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
作者 蒋梁华 李晓林 《实用骨科杂志》 2012年第2期143-147,共5页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属于关节囊外骨折。由于股骨粗隆部位的血液供应丰富,很少发生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如仅考虑骨折愈合,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固定治疗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颈基底 股骨粗隆部 骨折不愈合 血液供应 骨折愈合
下载PDF
雷奈酸锶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骨密度及骨微结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蒋梁华 李晓林 聂玮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868-872,共5页
目的观察雷奈酸锶对大鼠胫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密度、骨微结构及愈合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72只雌性SD大鼠卵巢去势制造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制造开放性骨折并予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生... 目的观察雷奈酸锶对大鼠胫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密度、骨微结构及愈合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72只雌性SD大鼠卵巢去势制造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制造开放性骨折并予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雷奈酸锶625mg/(kg.d)灌胃给药。结果在治疗后6、8w时两组骨性愈合率并无明显差异,但Micro CT检验数据结果显示治疗组骨密度(BMD);骨小梁体积(BV)、组织体积(TV)、骨体积分数(BV/TV)、平均骨小梁厚度(Tb.Th)、平均骨小梁数目(Tb.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最大压缩荷载在治疗后4w(48.1±5.6(治疗组)vs 21.8±4.8(对照组))、8w时亦明显高于对照组(96.5±9.7(治疗组)vs68.2±7.4(对照组))。结论雷奈酸锶能够抑制骨折后的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促进骨折愈伤组织的生长,改善骨小梁三维结构及骨组织的力学性能,可用来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并改善骨质量,预防再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雷奈酸锶 骨折愈合 骨微结构
下载PDF
雷奈酸锶对骨质疏松性骨痛及骨密度疗效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聂玮 李晓林 +1 位作者 蒋梁华 曾炳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419-423,共5页
目的研究雷奈酸锶联合钙剂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对骨痛、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作用,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4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被随机分为雷奈酸锶+钙剂组(SR+Ca组,62例)和钙剂组(Ca组,62例),进行开放、对比研究。雷奈酸... 目的研究雷奈酸锶联合钙剂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对骨痛、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作用,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4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被随机分为雷奈酸锶+钙剂组(SR+Ca组,62例)和钙剂组(Ca组,62例),进行开放、对比研究。雷奈酸锶+钙剂组:雷奈酸锶2g/d,口服,同时口服钙剂600mg/d;Ca组:钙剂600mg/d,口服。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腰背部自发性疼痛的VAS评分、L1-L4椎体、股骨颈、Wards三角、桡骨远端的BMD值及T值,并观察两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雷奈酸锶+钙剂组VAS评分明显改善,低于钙剂组,但骨痛缓解过程较为缓慢;雷奈酸锶+钙剂组L1-L4椎体、股骨颈、Wards三角、桡骨远端的BMD值及T值在治疗后6月及12月较治疗前上升显著,明显优于钙剂组(P<0.01)。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发生率钙剂组明显高于雷奈酸锶+钙剂组。雷奈酸锶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及腹泻,钙剂组主要为便秘。结论雷奈酸锶对骨痛的缓解作用较为缓慢,但经过足够的疗程依然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它能有效提高骨质量,降低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副反应少,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奈酸锶 骨质疏松症 骨痛 骨密度 骨折
下载PDF
粗聚焦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生物力学评估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海明 李晓林 +2 位作者 蒋梁华 丁国庆 刘葛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76-1081,共6页
目的观察粗聚焦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密度、骨微结构及愈合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66只体重为200~250 g的3月龄雌性SD大鼠卵巢去势制造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左腿胫骨制造开放性骨折并予克氏针内固定。术后... 目的观察粗聚焦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密度、骨微结构及愈合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66只体重为200~250 g的3月龄雌性SD大鼠卵巢去势制造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左腿胫骨制造开放性骨折并予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用震波能量密度0.26 mJ/mm2,频率60次/分,冲击量为2000次治疗一次。结果治疗后4周和8周行组织学观察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骨性骨痂所占比例较大,8周时骨小梁改建基本完成;而Micro CT检验数据结果显示治疗组骨密度(BMD);骨小梁体积(BV)、组织体积(TV)、骨体积分数(BV/TV)、平均骨小梁厚度(Tb.Th)、平均骨小梁数目(Tb.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8周后的骨密度改变存在显著差异(-3.6%vs 4.9%,P<0.05)。且治疗组最大压缩荷载在治疗后4周(48.1±5.6(治疗组)vs21.8±4.8(对照组))、8周时亦明显高于对照组(57.5±6.1(治疗组)vs28.6±5.0(对照组))。结论粗聚焦震波能够抑制骨折后的骨丢失,增加骨密度,促进骨折愈伤组织的生长,改善骨小梁三维结构及骨组织的力学性能,可用来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并改善骨质量,预防再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粗聚焦震波 骨折愈合 骨微结构
下载PDF
应用骨形态计量学观察粗聚焦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海明 李晓林 +3 位作者 蒋梁华 刘葛君 陈晓峰 陆长春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3年第2期149-155,共7页
