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晨间护理护士手污染情况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田洁 石莉芬 +1 位作者 蒋汉茂 樊佳音 《现代护理》 2002年第1期4-5,共2页
目的 为了解晨间护理操作护士手污染状况 ,寻找有效的管理方法 ,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笔者对医院九个病室正在进行晨间护理的护理人员手进行了微生物监测。结果 A、B两组在进行晨间护理时连续操作 ,中间未洗 (泡 )手 ,监测合格... 目的 为了解晨间护理操作护士手污染状况 ,寻找有效的管理方法 ,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笔者对医院九个病室正在进行晨间护理的护理人员手进行了微生物监测。结果 A、B两组在进行晨间护理时连续操作 ,中间未洗 (泡 )手 ,监测合格率仅为 2 0 .9% ,而C组 (对照组 )每操作一次后肥皂流水洗手或用含氯消毒液泡手 1分钟 ,合格率达 10 0 %。结论 晨间护理操作应与其他护理操作程序一样 ,每进行一项操作 ,必须用肥皂流水清洁洗手或 1∶2 0 0的 84液液泡手 1分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晨间护理 微生物监测 调查 手污染
下载PDF
生脉注射液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蒋汉茂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19期87-88,共2页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高血压病的机制。方法采用(生脉注射液+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45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取单纯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组45...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高血压病的机制。方法采用(生脉注射液+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45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取单纯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组45例作为对比观察,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中sICAM-1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均降到140mmHg以下,生脉注射液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治疗后两组脉压均下降,且生脉注射液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前生脉注射液治疗组sI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两组sICAM-1水平显著降低,但生脉注射液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单纯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生脉注射液结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能降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同时生脉注射液能通过调节黏附分子的表达、抑制炎性反应,达到保护和修复血管内皮细胞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期高血压 生脉注射液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下载PDF
生脉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段顺元 杨铭 +1 位作者 徐军发 蒋汉茂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2000-03/2003-06永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选择30...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2000-03/2003-06永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选择30例本院健康体检自愿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生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生脉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总有效率7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976,P=0.028)。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t=17.56,18.15,P<0.01)。治疗前生脉注射液治疗组血液中TNF-α犤(245.88±29.93)ng/L犦和IL-6犤(213.45±32.76)ng/L犦水平与对照组血液中TNF-α犤(257.43±27.65)ng/L〗和IL-6犤(203.87±34.15)ng/L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生脉注射液治疗组血液中TNF-α犤(197.52±25.67)ng/L犦和IL-6犤(145.83±26.67)ng/L犦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液中TNF-α犤(243.76±28.52)ng/L犦和IL-6犤(184.26±29.61)ng/L〗水平(t=6.377,5.103,P均<0.01)。生脉注射液治疗组治疗后尿蛋白量犤(1.15±0.58)g/24h犦显著低于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散/治疗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分析 白细胞介素6/分析 糖尿病肾/中医疗法
下载PDF
永州地区NGU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蒋汉茂 肖湘瑛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年第8期2009-2010,共2页
目的:了解湖南永州地区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珠海丽殊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支原体分离、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检测拟诊为NGU患... 目的:了解湖南永州地区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珠海丽殊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支原体分离、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检测拟诊为NGU患者的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并分析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260例患者中支原体总阳性率为46.5%,以Uu(38.6%)感染为主,男性感染率明显低于女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Uu、Mh和Uu+Mh对药物的敏感性最高者依次为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美满霉素,Uu对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和罗红霉素耐药性高,Mh及Uu+Mh则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耐药性高。结论:Uu成为本地区NGU的主要病原体,治疗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可首选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美满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 抗生素 药敏试验
下载PDF
白血病感染检验分析
5
作者 蒋汉茂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19期100-101,共2页
