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分析及其防治 被引量:100
1
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8 位作者 徐仲英 赵世华 凌坚 郑宏 张戈军 张岩 戴汝平 刘延玲 王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2 318例4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50例(PDA封堵术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818例(ASD封堵术组);肺动...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2 318例4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50例(PDA封堵术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818例(ASD封堵术组);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548例(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02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组)。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34例严重并发症和2例死亡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7%(34/2 318),其中PDA封堵组为1.41%(12/850);ASD封堵组为1.47%(12/818);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0.91%(5/548);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组为4.90%(5/102)。总死亡率为0.09%(2/2 318),均为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占0.36%(2/548);紧急手术为0.35%(8/2 318),择期手术为0.13%(3/2 318)。 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的非手术方法。术后应作严格随访,尤其警惕ASD封堵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并发症 介入治疗 封堵术 肺动脉瓣 先心病 ASD 球囊成形术 严格 结论 目的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及其疗效评价 被引量:19
2
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8 位作者 戴汝平 赵世华 凌坚 金敬琳 郑宏 张戈军 曾筝 张岩 谢若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9期19-21,共3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自1998 年5 月~1999 年6 月,采用美国AGA 公司生产的Amplatzer 封堵器共施行47 例( 女37 例,男10 例)PDA 封... 目的: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自1998 年5 月~1999 年6 月,采用美国AGA 公司生产的Amplatzer 封堵器共施行47 例( 女37 例,男10 例)PDA 封堵术。平均年龄15-8 ±13-4 岁(0-9 ~48 岁) ,平均体重37-3 ±21-2 kg(6-5 ~82-0 kg) 。3 例为PDA 结扎术后再通。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心电图、X 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PDA。局麻或全麻下穿刺右股静、动脉,先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以确定PDA的位置、形状及直径。选择大于所测PDA 最窄直径2 ~4 m m 的Amplatzer 封堵器,于透视下经6 F 输送鞘管将其封堵于PDA 处。10分钟后重复主动脉造影,若封堵器形状、位置满意,无或仅有微~少量残余分流时,可释放封堵器。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后撤出导管,压迫止血。术后24 ~48 小时,1 ~13 个月行超声心动图、X 线胸片检查,观察残余分流情况、有无再通及封堵器位置等。结果: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 属Krichenko A 型45 例,B 型及E 型各1 例。PDA 最窄处直径平均为4-6 ±1-7 m 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疗法 AMPLATZER 疗效评价
下载PDF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39
3
作者 蒋世良 徐仲英 +8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张戈 戴汝平 刘延玲 王浩 王云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6期323-325,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ASD)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对 710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患者中术中及术后 (随访 1个月~ 7年 )发生并发症的 5 3例患者作回顾... 目的 探讨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ASD)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对 710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患者中术中及术后 (随访 1个月~ 7年 )发生并发症的 5 3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将其分为与心脏有关的并发症组、局部血管并发症组及其他组。结果 全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7 5 % (5 3/ 710 ) ,其中与心脏有关的并发症有 2 7例 (3 8% ) ,2 7例中心电图改变 2 3例 ,包括ST段抬高 15例 ,心房颤动 4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及房室分离各 1例 ;另外 ,残余分流 3例 (0 4 2 % ) ,主动脉 右房瘘 1例 (0 14 % )。局部血管并发症 6例 (0 85 % ) ,包括股动静脉瘘 5例 ,髂股静脉痉挛 1例。其他并发症 2 0例 (2 8% ) ,包括头痛 17例 ,封堵器脱落 2例 ,封堵器脱载 1例。紧急手术 2例 (0 2 8% )。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但晚期严重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 ,严格地定期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并发症 AMPLATZER封堵器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局部 发生率 心脏 动静脉瘘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股静脉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被引量:25
4
