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蒋林欣诗歌(六首)
1
作者 蒋林欣 《凉山文学》 2009年第1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诗歌 陪葬 剪影 玉米粒 府南河 茉莉花 玉兰花 健康第一 电视机 陌生人
原文传递
河流:独特的现代文学乡土空间 被引量:2
2
作者 蒋林欣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6-150,共5页
在各种"现代"话语下,"乡土"被重新发现,成为文学家关注的焦点。与大城市、小城镇、村庄相比,"河流"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现代乡土空间,它是流动的乡土,富有灵性与诗性,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与... 在各种"现代"话语下,"乡土"被重新发现,成为文学家关注的焦点。与大城市、小城镇、村庄相比,"河流"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现代乡土空间,它是流动的乡土,富有灵性与诗性,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与陆岸相连,最具弹性与延展性,这些特征深刻地影响到现代文学的叙事与抒情,如现当代文学中的"流浪"书写、诗化小说、城与乡、河与岸等情结、主题均与此密切相关,增加了文学书写的厚度与广度,诗意与灵性,在文学家们带有现代性追求的乡土审视与回顾中,它们的意义也更加重要与多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乡土空间 现代 文学
下载PDF
历史与人性的悲歌——评张叹凤长篇小说《辛追传奇》和《完蛋》 被引量:1
3
作者 蒋林欣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3期137-140,共4页
关键词 历史题材小说 长篇小说 传奇故事 辛追 悲歌 人性 文艺出版社 马王堆汉墓
下载PDF
文化诗学视阈里的现代抒情长诗——龚学敏的诗学实践及当下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蒋林欣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5-118,共4页
龚学敏的诗学理念、创作实践与中国本土的文化诗学高度契合,《紫禁城》《长征》等以长诗的体式,诗意地触摸与重构历史文化,回归主体性,注重现代体验,还原丰富的痛苦,是一种有温度的写作,富有浓郁的抒情气息和鲜明的艺术特质,从语言到风... 龚学敏的诗学理念、创作实践与中国本土的文化诗学高度契合,《紫禁城》《长征》等以长诗的体式,诗意地触摸与重构历史文化,回归主体性,注重现代体验,还原丰富的痛苦,是一种有温度的写作,富有浓郁的抒情气息和鲜明的艺术特质,从语言到风格都展现出诗歌作为艺术品的光晕。其宁静致远的文学理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温润如玉的人文情怀、勇于创新的现代体验对当下诗歌症候具有"疗救"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学敏 抒情长诗 文化诗学 诗学实践 当下意义
下载PDF
新诗“题词”:不容忽视的伴随文本 被引量:1
5
作者 蒋林欣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8-206,共9页
不少现代新诗都附带"题词"———一本诗集、一首诗、一节诗之前所引的诗句或言辞。这是新诗独有的标记,但长期被研究者忽略。作为伴随文本,题词具有一种文学与文化建构的功能:在拓展与丰富现代自由诗形、衍射与规约文本意蕴... 不少现代新诗都附带"题词"———一本诗集、一首诗、一节诗之前所引的诗句或言辞。这是新诗独有的标记,但长期被研究者忽略。作为伴随文本,题词具有一种文学与文化建构的功能:在拓展与丰富现代自由诗形、衍射与规约文本意蕴、呈现与记取多重文化资源等层面实现了对现代诗学的建构。它在新文学"欧化"潮流里诞生与繁盛,在文艺"大众化"、回归"民族形式"、清理"五四"文学遗产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迅速凋零,与新诗、新文学的走向基本一致。加之题词自身有着多副面孔,兼具"副文本"、"前文本"、"同时文本"、"链文本"等多种伴随文本的特征,具有很大的容量和延展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题词 伴随文本 诗学建构
下载PDF
从“诗性牧歌”到“公共关怀”——王敦贤文学写作的转型及其意味
6
作者 蒋林欣 张叹凤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1-184,共4页
王敦贤近年的文学写作从多年的诗性牧歌、家乡抒怀转向了公共关怀、前沿问题关注与揭示,将贫困地区教育以及抗震救灾、汶川重建等重大社会事件问题,以报告文学、大散文体例予以隆重推出,其纪实文学作品在场意识强烈,参与性十分突出。这... 王敦贤近年的文学写作从多年的诗性牧歌、家乡抒怀转向了公共关怀、前沿问题关注与揭示,将贫困地区教育以及抗震救灾、汶川重建等重大社会事件问题,以报告文学、大散文体例予以隆重推出,其纪实文学作品在场意识强烈,参与性十分突出。这一转型体现了作家求新、求变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以及其忧国忧民的儒家传统情怀,代表了当下由单纯阅读欣赏演进为介入、应和、干预的多元时代与民主机制建设趋势。由田园娱悦式的自我写作到重返公共空间,书写重大题材,王敦贤写作具有重要的当下性与展示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敦贤 转型 传媒时代 意义
下载PDF
废墟上的守望与呐喊--干天全诗歌的精神向度
7
作者 蒋林欣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9-102,共4页
