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表面梯度增强层的制备研究进展
1
作者 蒋一征 刘洲超 +1 位作者 李宁 柴珍珍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1-36,42,共7页
碳化物增强金属表面复合材料兼具碳化物的高硬度、高模量及基体的高韧性、高塑性优势,是提高金属材料使用寿命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碳化物颗粒体积分数提高,复合材料强度显著增大的同时韧性却大幅下降。如何改善碳化物/金属复合材料的... 碳化物增强金属表面复合材料兼具碳化物的高硬度、高模量及基体的高韧性、高塑性优势,是提高金属材料使用寿命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碳化物颗粒体积分数提高,复合材料强度显著增大的同时韧性却大幅下降。如何改善碳化物/金属复合材料的强韧性倒置问题成为复合材料研究领域基础性难题之一。目前,报道的碳化物/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表面复合强韧化方式主要有表面梯度化、纳米复合、表面应力以及新型结构等方式。主要讨论了金属表面工程技术的重要性以及表面梯度增强层的研究进展和制备现状,详细探讨了表面梯度增强层的优势,并提出了利用表面处理技术制备金属表面碳化物陶瓷梯度复合层,以期实现零件表面增强体的连续或逐级变化;同时保持基体的良好性能,有望提高金属材料的使役性能,增强表面特性,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复合材料 梯度增强层 陶瓷颗粒 碳化物
下载PDF
钢铁基表面碳化物陶瓷增强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现状
2
作者 蒋一征 李宁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19,26,共7页
近年来,出现了多种钢铁表面增强的新技术。本文深入探究了钢铁基表面碳化物陶瓷增强层的制备技术、形成机理、力学性能等,提出了当前面临问题和解决方案,旨在改善钢铁在苛刻工况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以推动钢铁基复合材料在耐磨... 近年来,出现了多种钢铁表面增强的新技术。本文深入探究了钢铁基表面碳化物陶瓷增强层的制备技术、形成机理、力学性能等,提出了当前面临问题和解决方案,旨在改善钢铁在苛刻工况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以推动钢铁基复合材料在耐磨材料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表面增强技术 碳化物陶瓷增强层 苛刻工况
下载PDF
α+β型钛合金变形过程中裂纹萌生及其损伤机理 被引量:2
3
作者 徐铁伟 蒋一征 +2 位作者 张丰收 冯勇 李金山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1,共6页
以Ti-6Al-3Mo-1.5Zr-0.3Si钛合金加工过程中的组织异常和开裂为基础,研究了α+β型钛合金在形变过程中裂纹的萌生及其扩展规律。通过对于合金中出现的"剪切带"设计有效的压缩实验,分析了该类型组织在后续变形过程中的演化过程... 以Ti-6Al-3Mo-1.5Zr-0.3Si钛合金加工过程中的组织异常和开裂为基础,研究了α+β型钛合金在形变过程中裂纹的萌生及其扩展规律。通过对于合金中出现的"剪切带"设计有效的压缩实验,分析了该类型组织在后续变形过程中的演化过程,讨论了精锻变形、低速率压缩在α+β型钛合金的裂纹萌生及其扩展的演变机理。结果表明:锻造过程中裂纹从材料表面形核并以双滑移机制扩展,低速率压缩时裂纹从剪切带内开始萌生并以再生形核机制扩展;对比研究说明"剪切带"和"剧变区"有着本质区别,"剧变区"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未造成直接影响,而"剪切带"却是裂纹萌生之处,或是已形成裂纹的尖端塑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萌生 裂纹扩展 损伤 剪切带
下载PDF
从影响专利质量的因素看高价值专利的认定 被引量:4
4
作者 蒋一征 柴珍珍 《中国科技信息》 2019年第5期24-25,共2页
本文通过对专利价值评价指标进行细致分析,解释了高价值专利的内涵和外延,结合一件具体案例,从技术、人才、法律、经济、政策等五个方面出发,对专利从诞生到运用保护的整体过程进行全面分析,梳理出影响专利价值的核心因素。通过以上分... 本文通过对专利价值评价指标进行细致分析,解释了高价值专利的内涵和外延,结合一件具体案例,从技术、人才、法律、经济、政策等五个方面出发,对专利从诞生到运用保护的整体过程进行全面分析,梳理出影响专利价值的核心因素。通过以上分析尝试建立高价值专利的认定模型,从而为提升专利质量给予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价值 专利 质量 评价指标 梳理
下载PDF
基于企业专利组合的标准必要专利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蒋一征 柴珍珍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21年第S01期5-10,共6页
企业输出的对象是整个产品,需要多种技术相互配合,企业专利多以专利组合的形式出现。产品背后的标准必要专利能客观反应产品的技术价值以及市场价值,但企业专利组合中标准必要专利的认定和综合评估是目前凾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首先... 企业输出的对象是整个产品,需要多种技术相互配合,企业专利多以专利组合的形式出现。产品背后的标准必要专利能客观反应产品的技术价值以及市场价值,但企业专利组合中标准必要专利的认定和综合评估是目前凾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首先基于标准必要专利的核心要素设计了综合评价体系,然后选取了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理论建模和数据处理,在指标权重的问题上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赋值。最后选取重要公司的专利组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为企业专利组合中的标准必要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组合 标准必要专利 模糊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从技术特征关联性的角度浅谈最接近现有技术的选取
6
作者 蒋一征 柴珍珍 《科技与创新》 2019年第9期104-105,共2页