作者 蒋世良 徐仲英 +9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张戈军 金敬琳 戴汝平 刘延玲 王浩 王云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7年第6期302-305,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415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中发生术中及术后(随访1周-4.5年)并发症74例,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74例并发症患者分为术中和术后(撤出输送鞘管...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415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中发生术中及术后(随访1周-4.5年)并发症74例,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74例并发症患者分为术中和术后(撤出输送鞘管后)并发症组。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2.05%(382/41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3%(74/415)。415例中封堵术中发生并发症13.98%(58/415),包括心律失常2.65%(11/415),主动脉瓣返流3.61%(15/415);释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6.81%(26/382),其中术后发生溶血0.52%(2/382);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三尖瓣损伤、二尖瓣损伤、医源性VSD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各1例(各占0.24%)。封堵术后发生并发症4.19%(16/382),包括心律失常2.09%(8/382),其中伴左室进行性增大0.52%(2/382),术后2天及2年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临时及永久起搏器各1例(各占0.26%);头痛1.05%(4/382);股动脉血栓形成0.52%(2/382),三尖瓣损伤及穿刺点出血各1例(各占0.26%)。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迟发严重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严格地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应用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6
5
作者 蒋世良 曾筝 +7 位作者 张戈军 赵世华 郑宏 金敬琳 张岩 崔炜 谢若兰 戴汝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75-277,共3页
目的:评价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初步疗效。  方法:应用可控弹簧栓子经导管封堵PDA共12例。其中静脉法8例,动脉法4例。封堵前、后均行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检查。... 目的:评价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初步疗效。  方法:应用可控弹簧栓子经导管封堵PDA共12例。其中静脉法8例,动脉法4例。封堵前、后均行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检查。PDA最窄直径1.3~3.4 m m ,平均2.5±0.6 m m 。  结果:应用可控弹簧栓子封堵PDA,全组12例均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及并发症。  结论: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小PDA安全、有效,一枚弹簧栓子适用于封堵直径≤2.5 m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放射学 可控弹簧栓子
下载PDF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4
6
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5 位作者 徐仲英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谢若兰 戴汝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54-256,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11例PBMV中的 4 2例并发症。结果 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3.2 % (42 / 1311) ,其中心房颤动0 .8% (10 / 1311) ,急性心包填塞 0 .31% (4/ 1311) ,重... 目的 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11例PBMV中的 4 2例并发症。结果 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3.2 % (42 / 1311) ,其中心房颤动0 .8% (10 / 1311) ,急性心包填塞 0 .31% (4/ 1311) ,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0 .4 6 % (6 / 1311) ,股动静脉瘘0 .6 9% (9/ 1311) ,急性肺水肿 0 .2 3% (3/ 1311) ,医源性房间隔缺损 0 .2 3% (3/ 1311) ,冠状动脉空气栓塞、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及一过性脑栓塞均为 0 .15 % (各为 2 / 1311) ,球囊破裂为 0 .0 8% (1/ 1311)。结论 PBMV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低的微创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并发症 介入放射学 防治措施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 被引量:10
7
作者 蒋世良 徐仲英 +8 位作者 赵世华 黄连军 郑宏 凌坚 张戈军 金敬琳 戴汝平 刘玉清 王云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8年第6期302-305,共4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效果。方法1995年6月至2008年9月,42例外科结扎、1例外科结扎术后又行弹簧栓子法、3例Rashkind法及1例Sidires法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PDA患者施行了经导管封堵术...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效果。方法1995年6月至2008年9月,42例外科结扎、1例外科结扎术后又行弹簧栓子法、3例Rashkind法及1例Sidires法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PDA患者施行了经导管封堵术,其中男9例,女38例,年龄2~53岁,平均25.0±15.5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30年,其中1例曾行两次外科结扎术。第一次介入治疗至本次封堵术的时间为4年~14年。43例经股静脉途径植入封堵器,其中2例采用动静脉轨道法;2例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可控弹簧栓子。介入术后24h~7.8年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残余分流的PDA最窄处直径为1~10mm,平均4.1±2.0mm。技术成功率为95.7%(45/47)。45例封堵术后1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40例(88.9%),微量残余分流4例(8.9%),少量残余分流1例(2.2%)。术后24h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44例(97.8%),少量残余分流1例(2.2%),该例术后9h发生溶血,经保守治疗1周后消失。失败2例,植入封堵器后仍有明显残余分流,收回封堵器,终止介入治疗。本组45例随访1个月~7.8年,除1例于术后4个月发生心房颤动外,余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结论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的残余分流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有效的方法,基本可以替代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心脏导管插入术 心血管外科手术
