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脑组织转录组分析
1
作者 程东慧 蒋天哥 +5 位作者 景一丹 杨丽敏 郭云海 方圆 李中秋 张仪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4,233,共9页
目的了解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大鼠脑组织转录组的表达水平。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感染组(20只),感染组每只大鼠经灌胃感染40条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1、7、14、21 d,对照组、感染组... 目的了解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大鼠脑组织转录组的表达水平。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感染组(20只),感染组每只大鼠经灌胃感染40条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1、7、14、21 d,对照组、感染组分别随机解剖3、5只,取脑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TRIzol法提取感染后14 d大鼠脑组织RNA,逆转录为cDNA后测序。选取差异表达mRNA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预测差异表达mRNA靶蛋白之间的蛋白质互作(PPI)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调控网络。采用qPCR验证表达差异的lncRNA。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14 d,感染组大鼠脑组织出现病理变化,脑海马区神经元胞浆固缩;感染后21 d,脑膜处可见寄生虫样组织。RNA测序结果显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14 d,大鼠脑组织中差异表达mRNA的数量为955个(890个上调、65个下调);差异表达lncRNA的数量为193个(122个上调、71个下调)。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mRNA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生物过程,细胞成分主要为质膜外侧的胞外空间、细胞表面等,分子功能主要为趋化因子活性、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等;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mRNA主要参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趋化因子等信号通路。PPI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的靶点为趋化因子配体11、RT1-Da、丝氨酸家族E成员1等,均与免疫应答相关。ceRNA结果显示,显著富集的miRNA如mir-466b-3p、mir-1956、mir-207和mir-328a-5p等与免疫应答、细胞凋亡、血管生成等过程有关。qPCR结果显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感染组大鼠H19的相对转录水平逐渐升高,在感染后21 d达到峰值,为15.074±3.366,高于对照组的1.000±0.113(t=13.190,P<0.05);RT1-CE6、LOC100910973和lncR-ncf1的相对转录水平在感染后14 d达到峰值,分别为9.702±1.408、6.683±1.299和7.733±0.717,均高于对照组的1.003±0.039、1.001±0.156和0.999±0.076(t=20.760、13.830、28.810,均P<0.01);AABR07030796.1的相对转录水平在感染后14 d开始上升,至感染后21 d达到峰值,分别为4.485±0.236和5.068±1.608,均高于对照组的1.000±0.159和1.001±0.256(t=7.049、8.229,均P<0.01)。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14 d,大鼠脑组织中H19、RT1-CE6、LOC100910973、lncR-ncf1和AABR07030796.1的qPCR结果和RNA测序结果均显示上调,表达趋势一致。结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大鼠脑组织转录组中获得955个差异表达mRNA和193个差异表达lncRNA,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生物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管圆线虫 长链非编码RNA 转录组学 竞争性内源RNA
原文传递
非编码RNA在利什曼病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蒋天哥 曾文博 +1 位作者 李中秋 张仪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97,共6页
利什曼原虫可寄生于人或动物的巨噬细胞中,其引起的利什曼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病,据估计每年死亡人数高达4万人。非编码RNA(ncRNA)是一种不被翻译成蛋白质的基因组转录本,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炎症和免疫应... 利什曼原虫可寄生于人或动物的巨噬细胞中,其引起的利什曼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病,据估计每年死亡人数高达4万人。非编码RNA(ncRNA)是一种不被翻译成蛋白质的基因组转录本,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炎症和免疫应答中尤其突出。目前对于ncRNA在利什曼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利什曼原虫感染宿主初期,ncRNA通过调节抗原呈递、免疫应答、细胞自噬、细胞凋亡等过程,对原虫在宿主体内的增殖和感染起调节作用。本文对ncRNA在利什曼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利什曼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病 非编码RNA 免疫应答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非编码RNA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中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程东慧 李中秋 +3 位作者 曾文博 蒋天哥 郭云海 张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7-412,共6页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人体感染后可引起嗜酸性脑膜炎。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能在多个生物水平调控生理与病理过程,但目前对ncRNA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报道较少。本文通过检索PubMed、万...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人体感染后可引起嗜酸性脑膜炎。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能在多个生物水平调控生理与病理过程,但目前对ncRNA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报道较少。本文通过检索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对搜集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发现ncRNA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宿主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免疫反应、细胞凋亡和信号传导等,且其可用于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本文总结了ncRNA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从而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管圆线虫 非编码RNA 调控作用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全健康理念的新发传染病综合监测预警体系:结构与创新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慧敏 刘婧姝 +11 位作者 王希涵 赵翰卿 解艺 尹静娴 吕超 周楠 蒋天哥 谷思雨 殷堃 周晓农 郭晓奎 胡沁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2-578,共7页
全健康(One Health)是对健康概念的升级和优化,全健康理念强调人-动物-环境三者的共同健康,提倡使用跨学科协作、多部门协调和多组织协同的全健康研究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监测预警体系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基础,随着新型冠状病... 全健康(One Health)是对健康概念的升级和优化,全健康理念强调人-动物-环境三者的共同健康,提倡使用跨学科协作、多部门协调和多组织协同的全健康研究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监测预警体系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基础,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和新发传染病(EID)的不断出现,世界各国现有的监测预警体系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全健康理念出发,通过阐述全健康理念基础下的组织架构、人兽共患病和环境科学等监测网络、 EID报告流程、教育和政策等层面的支持与保障,构建新型EID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并对构建的EID综合监测预警体系提出实践和应用前景,以便为COVID-19和今后可能出现的EI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指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健康 新发传染病 监测 预警
原文传递
蜱内病原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曾文博 魏子昕 +3 位作者 方圆 蒋天哥 杭添 张仪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22年第8期825-832,共8页
蜱是世界上危害仅次于蚊的传染病媒介,能够传播多种病原体,蜱内病原体监测是蜱传疾病和蜱传病原体预防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综述了近20年蜱内病原体调查研究文章所使用技术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指出... 蜱是世界上危害仅次于蚊的传染病媒介,能够传播多种病原体,蜱内病原体监测是蜱传疾病和蜱传病原体预防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综述了近20年蜱内病原体调查研究文章所使用技术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指出以高通量测序为代表的宏基因组学成为未来蜱内病原体检测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学 下一代测序 鸟枪法测序 扩增子测序 聚合酶链式反应 宏病毒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