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修辞美
被引量:
2
1
作者
蒋蔭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67-72,共6页
郁达夫在评论朱自清散文时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文章之美,除冰心女士外,要算他了。”(《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确实,读朱自清的散文,如听柔和婉转的轻音乐,如...
郁达夫在评论朱自清散文时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文章之美,除冰心女士外,要算他了。”(《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确实,读朱自清的散文,如听柔和婉转的轻音乐,如观清澈晶莹的山泉水,给人以无限清新自然的感觉。这也是跟作者在修辞上下工夫是分不开的。朱自清先生十分注意词语的选择和锤炼,十分注意句式的洗炼与和谐,十分注意修辞格的巧妙运用。因而,他的散文语言富有修辞的美。这里仅就词语美、句式美和辞格美方面,作一粗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
修辞美
句式
修辞格式
词语
比喻
修辞效果
人称代词
谓语
散文语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当代谚谣概论
被引量:
1
2
作者
蒋荫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72-79,共8页
民谚民谣,深远流长,有极强的生命力,且具深刻的时代的印记.这篇文章重点介绍评述了解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所产生的反映时代巨变和社会发展的新民谚民谣,分类剖析了它的内容,根示了它独有的艺术特...
民谚民谣,深远流长,有极强的生命力,且具深刻的时代的印记.这篇文章重点介绍评述了解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所产生的反映时代巨变和社会发展的新民谚民谣,分类剖析了它的内容,根示了它独有的艺术特色;在肯定新民谚民谣的功用的同时,也指出了某些谚谣的“负效应”,不可滥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谚语
修辞方式
人民群众
民间文学
社会主义
艺术特色
负效应
歇后语
《红楼梦》
改革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省修辞学研究会在南京举行学术年会
3
作者
蒋荫楠
《江苏社会科学》
1987年第1期58-58,共1页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江苏省修辞学研究会于南京举行学术交流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数十篇,在会上宣读交流了近二十篇。在会上,江苏省修辞学工作者济济一堂,讨论了修辞学研究的几方面的问题。徐炳昌同志的《谈篇章的修辞...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江苏省修辞学研究会于南京举行学术交流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数十篇,在会上宣读交流了近二十篇。在会上,江苏省修辞学工作者济济一堂,讨论了修辞学研究的几方面的问题。徐炳昌同志的《谈篇章的修辞》、沈孟璎同志的《以最佳音义结合体称谓新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学研究
江苏省
学术论文
修辞美
学术交流
音义结合
南京
篇章
新事物
工作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枝共干——谈一种复合词
4
作者
蒋荫楠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84-87,共4页
现代汉语词汇十分丰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语言里不断增添新的词语,进一步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宝库。本文拟对“青少年”、“影剧院”这一类新词的形成、构造及其特点作一些探讨。“青少年”等这类词,目前常见常用的约有几十个,...
现代汉语词汇十分丰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语言里不断增添新的词语,进一步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宝库。本文拟对“青少年”、“影剧院”这一类新词的形成、构造及其特点作一些探讨。“青少年”等这类词,目前常见常用的约有几十个,另外,有一部分则还正在逐步发展和形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词
词素
合成词
词语
构词法
青少年
运用语言
复合名词
三音节
词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谈书名号
5
作者
蒋荫楠
《汉语学习》
1984年第1期61-63,共3页
《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书名号是表示文章中的书名、篇名之类”。书名可以说是专名的一种,从专名中抽出书名来,可以使书名与一般专名及普通词语区分得十分清楚。有的书刊名称如《红旗》、《科学实验》、《无线电》、《小朋友》、《...
《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书名号是表示文章中的书名、篇名之类”。书名可以说是专名的一种,从专名中抽出书名来,可以使书名与一般专名及普通词语区分得十分清楚。有的书刊名称如《红旗》、《科学实验》、《无线电》、《小朋友》、《随便翻翻》等等,在文章中如果不用书名号标明,就很容易与普通词语相混,书名号的运用确有许多方便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名号
普通词语
扶眉战役
膳夫
标点符号用法
引号
示文
国际奖
天官
潜水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词汇札记
6
作者
蒋蔭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100-105,共6页
一、与“坛”相关的一组新合成词“坛”字在古汉语里是个单音节的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壇,祭场也,从土亶声。”这是说“坛”最先是古代指用土石筑成的举行祭祀用的台,如“燔柴于泰坛,祭天也。”今“天坛”“地坛”“月坛”,...
