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线偏光近红外线经会阴部照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及其疼痛的疗效 被引量:5
1
作者 蒋克泉 朋立超 +2 位作者 周任远 吴贵龙 杨美蓉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22-323,共2页
目的:研究直线偏光近红外线(SUPER LIZER,超激光)经会阴部照射对慢性前列腺炎及其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前列腺炎伴有疼痛且口服抗生素无效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超激光组,只经会阴部照射超激光)和B组(超激光加服药组除与A组一样照... 目的:研究直线偏光近红外线(SUPER LIZER,超激光)经会阴部照射对慢性前列腺炎及其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前列腺炎伴有疼痛且口服抗生素无效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超激光组,只经会阴部照射超激光)和B组(超激光加服药组除与A组一样照射超激光外还口服抗生素)。用超激光经会阴部照射前列腺部位,体位为截石位,C探头,照射及间歇比为7:1.每次20min,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检查治疗前后前列腺液(ESP)镜检白细胞,记录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结果:A组治疗后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结果显示76%减少,12%无改变,12%增加;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以及VAS评分均明显降低;疼痛不适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有效率分别为 81%、82%、81%。B组治疗前后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比较结果为白细胞91%减少,3%无改变,3%增加;B组治疗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以及VAS评分标均明显降低;疼痛不适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有效率分别为93%、 97%、98%。A组与B组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包括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VAS评分疗效比较及症状改善程度)均未见明显差别。结论:超激光经会阴部照射对慢性前列腺炎及其疼痛有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激光 疼痛治疗 前列腺痛 前列腺炎
下载PDF
拉贝洛尔复合硝酸甘油对围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蒋克泉 朋立超 +1 位作者 黄鲁铨 吴贵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7期717-718,共2页
目的 :观察拔管前静脉注射 0 2mg/kg拉贝洛尔再复合硝酸甘油对气管内全麻病人围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抑制效应。方法 :选 40例全麻病人随机分两组 ,每组 2 0例 ,组Ⅰ (对照组 ) :于拔管前静注生理盐水 10mL ;组Ⅱ (观察组 ) :于拔管... 目的 :观察拔管前静脉注射 0 2mg/kg拉贝洛尔再复合硝酸甘油对气管内全麻病人围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抑制效应。方法 :选 40例全麻病人随机分两组 ,每组 2 0例 ,组Ⅰ (对照组 ) :于拔管前静注生理盐水 10mL ;组Ⅱ (观察组 ) :于拔管前 10min静脉注射 0 2mg/kg拉贝洛尔 ,5min后用微泵静脉注射硝酸甘油维持血压在术前水平。记录术前、注药前、注药后 5min、拔管时、拔管后 5min的SBP、DBP、MAP、HR ,并计算SBP与HR的乘积即RPP ,记录用硝酸甘油的时间、硝酸甘油的总量 ,并计算单位时间硝酸甘油的用量。比较两组术前、注药前、注药后 5min、拔管时、拔管后 5minSBP、DBP、MAP、HR、RPP ,对以上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围拔管期BP、HR、RPP的动态变化。结果 :组内比较 ,对照组围拔管期BP、HR及RPP均升高 ;观察组能对围拔管期BP、HR及RPP起稳定作用(P <0 0 1) ;组间比较 ,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能抑制心血管的应激反应 (P <0 0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围拔管期 心血管应激反应 拉贝洛尔 硝酸甘油
下载PDF
臂丛复合异丙酚氯胺酮混合液静脉全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蒋克泉 朋立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48-149,共2页
目的 :探索臂丛复合异丙酚、氯胺酮混合液静脉全麻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上肢、肩或锁骨手术患者 4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2 0例。臂丛复合静脉全麻组 (实验组 ) :先行术侧肌间沟经路臂丛神经阻滞 ,效果确切后 ,再以异丙酚、... 目的 :探索臂丛复合异丙酚、氯胺酮混合液静脉全麻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上肢、肩或锁骨手术患者 4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2 0例。臂丛复合静脉全麻组 (实验组 ) :先行术侧肌间沟经路臂丛神经阻滞 ,效果确切后 ,再以异丙酚、氯胺酮合剂 (异氯合剂 )复合静脉全麻 ,主要手术操作完成停全麻药 ;单纯静脉全麻组 (对照组 ) :不行臂丛神经阻滞 ,直接以异氯合剂静脉全麻。记录两组全麻药的诱导剂量、全麻药总量、麻醉时间、清醒时间 ,并计算单位时间全麻药平均用量 ,比较两组诱导剂量、平均用量、清醒时间。结果 :臂丛复合静脉全麻组的诱导剂量和平均用量均明显低于单纯静脉全麻组 (P <0 0 1)。两组清醒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臂丛复合异氯合剂静脉全麻具有充分的镇静、镇痛效果 ,清醒时间可控性好、安全性好、副作用少 ,是一种可行性的复合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二异丙酚 氯胺酮 静脉内麻醉 臂丛阻滞
