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立性肺结节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与VEGF、MVD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
作者 蒋南川 韩萍 +3 位作者 周承凯 郑金龙 史河水 肖杰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9-204,共6页
背景与目的: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nodules,SPNs)良恶性的诊断是影像学诊断的难点之一。本研究利用多层螺旋CT对整个SPNs进行动态增强扫描,评价动态增强特点及增强模式;并研究SPNs动态增强与VEGF、MVD表达的相关性,探讨SPNs... 背景与目的: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nodules,SPNs)良恶性的诊断是影像学诊断的难点之一。本研究利用多层螺旋CT对整个SPNs进行动态增强扫描,评价动态增强特点及增强模式;并研究SPNs动态增强与VEGF、MVD表达的相关性,探讨SPNs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对SPNs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经病理证实和1例经临床证实的SPNs(直径≤4cm)进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所有SPNs都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15s后行全肺扫描,第45s、75s、135s、195s、255s对整个结节扫描。记录SPNs的平扫值、增强峰值、净增强值、SPNs的强化模式。用Pearson等级相关性分析增强峰值、净增强值与VEGF、MVD表达间的关系。结果:1.恶性结节增强峰值(平均69.9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的增强峰值(平均51.7HU)(P<0.001)。恶性结节净增强值(平均升高32.9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平均升高17.2Hu)(P<0.001)。将净增强值20Hu作为域值,敏感度为96.43%,特异度为69.57%,阳性预测值为79.41%,阴性预测值为94.12%,准确性为84.31%。2.良恶性结节强化模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结节强化模式以完全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趋向均匀强化(78.57%)为主。良性结节强化模式以不强化(52.17%)为主。3.在良恶性结节之间,MVD及VEGF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EGF与增强峰值、净增值间正相关(增强峰值r=0.505,P=0.014;净增强值r=0.565,P=0.005)。MVD与增强峰值、净增强值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增强峰值r=0.819,P<0.001,净增强值r=0.845,P<0.001)。结论:净增强值是SPNs良恶性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良恶性结节的增强模式具有特征性。增强峰值、净增强值与MVD、VEGF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SPNs的血管生成及其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鉴别诊断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MMP-2和VEGF表达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蒋南川 王孝英 +4 位作者 冯敢生 韩萍 梁波 田志梁 雷子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9期1376-1378,共3页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MMP 2和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运用SP免疫组化法对 47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进行MMP 2、VEGF表达的检测 ,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的关系。结果 MMP 2和VEGF表达与瘤体大小、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纵隔淋巴...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MMP 2和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运用SP免疫组化法对 47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进行MMP 2、VEGF表达的检测 ,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的关系。结果 MMP 2和VEGF表达与瘤体大小、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 ,与毛刺征、空泡征无关。结论 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中 ,瘤体直径 >3cm、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提示肿瘤的恶性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基质金属蛋白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对孤立性肺结节征象检出的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蒋南川 韩萍 +3 位作者 周承凯 郑金龙 史河水 雷子乔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2期1289-1292,共4页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对孤立性肺结节(SPNs)征象的显示,探讨各种征象对SPNs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51例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的SPNs(直径≤4cm)及其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对SPNs的征象(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征、胸膜凹陷...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对孤立性肺结节(SPNs)征象的显示,探讨各种征象对SPNs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51例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的SPNs(直径≤4cm)及其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对SPNs的征象(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征、胸膜凹陷征、胸膜切迹征、阳性支气管征、空泡征、毛刺征)行MPR,评价MPR对SPNs的前5种征象的显示。