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蒜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董龙香 胡利静 +2 位作者 胡鲲 肖艳翼 杨先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67-1173,共7页
通过人工培养箱培养的方法,利用分光光度计、酶标仪及相关试剂盒等分别测定铜绿微囊藻在不同浓度(0,0.2,0.4,0.8,1.6,3.2,6.4 g/L)大蒜作用下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以期探讨大蒜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大蒜对铜绿微囊藻表... 通过人工培养箱培养的方法,利用分光光度计、酶标仪及相关试剂盒等分别测定铜绿微囊藻在不同浓度(0,0.2,0.4,0.8,1.6,3.2,6.4 g/L)大蒜作用下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以期探讨大蒜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大蒜对铜绿微囊藻表现为低促高抑的作用效果,与对照相比,0.2 g/L的大蒜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反而略有促进作用;6.4 g/L浓度的大蒜则可有效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而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抑制效果愈加明显,在第96小时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率可达53.42%;另外,高浓度大蒜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并能影响铜绿微囊藻藻胆蛋白各组分的构成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由此可以得出,一定浓度的大蒜对铜绿微囊藻具有化感抑制作用,且高浓度下的大蒜能通过影响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的含量来影响其光合作用,最终导致藻类繁殖受阻。可见,藻类叶绿素a(即PSⅡ)是大蒜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繁殖的一个作用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铜绿微囊藻 化感抑制作用 作用位点
下载PDF
波吉卵囊藻对重金属铬的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董龙香 程俊茗 +1 位作者 胡鲲 杨先乐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78,共7页
为了研究波吉卵囊藻对重金属铬的耐受性,向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培养液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重铬酸钾,铬(Ⅵ)浓度依次为:0、2.5、5.0、7.5、10.0、12.5、15.0 mg/L。每天定时测定波吉卵囊藻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以及藻蛋白含... 为了研究波吉卵囊藻对重金属铬的耐受性,向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培养液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重铬酸钾,铬(Ⅵ)浓度依次为:0、2.5、5.0、7.5、10.0、12.5、15.0 mg/L。每天定时测定波吉卵囊藻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以及藻蛋白含量。结果表明波吉卵囊藻在铬浓度≤5.0 mg/L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和蛋白含量均增加,且高于空白对照组指标;波吉卵囊藻在铬离子浓度5.0~7.5 mg/L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藻细胞密度增多,叶绿素a含量增加;铬离子浓度≤7.5 mg/L时,蛋白含量随着铬离子浓度的增加;也相应增加;波吉卵囊藻在铬离子浓度>10.0 mg/L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藻细胞密度不变,叶绿素a含量与蛋白含量增加显著小于空白组。实验得出低浓度铬(Ⅵ)(≤5.0 mg/L)能够促进波吉卵囊藻生长,提高藻胆蛋白和叶绿素a含量,当铬(Ⅵ)浓度超过7.5 mg/L时,藻胆蛋白含量降低,波吉卵囊藻生长受到抑制,并且随着铬离子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大;总体而言,铬离子对波吉卵囊藻生长表现为双重作用,波吉卵囊藻对铬有一定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 重金属铬 耐受性 生长影响
下载PDF
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五个关键 被引量:2
3
作者 董龙香 尹清干 +2 位作者 程俊茗 胡鲲 杨先乐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第3期52-54,共3页
近年来,我国养虾业迅速发展,但也遭受到很大阻碍,由于严重超过了环境承受力,导致很多问题加重以及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即将接近尾声的2015年我国南美白对虾(以下简称对虾)的养殖成功率颇低,这给国外尤其是越南、墨西哥等国提供了... 近年来,我国养虾业迅速发展,但也遭受到很大阻碍,由于严重超过了环境承受力,导致很多问题加重以及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即将接近尾声的2015年我国南美白对虾(以下简称对虾)的养殖成功率颇低,这给国外尤其是越南、墨西哥等国提供了对虾向我国进口的商机。对于养虾业,赚钱并不等于完全成功,可持续发展才是关键,富在当代,利在千秋才是长久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对虾养殖 可持续发展 养虾业 承受力 墨西哥
下载PDF
上海沿海地区蛭弧菌分离及其生长条件研究
4
作者 程俊茗 尹清干 +4 位作者 贾丹 袁海兰 董龙香 胡鲲 杨先乐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2-539,共8页