下载PDF
不同剂量拉贝洛尔对围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抑制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蒋克泉 朋立超 +1 位作者 黄鲁铨 吴贵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8期816-817,共2页
目的 :观察拔管前静脉注射不同剂量拉贝洛尔对气管内全麻病人围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抑制效应。方法 :选 80例全麻病人随机分 4组 ,每组 2 0例。Ⅰ组 (对照组 )于拔管前静注生理盐水 10ml ,观察组根据剂量不同分Ⅱ组、Ⅲ组、Ⅳ组 ,分... 目的 :观察拔管前静脉注射不同剂量拉贝洛尔对气管内全麻病人围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抑制效应。方法 :选 80例全麻病人随机分 4组 ,每组 2 0例。Ⅰ组 (对照组 )于拔管前静注生理盐水 10ml ,观察组根据剂量不同分Ⅱ组、Ⅲ组、Ⅳ组 ,分别为静注拉贝洛尔 0 2mg/kg、0 4mg/kg、0 6mg/kg。观察比较各组围拔管期血压、心率、动脉收缩压乘积 (RPP)的动态变化。结果 :组内比较 ,拉贝洛尔能对围拔管期血压、心率及RPP起稳定作用 (P<0 0 5 ) ;组间比较 ,Ⅲ组、Ⅳ组在抑制血压方面上作用较Ⅱ组强 (P <0 0 5 ) ,且两者作用近似 ;Ⅱ组、Ⅲ组、Ⅳ组在抑制心率方面上作用近似。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拔管期 应激反应 抑制效应 气管内麻醉 拉贝洛尔 心血管系统
下载PDF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蒋克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661-661,共1页
关键词 神经阻滞 治疗 带状疱疹 疱疹后神经痛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多侧孔双腔双囊支气管导管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蒋克泉 朋立超 吴贵龙 《中国临床医学》 2011年第1期64-65,共2页
目的:验证多侧孔双腔双囊支气管导管在胸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多侧孔双腔双囊支气管导管是对现有的双腔双囊支气管导管进行了改进,在双腔双囊支气管导管的次支气管导管侧增设多个侧孔开口,同时将总气管套囊上移固定。选择胸... 目的:验证多侧孔双腔双囊支气管导管在胸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多侧孔双腔双囊支气管导管是对现有的双腔双囊支气管导管进行了改进,在双腔双囊支气管导管的次支气管导管侧增设多个侧孔开口,同时将总气管套囊上移固定。选择胸外科患者50例,应用新型的多侧孔双腔双囊支气管导管行全麻气管插管。结果:气管插管成功率为100%。全部病例术中氧饱和度均高于98%,双肺隔离均成功,满足手术要求,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多侧孔双腔双囊支气管导管克服了现有双腔双囊支气管导管的缺陷,使用安全、更方便,是一款比较理想的双腔双囊支气管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双囊支气管导管 全身麻醉
下载PDF
斜刺股静脉穿刺置管
7
作者 蒋克泉 朋立超 吴贵龙 《中国临床医学》 2012年第5期532-533,共2页
目的:探讨斜刺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方法:斜刺股动脉后股静脉穿刺置管组(斜刺式组)和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组(传统式组)各50例,比较两组成功率。结果:斜刺式组成功率与传统式组比较,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成功... 目的:探讨斜刺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方法:斜刺股动脉后股静脉穿刺置管组(斜刺式组)和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组(传统式组)各50例,比较两组成功率。结果:斜刺式组成功率与传统式组比较,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成功率显著高于后者。结论:斜刺股静脉穿刺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方法,穿刺的成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 股静脉 穿刺
下载PDF
针刺麻醉对甲状腺手术区域镇痛的机制 被引量:36
8
作者 朋立超 蒋克泉 +3 位作者 吴贵龙 丁巧英 仇建华 金玲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10-912,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合谷、内关穴位后在颈部区域产生镇痛的外周神经机制。方法:选择20名甲状腺疾病患者,志愿接受针刺麻醉,刺激双侧合谷、内关,刺激方式为连续波、刺激电压为6~8 V、频率为10~20 Hz,在刺激40 min后开始手术。在电针刺...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合谷、内关穴位后在颈部区域产生镇痛的外周神经机制。方法:选择20名甲状腺疾病患者,志愿接受针刺麻醉,刺激双侧合谷、内关,刺激方式为连续波、刺激电压为6~8 V、频率为10~20 Hz,在刺激40 min后开始手术。在电针刺激前、刺激后10 min、20 min、30 min,监测耳大神经的潜伏期、传导速度、波峰幅度等电生理功能变化,同时测定痛觉变化。结果:电针刺激合谷、内关10 min、20 min、30 min后,痛觉明显降低(P<0.01),耳大神经潜伏期缩短、传导速度加快、波峰幅度增高,较刺激前有明显变化(P<0.01)。结论:①针刺合谷、内关在颈部区域可以产生较好的镇痛作用;②针刺合谷、内关可以引起支配颈部区域的神经电生理改变,表现为兴奋性增高;③支配合谷、内关穴位与颈部区域的神经可能属于同源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麻醉 电针 针刺镇痛 甲状腺手术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血清泌乳素和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9
