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区域差异化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叶頔
蒋婧博
张文进
楚春礼
邵超峰
鞠美庭
-
机构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开大学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9-589,共21页
-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J01B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071292)
-
文摘
中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和示范实践为我国各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区域差异化研究希望通过探究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特征、潜力以及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为我国各地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实践提供的支持。构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生态文明指数五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0、2015和2019年我国面板数据,刻画31个省份(统计数据尚未包含我国港澳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期、初期、快速发展期和当前各时段时空变化,提出区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加速度概念描述各省份建设能力差异,基于各省份生态文明五维度预期目标和历史发展速度探究各省份的发展潜势差异,并初步探究各省份生态文明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各省份的生态文明指数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时间序列变化上,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和过程存在较大差异性,尽管增长速度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各省份生态文明水平差距仍然持续拉大;在空间上,明显呈现出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好于北部地区的特征,通过分析31个省份所属的六个地区的生态文明等级,发现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生态文明等级领先于其他地区,且在各阶段进步最大,而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落后较大,进步缓慢;各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都表现出正向相关的特征,且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深入,各省份之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的差别在加大。(2)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速度和加速度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反映出各省在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虽然各省份建设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但是增强的程度越来越小,甚至有部分省份提升能力出现急剧下降。(3)我国约70%的省份距离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仍然存在差距,西藏、宁夏、新疆和吉林等省份需要的时间最长。尝试性探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区域差异化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结果为我国制定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策略、分类分级全面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特别是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差异、进度差异、潜力差异的发现,以及及时更新生态文明目标的需求,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实践从示范阶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具有参考价值。此外,研究发现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区域差异化驱动机制以及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物质能量代谢的关系研究,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之一。
-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区域差异化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时空特征
建设能力
发展潜势
-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ve capacity
development potential
-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废旧服务终端等新兴电子废物环境管理问题及对策
- 2
-
-
作者
陈曾思澈
蒋婧博
韩晓阳
邓毅
-
机构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
-
出处
《环境保护》
CAS
2023年第20期47-50,共4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专项“废旧服务终端自动化拆解与高效回收利用技术”项目“废旧服务终端回收利用创新模式及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课题(2019YFC1908005)。
-
文摘
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智能化的需求更加旺盛且多样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各类服务终端等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技术和产品的高速迭代,将带来大批量的退役和报废服务终端。整体来看,废旧服务终端具有产生量大、种类复杂、危害性大等特点。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服务终端的基本情况,梳理了国内电子废物管理的相关政策,厘清废旧服务终端产生、回收、再利用、处理处置的链条现状,分析其环境管理的突出问题,并从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规范回收体系、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等方面提出我国废旧服务终端等新兴电子废物综合管理建议。
-
关键词
服务终端
电子废物
回收处理
资源再生
-
分类号
X70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生态视角理论
- 3
-
-
作者
蒋婧博
-
机构
广西师范学院
-
出处
《财讯》
2018年第19期99-100,共2页
-
文摘
生态视角理论成为社会工作实务主要理论模型,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整合意义与折中的社会工作实践视角,它融合了不同的人类行为理论和社会工作实践理论,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折中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框架,并成为社会工作综融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生态视角反应社会工作介入长期追求个人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的改善,是社会工作理论模型中少数具有的实务特色。生态视角理论是依据人与环境界面间互动关系特质为概念架构,理解个人所在的复杂网络力量如何正向的影响个人与其行动的场域,也关心阻碍个人成长、健康与社会功能的负向生活情境,例如压迫、贫穷、失业与污染等情境。生态视角理论认为案主所经历的困境为生活中的问题,并非个人的病态或性格的缺陷所致,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对象是个人、家庭、次文化、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其助人的模型则是综合各种社会工作取向的方法,主张运用多元方面向和多元系统的介入策略。
-
关键词
视角
案主
概念
个人
生态
理论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