目的应用骨形态计量学观察粗聚焦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体重为(280±2.5)g的6月龄雌性清洁级SD大鼠双卵巢去势,复制骨质疏松模型后行双侧胫骨近端截骨并予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左侧胫骨用... 目的应用骨形态计量学观察粗聚焦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体重为(280±2.5)g的6月龄雌性清洁级SD大鼠双卵巢去势,复制骨质疏松模型后行双侧胫骨近端截骨并予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左侧胫骨用能量密度0.26mj/mm2,频率60次/min,脉冲2000次的高能震波治疗1次(治疗组),右侧胫骨不予震波治疗(对照组)。随后行组织学观察、骨组织不脱钙切片观察与测定。结果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震波治疗后2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炎性反应强,胶原形成相对多,成熟胶原多,形成的骨小梁较多;4周时治疗组成熟骨小梁较多,软骨性骨痂逐渐为骨性骨痂替代,大量类骨质形成。骨组织不脱钙切片观察与测定发现,震波治疗后8周治疗组大鼠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Tb.N)、骨小梁厚度(Tb.Th)、活跃成骨细胞表面(Ob.S/BS)、纠正骨矿化沉积率(jMAR)等参数均高于对照组,而骨小梁骨间距(Tb.S)、矿化延迟时间(Mlt)等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粗聚焦高能震波能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形成,改善骨形态,提高局部骨密度,达到防止骨量丢失的作用。同时可增加骨矿化沉积率,缩短矿化延迟时间,抑制骨转换,可能成为局部治疗和预防人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计量学 粗聚焦震波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愈合
下载PDF
骨搬移结合单边外固定支架及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术后患肢缩短畸形(附1例报告)
6
作者 钱荣勋 王洪震 +2 位作者 蒋梁华 陆轲 康庆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98-99,共2页
目的 研究骨搬移技术治疗股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失败术后患肢缩短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1例股骨骨折术后缩短畸形的患者,采用经骨搬移结合单边外固定支架及髓内钉联合治疗技术.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摄片示骨痂形成良好,骨折端愈... 目的 研究骨搬移技术治疗股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失败术后患肢缩短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1例股骨骨折术后缩短畸形的患者,采用经骨搬移结合单边外固定支架及髓内钉联合治疗技术.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摄片示骨痂形成良好,骨折端愈合,双下肢等长,髋关节膝关节活动正常,患者能正常行走无不适症状.结论 骨搬移技术结合单边外固定支架及髓内钉内固定是一种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肢体缩短畸形的好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骨搬移 外固定 髓内钉
下载PDF
卵巢去势对兔股骨皮质骨形态及生物力学影响
7
作者 黄海明 李晓林 +3 位作者 涂淑强 蒋梁华 陆长春 陈晓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53-559,共7页
目的探讨卵巢去势对兔股骨皮质骨形态及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系纯种大白兔80只,雌性,6月龄,体重(2.2±0.28)kg,分两组:去势组40只和假手术组40只。两组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测试股骨皮质骨孔隙数量、孔隙体积、孔隙率... 目的探讨卵巢去势对兔股骨皮质骨形态及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系纯种大白兔80只,雌性,6月龄,体重(2.2±0.28)kg,分两组:去势组40只和假手术组40只。两组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测试股骨皮质骨孔隙数量、孔隙体积、孔隙率、最大载荷,并行疲劳性骨微损伤实验,计算股骨皮质骨裂纹数量、长度及密度。结果Micro-CT检测发现,术后4周和8周去势组股骨皮质骨孔隙数量、孔隙体积、孔隙率均高于假手术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力学检测显示,术后4周,假手术组和去势组股骨平均最大载荷分别为1949.25±53.12和1892.60±59.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8周,两组平均载荷均下降,分别为1944.55±41.76和1692.40±85.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去势组平均最大载荷下降较明显。骨微损伤实验显示,术后4周去势组股骨皮质骨裂纹的数量(3.40±1.67)、长度[(216.80±17.60)μm]及密度[(0.40±0.08)个/mm2]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数量(2.00±1.17)、长度[(160.45±16.89)μ]及密度[(0.29±0.13)个/mm。];术后8周去势组股骨皮质骨裂纹的数量(5.15±1.18)、长度[(334.60±13.94)μm]及密度[(0.35±0.10)个/mm2]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数量(3.10±1.37)、长度[(182.10±9.80)μm]及密度[(0.24±0.09)个/mm2],且同一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卵巢去势可增加兔皮质骨的孔隙率,降低其生物性能,加速疲劳性损伤,减缓骨修复;而皮质骨的变化可能成为引发骨折及骨折后延迟愈合极其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切除术 股骨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固定平台一期单膝与双膝单髁置换短期效果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5
8
作者 郝彦明 李翀 +9 位作者 朱小英 叶晓生 贾正平 钱荣勋 蒋梁华 高宜军 王渊 徐又佳 涂益辉 王洪震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8期851-852,共2页
目的探讨人工单髁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膝与双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01-2019-03行单髁置换治疗22例膝关节病变患者,单膝置换14例,双膝置换8例,术前术后均进行HSS评分,术后记录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22例均获得... 目的探讨人工单髁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膝与双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01-2019-03行单髁置换治疗22例膝关节病变患者,单膝置换14例,双膝置换8例,术前术后均进行HSS评分,术后记录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7个月。术后22例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改善。SS组、UR组术后2周、3个月HS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一时间点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26膝,良4膝,2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一侧单髁置换与双侧同期单髁置换的短期效果相当,短期风险及并发症无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关节炎 单髁置换 单侧 双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