9
作者 吴贵龙 朋立超 +4 位作者 蒋克泉 唐建国 管军华 朱烨黎 朱海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62-164,共3页
目的 研究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血清泌乳素(PRL)和新生儿神经行为与适应能力 (NACS)的影响。方法 66例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2例,R 组为0.1%罗比卡因加2μg/ml芬太尼,B组为0.075%布比卡因加2μg/ml芬太... 目的 研究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血清泌乳素(PRL)和新生儿神经行为与适应能力 (NACS)的影响。方法 66例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2例,R 组为0.1%罗比卡因加2μg/ml芬太尼,B组为0.075%布比卡因加2μg/ml芬太尼,NL组为自然分 娩组。结果 血清PRL水平三组产妇产后24、48h较活跃早期均有明显的增高,R、B两组产妇产后 24、48h较NL组同期也有明显的增高(P<0.01),同时产后首次射乳时间R、B两组较NL组也有明 显提前(P<0.05)。三组新生儿1、5min时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但15min和2hNACS评分≥ 35分的百分率在B组明显低于NL组和R组(P<0.05)。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能有效缓解产痛, 促进PRL和乳汁的早期分泌。罗比卡因伍用芬太尼对NACS影响小,更适合于分娩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镇痛 泌乳素 分娩 新生儿 布比卡因 罗比卡因
下载PDF
不同气腹压下长时间CO_2气腹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30
10
作者 吴贵龙 朋立超 +2 位作者 蒋克泉 方圆 姚毅真 《中国临床医学》 2009年第3期440-44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气腹压(IAP)下长时间的CO2气腹对呼吸循环的影响,为今后开展腹腔镜下高难度手术积累经验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例ASAI~Ⅱ级手术时间在180min以上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随机分低气腹压力(10±1mm-Hg)组(L组)和... 目的:探讨不同气腹压(IAP)下长时间的CO2气腹对呼吸循环的影响,为今后开展腹腔镜下高难度手术积累经验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例ASAI~Ⅱ级手术时间在180min以上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随机分低气腹压力(10±1mm-Hg)组(L组)和高气腹压力(15±1mmHg)组(H组),每组20例。用咪唑安定1~2mg、芬太尼2μg.kg-1、异丙酚2.0~2.5mg.kg-1、维库溴铵0.1mg.kg-1快速诱导插管,术中吸入1.5%~2%异氟醚,间断给予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记录两组患者气腹前,气腹后30、60、90、120、150、180min和放气后5min时的心率(HR)、收缩压(SBP)、脉搏氧饱和度(SpO2)、气道峰压(PPeak)、肺顺应性(Comp1)、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预设MV与实际MV的差值(ΔMV)等指标。结果:气腹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SpO2变化不明显,HR、SBP、PPeak、PetCO2及△MV较气腹前有明显增高,Comp1明显降低,H组比L组更显著。气腹后PetCO2随时间推移呈"S"型上升,H组平台期较L组短而不明显。结论:长时间高CO2气腹压对呼吸循环影响大,PetCO2升高快,所以提高腹腔镜手术技巧,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且在低气腹压下完成手术,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促进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腹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血流动力学 呼吸动力学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形成与血浆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亚刚 刘立根 +4 位作者 施劲东 朱宏钧 蒋克泉 伍旭升 曹健敏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1-454,共4页
