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舒丹 黄湘荣 +3 位作者 蒋育进 黄婷 刘映霞 许诚 《肝脏》 2019年第7期740-743,共4页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314例肝硬化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合并PVT者33例,未合并PVT者281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血常规、生化学指标、凝血功能、门...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314例肝硬化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合并PVT者33例,未合并PVT者281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血常规、生化学指标、凝血功能、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门静脉流速及Child-Pugh评分。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计算AUC以评判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PVT和未合并PVT患者的血小板分别为(70.42±28.96)×10 ^9/L、(85.61±33.24)×10^ 9/L,血浆抗凝血酶-Ⅲ分别为(49.39±17.33)%、(57.31±18.27)%,门静脉流速分别为(12.67±1.19)cm/s、(14.40±1.36)cm/s,D-二聚体分别为(2.09±1.98)mg/L、(0.95±0.52)mg/L,Child-Pugh评分分别为(9.67±1.11)、(8.77±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凝血酶-Ⅲ(OR=0.956,P=0.009)、D-二聚体(OR=6.351,P<0.01)、门静脉流速(OR=0.301,P<0.01)、Child-Pugh评分(OR=2.486,P<0.01)是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重要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4个因素的AUC分别为0.629、0.786、0.842、0.722。结论门静脉流速减慢、高Child-Pugh评分、高D-二聚体水平、低抗凝血酶-Ⅲ是肝硬化患者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静脉血栓形成 门静脉 D-二聚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对48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策略的探索 被引量:3
2
作者 舒丹 龚觅 +3 位作者 黄湘荣 纪燕华 蒋育进 许诚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15期2204-2206,2210,共4页
目的探索对于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标准疗程治疗而未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延长PegIFNα疗程是否能提高疗效。方法选取PegIFNα治疗48周未能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2组:A组将Peg... 目的探索对于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标准疗程治疗而未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延长PegIFNα疗程是否能提高疗效。方法选取PegIFNα治疗48周未能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2组:A组将PegIFNα疗程延长24周,然后序贯恩替卡韦(ETV)治疗;B组立即改用ETV治疗。观察96周,每12周检测HBV DNA及HBV病毒学标志物。结果 A组在24、48、96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0.00%、20.83%、25.00%。B组则分别为9.67%、29.03%、48.39%。B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A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0.49、0.08)。2组在观察期血清HBsAg水平均无明显下降。结论对于经标准疗程PegIFNα治疗而未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的CHB患者,延长PegIFNα疗程并未使患者的应答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E抗原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恩替卡韦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的优化方案探索 被引量:2
3
作者 舒丹 许诚 +6 位作者 王松 纪燕华 蒋育进 王彦丰 才袁 汪莹 曾丽红 《今日药学》 CAS 2015年第7期510-512,共3页
目的评价根据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24周应答情况进行优化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初治患者,观察组采用Peg-IFN-α,疗程24周HBV DNA下降≤2 log10 IU/m L定义为早期应答不佳,采取继续原方案(IFN亚... 目的评价根据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24周应答情况进行优化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初治患者,观察组采用Peg-IFN-α,疗程24周HBV DNA下降≤2 log10 IU/m L定义为早期应答不佳,采取继续原方案(IFN亚组)或转用恩替卡韦(ETV)的不同策略;对照组使用ETV。每12周检测HBV DNA及乙肝病毒学标志物(HBV m)。结果观察组62例,有44例纳入早期应答不佳,其中29例纳入ETV亚组,15例纳入IFN亚组;对照组32例。疗程96周时,ETV亚组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达59%,高于对照组(25%)与IFN亚组(27%)(χ2=0.27、7.11,P=0.04、<0.01)。ETV亚组的HBs Ag下降幅度大于IFN亚组。结论根据Peg-IFN-α早期应答情况进行优化治疗可能提高HBe Ag血清学转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e抗原 乙型 聚乙烯二醇类 干扰素一α 恩替卡韦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恩替卡韦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蒋育进 卿玲 +3 位作者 李彦洁 陈凤 李国军 刘映霞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7期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olyethylene glycol interferon,PEG-IFN)α-2a和恩替卡韦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根据治疗用药分为PEG-IFNα-2a组和恩替...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olyethylene glycol interferon,PEG-IFN)α-2a和恩替卡韦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根据治疗用药分为PEG-IFNα-2a组和恩替卡韦组,分别比较两组患儿基线,治疗12、24、48周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变化及不良反应。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54例患儿,其中PEG-IFNα-2a组31例,恩替卡韦组23例。恩替卡韦组治疗48周的ALT复常率达87.0%(20/23),高于PEG-IFNα-2a组的4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P=0.001)。PEG-IFNα-2a组治疗48周的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转阴率为48.4%(15/31),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5.2%(14/3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转阴率为35.5%(11/31);恩替卡韦组治疗48周的HBeAg转阴率为47.8%(11/23),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3.5%(10/23),HBsAg转阴率为13.0%(3/23),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2、3.46,均P>0.050)。PEG-IFNα-2a组治疗48周时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25.8%(8/31),高于恩替卡韦组的4.3%(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36)。将PEG-IFNα-2a组患儿在治疗12周时根据HBsAg下降水平分为HBsAg<1500 IU/mL组和HBsAg≥1500 IU/mL组,18例HBsAg<1500 IU/mL组患儿在治疗24周时7例HBsAg转阴,48周时10例转阴,而13例HBsAg≥1500 IU/mL组患儿治疗24周时无一例HBsAg转阴,治疗48周时1例转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6、2.75,均P<0.050)。结论恩替卡韦改善肝脏炎症的效果更明显,短期内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更强,安全性较好;PEG-IFNα-2a的治疗效果与HBsAg快速下降有关,治疗中HBsAg快速下降(12周HBsAg<1500 IU/mL)的患者,治疗24周和48周的HBsAg转阴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乙型肝炎 慢性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恩替卡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