目的:随机抽取白血病患者,回顾性分析白血病感染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随机抽取120份偶数号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在治疗期间受感染53例,占44.1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43.1%。结论:白血病感染途径和部位多... 目的:随机抽取白血病患者,回顾性分析白血病感染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随机抽取120份偶数号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在治疗期间受感染53例,占44.1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43.1%。结论:白血病感染途径和部位多,在治疗期间医务人员应加强环境的控制和感染源的控制,才能有效降低白血病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感染 分析
下载PDF
B7-H5/CD28H指标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海霞 蒋业坤 +3 位作者 蒋汉茂 曾之耀 甘小艳 徐军发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24期167-169,共3页
目的检测B7家族B7-H5以及CD28H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来我院治疗的7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化方法,以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其B7-H5/CD28H表达情况。结果直肠癌组织部分B7-H5以及CD28H m RNA表达水平均高于... 目的检测B7家族B7-H5以及CD28H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来我院治疗的7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化方法,以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其B7-H5/CD28H表达情况。结果直肠癌组织部分B7-H5以及CD28H m RNA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与正常组织(P<0.05),癌组织分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7-H5蛋白表达水平显示,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与癌组织阳性率分别为83.3%,74.3%和23.1%,与癌组织比较均具有差异(P<0.05),癌组织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于B7家族其他成员,结直肠癌组织中B7-H5/CD28H的表达量下降,可能与免疫逃逸有关,因此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检测结直肠癌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5 CD28H 直肠癌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信息网络在输血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7
作者 蒋汉茂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30期24-24,共1页
目的:探讨信息网络在输血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输血科进行联网,以Client/Server局域网的组网形式搭建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实现输血科的各个工作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同时实现网络信息共享,采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二代... 目的:探讨信息网络在输血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输血科进行联网,以Client/Server局域网的组网形式搭建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实现输血科的各个工作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同时实现网络信息共享,采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二代身份证阅读器对无偿献血信息进行信息采集,建立血站与分站、血站与全市各医院的输血信息网络共享。结果信息网络化可实时监测医院血库库存情况,对采供血业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掌握血液制品来源及去向,提高了医院的采血、用血效率。结论输血科实现信息化管理后,提高了工作效率,数据可溯源性极高,进一步保证了患者的输血安全,网络信息化值得在输血管理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网络 输血科 管理 计算机
下载PDF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乙肝免疫效果观察
8
作者 顾小红 蒋汉茂 蒋世钊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2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乙肝免疫方法。方法在187例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时,按乙肝疫苗免疫和乙肝疫苗加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5年内连续进行HB-sAb和HBsAg携带情况观察。结果乙肝疫苗加HBIG联合免疫组HBsAb阳性... 目的探讨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乙肝免疫方法。方法在187例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时,按乙肝疫苗免疫和乙肝疫苗加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5年内连续进行HB-sAb和HBsAg携带情况观察。结果乙肝疫苗加HBIG联合免疫组HBsAb阳性率维持在89.9%~95.5%间,乙肝免疫阻断失败率4.5%;乙肝疫苗免疫组HBsAb阳性率维持在76.5%~83.7%间,乙肝免疫阻断失败率15.3%。新生儿乙肝免疫后HBsAb在7个月~1岁形成高峰,1~2岁下降48.97%,2~5岁相对稳定。不同年龄的HBsAb分布与HBsAb几何平均滴度分布一致。结论乙肝疫苗加HBIG联合免疫是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最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免疫 阻断 垂直传播
下载PDF
关于B 7-H 5/CD 28 H信号途径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对抗肿瘤免疫的影响分析
9
作者 刘海霞 蒋业坤 +3 位作者 蒋汉茂 曾之耀 甘小艳 徐军发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23期46-47,共2页
目的 通过检测B 7-H 5在不同分期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研究B 7-H 5与肿瘤分期的关系,并通过比较肿瘤浸润细胞对不同表达程度的肿瘤细胞的杀伤试验,探索B 7-H 5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健康志愿者、T1-T4期结直肠癌患者各2... 目的 通过检测B 7-H 5在不同分期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研究B 7-H 5与肿瘤分期的关系,并通过比较肿瘤浸润细胞对不同表达程度的肿瘤细胞的杀伤试验,探索B 7-H 5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健康志愿者、T1-T4期结直肠癌患者各20例,比较其外周血及组织中B 7-H 5的表达情况;提取组织中的肿瘤浸润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检测其对不同B 7-H 5表达水平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健康人外周血中无B 7-H 5,肿瘤分级越高,血液及组织中B 7-H 5的表达越高,提示B 7-H 5可以作为肿瘤严重程度的潜在指标.肿瘤浸润细胞杀伤试验表明,B 7-H 5是肿瘤杀伤的抑制因素.结论 血液及组织中B 7–H 5的表达含量可作为肿瘤分期及肿瘤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的潜在指标,但因本试验样本量较小,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B7-H5 肿瘤浸润细胞
下载PDF