"最接近现有技术"的选取是创造性评判的基础,是还原发明的最佳起点。但是在审查实践中对如何选取最接近现有技术仍存在一定主观性。在"三步法"的适用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度关注技术特征,割裂发明构思,试图... "最接近现有技术"的选取是创造性评判的基础,是还原发明的最佳起点。但是在审查实践中对如何选取最接近现有技术仍存在一定主观性。在"三步法"的适用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度关注技术特征,割裂发明构思,试图从技术特征关联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选取最接近现有技术的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接近现有技术 发明构思 三步法 关联性
下载PDF
FI分类体系在钎焊领域检索中的应用
7
作者 蒋一征 柴珍珍 《技术与市场》 2019年第5期73-74,共2页
钎焊领域日文专利文献占比较大,需要重点关注日本专利文献的检索。利用IPC分类体系和FI分类体系对两个钎焊领域的实际案例进行检索,对两种分类体系的检索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FI分类体系对于钎焊领域B23K1,B23K3,B23K35大组下以及H05K3... 钎焊领域日文专利文献占比较大,需要重点关注日本专利文献的检索。利用IPC分类体系和FI分类体系对两个钎焊领域的实际案例进行检索,对两种分类体系的检索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FI分类体系对于钎焊领域B23K1,B23K3,B23K35大组下以及H05K3/34小组下增加了大量的细分位置,使用FI对日本专利文献进行检索,能够提高检索效率且避免漏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钎焊 FI 检索
下载PDF
从技术效果的多样性看发明实际解决技术问题的确定
8
作者 蒋一征 张传鑫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20年第2期118-122,共5页
技术问题在创造性的评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紧扣创造性审查实际操作层面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结合一个具体案例,提出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一些思考,详细分析了当一个区别特征达到多个技术效果时,如何客观确定发明实际解决... 技术问题在创造性的评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紧扣创造性审查实际操作层面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结合一个具体案例,提出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一些思考,详细分析了当一个区别特征达到多个技术效果时,如何客观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总结出还原发明时,基于现有技术的发展趋势确定出符合技术发展脉络的技术问题的操作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效果 技术问题 必然趋势 单行道 多通道
下载PDF
创造性评判中技术领域的考量 被引量:1
9
作者 南林 蒋一征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年第21期13-14,共2页
创造性评判过程中,应当首先考虑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的现有技术作为评判的基础,然而在实际审查过程中,对于技术领域如何把握却没有统一的观点,仍存在一定主观性。文章试图从技术领域的考虑因素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应用领域和功能领域两个角... 创造性评判过程中,应当首先考虑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的现有技术作为评判的基础,然而在实际审查过程中,对于技术领域如何把握却没有统一的观点,仍存在一定主观性。文章试图从技术领域的考虑因素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应用领域和功能领域两个角度,并结合具体案例浅析在创造性评判中技术领域该如何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 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技术领域
下载PDF
计算机模拟在轧制孔型优化和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铁伟 蒋一征 +2 位作者 孙小平 李金山 张丰收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4-148,共5页
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完成棒材轧制孔型优化中的计算、成形工作,调入经优化的孔型系列,应用计算机变形模拟软件,建立轧制变形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应变场变化的模拟方法。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段预测控制轧制技术中温度扩散时间对于过程温度波动... 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完成棒材轧制孔型优化中的计算、成形工作,调入经优化的孔型系列,应用计算机变形模拟软件,建立轧制变形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应变场变化的模拟方法。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段预测控制轧制技术中温度扩散时间对于过程温度波动的控制水平,同时完成了不同润滑条件对于轧制变形集中区域大小影响的分析。最终通过实际轧制实验验证了优化后孔型道次变形均匀性的控制水平和控制轧制技术实际应用后性能稳定性的控制能力,结果显示,实际轧件各区域组织均匀一致,钛合金轧件间强度波动小于20 MPa,实现了孔型优化和轧制控制对于轧制稳定性提升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模拟 轧制 孔型优化 轧制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