一、与“坛”相关的一组新合成词“坛”字在古汉语里是个单音节的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壇,祭场也,从土亶声。”这是说“坛”最先是古代指用土石筑成的举行祭祀用的台,如“燔柴于泰坛,祭天也。”今“天坛”“地坛”“月坛”,中的“坛”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坛”的意义和用法扩大,则古代举行誓师等大典用的“台”,也称作“坛”,例如“庄公升坛”“登坛拜将”等等。大约到中古时候,僧道等活动场所也称“坛”,如“法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词汇
合成词
双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典
词素
语言
单音节词
双音词
形容词
用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感情深沉真挚 语言质朴自然——《背影》语言艺术特色简析
7
作者
蒋荫楠
《当代修辞学》
1985年第2期10-11,7,共3页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没有什么生动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用许多华丽眩目的辞藻和修辞手法,但自发表以来,《背影》一直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历久不衰。这是同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真挚感情和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分不开的。...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没有什么生动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用许多华丽眩目的辞藻和修辞手法,但自发表以来,《背影》一直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历久不衰。这是同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真挚感情和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分不开的。《背影》的语言艺术在五四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普通的词汇口语的句式叶圣陶先生在《悼念朱自清》一文中曾指出:"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中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提及的。"老舍也历来主张写文章要用"极简、极自然、极通俗的话"。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一文中说:"以文字而论,就不必更在旧书里讨生活,却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口语,更加有生气。"《背影》的语言正是这样,它所使用的词语,都是"现代的,自己的",都是极普通的,它所用的句式也都是口语中常用的。这些平常的词语和"活着的白话"却能够恰切地表情达意,写人状物。因此,《背影》的语言,呈现出一种朴素美。正是这些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词语,产生了强烈的感人效果。例如《背影》的开头两句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影》
质朴自然
朱自清
橘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成语“折戟沉沙”新解
8
作者
蔣蔭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106-106,共1页
近年来,成语“折戟沉沙”的使用频率高起来了。先看几个例句: 1、这个死硬的顽固派,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地找不到一处容身之地,只好仓皇“空遁”,落得折戟沉沙,变成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人民日报》1974年1月19日) 2、林彪和“四人帮”...
近年来,成语“折戟沉沙”的使用频率高起来了。先看几个例句: 1、这个死硬的顽固派,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地找不到一处容身之地,只好仓皇“空遁”,落得折戟沉沙,变成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人民日报》1974年1月19日) 2、林彪和“四人帮”原是一丘之貉。林彪“折戟沉沙”之后,“四人帮”继承林彪的衣钵,变本加厉进行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人民电影》1978年7期23砚) 3、妈妈的同事们都十分气愤,想不到反动的“血统论”竟没随林彪折戟沉沙,还在象魔鬼一样吞噬这纯洁的青年!(《人民教育》1979年2期36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词典
林彪反党集团
社会主义
使用频率
人民日报
四人帮
领导权
人民教育
例句
人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对文见义”
9
作者
张桁
蒋荫楠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81年第3期49-54,共6页
对文见义是我国训诘学中一个重要的训诘原则,古代学者特别是清代乾、嘉学派的汉学大师们,运用这一原则,解决了古籍中许多疑难问题。对文见义出现很早,但认识这一个原则,把它运用于解释经传文字,则相当在后。“对文”一词,大约是...
对文见义是我国训诘学中一个重要的训诘原则,古代学者特别是清代乾、嘉学派的汉学大师们,运用这一原则,解决了古籍中许多疑难问题。对文见义出现很早,但认识这一个原则,把它运用于解释经传文字,则相当在后。“对文”一词,大约是唐代孔颖达方始使用,他在《尚书正义序》中有下面一段话: “然则(刘)焯乃织综经文,穿凿孔穴,诡其新见,异彼前儒,非险而更为险,无义而更生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文
孔颖达
文字
原文传递
谈现代汉语词语书面形式的规范问题
被引量:
8
10
作者
蒋荫楠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78年第3期103-110,共8页
在现代汉语词语运用中,常有人间,“年青”和“年轻”,“诬蔑”和“污蔑’,“工夫”和“功夫”,“其他”和“其它”,“华拉拉”和“华啦啦”,等等,它们有什么区别?用哪个正确?这些问题,教师或语文工作者有时也不能十分圆满地...
