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因子Ⅻrs1801020和抵抗素rs1862513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王聪 蒋晴晴 +3 位作者 姜雪 孙佳惠 骆莺 张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M(FⅫ)rs1801020和抵抗素rs1862513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该院产科门诊诊断为URSA的189例患者和191例同期健康产后女性,采用探针法PCR检测外周血中rs1801020...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M(FⅫ)rs1801020和抵抗素rs1862513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该院产科门诊诊断为URSA的189例患者和191例同期健康产后女性,采用探针法PCR检测外周血中rs1801020和rs1862513基因多态性,观察各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结果URSA-A组FⅫrs1801020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4.9%(CC)、35.7%(CT)、59.5%(TT),22.7%(C)、77.3%(T);对照A组为8.0%(CC)、47.1%(CT)、44.9%(TT),31.5%(C)、68.5%(T)。URSA-B组抵抗素rs1862513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11.3%(CC)、47.3%(CG)、41.4%(GG),34.9%(C),65.1%(G);对照B组为10.2%(CC)、34.1%(CG)、55.7%(GG),27.3%(C),72.7%(G)。两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Ⅻrs1801020T等位基因在URSA组的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χ^(2)=6.32,OR=1.567,95%CI:1.100~2.238,P=0.012)。抵抗素rs1862513G等位基因在URSA组的分布频率低于对照组(χ^(2)=4.96,OR=1.433,95%CI:1.050~1.969,P=0.026)。FⅫrs1801020 T等位基因可能是URSA的危险性因素,抵抗素rs1862513G等位基因可能是URSA的保护性因素(P<0.05)。两个位点联合基因型分析,相较于携带具有rs1801020 CC+rs1862513 CC基因型组合的人群,携带rs1801020 TT+rs1862513CG基因型的人群患有URSA的风险明显增高(OR=5.684,95%CI:1.210~30.920,P=0.035)。结论FⅫrs1801020T等位基因可能增加URSA的发生风险,抵抗素rs1862513G等位基因可能降低URSA的发生风险,rs1801020 TT+rs1862513 CG基因型比rs1801020 CC+rs1862513 CC基因型组合更易导致UR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凝血因子 抵抗素 多态性
下载PDF
血清HbF、AFP水平及BPS、Apgar评分诊断胎儿母体输血综合征的价值
2
作者 胡谢应 马雅莉 +3 位作者 蒋晴晴 罗会涛 仲伟国 吴磊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207-209,213,共4页
【目的】探讨孕产妇血清胎儿血红蛋白(HbF)、甲胎蛋白(AFP)联合胎儿生物物理评分(BPS)、阿氏评分(Apgar评分)诊断胎儿母体输血综合征(FMH)的价值。【方法】在本院门诊产检的100例疑似FMH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娩后检测孕产妇血清HbF、... 【目的】探讨孕产妇血清胎儿血红蛋白(HbF)、甲胎蛋白(AFP)联合胎儿生物物理评分(BPS)、阿氏评分(Apgar评分)诊断胎儿母体输血综合征(FMH)的价值。【方法】在本院门诊产检的100例疑似FMH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娩后检测孕产妇血清HbF、AFP水平,并根据检查结果将孕产妇分为FMH组(13例)和非FMH组(87例)。比较两组孕产妇HbF、AFP水平及BPS、Apgar评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bF、AFP及BPS、Apgar评分预测FMH的价值;多因素分析采取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FMH组患者HbF、AFP水平显著高于非FMH组,BPS、Apgar评分显著低于非FMH组(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HbF、AFP及BPS、Apgar评分可用于发生FMH的预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810、0.829、0.941,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980;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HbF≤3.712%、AFP≤588.359 ng/mL、BPS≥5.865分、Apgar评分≥5.968分是发生FMH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HbF、AFP联合BPS、Apgar评分可用于FMH的早期诊断,且联合检测具有更好的评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母输血综合征 胎儿血红蛋白 甲胎蛋白类 阿普加评分
下载PDF
