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香果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蒋家璇 韩盼盼 +2 位作者 孔振杨 程陆陆 姚沛琳 《农产品加工》 2022年第19期10-13,17,共5页
以百香果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形式制备百香果酵素。测定其发酵过程中的主要代谢产物(总酸、pH值、总糖、总酚)和抗氧化能力(还原力、DPPH、羟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百香果酵素的pH值呈缓慢... 以百香果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形式制备百香果酵素。测定其发酵过程中的主要代谢产物(总酸、pH值、总糖、总酚)和抗氧化能力(还原力、DPPH、羟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百香果酵素的pH值呈缓慢降低的趋势,总酸含量从33 g/100 g增加到85.8 g/100 g,总糖含量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总酚含量呈平稳上升阶段,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处于稳定阶段,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都呈现增长的趋势。百香果酵素自然发酵为其精准发酵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百香果酵素的发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香果 发酵 代谢产物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无花果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姚沛琳 蒋家璇 +3 位作者 武进雨 孔振杨 季小康 徐礼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3期427-435,共9页
为了解无花果自然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测定其发酵过程中pH、总酸、总糖、总酚、总黄酮、有机酸等理化指标和活性物质,以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这4个指标考察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利... 为了解无花果自然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测定其发酵过程中pH、总酸、总糖、总酚、总黄酮、有机酸等理化指标和活性物质,以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这4个指标考察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代谢产物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无花果酵素发酵的各个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确定自然发酵最优的发酵时间。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pH持续降低,总黄酮呈现波动变化,总酸、总酚、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无花果酵素中检测出了13种主要有机酸,其中含量比较丰富的是乳酸、琥珀酸、苹果酸、柠檬酸、葡萄糖醛酸和泛酸。在发酵第60天时,综合评价值(CEI)最高,发酵80天之后持续下降,以此可以作为无花果酵素前发酵结束的依据,为无花果酵素发酵阶段精准调控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 自然发酵 酵素 代谢产物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蓝莓酵素和沙棘酵素代谢产物特征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姚沛琳 刘梦茹 +2 位作者 杨澳 蒋家璇 姚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60-166,共7页
为了探索不同酵素之间代谢产物的差异性,本研究以自然发酵的蓝莓酵素和沙棘酵素为样品,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两种酵素样品中全部代谢物丰度,并对代谢物进行筛选和鉴定,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蓝莓酵素和沙棘酵素的... 为了探索不同酵素之间代谢产物的差异性,本研究以自然发酵的蓝莓酵素和沙棘酵素为样品,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两种酵素样品中全部代谢物丰度,并对代谢物进行筛选和鉴定,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蓝莓酵素和沙棘酵素的代谢产物差异。结果表明,两种酵素样品中关键性代谢差异物为9种,通过KEGG数据库的比对分析可知富集代谢产物较多且显著性高的关键代谢通路有6条,主要体现在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泛酸和辅酶A的生物合成,酪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脯氨酸和精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该文初步揭示了蓝莓和沙棘酵素代谢产物差异性,为水果酵素功能性的比较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酵素 沙棘酵素 非靶向代谢组学 代谢产物 代谢通路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对糯米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蒋家璇 崔菊菊 姚沛琳 《农产品加工》 2021年第4期17-20,23,共5页
以优化糯米粉发糕的制作工艺为目的,从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及植物乳杆菌的添加量这3个影响因素着手,分别对这3个影响因素设立单因素试验,找出较优的水平,然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三因素和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以确定糯米粉发糕生产过... 以优化糯米粉发糕的制作工艺为目的,从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及植物乳杆菌的添加量这3个影响因素着手,分别对这3个影响因素设立单因素试验,找出较优的水平,然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三因素和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以确定糯米粉发糕生产过程的最佳水平。以糯米粉发糕的感官评价、持水力、硬度、黏附性、感官弹性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最终确定最佳的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60 min,发酵温度45℃,植物乳杆菌添加量3%的水平下,在此工艺条件下制作出的糯米粉发糕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糯米发糕 感官特性 质地特征 持水力
下载PDF
皖北地区腌制菜中具高抗氧化能力乳酸菌的筛选 被引量:4
5