在现代汉语词语运用中,常有人间,“年青”和“年轻”,“诬蔑”和“污蔑’,“工夫”和“功夫”,“其他”和“其它”,“华拉拉”和“华啦啦”,等等,它们有什么区别?用哪个正确?这些问题,教师或语文工作者有时也不能十分圆满地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书面形式
汉语词语
词语运用
“年轻”
“其它”
“其他”
工作者
原文传递
题名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修辞美
被引量:
2
1
作者
蒋蔭楠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67-72,共6页
文摘
郁达夫在评论朱自清散文时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文章之美,除冰心女士外,要算他了。”(《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确实,读朱自清的散文,如听柔和婉转的轻音乐,如观清澈晶莹的山泉水,给人以无限清新自然的感觉。这也是跟作者在修辞上下工夫是分不开的。朱自清先生十分注意词语的选择和锤炼,十分注意句式的洗炼与和谐,十分注意修辞格的巧妙运用。因而,他的散文语言富有修辞的美。这里仅就词语美、句式美和辞格美方面,作一粗略的分析。
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
修辞美
句式
修辞格式
词语
比喻
修辞效果
人称代词
谓语
散文语言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当代谚谣概论
被引量:
1
2
作者
蒋荫楠
机构
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72-79,共8页
文摘
民谚民谣,深远流长,有极强的生命力,且具深刻的时代的印记.这篇文章重点介绍评述了解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所产生的反映时代巨变和社会发展的新民谚民谣,分类剖析了它的内容,根示了它独有的艺术特色;在肯定新民谚民谣的功用的同时,也指出了某些谚谣的“负效应”,不可滥用。
关键词
中国谚语
修辞方式
人民群众
民间文学
社会主义
艺术特色
负效应
歇后语
《红楼梦》
改革开
分类号
I207.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省修辞学研究会在南京举行学术年会
3
作者
蒋荫楠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1987年第1期58-58,共1页
文摘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江苏省修辞学研究会于南京举行学术交流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数十篇,在会上宣读交流了近二十篇。在会上,江苏省修辞学工作者济济一堂,讨论了修辞学研究的几方面的问题。徐炳昌同志的《谈篇章的修辞》、沈孟璎同志的《以最佳音义结合体称谓新事物》。
关键词
修辞学研究
江苏省
学术论文
修辞美
学术交流
音义结合
南京
篇章
新事物
工作者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枝共干——谈一种复合词
4
作者
蒋荫楠
出处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84-87,共4页
文摘
现代汉语词汇十分丰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语言里不断增添新的词语,进一步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宝库。本文拟对“青少年”、“影剧院”这一类新词的形成、构造及其特点作一些探讨。“青少年”等这类词,目前常见常用的约有几十个,另外,有一部分则还正在逐步发展和形成中:
关键词
复合词
词素
合成词
词语
构词法
青少年
运用语言
复合名词
三音节
词组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谈书名号
5
作者
蒋荫楠
出处
《汉语学习》
1984年第1期61-63,共3页
文摘
《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书名号是表示文章中的书名、篇名之类”。书名可以说是专名的一种,从专名中抽出书名来,可以使书名与一般专名及普通词语区分得十分清楚。有的书刊名称如《红旗》、《科学实验》、《无线电》、《小朋友》、《随便翻翻》等等,在文章中如果不用书名号标明,就很容易与普通词语相混,书名号的运用确有许多方便之处。
关键词
书名号
普通词语
扶眉战役
膳夫
标点符号用法
引号
示文
国际奖
天官
潜水艇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词汇札记
6
作者
蒋蔭楠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100-105,共6页
文摘
一、与“坛”相关的一组新合成词“坛”字在古汉语里是个单音节的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壇,祭场也,从土亶声。”这是说“坛”最先是古代指用土石筑成的举行祭祀用的台,如“燔柴于泰坛,祭天也。”今“天坛”“地坛”“月坛”,中的“坛”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坛”的意义和用法扩大,则古代举行誓师等大典用的“台”,也称作“坛”,例如“庄公升坛”“登坛拜将”等等。大约到中古时候,僧道等活动场所也称“坛”,如“法坛”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词汇
合成词
双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典
词素
语言
单音节词
双音词
形容词
用法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感情深沉真挚 语言质朴自然——《背影》语言艺术特色简析
7
作者
蒋荫楠
出处
《当代修辞学》
1985年第2期10-11,7,共3页