目的检测心房颤动(AF)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抗原的变化,探讨组织因子凝血途径在心房血栓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心房颤动患者6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血浆TF和TFPI抗原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 目的检测心房颤动(AF)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抗原的变化,探讨组织因子凝血途径在心房血栓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心房颤动患者6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血浆TF和TFPI抗原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F组血浆TF抗原水平显著增高[(1060.0±669.8)pg/mLvs(423.6±245.1)pg/mL,P=0.000],总TFPI和游离TFPI抗原水平降低[(38.2±8.9)ng/mLvs(70.1±24.0)ng/mL,P=0.000;(26.3±8.0)ng/mLvs(41.2±16.7)ng/mL,P=0.000]。②伴左房血栓心房颤动组与无左房血栓心房颤动组比较,伴左房血栓心房颤动组TF抗原水平显著增高[(1431.4±564.5)pg/mLvs(904.6±660.3)pg/mL,P=0.004],总TFPI和游离TFPI抗原水平降低[(33.1±9.6)ng/mLvs(40.0±7.8)ng/mL,P=0.01;(22.9±8.2)ng/mLvs(22.7±7.4)ng/mL,P=0.048]。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改变表现为凝血活性增高和抗凝活性减低,组织因子凝血途径参与了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血栓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心房颤动患者 血浆组织因子途径 血栓形成机制 抗原水平 TFPI 酶联免疫吸附 左房血栓 凝血途径 正常对照组 抗凝活性 凝血活性 mL 增高 游离
下载PDF
电针对全麻围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朋立超 蒋克泉 杨美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73-875,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等穴位对全麻围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气管插管病人60例随机分成电针组(麻醉诱导前电针刺激内关、合谷、曲池、神门)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琥珀酰胆碱等全身麻醉...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等穴位对全麻围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气管插管病人60例随机分成电针组(麻醉诱导前电针刺激内关、合谷、曲池、神门)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琥珀酰胆碱等全身麻醉药物诱导,光导喉镜明视下行气管插管;于麻醉诱导、插管期不同时点监测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麻醉诱导期电针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相对平稳,对照组则表现为显著下降(P<0.01)。气管插管过程中,电针组各项指标较麻醉诱导前有一定升高(P<0.05),而对照组则呈现显著上升(P<0.01)。插管后5分钟两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结论电针刺激内关等穴位可以稳定围插管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提高麻醉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内关 血液动力学过程/针灸效应 电针 麻醉 气管内
下载PDF
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重度子痫前期产妇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吴贵龙 朋立超 +3 位作者 蒋克泉 方圆 姚毅真 韩磊 《中国临床医学》 2010年第1期118-120,共3页
目的:比较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在重度子痫前期产妇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80例重度子痫前期产妇,随机分2组: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CSEA组)与单... 目的:比较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在重度子痫前期产妇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80例重度子痫前期产妇,随机分2组: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CSEA组)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组(CEA组),每组40例。观察麻醉诱导时间及术中麻醉效果;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黄素的用量情况;新生儿1、5min Apger评分等。结果:麻醉诱导时间及胎儿娩出时间CSEA组比CEA组明显缩短,术中麻醉效果CSEA组明显优于CEA组,低血压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及麻黄素的用量两组相似,新生儿1、5min Apger评分两组无明显区别。结论: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重度子痫前期产妇剖宫产手术,术中麻醉效果好,产妇血压控制理想,血流动力学稳定,对新生儿影响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子痫前期 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术
下载PDF
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与大鼠缰核内βCaMKⅡ表达下调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倩倩 周国霞 +1 位作者 蒋克泉 朋立超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8-372,共5页