氢气对噪声性聋的有效防护时间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石磊 于宁 +5 位作者 秦含黛 蒋晴晴 朱玉华 孙勍 郭维维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近年研究表明氢气对噪声性聋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但其对噪声性聋预防作用持续时间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建立豚鼠噪声性聋模型探索氢气预防作用持续时间及防护机制。方法选用听力正常的豚鼠30只,随机等分为氢气组和噪声组,氢气组在首... 目的近年研究表明氢气对噪声性聋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但其对噪声性聋预防作用持续时间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建立豚鼠噪声性聋模型探索氢气预防作用持续时间及防护机制。方法选用听力正常的豚鼠30只,随机等分为氢气组和噪声组,氢气组在首次脉冲噪声暴露前给予1h氢气吸入,两组动物随后每隔两小时重复施加脉冲噪声(峰值声强为163dB SPL);实验动物每次暴露后即刻行ABR测听,重复相同剂量脉冲声直至ABR听阈≥90dB。所有实验动物在噪声暴露结束后1天、3天、7天、14天行ABR测听,结束后处死动物,取材观察透射电镜及病理组织染色。结果噪声组动物在噪声暴露2h(即2×8次脉冲暴露)后监测听力,半数致聋(听阈≥90 dB SPL);氢气组,此时间推迟至4h左右且基底膜Myosin-7a荧光强度高于噪声组,底回外毛细胞丢失数量少于噪声组(P=0.03<0.05);氢气组豚鼠耳蜗底回基底膜带状突触数量减少但仍高于噪声组(P=0.65>0.05);透射电镜观察氢气组豚鼠半结形态好于噪声组。结论给予1次氢气预防的有效持续时间为2-4h,氢气对脉冲声造成的内耳毛细胞、突触、半节损伤均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性听力损失 脉冲噪声 氢气 有效防治时间
下载PDF
仿生主动降噪的听觉原理 被引量:5
4
作者 杨仕明 于宁 蒋晴晴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8-712,共5页
噪声暴露除会导致噪声性耳聋外,还会导致神经、血管、消化等多种系统的功能紊乱和精神障碍等。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为噪声防护带来了巨大挑战。对噪声的防护最有效和根本性的方法是控制和消除噪声源。对于进入听觉系统的声音,一方面... 噪声暴露除会导致噪声性耳聋外,还会导致神经、血管、消化等多种系统的功能紊乱和精神障碍等。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为噪声防护带来了巨大挑战。对噪声的防护最有效和根本性的方法是控制和消除噪声源。对于进入听觉系统的声音,一方面通过已被广泛接受的主动放大机制对信号放大后便于获得更好的听觉,然而未被认识到的是,听觉系统对噪声也存在主动的减噪和抑制机制。我们认为听觉器官通过特定的相关结构、机制,阻止噪声进入听觉系统,提高了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同时,对于阈值以上的足以引起听觉兴奋和信号传递的声音,主动降噪的机制将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衰减和抑制,达到保护听觉的目的。咽鼓管、中耳肌肉、圆窗、卵圆窗等结构可能对能量衰减有不同的贡献。作者首次提出听觉器官是完美的消声减噪器的新理论假说,同时深入阐述了仿生主动降噪的听觉原理,通过对耳组织及其相关精细结构的生物力学分析,有可能利用仿生学原理建立主动减震降噪新方法,这种创新思维将有希望突破噪声防控理论瓶颈,对聋病的防治具有颠覆性和突破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 降噪 仿生 聋病防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在噪声性听力损失中的作用机制及药物防治 被引量:7
5
作者 石磊 蒋晴晴 +1 位作者 于宁 杨仕明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13-117,共5页
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会导致听觉系统发生进行性听力下降,产生暂时性听力性阈移或永久性听力阈移,引发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随着NIHL损伤机制研究的深入,氧化应激损伤越来越受到关注,噪声暴露后产生的大量... 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会导致听觉系统发生进行性听力下降,产生暂时性听力性阈移或永久性听力阈移,引发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随着NIHL损伤机制研究的深入,氧化应激损伤越来越受到关注,噪声暴露后产生的大量活性氧,不仅会直接对内耳产生一系列氧化损伤,其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还会对内耳产生间接损伤,并激活诸多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通路,最终引起毛细胞大量凋亡,出现听力下降。随着氧化应激机制研究的深入,诸多针对性的抗氧化应激药物已被应用于噪声性听力损失的防治研究,本文对噪声性听力损失氧化应激机制及新出现的抗氧化防治药物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性耳聋 氧化应激 抗氧化药物
下载PDF
噪声损伤和苯扎贝特干预对豚鼠耳蜗脂肪酸转运蛋白1和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胡一勇 石敏 +6 位作者 杨风波 吕萍 蒋晴晴 袁硕龙 张悦 杨仕明 于宁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7-183,共7页