文摘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没有什么生动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用许多华丽眩目的辞藻和修辞手法,但自发表以来,《背影》一直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历久不衰。这是同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真挚感情和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分不开的。《背影》的语言艺术在五四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普通的词汇口语的句式叶圣陶先生在《悼念朱自清》一文中曾指出:"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中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提及的。"老舍也历来主张写文章要用"极简、极自然、极通俗的话"。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一文中说:"以文字而论,就不必更在旧书里讨生活,却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口语,更加有生气。"《背影》的语言正是这样,它所使用的词语,都是"现代的,自己的",都是极普通的,它所用的句式也都是口语中常用的。这些平常的词语和"活着的白话"却能够恰切地表情达意,写人状物。因此,《背影》的语言,呈现出一种朴素美。正是这些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词语,产生了强烈的感人效果。例如《背影》的开头两句是:
关键词
《背影》
质朴自然
朱自清
橘子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成语“折戟沉沙”新解
8
作者
蔣蔭楠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106-106,共1页
文摘
近年来,成语“折戟沉沙”的使用频率高起来了。先看几个例句: 1、这个死硬的顽固派,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地找不到一处容身之地,只好仓皇“空遁”,落得折戟沉沙,变成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人民日报》1974年1月19日) 2、林彪和“四人帮”原是一丘之貉。林彪“折戟沉沙”之后,“四人帮”继承林彪的衣钵,变本加厉进行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人民电影》1978年7期23砚) 3、妈妈的同事们都十分气愤,想不到反动的“血统论”竟没随林彪折戟沉沙,还在象魔鬼一样吞噬这纯洁的青年!(《人民教育》1979年2期36页)
关键词
成语词典
林彪反党集团
社会主义
使用频率
人民日报
四人帮
领导权
人民教育
例句
人类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对文见义”
9
作者
张桁
蒋荫楠
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81年第3期49-54,共6页
文摘
对文见义是我国训诘学中一个重要的训诘原则,古代学者特别是清代乾、嘉学派的汉学大师们,运用这一原则,解决了古籍中许多疑难问题。对文见义出现很早,但认识这一个原则,把它运用于解释经传文字,则相当在后。“对文”一词,大约是唐代孔颖达方始使用,他在《尚书正义序》中有下面一段话: “然则(刘)焯乃织综经文,穿凿孔穴,诡其新见,异彼前儒,非险而更为险,无义而更生义。
关键词
对文
孔颖达
文字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谈现代汉语词语书面形式的规范问题
被引量:
8
10
作者
蒋荫楠
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78年第3期103-110,共8页
文摘
在现代汉语词语运用中,常有人间,“年青”和“年轻”,“诬蔑”和“污蔑’,“工夫”和“功夫”,“其他”和“其它”,“华拉拉”和“华啦啦”,等等,它们有什么区别?用哪个正确?这些问题,教师或语文工作者有时也不能十分圆满地回答。
关键词
现代汉语
书面形式
汉语词语
词语运用
“年轻”
“其它”
“其他”
工作者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修辞美
蒋蔭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当代谚谣概论
蒋荫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省修辞学研究会在南京举行学术年会
蒋荫楠
《江苏社会科学》
198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双枝共干——谈一种复合词
蒋荫楠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谈书名号
蒋荫楠
《汉语学习》
198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词汇札记
蒋蔭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感情深沉真挚 语言质朴自然——《背影》语言艺术特色简析
蒋荫楠
《当代修辞学》
198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成语“折戟沉沙”新解
蔣蔭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关于“对文见义”
张桁
蒋荫楠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81
0
原文传递
10
谈现代汉语词语书面形式的规范问题
蒋荫楠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78
8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