下载PDF
常见先心病介入治疗操作规范(讨论稿) 被引量:14
8
作者 蒋世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S1期118-123,共6页
关键词 封堵器 VSD 鞘管 PDA 主动脉瓣返流 介入治疗 封堵术 残余分流
下载PDF
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现状 被引量:22
9
作者 蒋世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5-246,共2页
近几年来我国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国产器材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及该技术的普及,使介入例数逐年增加。规范化介入治疗和技术的提高使某些严重及晚发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由于种种原因先心病介入治疗尚存在亟待解... 近几年来我国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国产器材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及该技术的普及,使介入例数逐年增加。规范化介入治疗和技术的提高使某些严重及晚发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由于种种原因先心病介入治疗尚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培训基地及质控中心的成立为进一步规范该技术,全面提高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9年 2010年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下载PDF
采用10F国产球囊导管介入治疗体重≥10kg儿童肺动脉瓣狭窄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世良 金敬琳 +9 位作者 徐仲英 李世国 赵世华 郑宏 胡海波 张戈军 呂滨 凌坚 吕建华 王云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9期545-548,共4页
目的评价采用10 F国产球囊导管经皮扩张成形术治疗体重≥10 kg儿童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9年5月至2014年6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实施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患者83例,年龄1~12(4.5±2.8)岁,体重1... 目的评价采用10 F国产球囊导管经皮扩张成形术治疗体重≥10 kg儿童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9年5月至2014年6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实施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患者83例,年龄1~12(4.5±2.8)岁,体重10~60(20.3±9.4)kg。对其适应证、操作技术、导管资料、并发症及超声心动图测量跨肺动脉瓣收缩压差和肺动脉瓣反流情况进行分析。44例术后随访6~44个月。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跨肺动脉瓣收缩压由(67.7±26.2)mmHg(1 mmHg=0.133 kPa)下降至(15.4±11.6)mmHg(P〈0.01)。2例(2.4%)发生右心室流出道激惹,术后6个月均缓解,未见严重肺动脉瓣反流、三尖瓣损伤及再次介入治疗患者。结论采用10 F国产球囊导管介入治疗体重≥10 kg儿童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狭窄 儿童 介入治疗 国产球囊导管
下载PDF
肺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被引量:2
11
作者 蒋世良 徐仲英 +7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张戈军 金敬琳 戴汝平 刘玉清 《当代医学》 2009年第11期234-235,共2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1例(59例次)经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畸形术中及术后14例并发症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组。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4.9%(56例次/59例次),并发症总...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1例(59例次)经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畸形术中及术后14例并发症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组。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4.9%(56例次/59例次),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5.6%(21/59),其中介入术中发生并发症15.3%(9/59),介入术后发生并发症20.3%(12/59);本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7%(1/59),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及严重并发症低的非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栓塞 并发症
下载PDF
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热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被引量:64
12
作者 蒋世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年第2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介入心脏病学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泡沫塑料法封堵 动脉导管末闭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被引量:13
13
作者 蒋世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9年第6期352-355,共4页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血流动力学状态 先天性心脏病 术后残余分流 外科手术 PDA 临床治疗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常规解读 被引量:3
14
作者 蒋世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79-479,共1页
2001年随着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问世,尤其是近年来国产器材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我国VSD介入治疗得到快速发展,在大的医疗中心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之一。不仅介入治疗的数量迅速增长,且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操作... 2001年随着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问世,尤其是近年来国产器材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我国VSD介入治疗得到快速发展,在大的医疗中心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之一。不仅介入治疗的数量迅速增长,且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操作技术也有所突破,1万余例VSD患者得到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损介入治疗 AMPLATZER 解读 治疗方法 医疗中心 操作技术 VSD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发展前景 被引量:4