学者型诗人干天全长期从事诗歌创作与理论研究及教学,对中外诗学、诗歌体式、语言艺术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针对当下诗歌"私人化"倾向所暴露出的脱离生活、无视公众、逃避现实、精神萎缩等流弊,积极呼吁重建诗歌精神,... 学者型诗人干天全长期从事诗歌创作与理论研究及教学,对中外诗学、诗歌体式、语言艺术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针对当下诗歌"私人化"倾向所暴露出的脱离生活、无视公众、逃避现实、精神萎缩等流弊,积极呼吁重建诗歌精神,即向善向美、反抗压迫、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和关怀人类生命,而他三十年来的创作实践是其理论主张最好的注脚,勇于直面现实人生的苦痛,具有强烈的忧患、担当意识,深切关怀历史文化,追慕、批判与重构,进而关注人的心灵,在生命与时间中感受人之存在,闪现着人道主义的光辉,呈现出多维的精神向度,是当今这片诗歌废墟上的精神守望者和呐喊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天全 诗歌 精神向度
下载PDF
别样的乡土,相似的焦虑——川端康成与周作人乡土文艺观之比较研究
8
作者 蒋林欣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54-59,共6页
中日两国的乡土文学属于现代世界乡土文学潮流中的重要支脉,而中国乡土文学理论及实践中明显存在部分日本乡土文艺资源。川端康成与周作人是中日乡土文学中的主要代表,对乡土文艺有着精辟、系统的论述,两者从"时代、种族、环境&qu... 中日两国的乡土文学属于现代世界乡土文学潮流中的重要支脉,而中国乡土文学理论及实践中明显存在部分日本乡土文艺资源。川端康成与周作人是中日乡土文学中的主要代表,对乡土文艺有着精辟、系统的论述,两者从"时代、种族、环境"角度考察本国的乡土文艺,均使用了"地方"、"个性"、"乡土"等词汇,这些关键词在各自的理论、观念中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二者都是针对本国文艺的个性即将丧失的现状而提倡乡土文艺的,为本国文艺的前途寻找道路是他们在共同的历史语境下所产生的相似的焦虑及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端康成 周作人 乡土文艺观 比较
下载PDF
从“复活”到“丰收”——杜甫在现代新诗中的走向
9
作者 蒋林欣 《杜甫研究学刊》 2012年第3期71-77,共7页
杜甫在现代新诗中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在新文学的青春叛逆期长时间处于遗忘与缺席的状态。但杜甫是无法遗忘的,当现代诗人的人生体验与杜甫对接并理性地回望传统文化的时候,杜甫就从闻一多的"序幕"里"复活",在冯... 杜甫在现代新诗中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在新文学的青春叛逆期长时间处于遗忘与缺席的状态。但杜甫是无法遗忘的,当现代诗人的人生体验与杜甫对接并理性地回望传统文化的时候,杜甫就从闻一多的"序幕"里"复活",在冯至生命哲思的沉潜里走向"壮美",在余光中等诗人的文化大乡愁里走向华丽的"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新诗 走向
下载PDF
披着情绪的瓶花——探寻林徽因文学风格的“名片”
10
作者 蒋林欣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6-79,共4页
"披着情绪的瓶花"是林徽因文学风格的"名片",她的写作是一次次情绪的旅行,"情绪"是进入她文学世界的密匙,她的作品如"瓶花"一样,鲜妍与古雅并存,富有艺术品的韵味,又常有一种悲凉之气,这是她... "披着情绪的瓶花"是林徽因文学风格的"名片",她的写作是一次次情绪的旅行,"情绪"是进入她文学世界的密匙,她的作品如"瓶花"一样,鲜妍与古雅并存,富有艺术品的韵味,又常有一种悲凉之气,这是她的文学基调与主题,美得短暂而又具有恒久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徽因 文学风格 名片 情绪 瓶花
下载PDF
微电影:文学影视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以巴蜀文学为例
11
作者 蒋林欣 岳湛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9-22,28,共5页
在当前"互联网+"、"微"时代,微电影以其传播的迅捷性、广泛性特点及良好的宣传效应,已经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文学影视产业发展的新路经。巴蜀文学浪漫传奇多,地方风情多,诗词歌赋多,文学家的人生经... 在当前"互联网+"、"微"时代,微电影以其传播的迅捷性、广泛性特点及良好的宣传效应,已经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文学影视产业发展的新路经。巴蜀文学浪漫传奇多,地方风情多,诗词歌赋多,文学家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兼具豪侠气与脂粉气的双重特色,与微电影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打造巴蜀文学微电影系列,对巴蜀文学、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巴蜀地域文化记忆重构与特色文化品牌塑造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影 文学影视产业 新路径 巴蜀文学
下载PDF
生命体验与现代河流意识的彰显
12
作者 蒋林欣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24-30,共7页
随着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文化人的职业多样化,以及抗战、自然灾害、上山下乡等特殊历史环境,文化人群体四处流动,使得现代作家们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与河流发生了更为密切的联系,而处在现代乡土关怀、批判中的... 随着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文化人的职业多样化,以及抗战、自然灾害、上山下乡等特殊历史环境,文化人群体四处流动,使得现代作家们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与河流发生了更为密切的联系,而处在现代乡土关怀、批判中的家园意识、哲学意识、文化意识、生命意识等更加深了文学家对河流的关注,因而有了比古代文学家更加强烈的河流意识,他们关注河流、书写河流从过去的自发状态进入自觉状态,进而使得中国传统的河流文学发生了现代转型,由过去那种感悟式的、赏玩式的、隐逸式的书写转向现代理性的、多元的、纵深的回味、批判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家 生命体验 河流意识
