室间隔不同部位起搏对QRS波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贾静静 董颖雪 高连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3期258-260,共3页
QRS波可能与起搏器植入患者的预后有关,QRS波时限越长,左、右室电激动顺序和收缩的同步性越差,提示左室收缩功能越差。QRS波时限、形态、电轴及振幅在心尖部与室间隔部起搏不同,在不同的室间隔部起搏也有所不同。大多认为室间隔起搏的QR... QRS波可能与起搏器植入患者的预后有关,QRS波时限越长,左、右室电激动顺序和收缩的同步性越差,提示左室收缩功能越差。QRS波时限、形态、电轴及振幅在心尖部与室间隔部起搏不同,在不同的室间隔部起搏也有所不同。大多认为室间隔起搏的QRS波时限小于心尖部起搏,室间隔起搏的QRS波形态更接近生理性起搏,尤其是His束起搏,所以QRS波的时限和形态可能反映心脏起搏部位、左心功能、心脏电活动同步性等。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不同起搏方式对QRS波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起搏 综述 QRS波 电轴
下载PDF
迷走神经对心房电重构的影响
17
作者 张树龙 董颖雪 +7 位作者 高连君 杨东辉 赵春月 赵宏伟 尹晓盟 刘金秋 林治湖 杨延宗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91-92,共2页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对心房电重构的影响。方法24只杂种犬随机分为3组,3组犬均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效应。A组(10只):心房电重构过程中无迷走神经干预:B组(8只):应用阿托品阻断迷走神经效应;C组(6只):在心房电重构过程中同时进行迷走...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对心房电重构的影响。方法24只杂种犬随机分为3组,3组犬均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效应。A组(10只):心房电重构过程中无迷走神经干预:B组(8只):应用阿托品阻断迷走神经效应;C组(6只):在心房电重构过程中同时进行迷走神经刺激。在右心房(RA)、冠状静脉窦(CS)和右心室(RV)放置多极导管。通过RA导管进行600次/min的起搏30 min构建急性心房电重构模型。在心房电重构前、后测量基础状态(无迷走神经刺激)和迷走神经刺激下的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和心房颤动易感窗口(VW)。结果A组犬心房电重构后基础状态下及迷走神经刺激时的ERP较心房电重构前明显缩短(P值均<0.05)。B组犬心房电重构后与心房电重构前基础状态下及迷走神经刺激时的ER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值均>0.05)。C组犬心房电重构后基础状态下及迷走神经刺激时的ERP较心房电重构前明显缩短(P值均<0.05)。A组及C组心房电重构后ERP缩短值明显大于B组(P值均<0.05),但A组及C组ERP缩短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状态下,3个实验组的实验犬在心房电重构前后均不能诱发心房颤动(VW接近0)。迷走神经刺激下, B组实验犬在心房电重构前后也不能诱发心房颤动(VW接近0),但A组及C组实验犬电重构后较电重构前容易诱发心房颤动(P值均<0.05)。结论短期的心房电重构能够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心房电重构可能伴随着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及迷走神经刺激可能加重心房电重构,导致心房颤动易感性增加。迷走神经阻滞能减轻心房电重构,降低心房颤动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电重构 心房颤动 有效不应期 基础状态 右心室 实验犬 冠状静脉窦 右心房 实验组
下载PDF
上腔静脉隔离对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
18
作者 肖明 张树龙 +5 位作者 董颖雪 高连君 杨东辉 夏云龙 林治湖 杨延宗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92-93,共2页
目的通过分析迷走神经调节的心房电生理指标(心房有效不应期及心房颤动易感窗口)的变化,间接揭示上腔静脉(SVC)隔离对犬心房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方法9条成年杂种犬,全麻下行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剥离术。经右颈内静脉穿... 目的通过分析迷走神经调节的心房电生理指标(心房有效不应期及心房颤动易感窗口)的变化,间接揭示上腔静脉(SVC)隔离对犬心房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方法9条成年杂种犬,全麻下行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剥离术。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经股静脉穿刺放置右心室导管(行临时右心室起搏)、环状标测导管(Lasso)及消融导管。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分别于SVC隔离前、后在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时测量右心耳(RAA)、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和冠状静脉窦远端(CSd)的不应期(ERP)、心房易感窗口(VW)及窦性周长(SCL)。不应期缩短值为基础状态下的ERP与迷走神经刺激时的ERP的差值。VW定义为引起房性早搏或心房颤动的最长S1与最短S2间期的差值。