作者 黄煜 蒋家璇 +1 位作者 张凯迪 姚沛琳 《农产品加工》 2020年第3期19-21,28,共4页
以羟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还原能力的测定、螯合亚铁离子能力的测定为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指标,从皖北地区不同腌制菜中分离出20株乳酸菌,比较其菌体细胞和无细胞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乳酸菌的抗氧化能力存在差... 以羟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还原能力的测定、螯合亚铁离子能力的测定为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指标,从皖北地区不同腌制菜中分离出20株乳酸菌,比较其菌体细胞和无细胞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乳酸菌的抗氧化能力存在差异,菌体细胞DPPH自由基清除率比无细胞提取物的强,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螯合亚铁离子能力两者相差不大,无细胞提取物的还原能力相对于菌体的还原能力更强。总体上,菌株7-1的抗氧化能力较好。其中,菌株7-1,3-3,A-1的菌体细胞抗氧化能力强,菌株3-1,3-5,10-1的无细胞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强。研究为后续乳酸菌抗氧化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菌体细胞 无细胞提取物 抗氧化活性 筛选
下载PDF
高产胞外多糖能力的乳酸菌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孔德卉 蒋家璇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3期53-59,共7页
以本实验室保藏的43株乳酸菌为筛选源,测定它们的产胞外多糖的能力,得到植物乳杆菌2-2产胞外多糖能力最强,产量为1012.6μg/mL,以此菌为供试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产胞外多糖的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菌种接种量、培养温度、不同碳源... 以本实验室保藏的43株乳酸菌为筛选源,测定它们的产胞外多糖的能力,得到植物乳杆菌2-2产胞外多糖能力最强,产量为1012.6μg/mL,以此菌为供试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产胞外多糖的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菌种接种量、培养温度、不同碳源及浓度对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该菌产胞外多糖的条件.结果表明,影响植物乳杆菌2-2的胞外多糖产量的因素主次顺序为乳糖浓度>菌种接种量>培养温度,最佳优化条件为乳糖45 g/L、接种量为3.5%、培养温度为39℃,在此条件下胞外多糖的产量为1498.91μg/mL,是优化前的1.4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胞外多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乳酸菌生物膜的筛选及对铜的吸附能力分析
7
作者 张凯迪 蒋家璇 姚沛琳 《农产品加工》 2020年第11期54-56,共3页
从来源于自然发酵食品的乳酸菌中筛选具有成膜能力、对铜具有吸附能力的菌株,研究生物膜状态下的乳酸菌对铜的吸附能力。采用96孔微量板检测法,对48株乳酸菌的成膜能力进行研究;利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48株乳酸菌对铜的吸附能力... 从来源于自然发酵食品的乳酸菌中筛选具有成膜能力、对铜具有吸附能力的菌株,研究生物膜状态下的乳酸菌对铜的吸附能力。采用96孔微量板检测法,对48株乳酸菌的成膜能力进行研究;利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48株乳酸菌对铜的吸附能力。综合上述2个试验的结果,挑选既具有成膜能力,又对铜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乳酸菌,模拟自然水体生物膜对重金属的吸附。结果表明,菌株6-2,6-3,SY1-3吸附铜离子能力高,但成膜能力一般;菌株5-3吸附铜离子能力低,但成膜能力高;菌株Q-3吸附铜离子能力一般,但成膜能力高。研究这5株乳酸菌在生物膜状态下,对铜离子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游离状态下的乳酸菌对铜离子的吸附能力较生物膜状态下强,而且对铜离子的吸附能力与其是否处在生物膜状态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生物膜 铜离子 吸附 研究
下载PDF
纳米银的抗菌特性及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 被引量:30
8
作者 陈学情 蒋家璇 +4 位作者 任志鸿 李娟 张红英 徐建国 杜华茂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9-549,共11页
【目的】利用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真菌的模式菌株分析纳米银的抗菌特性,并评价纳米银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方法】利用生物法合成的纳米银,以微量肉汤法测定3种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 【目的】利用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真菌的模式菌株分析纳米银的抗菌特性,并评价纳米银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方法】利用生物法合成的纳米银,以微量肉汤法测定3种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计算MBC/MIC比值。用系列浓度的纳米银处理3株标准菌株后经平板计数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采用菌落平板计数法测定了纳米银对3种标准菌株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最后在生物安全II级实验室测定纳米银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结果】用生物法合成了粒径5–30 nm的纳米银,zeta电位为–19.5 m V。该纳米银制剂对3种标准菌株的时间-杀菌曲线均表现为时间依赖型抗菌作用。纳米银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抗生素后效应"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抗生素后效应"。纳米银对3种标准菌株的MIC值和MBC值均在1.00–4.00μg/m L之间;对3株人源性多重耐药菌MIC值在6.00–26.00μg/m L之间,MBC值在1.00–32.00μg/m L之间;对14株动物源性多重耐药菌MIC值在4.00–10.00μg/m L之间,MBC值在8.00–16.00μg/m L之间。纳米银对所有测试菌株的MBC/MIC值均小于2。【结论】纳米银是一种时间依赖型的抗菌剂,有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后效应",对人源和动物源性多重耐药菌有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 AgNPs) 最小抑菌浓度(MIC) 最小杀菌浓度(MBC) 时间-杀菌曲线 抗生素后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