下载PDF
论新时期以来中国河流小说的考古叙事
13
作者 蒋林欣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0-146,共7页
新时期以来中国河流小说融入考古叙事是突出的文学新现象,大多数以真实考古发现为依据,书写考古场景、出土文物、考古人物等。其原因主要在于现代考古学迅速发展、人类文明沿河流地理分布、文化寻根思潮涌动,以及作家们作为考古学者、... 新时期以来中国河流小说融入考古叙事是突出的文学新现象,大多数以真实考古发现为依据,书写考古场景、出土文物、考古人物等。其原因主要在于现代考古学迅速发展、人类文明沿河流地理分布、文化寻根思潮涌动,以及作家们作为考古学者、考古爱好者的知识背景、写作视野与主观追求。这些文本特色鲜明,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人生,并通过虚构与非虚构相融合、蒙太奇式双线并进等叙事策略实现融古通今。考古叙事在创新小说文体风格、深化河流文学意蕴、拓展乡土文学特质、借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河流小说 考古叙事
下载PDF
水乡里的精神游荡--残雪“湖区”小说论
14
作者 蒋林欣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7-214,共8页
残雪在各个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建构了以“湖区”为中心无限绵延至一切水域的水乡地理空间,形成了“残雪式”的“湖区”小说风格。与其他作家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残雪对“湖区”的书写,不在于对社会历史现实的史诗般描述与呈现,而是侧重... 残雪在各个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建构了以“湖区”为中心无限绵延至一切水域的水乡地理空间,形成了“残雪式”的“湖区”小说风格。与其他作家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残雪对“湖区”的书写,不在于对社会历史现实的史诗般描述与呈现,而是侧重展示水下的故事,注重水域空间里人的精神状态,“湖区”的风景是精神漫游的风景“,湖区”的人物在进行自由的精神运动“,湖区”是消失了一切界限的模糊的时空体,展现了一个先锋作家书写地理、水域以及其中人物、故事与风景的独特方式,在河流文学发展史上别具一格,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湖区”小说 精神游荡
下载PDF
巴蜀意象与张大千文艺世界的建构
15
作者 蒋林欣 杨寅洪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2-48,共7页
蜀子大千,东方之笔,纸上文艺,尽得巴蜀精魄,张大千的文艺创作与巴蜀意象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一方面,巴蜀意象促成了张大千文艺世界独特的诗性空间、文化传统和乡愁情绪,形塑了“人地景观”“画图会意”“风神艺格”三大艺术支柱,及其... 蜀子大千,东方之笔,纸上文艺,尽得巴蜀精魄,张大千的文艺创作与巴蜀意象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一方面,巴蜀意象促成了张大千文艺世界独特的诗性空间、文化传统和乡愁情绪,形塑了“人地景观”“画图会意”“风神艺格”三大艺术支柱,及其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另一方面,张大千收纳一生,在流寓行走中,从“时空”“猿”“道”“蜀地本位”等方面重塑了巴蜀意象,丰富了巴蜀文化,重启了巴蜀的文化本位与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大千 文艺世界 巴蜀意象
下载PDF
河流叙事与国族文化想象建构--以徐则臣《北上》为中心 被引量:11
16
作者 蒋林欣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77,共8页
自古以来,大江大河与国家版图形成、民族文化精神建构、住民生活习俗演化等密切相关。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河文明之国,在国族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河流地理空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现代以来,国人开眼看世界,纷纷从河流出走,河流与家国... 自古以来,大江大河与国家版图形成、民族文化精神建构、住民生活习俗演化等密切相关。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河文明之国,在国族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河流地理空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现代以来,国人开眼看世界,纷纷从河流出走,河流与家国情怀、国族文化想象等,都有不俗的文学表现,也是中国河流文学现代转型的重要表征。到了新时期,“寻根文学”成为新启蒙思潮中的一种创作潮流,而大地上的江河成了不少“寻根”作品的聚焦点,从河流寻根,几乎成为作家们的一种集体意识与行动,如张承志《北方的河》、张炜《古船》、齐邦媛《巨流河》等,均是在这一时代主题、文化背景下以河流为依托的文化寻根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潮流 文化寻根 《巨流河》 寻根文学 《古船》 家国情怀 张承志 徐则臣
下载PDF
诗意的遮蔽与呈现——王安忆的河流地理书写 被引量:1
17