目的观察豚鼠耳蜗脂肪酸转运蛋白1和4(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FATP1,FATP 4)在噪声损伤和促脂肪酸代谢药物苯扎贝特干预前后的变化,探讨噪声性听力损失与FATP1、FATP4的关系。方法正常听力健康成年雄性Dunkin Hartley豚鼠21只随... 目的观察豚鼠耳蜗脂肪酸转运蛋白1和4(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FATP1,FATP 4)在噪声损伤和促脂肪酸代谢药物苯扎贝特干预前后的变化,探讨噪声性听力损失与FATP1、FATP4的关系。方法正常听力健康成年雄性Dunkin Hartley豚鼠21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和干预组(6只),对照组在噪声暴露前随机选取3只(6耳)动物行耳蜗取材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12只(24耳)与干预组(6只,12耳)一起予以白噪声(110 dB SPL,每天4小时,连续12天)暴露,干预组在噪声暴露的同时给予苯扎贝特(5 mg·kg-1·d-1)灌胃干预;在开始噪声暴露第6、12、24天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采用脂肪酸特异性探针荧光标记技术检测脂类物质在豚鼠耳蜗的分布,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噪声暴露前后FATP1、PATP4在两组豚鼠耳蜗的表达变化。结果噪声暴露后对照组和干预组click声及4、8、16 kHz短纯音(tone burst)ABR(tb-ABR)反应阈较噪声暴露前显著升高,在噪声暴露的第12天,干预组4 kHz tb-ABR反应阈(16.25±5.82 dB SPL)明显低于对照组(32.27±5.92 dB SPL)(P<0.05);特异性脂肪酸探针荧光染色提示正常对照组豚鼠耳蜗脂类物质主要分布于基底膜外侧的Hensen细胞、螺旋神经节、血管纹,噪声暴露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FATP1主要表达于Corti器、螺旋唇,在螺旋神经节细胞、螺旋韧带、血管纹等少量表达;FATP4主要表达于耳蜗Corti器及螺旋韧带,在Corti器外侧的Hensen细胞、螺旋神经节、血管纹极少表达或不表达。噪声暴露后对照组(第12天)FATP1在Corti器、Hensen细胞、螺旋突、螺旋韧带的表达较噪声暴露前明显增加(P<0.01),对照组(第12天)和干预组(第24天)FATP4在Hensen细胞、螺旋唇、螺旋神经节的表达均较噪声暴露前明显增加(P<0.01),干预组(第24天)FATP4在血管纹的表达均较噪声暴露前增加(P<0.05),但对照组(第12天)FATP4在血管纹的表达均较噪声暴露前及干预组(第24天)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则提示对照组和干预组FATP1和FATP4在全耳蜗的表达均较噪声暴露前增加(P<0.05)。结论噪声损伤可提高FATP1和FATP4在豚鼠耳蜗部分组织的表达水平,促进耳蜗内脂肪酸转运;促脂肪酸代谢药物(苯扎贝特)干预可进一步改变FATP4在耳蜗的表达分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噪声性听力损失或促进噪声性听力损失恢复;提示耳蜗内脂肪酸代谢水平可能是改善噪声性听力损失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 Hensen细胞 噪声性聋 脂肪酸转运蛋白 苯扎贝特
下载PDF
半胱氨酸链蛋白β在内耳中的表达及其与听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世丽 祖勉 +6 位作者 冀飞 蒋晴晴 邱士伟 李雅兰 郭维维 杨仕明 乔月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1-726,共6页
目的研究半胱氨酸链蛋白β(cysteine string proteinβ,CSPβ)在巴马小香猪及出生后不同日龄的C57小鼠内耳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听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耳蜗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SPβ在内耳中的表达分布,应用基底膜铺片观察CSP... 目的研究半胱氨酸链蛋白β(cysteine string proteinβ,CSPβ)在巴马小香猪及出生后不同日龄的C57小鼠内耳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听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耳蜗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SPβ在内耳中的表达分布,应用基底膜铺片观察CSPβ随生长发育的表达变化。应用ABR检测C57小鼠发育过程中的听力变化。结果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各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CSPβ在成年C57小鼠的螺旋神经节以及内毛细胞中均有表达,而在外毛细胞中没有表达;出生12天之前的C57小鼠耳蜗基底膜内毛细胞中都没有CSPβ的表达,直到出生后第12d,内毛细胞中才出现CSPβ的表达,且随着小鼠日龄的增加,CSPβ的表达信号增强,而在外毛细胞中始终没有出现CSPβ的表达。与C57小鼠不同的是,出生1天的小型猪内毛细胞胞中即有CSPβ表达,但在3排外毛细胞中没有表达;ABR结果显示自小鼠出生第14d开始检测到ABR,随着日龄的增加听力越来越成熟。结论我们推测CSPβ与内毛细胞释放神经递质之间可能存在密切联系,可能是神经递质释放,信息传递以及听觉发生的前提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Pβ 小型猪 C57小鼠 带状突触 神经递质
下载PDF
耳鸣相关脑电研究
8
作者 张驰 王晓光 +5 位作者 蒋晴晴 马晓彦 曹伟 王方园 申卫东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7-1081,共5页