结果①窦性周长的变化:SVC隔离前,基础状态与迷走神经刺激的SC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78±28.49)次/min比(142.67±15.42)次/min,P<0.001]:SVC隔离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4.89±19.19)次/min比(114.33±31.41)次/min, P>0.05]。②有效不应期的变化:SVC隔离前,迷走神经刺激下测得的心房ERP为(51.11±18.33) ms,CSd为(56.67±22.36)ms,CSp为(48.89±25.22) ms;基础状态下分别为(101.11±27.59)、(98.89±14.53)和(101.11±12.69) ms,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SVC隔离后,迷走神经刺激所致心房ERP缩短的能力明显下降(P<0.001);迷走神经刺激下的CSd、CSp分别为(89±15)、(93.3±18.7)ms,显著短于基础状态下的(96.7±18)、(98.9±20.3) ms (P值均<0.001)。③心房易感窗口的变化:SVC隔离前、后基础状态下测得VW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C隔离前迷走神经刺激容易诱发心房颤动,迷走神经刺激下的RAA、CSd和CSp测得的VW分别为(21.11±20.88)、(16.66±23.97)及(22.22±18.55)ms,RAA、CSd和CSp测得的VW分别为(6.67±1I.18)、(8.89±14.52)及(2.22±6.67)ms,隔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VC隔离后迷走神经介导的心房颤动诱发率明显下降。结论SVC隔离能导致迷走神经介导的窦房结抑制、心房不应期缩短能力及心房颤动易感窗口增加能力明显下降。提示SVC隔离可导致心房局部去神经反应,抑制迷走神经介导的心房颤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迷走神经刺激 迷走神经功能 上腔静脉 不应期缩短 标测导管 消融导管 房性早搏 有效不应期 右心室
下载PDF
肾性高血压大鼠心房肌电重构相关离子通道的mRNA的变化
19
作者 杨东辉 张万琴 +4 位作者 杨延宗 李世军 夏云龙 董颖雪 林治湖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 利用“2肾 1夹”型Goldblatt高血压大鼠模型 ,观察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与心房肌电重构相关的离子通道mRNA的变化 ,探讨其意义。方法 Sprague Dawley大鼠 ,高血压组用U型银夹夹住左肾动脉近心端 ,右肾保留 ;假手术组只分离左肾动... 目的 利用“2肾 1夹”型Goldblatt高血压大鼠模型 ,观察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与心房肌电重构相关的离子通道mRNA的变化 ,探讨其意义。方法 Sprague Dawley大鼠 ,高血压组用U型银夹夹住左肾动脉近心端 ,右肾保留 ;假手术组只分离左肾动脉 ,不夹银夹。套尾法监测尾动脉血压 ,分别于手术后 2、4、6w处死动物 (各 6只 ) ,TRIZOL提取左右心耳总mRNA ,RT PCR半定量分析Na+ 通道α亚单位 (Na+ α)、L型钙通道α1C亚单位 (CaL α1C)和瞬时外向钾通道 (Kv4 3)mRNA的表达量 (以GAPDH为内参照 )。结果 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 ,左心耳CaL α1C的mRNA水平在 2w和 4w明显增高 ,分别是假手术组的 2 5倍和 2 4倍 (P <0 0 0 1) ,6w恢复正常 ,右心耳在 2w和 4w无明显变化 ,6w为假手术组的 2 5倍 (P <0 0 0 1) ;左心耳Kv 4 3的mRNA水平在 4w和 6w分别是假手术组的 1 9倍和 1 7倍 (P <0 0 0 1) ,在右心耳却呈下降趋势 ,4w和 6w分别降低了 30 % (P <0 0 5 )和 2 0 % (P =0 10 ) ;Na+ α的mRNA在左右房无明显变化。结论 肾性高血压大鼠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 ,心房肌CaL α1C的mRNA水平表现为上调 ,左房明显早于右房 ,左右房Na α和Kv 4 3的mRNA变化明显不平行 ;提示mRNA水平的变化是电重构的基础 ,并可能进一步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电重构 MRNA
下载PDF
肺静脉隔离对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影响
20
作者 黄立萍 张树龙 +6 位作者 许燕平 董颖雪 王莹琦 高连君 李世军 林治湖 杨延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7年第1期59-60,共2页
肺静脉隔离(PVI)是目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重要手段之一。支配心房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主要通过心外膜的3个脂肪垫分布到心房的相应区域。肺静脉特别是右肺静脉与3个脂肪垫比邻,因而,PVI有可能损伤心外膜的3个脂肪垫而导致心房... 肺静脉隔离(PVI)是目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重要手段之一。支配心房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主要通过心外膜的3个脂肪垫分布到心房的相应区域。肺静脉特别是右肺静脉与3个脂肪垫比邻,因而,PVI有可能损伤心外膜的3个脂肪垫而导致心房局部去迷走神经。本研究通过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以揭示PVI对控制窦房结自主神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隔离 自主神经调节 心房颤动 心脏 迷走神经 心率变异性 脂肪垫 节后纤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