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48′N附近热液羽状流水化学参数异常和颗粒物成分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蒋紫靖 韩喜球 +1 位作者 王叶剑 邱中炎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43,共10页
2015年中国大洋33航次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48′N附近进行了热液异常探测,成功发现了大糦热液区。本文对该热液区附近采集的CTD水样开展了水化学与颗粒物分析。结果表明,在3 150~3 400m水深范围内水体存在Cl、Br、Mg负异常以... 2015年中国大洋33航次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48′N附近进行了热液异常探测,成功发现了大糦热液区。本文对该热液区附近采集的CTD水样开展了水化学与颗粒物分析。结果表明,在3 150~3 400m水深范围内水体存在Cl、Br、Mg负异常以及DFe和DMn正异常。其中Cl、Br、Mg的浓度较研究区海水背景值分别亏损2.87%~5.27%、3.21%~4.53%和2.52%~3.82%,Cl和Br的亏损指示海底释放的热液流体曾经发生了相分离。根据Mg的亏损情况,可以估算热液羽状流中热液流体的贡献约3.90%。DFe和DMn的浓度峰值分别为127nmol/L和29.0nmol/L,均出现在水深3 150m层位。颗粒物的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在2 900~3 400m深度范围内存在热液成因的富铁氧化物(FeO占49.1%~95.2%),与海水样品中发现的高浓度DFe和DMn相印证。根据实测底层流流速与Fe(Ⅱ)扩散半径对研究区的Fe(Ⅱ)氧化半衰期进行了估算,得到大糦热液区Fe(Ⅱ)氧化半衰期为0.56~2.2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斯伯格脊 大糦热液区 热液羽状流 海水化学异常 颗粒物成分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沉积物特征及其找矿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邱中炎 韩喜球 +1 位作者 王叶剑 蒋紫靖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76-,共1页
卡尔斯伯格脊位于西北印度洋2°S^10°N之间,属于慢速扩张洋中脊,广泛受沉积物覆盖。沉积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组成可以作为反映海底热液活动的存在、强度及其位置的一种有效方法。2012年以来,我国经过4个航次的热液硫化物调查... 卡尔斯伯格脊位于西北印度洋2°S^10°N之间,属于慢速扩张洋中脊,广泛受沉积物覆盖。沉积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组成可以作为反映海底热液活动的存在、强度及其位置的一种有效方法。2012年以来,我国经过4个航次的热液硫化物调查,在卡尔斯伯格脊先后发现了4处热液活动区(卧蚕1、卧蚕2、天休和大糦热液区),并取得了多站位多类型的沉积物样品。本文对所获的样品进行了矿物成分和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了解研究区沉积物类型、物质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印度洋 沉积物类型 热液活动区 慢速扩张 地球化学特征 洋中脊 海底热液 天休 热液硫化物 沉积物样品
原文传递
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天休热液区附近水体热液异常特征
3
作者 蒋紫靖 韩喜球 +1 位作者 王叶剑 邱中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65-766,共2页
2015年中国大洋33航次第一航段对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和环境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在63°50′E/3°41′N发现了一处新的热液区,并命名为天休热液区。天休热液区位于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中央... 2015年中国大洋33航次第一航段对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和环境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在63°50′E/3°41′N发现了一处新的热液区,并命名为天休热液区。天休热液区位于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中央裂谷南侧山坡,离中轴距离约为5 km,基底为超铁镁质围岩。热液区内有大量的活动烟囱群、死亡烟囱体、硫化物、热液沉积物与热液生物和显著的热液异常等(Han et al.,2015)。在天休热液区附近进行了两个站位的CTD调查并采样。其中,CTD01(63°51′E/3°42′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印度洋 天休 热液沉积物 烟囱体 中央裂谷 地球物理 镁质 学科综合 体热 中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