作者 蒋林欣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82,共6页
王安忆与河流有着不解之缘,所到之处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淮河、运河、黄河、长江、黄浦江、苏州河、江南水网等,在她的笔下交织成水光十色的文学世界,是“河流文学”的典型代表。由于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艺术追求,她的河流地理书写展现出... 王安忆与河流有着不解之缘,所到之处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淮河、运河、黄河、长江、黄浦江、苏州河、江南水网等,在她的笔下交织成水光十色的文学世界,是“河流文学”的典型代表。由于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艺术追求,她的河流地理书写展现出复杂多样的面貌,如生计压迫下诗意的遮蔽、江边汽笛声的诱惑与象征、黄河寻根的失落与感动、治水神话原型中的英雄梦,以及江南水乡“乌托邦”的诗意建构等,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河流文学地理景观。走过苦闷的精神历程之后,王安忆逐渐超越日常生活的平庸琐碎,不断接近她所期望的“理想主义”“古典主义”与“崇高”,接近生命的本源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河流地理 河流文学 诗意
下载PDF
新时期四十年文学中的河流危机叙事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林欣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0-177,188,共9页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河流生态危机、文化危机愈加凸显。作家们承续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热切关注现实问题,纷纷将目光聚焦土地与河流,反复书写洪流滚滚中的苦难、抗争与新生,河流污染、改道、...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河流生态危机、文化危机愈加凸显。作家们承续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热切关注现实问题,纷纷将目光聚焦土地与河流,反复书写洪流滚滚中的苦难、抗争与新生,河流污染、改道、干涸等生态危机,以及那些因河而生而兴的传统生活方式、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溃败消亡等河流文化危机,涌现出一批为大地立传、为乡土代言、为河流呐喊的史诗性作品。其中有追忆,有哀叹,有反思,有呐喊,表达了新时期文学丰富而深沉的河流生态忧患、乡土文化追怀与现代文明批判。这在当代文学生态意识觉醒、重返现实主义、文学审美追求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河流叙事 生态危机 文化危机
下载PDF
“江河湖”与李劼人的地缘诗学建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林欣 任宇欣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5-121,共7页
“江河湖”是李劼人地缘诗学构建中的重要地理景观、空间与路径。江河是构成晚清成都风味的重要元素,具有新旧杂陈的丰富意义,与饮食文化关系密切,留驻了大批客籍人员,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及现代文化思潮传播的重要路径,促进了内陆腹... “江河湖”是李劼人地缘诗学构建中的重要地理景观、空间与路径。江河是构成晚清成都风味的重要元素,具有新旧杂陈的丰富意义,与饮食文化关系密切,留驻了大批客籍人员,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及现代文化思潮传播的重要路径,促进了内陆腹地的现代转型,更是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转折中的关键因素和各色人物的聚散路径,“大波三部曲”正是通过江河地理建构了宏大叙事中的地缘诗学。《湖中旧画》的鄱阳湖体验展现了李劼人的诗意情怀与前现代长江风物,在大开大合的历史风云之外,建构了富于牧歌情调与婉约风情的地缘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劼人 江河湖 地缘诗学
下载PDF
教学改革浪潮下文化基础课程该何去何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林欣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87-89,共3页
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浪潮下,文化基础课程不能一个模式一刀切,应综合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优长。《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需要结合专业特色,注重传承与发展,强化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丰... 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浪潮下,文化基础课程不能一个模式一刀切,应综合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优长。《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需要结合专业特色,注重传承与发展,强化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丰富教学资源,规避工业复制,保有诗意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基础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