生脉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TNF-α、IL-6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段顺元 蒋汉茂 《中原医刊》 2004年第14期2-4,共3页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对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细胞因子的影响 ,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 2型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 :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 2 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 ,取常规西药组 2 8例作为对比观察 ,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中细胞因子IL 6、T...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对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细胞因子的影响 ,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 2型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 :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 2 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 ,取常规西药组 2 8例作为对比观察 ,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中细胞因子IL 6、TNF α水平。结果 :生脉注射液治疗 2型糖尿病肾病总有效率 75 0 % ,并能显著地降低患者血液中细胞因子的水平。结论 :生脉注射液对 2型糖尿病肾病有显著疗效 ,可能与生脉注射液能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 2型糖尿病 肾病 血液TNF-α IL-6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四种血糖测定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青松 蒋汉茂 吴淑华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年第8期25-26,共2页
目的了解四种血糖测定方法结果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分别用己糖激酶法(HK)、氧化酶法(GOD—POD)法和手工比色法测定53例患者血清葡萄糖浓度,同时用血糖监测仪测定患者毛细血管血葡萄糖浓度,然后对四组测定结果进行配对资料t检... 目的了解四种血糖测定方法结果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分别用己糖激酶法(HK)、氧化酶法(GOD—POD)法和手工比色法测定53例患者血清葡萄糖浓度,同时用血糖监测仪测定患者毛细血管血葡萄糖浓度,然后对四组测定结果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处理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血糖正常时,HK法比GOD—POD法结果平均高0.13mmol/L(2.5%),比手工比色法结果平均高0.49mmol/L(9.4%),比血糖监测仪结果平均高0.30mmol/L(5.7%),分别对HK法与GOD-POD法、GOD-POD法与手工比色法、HK法与血糖监测仪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1分别为0.99、0.94和0.68;高血糖时,HK法比GOD-POD法结果平均高0.20mmol/L(1.7%),比手工比色法结果平均高1.84mmol/L(15.7%),比血糖监测仪结果平均高1.5mmol/L(12.9%),其相关系数吖分别为0.99、0.95和0.85。结论血糖正常时,HK法与GOD-POD法、手工比色法、血糖监测仪所测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1、〈0.01及〈0.05;高血糖时,HK法与GOD-POD法、手工比色法及血糖监测仪所测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相关性分析表明,HK法与GOD—POD法呈高度直线正相关,GOD-POD法与手工比色法相关性良好,而HK法与血糖监测仪相关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己糖激酶 氧化酶 手工比色 血糖监测
原文传递
蛋白激酶C亚型在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12
作者 蒋汉茂 肖湘瑛 顾小红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1年第7期1346-1348,共3页
目的了解蛋白激酶C(PKC)亚型在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β1-转化生长因子(TGF-1β)可将AF诱导为MF,用免疫组化法可以鉴定转化是否成功。根据文献报道,蛋白激酶C的许多亚型在AF与MF中的表达量往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 目的了解蛋白激酶C(PKC)亚型在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β1-转化生长因子(TGF-1β)可将AF诱导为MF,用免疫组化法可以鉴定转化是否成功。根据文献报道,蛋白激酶C的许多亚型在AF与MF中的表达量往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选取PKC-ε、PKC-δ、PKC-ζ作为研究对象用定量PCR的方法,比较它们在AF和MF中表达的差异。结果 PKC-ε、PKC-ζ的表达在MF中明显高于AF,而PKC-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PKC家族在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PCR 成纤维细胞 血管重塑 表型转化 蛋白激酶C
原文传递
液基夹层杯检测结核杆菌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3
作者 顾小红 蒋汉茂 +1 位作者 肖湘瑛 张艳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92-93,共2页
目的探讨液基夹层杯技术在结核杆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4份痰标本同时采用液基夹层杯集菌法与直接涂片染色法检测结核杆菌,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结果液基夹层杯法检测抗酸杆菌阳性率为24.1%,明显高于直接涂片染色9.8%(χ2=17.4... 目的探讨液基夹层杯技术在结核杆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4份痰标本同时采用液基夹层杯集菌法与直接涂片染色法检测结核杆菌,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结果液基夹层杯法检测抗酸杆菌阳性率为24.1%,明显高于直接涂片染色9.8%(χ2=17.47,P<0.05);夹层杯法检测敏感性47.8%,明显高于直接涂片染色17.5%(χ2=20.49,P<0.05)。结论液基夹层杯集菌法省时、阳性率高,敏感性高,生物安全,有利于结核病人及时诊断,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便于进行质量控制,是一种很有推行价值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杆菌 液基夹层杯集菌法 结核
原文传递
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顾小红 蒋汉茂 邹良慧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1年第12期2392-2394,共3页
目的探究血浆(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诊断价值。方法用两种不同方法检测67例疑似IFI患者的标本,了解其真菌感染情况;分析比较健康和确诊IFI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 G试... 目的探究血浆(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诊断价值。方法用两种不同方法检测67例疑似IFI患者的标本,了解其真菌感染情况;分析比较健康和确诊IFI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 G试验动态浊度法和传统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7.8%和2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P<0.01);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475.3±375.6)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6.2±5.6)pg/ml(t=8.94,P<0.01);血浆(1,3)-β-D葡聚糖使用临界值为20.0 pg/ml,诊断真菌感染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3.0%、100.0%和91.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是反映IFI的一个良好指标,可用于IFI的早期诊断,又可为IFI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 (1 3)-β-D葡聚糖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