耳鸣作为耳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极大地困扰了患者的生活。随着计算技术的的发展,基于活体的脑科学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许多技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方面已得到应用,关于耳鸣中枢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脑电、功能核磁等领域。脑电... 耳鸣作为耳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极大地困扰了患者的生活。随着计算技术的的发展,基于活体的脑科学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许多技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方面已得到应用,关于耳鸣中枢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脑电、功能核磁等领域。脑电作为一种经济、无创且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研究工具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脑功能相关研究中。本文主要从耳鸣相关脑电特征、基于脑电的耳鸣相关因素研究以及基于脑电的耳鸣治疗策略几个方面阐述脑电在耳鸣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中的应用,为进一步探寻其在耳鸣诊断和治疗中的可能意义与价值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脑电 前扣带回皮层
下载PDF
脂滴结构及其在噪声性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陈学敏 于宁 +1 位作者 杨仕明 蒋晴晴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50-1053,共4页
噪声性聋是世界卫生组织明确的重点公共卫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致病机制复杂,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使噪声性聋的防控进入瓶颈。现有一些研究提示支持细胞如Hensen细胞等对内耳炎性反应可能有重要作用。然而对于Hensen细胞及... 噪声性聋是世界卫生组织明确的重点公共卫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致病机制复杂,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使噪声性聋的防控进入瓶颈。现有一些研究提示支持细胞如Hensen细胞等对内耳炎性反应可能有重要作用。然而对于Hensen细胞及其脂滴结构在耳蜗中的功能研究甚少。本文就脂滴及其在噪声性聋中的作用进行回顾,旨在揭示脂质代谢对听觉功能的重要作用,为噪声性聋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性聋 听觉功能 支持细胞 患者生活质量 脂滴 炎性反应 脂质代谢 公共卫生疾病
原文传递
三种标志物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谢应 马雅莉 +2 位作者 蒋晴晴 孙佳惠 吴磊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2年第4期420-424,共5页
目的 探讨糖类抗原153(CA153)、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乳腺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72例乳腺癌患者为观... 目的 探讨糖类抗原153(CA153)、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乳腺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72例乳腺癌患者为观察组,7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均进行CA153、D-二聚体和FIB检测。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CA153、D-二聚体和FIB的相关性。依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10例和预后良好组62例,分析患者预后与CA153、D-二聚体和FIB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CA153、FIB和D-二聚体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二聚体和CA153水平表达与乳腺癌患者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相关性(P<0.05),与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FIB水平表达与患者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病理类型均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肿瘤直径、病理类型不会对CA153产生影响,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会对CA153产生正向影响(均P<0.05)。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病理类型均会对FIB产生正向影响(均P<0.05)。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会对D-二聚体产生正向影响(均P<0.05),病理类型不会对D-二聚体产生影响。预后不良组患者CA153、FIB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Spearman法分析,患者预后情况与CA153、FIB和D-二聚体均呈正相关性(r=0.318、0.464、0.466;P=0.01、0.04、0.00)。结论 CA153、D-二聚体和FIB在乳腺癌患者中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糖类抗原153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