目的探讨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以及对抑郁大鼠缰核β钙/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βcalcium/calmol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typeⅡ,βCaMKⅡ)和谷氨酸受体1(glutamic acid receptor 1,GluR1)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Wis... 目的探讨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以及对抑郁大鼠缰核β钙/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βcalcium/calmol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typeⅡ,βCaMKⅡ)和谷氨酸受体1(glutamic acid receptor 1,GluR1)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大鼠11只(正常组),Wistar-Kyoto(WKY)大鼠22只随机分为抑郁组和氯胺酮(Ket组)。Ket组给予氯胺酮10mg/kg腹腔注射,抑郁组和正常组则腹腔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3天。第4天行糖水偏好试验,测定大鼠的糖水偏好程度。第5天行开场试验及强迫游泳试验,测定大鼠的行为。行为学试验结束后0.5h取大鼠脑组织,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缰核βCaMKⅡ和GluR1的表达。结果抑郁组与正常组大鼠相比,糖水百分比降低,站立次数减少,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增加,缰核βCaMKⅡ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Ket组与抑郁组大鼠相比,糖水百分比升高,站立次数增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缩短,缰核βCaMKⅡ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GluR1的表达无变化。结论氯胺酮具有快速的抗抑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缰核βCaMKⅡ的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氯胺酮 βCaMKⅡ GLUR1 大鼠
下载PDF
新斯的明早期拮抗维库溴胺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朋立超 杨美蓉 蒋克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 :探讨新斯的明早期拮抗维库溴胺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 ,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病人 48例 ,随机分成维库溴胺组 1 6例 ,维库溴胺 +新斯的明组 3 2例 ,后者又按在维库溴胺使用后不同时间内使用新斯的明分为Ⅰ、Ⅱ两组 ,1 0... 目的 :探讨新斯的明早期拮抗维库溴胺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 ,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病人 48例 ,随机分成维库溴胺组 1 6例 ,维库溴胺 +新斯的明组 3 2例 ,后者又按在维库溴胺使用后不同时间内使用新斯的明分为Ⅰ、Ⅱ两组 ,1 0min内为Ⅰ (n=1 6例 ) ,在 1 1~3 0min内为Ⅱ (n =1 6例 )。麻醉开始后全部病人单次给予维库溴胺1 .5mg·kg-1,当手术结束时维库溴胺组静脉注入生理盐水 8ml,维库溴胺 +新斯的明组注入新斯的明0 .0 5mg·kg-1+阿托品 0 .0 2mg·kg-1+生理盐水至8ml。观察、记录各组病人从注入维库溴胺至肌张力恢复到四个成串刺激 (TOF) 0 .2 5、0 .70的时间。结果 :各组病人肌张力恢复至TOF 0 .2 5、0 .70时间为维库溴胺组 (4 5 .5 8± 8.88)min、(67.5 9±5 .60 )min。维库溴胺 +新斯的明组Ⅰ (2 3 .45±2 .82 )min、(3 1 .86± 3 .3 6)min。维库溴胺 +新斯的明组Ⅱ (2 8.70± 4.1 3 )min、(3 8.86± 2 .1 0 )min。维库溴胺 +新斯的明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维库溴胺组(P <0 .0 1 ) ,维库溴胺 +新斯的明组Ⅰ恢复时间又明显短于维库溴胺 +新斯的明组Ⅱ (P <0 .0 1 )。手术后进行连续监测未发现再次阻滞现象。结论 :新斯的明可以早期拮抗维库溴胺的肌松效应 ,同时也提示拮抗时间愈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行性 新斯的明 维库溴胺 药物拮抗作用 肌松剂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颅脑外伤急诊手术患者术中胃黏膜pHi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贵龙 薛张刚 +4 位作者 朋立超 蒋克泉 方圆 姚毅真 韩磊 《中国临床医学》 2010年第2期248-250,共3页
目的:研究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颅脑外伤急诊手术患者术中胃黏膜pH值(pHi)的影响。方法:40例颅脑外伤需要急诊手术患者按Glasgow评分(GCS)均分为2个组,GCS≥8分为轻中度组(Q组),GCS<8分为重度组(Z组);每组又随机均分为右侧星状... 目的:研究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颅脑外伤急诊手术患者术中胃黏膜pH值(pHi)的影响。方法:40例颅脑外伤需要急诊手术患者按Glasgow评分(GCS)均分为2个组,GCS≥8分为轻中度组(Q组),GCS<8分为重度组(Z组);每组又随机均分为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S亚组)和对照(C亚组)2个亚组,共得到QS、QC、ZS、ZC4个亚组,每组10例。全麻平稳后QS、ZS亚组和QC、ZC亚组分别用0.25%布比卡因10mL和0.9%氯化钠液10mL进行右星状神经节阻滞干预,比较干预前(T0)、术中1h(T1)、手术结束时(T2)和手术结束后1h(T3)胃黏膜pHi的变化。结果:QC亚组各时点pHi比ZC亚组相应时点高;QS、ZS亚组T1~T3时点pHi比同亚组T0时点高,也比对照的QC、ZC亚组相应时点高;pHi增加的幅度ZS亚组比QS亚组高。结论:颅脑外伤患者术中胃黏膜pHi均降低,且降低程度与颅脑外伤程度正相关;SGB能改善其术中胃黏膜pHi,且颅脑外伤程度越重改善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颅脑外伤 胃黏膜pHi