15
作者 蒋世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37-1138,共2页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初期,国内外生产的各种类型封堵器由于存在设计及功能方面的缺陷,致疗效欠佳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使该技术未能在临床上推广。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通过不断改进,不但扩大了临床使用的适应证,提高了成功...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初期,国内外生产的各种类型封堵器由于存在设计及功能方面的缺陷,致疗效欠佳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使该技术未能在临床上推广。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通过不断改进,不但扩大了临床使用的适应证,提高了成功率,而且降低了迟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可吸收VSD封堵器的开发研制,3-dimensional(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及术者操作水平的提高等,使膜周部VSD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论 室间隔缺损 间隔封堵器 心导管插入术
下载PDF
我国心血管系统放射学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蒋世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9期818-819,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心血管系统放射学 介入治疗 X线 心血管造影
下载PDF
心血管造影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现状 被引量:1
17
作者 蒋世良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9期1678-1681,共4页
研究探讨了心血管造影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以及该项检查的并发症,为临床应用该项检查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造影术 诊断
下载PDF
规范介入治疗 重视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世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7年第6期301-301,共1页
关键词 心脏病介入治疗 严重并发症 先天性心脏病 防治 治疗器材 操作技术 临床应用 大血管病
下载PDF
特殊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19
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9 位作者 徐仲英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张庆桥 张戈军 金敬琳 张岩 谢若兰 戴汝平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2期181-182,共2页
目的 探 1讨特殊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1989年 3月至 2 0 0 2年 10月 ,对 5 3 0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施行了介入治疗 ,其中 63例为特殊PDA ,男 19例 ,女 44例 ,年龄 1~ 5 6(平均 19.40± 16.87)岁 ,体重 9... 目的 探 1讨特殊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1989年 3月至 2 0 0 2年 10月 ,对 5 3 0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施行了介入治疗 ,其中 63例为特殊PDA ,男 19例 ,女 44例 ,年龄 1~ 5 6(平均 19.40± 16.87)岁 ,体重 9~ 82 (平均 3 7.0 9)kg。合并心房颤动、异常血红蛋白症、右肺动脉缺如、轻度主动脉瓣狭窄、轻度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肺气肿、及肺脓肿各一例 ,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 5例。采用AmplatzerPDA封堵器48例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伞 3例 ,可控弹簧栓子 8例 ,对一例极细小PDA采用造影导管诱导血栓形成法 ,另外 3例则分别采用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Rashkind封堵伞及pfm弹簧圈。将 63例特殊PDA分为 :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平均压 >5 0mmHg)组 2 8例 (包括PDA外科结扎术后再通 2例 ) ;PDA外科结扎术后或夹闭术后再通组 18例 (不包括 2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 )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组 5例 ;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 ;极细小 (≤1mm)PDA组 6例 ;Rashkind法封堵PDA术后残余分流组 2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同期及分期施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分别为 2及 3例。合并房间隔缺损者同期施行了封堵术。封堵术后 10~ 5 0分钟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术后2 4小时、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PDA 合并症 心房颤动 血红蛋白症 右肺动脉缺如 肺气肿 肺脓肿
下载PDF
努力提高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成功率,进一步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被引量:1
20
作者 蒋世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1年第6期301-301,共1页
目前中国大陆每年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3万多例,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约占44.30%,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约占15.13%,二者成功率分别为98.78%及96.16%[1]。如何进... 目前中国大陆每年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3万多例,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约占44.30%,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约占15.13%,二者成功率分别为98.78%及96.16%[1]。如何进一步提高先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率,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每位介入医师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