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氏体轴承钢碳氮共渗滚动接触疲劳失效机理 被引量:4
1
作者 蒋港辉 李淑欣 +2 位作者 蒲吉斌 王海新 陈银军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23,共12页
碳氮共渗工艺应用广泛,但对碳氮共渗后零部件的滚动接触疲劳失效机理研究较少。采用气体碳氮共渗对马氏体轴承钢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对碳氮共渗试样进行滚动接触疲劳试验,研究碳氮共渗对轴承钢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及其失效机理。研究... 碳氮共渗工艺应用广泛,但对碳氮共渗后零部件的滚动接触疲劳失效机理研究较少。采用气体碳氮共渗对马氏体轴承钢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对碳氮共渗试样进行滚动接触疲劳试验,研究碳氮共渗对轴承钢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及其失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碳氮共渗试样表面硬度、残余应力和残余奥氏体含量显著提高,使得其接触疲劳寿命明显高于常规试样。疲劳裂纹萌生于表面和亚表面,其中大量表面平行裂纹主要由表面白色蚀刻层硬度梯度变化而导致,表面材料受到严重微观塑性变形产生晶粒细化;亚表面裂纹萌生位置受最大应力的分布和渗层厚度的影响。表面和亚表面疲劳裂纹的扩展和连接最终导致碳氮共渗试样出现浅层剥落和分层剥落的失效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共渗 马氏体轴承钢 滚动接触疲劳 失效机理 裂纹萌生
下载PDF
马氏体钢表面磁控溅射类金刚石薄膜滚动接触疲劳失效机理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凤平 李淑欣 +2 位作者 蒲吉斌 王海新 蒋港辉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马氏体钢基体表面制备类金刚石(DLC)薄膜,应用扫描电镜、Raman光谱仪和划痕测试仪等对薄膜进行表征.基于对失效表面及截面微观特征的详细分析,研究了DLC薄膜在接触疲劳载荷下的失效特征和机理.结果表明:DLC薄膜试样...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马氏体钢基体表面制备类金刚石(DLC)薄膜,应用扫描电镜、Raman光谱仪和划痕测试仪等对薄膜进行表征.基于对失效表面及截面微观特征的详细分析,研究了DLC薄膜在接触疲劳载荷下的失效特征和机理.结果表明:DLC薄膜试样的滚动接触疲劳(RCF)寿命比基体的寿命显著提高,且薄膜磨损后试样的剩余寿命仍比原基体寿命长.薄膜厚度3μm,处于接触最大应力分布的15μm范围内.DLC薄膜是从基体表面粗糙峰处产生微裂纹进而导致薄膜剥落,基体材料裸露,最终试样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金刚石薄膜 磁控溅射 马氏体钢 滚动接触疲劳 失效机理
下载PDF
无碳化物贝氏体高碳钢滚动接触疲劳失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仇立宁 李淑欣 +2 位作者 蒋港辉 余丰 鲁思渊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1年第2期55-60,共6页
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高碳钢开展滚动接触疲劳试验,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三维轮廓仪、显微硬度计和纳米压痕等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低应力和高应力水平下的失效行为,研究其失效机制.结果表明,无碳化物贝氏体... 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高碳钢开展滚动接触疲劳试验,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三维轮廓仪、显微硬度计和纳米压痕等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低应力和高应力水平下的失效行为,研究其失效机制.结果表明,无碳化物贝氏体高碳钢在1.8 GPa低接触应力下有更优异的滚动接触疲劳性能,其失效形式为表面剥落;在2.6 GPa高接触应力水平下,表面出现严重的塑性变形,表面粗糙度增加导致最大剪切应力增加,位置逐渐靠近表面.在2.6 GPa接触应力下塑性变形层形成梯度结构,但是在1.8 GPa接触应力下并未发现梯度结构,在塑性变形层发现大量的孔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碳化物贝氏体高碳钢 应力 表面剥落 梯度结构 孔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