下载PDF
改良型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葛建岭 朋立超 蒋克泉 《中国医疗设备》 2013年第9期20-21,19,共3页
目的降低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难度和降低术中导管移位率。方法通过对左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结构的改良,使其更适合临床应用。结果使用改良型左双腔支气管导管,在插管定位及术中导管移位率明显优于左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 目的降低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难度和降低术中导管移位率。方法通过对左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结构的改良,使其更适合临床应用。结果使用改良型左双腔支气管导管,在插管定位及术中导管移位率明显优于左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结论改良型左双腔支气管导管在肺隔离术中应用安全、定位简单且术中导管移位率低,适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型左双腔支气管导管 左双腔支气管导管 插管定位 术中导管移位率 肺隔离导管
下载PDF
围术期血胆红素的变化
18
作者 朋立超 蒋克泉 +3 位作者 唐建国 杨美蓉 杨春辉 张艳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72-372,共1页
关键词 围术期 血胆红素 麻醉 监测指标
下载PDF
双侧颈丛阻滞后喉返神经麻痹引起呼吸困难1例
19
作者 吴贵龙 朋立超 蒋克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481-481,共1页
患者女,63岁.因双侧多发性甲状腺腺瘤而手术.术前情况:HR 80次/min,P 80次/min,BP 16/10 kPa,T 36.5℃.EKG、胸片、血尿常规正常,凝血全套正常,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正常.甲状腺B超显示右侧腺瘤大小19 mm×20 mm×58 mm,左侧22 mm... 患者女,63岁.因双侧多发性甲状腺腺瘤而手术.术前情况:HR 80次/min,P 80次/min,BP 16/10 kPa,T 36.5℃.EKG、胸片、血尿常规正常,凝血全套正常,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正常.甲状腺B超显示右侧腺瘤大小19 mm×20 mm×58 mm,左侧22 mm×24 mm×43 mm,峡部5 mm.术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术前30 min肌注.入室后开放静脉,鼻导管给氧,Hp多功能监测EKG,BP,HR,SpO2等.局麻药按1%利多卡因+0.1%地卡因+1∶20万单位的肾上腺素方法配置.操作方法:颈深丛按C4横突一点法进行阻滞.浅丛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扇状进行阻滞.首先行右侧阻滞,深、浅注药各6 ml和10 ml.5 min后,病人右侧颈丛支配的区域皮肤开始麻木,对针刺无痛感.7 min时病人出现呛咳,但发声好,无胸闷气急,再观察10 min病人无异常主诉,各项监测指标无异常后再行左侧深、浅阻滞,用药量同右侧.5 min后,病人左侧颈丛支配的区域开始麻木,对针刺无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颈丛阻滞后 喉返神经麻痹 呼吸困难 病例报告
下载PDF
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联合痛点阻滞治疗腱鞘炎疗效评估 被引量:1
20
作者 万道生 蒋克泉 朋立超 《农垦医学》 2013年第4期304-305,共2页
目的:观察痛点阻滞、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SUPER LIZER,超激光)照射及两者联合治疗腱鞘炎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120例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痛点阻滞组(A组):只采用痛点阻滞治疗腱鞘炎;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组(B组)... 目的:观察痛点阻滞、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SUPER LIZER,超激光)照射及两者联合治疗腱鞘炎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120例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痛点阻滞组(A组):只采用痛点阻滞治疗腱鞘炎;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组(B组):只采用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疼痛治疗仪照射治疗腱鞘炎;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痛点阻滞组(C组):采用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联合痛点阻滞治疗腱鞘炎。以患者疼痛程度(应用VAS即视觉模拟评分法)及1.5年后复发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C组、B组和A组显效率分别为88%、70%和65%,C组与B组和A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复发率分别为33%,5%和3%,A组与B组和C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联合痛点阻滞治疗可明显提高腱鞘炎显效率,降低其复发率,是一种疗效确切、简单易行、副作用少、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 痛点阻滞 腱鞘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