计算7种征象在恶性结节组检出率及出现频率。结果:MPR检出5种征象的数目明显多于轴面扫描所检出的数目,检出具有5种征象的结节数目明显多于轴面扫描检出该征象的结节数目,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恶性结节中出现频率由多到少的征象依次为深分叶征、阳性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棘状突起征、胸膜切迹征、毛刺征、空泡征。7种征象在良、恶性结节组的检出百分比中最能提示恶性的征象依次为胸膜切迹征、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阳性支气管征、棘状突起征、空泡征。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对SPNs行MPR,能明显提高SPNs的征象检出率,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深分叶征、胸膜切迹征是最有诊断价值的恶性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结节 孤立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双能减影与数字X线成像诊断肺内孤立性结节ROC曲线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蒋南川 王孝英 +3 位作者 王勇 黄锐 周承凯 吴汉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37-639,共3页
目的 比较双能减影 (DES)与数字X线成像 (DR)对肺内孤立性结节及结节内钙化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4 0例肺内有孤立性结节和 4 0例肺内无孤立性结节的病例行CT、DR及DES检查。 4位医师分别对两组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 ,结果采用受... 目的 比较双能减影 (DES)与数字X线成像 (DR)对肺内孤立性结节及结节内钙化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4 0例肺内有孤立性结节和 4 0例肺内无孤立性结节的病例行CT、DR及DES检查。 4位医师分别对两组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 ,结果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 (ROC)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发现肺内孤立性结节方面 ,DES组的ROC曲线下面积 (Az =0 .94 0 )大于DR组 (Az =0 .891) ,两者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发现肺内孤立性结节内钙化方面 ,DES组的ROC曲线下面积 (Az=0 .90 2 )大于DR组 (Az=0 .82 8) ,两者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DES在发现肺内孤立性结节及钙化方面优于DR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内孤立性结节 结节内钙化 双能减影技术 数字X线成像 R0C曲线
下载PDF
平板探测器数字胸部X线摄影 被引量:4
5
作者 蒋南川 王孝英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12期912-913,共2页
关键词 平板探测器数字胸部X线摄影 X线平片 X线诊断技术 成像原理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双能减影与常规数字摄影的胸部影像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黄锐 冯敢生 +3 位作者 王孝英 王勇 蒋南川 张敬辉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55-958,共4页
目的 比较双能减影 (DES)和常规数字摄影 (DR)对胸部结构的显示能力。资料与方法 连续抽取 10 0例胸部DES和DR图像 ,由 3位放射科医师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胸部肺纹理、气管支气管和骨骼的显示效果 ,分别计算两种检查方法的优显率。结果... 目的 比较双能减影 (DES)和常规数字摄影 (DR)对胸部结构的显示能力。资料与方法 连续抽取 10 0例胸部DES和DR图像 ,由 3位放射科医师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胸部肺纹理、气管支气管和骨骼的显示效果 ,分别计算两种检查方法的优显率。结果 DES对肺野内中带肺纹理、气管、右主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中间支气管、左上叶支气管开口、肺野内肋骨的显示优于DR ;DR对肺野外带肺纹理、心影后肺纹理、膈下肺纹理、左主支气管、左下叶支气管、胸廓边缘肋骨、心影后肋骨、膈下肋骨、胸椎、锁骨、肩胛骨的显示优于DES。结论 DES能分别观察胸部软组织与骨骼 ,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减影 常规数字摄影 胸部影像 对比研究 胸部结构
下载PDF
下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诊断 被引量:15
7
作者 郑金龙 韩萍 +5 位作者 柳曦 周承凯 蒋南川 陈艳 雷子乔 于群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38-842,共5页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及下腔静脉CT血管造影(CTP)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40例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及下腔静脉病变,采用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下腔静脉CTP检查,分析不同扫描模式及后处理图像所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密度变化特点及...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及下腔静脉CT血管造影(CTP)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40例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及下腔静脉病变,采用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下腔静脉CTP检查,分析不同扫描模式及后处理图像所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密度变化特点及侧支循环形成。结果19例肝癌沿肝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下腔静脉肝段及肝上段;邻近下腔静脉肝段的肝癌直接侵犯下腔静脉;6例轻度强化,未见明显侧支循环形成。9例肾癌沿肾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肾上段,无强化,见肾包膜静脉侧支形成及性腺静脉增粗。5例下腔静脉血栓管腔狭窄或闭塞,呈节段性,壁不光整,可见条状或斑点状钙化,CTP后延迟扫描,病变段无明显强化,见明显的侧支循环。3例下腔静脉内血管平滑肌瘤病,起自子宫,沿卵巢静脉及髂静脉上行,经下腔静脉侵入右心房,病变密度较均匀,无钙化及坏死囊变,强化较明显,病变段附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发育异常所致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3例,表现为肝上段节段性狭窄,周围见大量的侧支循环形成。下腔静脉内平滑肌肉瘤1例,病变位于肝下段下腔静脉,呈节段性增粗,边缘不光整,密度不均,延迟CT扫描后不均匀强化,邻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结论下腔静脉病变的CT表现以充盈缺损、无或轻-中度强化、管腔狭窄及侧支血管形成为特征,下腔静脉CTP的三维重建能立体显示管腔狭窄和侧支血管,合理的CT扫描模式有利于病变的诊断和确定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病变 螺旋CT