【目的】了解上海沿海地区蛭弧菌的分布状况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蛭弧菌在防治水产动物病害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对采自上海沿海地区不同水域环境中的蛭弧菌进行分离,利用16S r RNA进行鉴定,并对其裂解谱、... 【目的】了解上海沿海地区蛭弧菌的分布状况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蛭弧菌在防治水产动物病害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对采自上海沿海地区不同水域环境中的蛭弧菌进行分离,利用16S r RNA进行鉴定,并对其裂解谱、盐度耐受性、弧菌裂解差异性和培养方式进行研究。【结果】从上海沿海地区共分离到12株蛭弧菌,其中3株(4.2、5.1和3N.3)对弧菌属具有很强的裂解性,但对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脱氮副球菌、乳酸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有益菌无裂解作用。3株蛭弧菌在盐度1.5%~3.0%的范围内生长状况良好,5.1蛭弧菌株对溶藻弧菌的裂解能力较对副溶血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的强,其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宿主菌灭活可有效提高蛭弧菌的生长速度及其浓度,在培养第60 h达峰值;蛭弧菌与宿主菌(大肠杆菌)经异步发酵后,蛭弧菌在培养第72 h达峰值。【结论】从上海沿海地区分离获得的蛭弧菌具有良好噬菌能力,对主要的海水致病菌和淡水致病菌均具有侵染裂解能力,对有益菌无杀灭效果,且具有广盐性特征,可用于蛭弧菌微生态制剂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蛭弧菌 鉴定 裂解谱 盐度耐受性 裂解差异性 上海
下载PDF
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19
5
作者 舒凤月 张承德 +3 位作者 张超 董龙香 高冉 樊喜英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4-189,共6页
2010年4—12月对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季度调查,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并进行了水质评价。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6种,其中寡毛类5种,软体动物10种,水生昆虫15种,其他动物6种。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 2010年4—12月对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季度调查,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并进行了水质评价。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6种,其中寡毛类5种,软体动物10种,水生昆虫15种,其他动物6种。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和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i akamusi),四者密度之和占总密度的88.1%。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119 ind·m-2和83.23 g·m-2。底栖动物的种类数、优势种和现存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差异亦较大。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和Hilsenhoff生物指数对南四湖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总体上处于中污染状态,从季节上来看,春季和冬季的水质略好于夏季和秋季;从各湖区来看,南阳湖和昭阳湖处于重污染状态,独山湖处于中-重污染状态,微山湖处于中污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南四湖
原文传递
环境因子对鳗弧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尹清干 程俊茗 +4 位作者 刘腾飞 董龙香 苏惠冰 胡鲲 杨先乐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8-145,共8页
【背景】鳗弧菌是海产动物弧菌病的主要病原,在海水水域中广泛存在。鳗弧菌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会生成生物膜,形成自我保护,对其防治是水产养殖行业的一大难题。【目的】探讨致病性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BYK0638生物膜的形成特性,为... 【背景】鳗弧菌是海产动物弧菌病的主要病原,在海水水域中广泛存在。鳗弧菌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会生成生物膜,形成自我保护,对其防治是水产养殖行业的一大难题。【目的】探讨致病性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BYK0638生物膜的形成特性,为进一步研究鳗弧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和致病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研究静置培养条件下鳗弧菌(V.anguillarum)BYK0638在96孔酶标板上的成膜情况,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定量检测生物膜中鳗弧菌的活力。【结果】鳗弧菌BYK0638能够在聚苯乙烯酶标板上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其生物膜的OD450值在24 h达到峰值,60 h后趋于稳定;在107-108 CFU/m L范围内,鳗弧菌生物膜的OD450值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25°C时的生物膜OD450值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生物膜的形成量;在p H 4.0-11.0范围内,当p H值为7.0时鳗弧菌形成的生物膜量最高,在p H值为3.0和12.0时鳗弧菌几乎不形成生物膜;在TSB培养基中加入0.03-2.00 mmol/L Ca Cl2,鳗弧菌生物膜形成量与未添加Ca Cl2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在TSB培养基中加入0.03 mmol/L Mg Cl2,可促进鳗弧菌生物膜形成;Na Cl浓度为5%时,形成的生物膜OD450值最高;鳗弧菌在大黄鱼表皮黏液、肝脏、前肠、后肠组织提取液包被的96孔酶标板上形成的生物膜显著高于其他黏液和组织提取液包被组(P<0.05)。【结论】致病性鳗弧菌BYK0638能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其生物膜形成与外界环境因子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培养时间、初始菌浓度、温度、p H、Mg2+、盐度及不同组织和黏液等各种环境因子均能显著影响鳗弧菌生物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弧菌 生物膜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