下载PDF
三维CT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敬中 郑启新 +3 位作者 宋建东 蒋南川 赵明 王金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3-634,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X线平片、CT扫描和三维CT重建影像检查资料,对照术中所见,分析、比较三维CT重建影像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结果X线平片与三维CT重建影像...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X线平片、CT扫描和三维CT重建影像检查资料,对照术中所见,分析、比较三维CT重建影像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结果X线平片与三维CT重建影像在确立诊断方面未见明显差异,但在分型和指导手术方面,三维CT重建影像则明显优于前者。结论三维CT重建影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有助于骨折的分型及术前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诊断 外科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读片窗
9
作者 陈涛 梁波 +2 位作者 李惠珍 蒋南川 韩萍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6,共2页
关键词 读片窗 静脉肾盂造影 实验室检查 临床症状 右腹膜后 腰椎水平 反跳痛 IVP 椭圆形 体检
下载PDF
肺部炎性浸润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南川 史河水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21-223,共3页
肺部炎性浸润(Infiltration)指肺泡腔及间质内出现炎性细胞。肺部炎性浸润的影像学表现多缺乏特异性,不同病原菌的影像学表现常有重叠,存在异病同影,同病异影,因此需要结合临床病史、
关键词 肺部炎性浸润 影像学
原文传递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CT诊断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娜 蒋南川 +1 位作者 王琳 陈燕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CT特征,提供影像学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临床诊断明确的ARDS患儿的双肺CT表现,对其分级,并分析CT分级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Ⅰ级4例,均为轻度;Ⅱ级7例,其中轻度4例,中度3... 目的:探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CT特征,提供影像学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临床诊断明确的ARDS患儿的双肺CT表现,对其分级,并分析CT分级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Ⅰ级4例,均为轻度;Ⅱ级7例,其中轻度4例,中度3例;Ⅲ级6例,其中中度4例,重度2例;Ⅳ级3例,均为重度。研究显示CT分级与ARDS严重程度分度具有相关性,分级增加,分度亦增加(P<0.01)。结论:肺部CT能及时地反映新生儿ARDS的危重程度,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病情允许时可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新生儿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亚临床期CT影像特征及短期演变 被引量:56
12
作者 蒋南川 郑传胜 +6 位作者 樊艳青 韩小雨 陈艳 程期光 梁波 韩萍 史河水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5-309,共5页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亚临床期高分辨率CT(HRCT)特征及短期演变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5日至31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确诊的17例亚临床期COVID-19患者的HRCT影像资料,男4例...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亚临床期高分辨率CT(HRCT)特征及短期演变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5日至31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确诊的17例亚临床期COVID-19患者的HRCT影像资料,男4例,女13例,年龄25.0~51.0(39.8±7.5)岁,均为与确诊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所有患者首次CT检查后3~6 d再次行CT复查,其中6例患者复查前接受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治疗,11例患者未进行任何治疗。分析亚临床期和短期随访的CT影像学征象,总结其短期随访CT图像演变规律。结果 17例COVID-19患者亚临床期及短期随访CT病变主要位于双肺下叶,亚临床期左肺下叶9例,右肺下叶10例;短期随访左肺下叶9例,右肺下叶11例;病变累及肺段由亚临床期的46个增加至90个肺段。亚临床期病变以多发为主(13例),短期复查多发病例减少(7例),局灶性(6例)及弥漫分布(4例)增多。病变主要分布于胸膜下(13例)和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10例),短期随访1例病变分布由胸膜下进展为胸膜下及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病变主要有3种形态:磨玻璃密度结节影、斑片状/片状/团片状磨玻璃影和铺路石征。亚临床期及短期复查均可见磨玻璃影,随访复查显示磨玻璃结节减少4例,铺路石征增加4例。6例患者治疗后短期复查,3例由多发磨玻璃结节变为单发磨玻璃结节,3例多发磨玻璃影部分范围变小。11例未治疗患者病变范围增大。结论 亚临床期COVID-19患者肺部CT具有一定特征,多为胸膜下或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的小磨玻璃密度结节或磨玻璃影,短期随访病变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