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卒中患者渗透/误吸的影像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冰洁 张通 +2 位作者 李胜利 蒋贵钧 王宝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在卒中患者误吸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观察卒中后渗透/误吸发生率。方法对70例卒中患者(研究组)及8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进行VFSS,比较两组误吸的发生情况及... 目的探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在卒中患者误吸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观察卒中后渗透/误吸发生率。方法对70例卒中患者(研究组)及8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进行VFSS,比较两组误吸的发生情况及误吸与口、咽腔滞留的关系。研究组中,VFSS检查与发病的时间间隔为(61±32)d。结果对照组无误吸发生,主要为轻度渗透。研究组各种食团吞咽均有渗透/误吸现象发生,主要为重度渗透/误吸,尤其是液体食团。其中隐匿性误吸占总误吸的24.4%。与无误吸组比较,误吸组中重度咽腔滞留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卒中后误吸在康复期较为常见,可出现在各种食团吞咽中。VFSS是确切诊断误吸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误吸 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研究(VFSS)
下载PDF
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
2
作者 隋邦森 陈雁冰 +2 位作者 李进德 王民礼 蒋贵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1年第4期71-72,共2页
海绵状血管瘤在MR问世之前很难诊断,有人将脑血管造影难以显示的血管畸形称为隐性脑血管畸形(CVM),其中最常见者为海绵状血管瘤(CNM)。磁共振在显示CNM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兹将我院经临床手术证实的8例海绵状血管瘤报导如下。
关键词 磁共振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 加权像 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造影 胶质增生 超导型 血管影 上均 脉冲序列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及康复效果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李冰洁 张通 +2 位作者 李胜利 蒋贵钧 王宝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1-304,共4页
目的探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fluoroscopicswallowingstudy,VFSS)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观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情况,康复前后患者吞咽功能变化。方法脑卒中患者70例及健康成人80名分别作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fluoroscopicswallowingstudy,VFSS)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观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情况,康复前后患者吞咽功能变化。方法脑卒中患者70例及健康成人80名分别作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均进行VFSS,比较两组误吸等VFSS异常征象的发生情况。对发现误吸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4周,训练后复查VFSS,比较训练前后吞咽异常的发生情况变化。结果对照组渗透或误吸、口腔滞留、咽腔滞留的发生率为5.0%,13.4%,25.3%。主要为轻度渗透及口咽腔滞留。研究组渗透或误吸、口腔滞留、咽腔滞留发生率为45.0%,46.5%,48.9%,主要为重度渗透或误吸,中重度口咽腔滞留。其中隐匿性误吸为10次(占总误吸的24.4%)。误吸患者康复治疗后渗透或误吸发生率较康复治疗前减少(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在康复期仍较为常见,可表现为多种影像学异常。VFSS可确切诊断吞咽异常,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使患者吞咽功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吞咽障碍 X线透视检查
原文传递
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参数与吞咽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欣 蒋贵钧 +1 位作者 李鹏锟 张小年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13-916,共4页
目的了解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参数对于判断吞咽障碍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77例经VFSS诊断的脑损伤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均接受专业吞咽训练,主要包括饮食改变(如选择合适的形状、大小等)、调整进食... 目的了解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参数对于判断吞咽障碍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77例经VFSS诊断的脑损伤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均接受专业吞咽训练,主要包括饮食改变(如选择合适的形状、大小等)、调整进食姿势(如吞咽前误吸的患者可低头吞咽等)、行为治疗(如对于吞咽中误吸可进行声门上吞咽、环咽肌开放不全的患者进行门德尔松法)和口颜面肌肉的训练(每日1次,每次45min,共12周)。经3个月的吞咽训练后,再次进行VFSS检查,分别进食3ml液态钡食、10ml液态钡食、10ml半固体(酸奶)钡食、10cm^3固体(1/4包钡蛋糕)钡食,确定能否完全经口进食。根据入组3个月后患者能否完全经口进食,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能完全经口进食,41例)和预后不良组(不能完全经口进食,36例)。分别采集患者VFSS参数,并记录3个月后各种食团吞咽时口腔传送时间、咽延迟时间、咽传送时间、舌骨上抬幅度、舌骨前移幅度,并对2组患者的VFSS参数及其与吞咽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吞咽3ml液体时的口腔传送时间、咽延迟时间、咽传送时间[(0.88±0.18)、(0.40±0.21)和(0.61±0.11)S]较预后良好组[(0.75±0.16)、(0.26±0.17)和(0.53±0.13)S]明显延长,其舌骨上抬幅度[(1.19±0.38)cm]较预后良好组[(1.54±0.53)cm]明显减小,且组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吞咽10ml半固体(酸奶)及10cmm^3固体(1/4包钡蛋糕)时的口腔传送时间、咽延迟时间均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延长(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吞咽10ml半固体(酸奶)时的咽传送时间及舌骨上抬幅度与预后良好组患者吞咽同类食团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吞咽10cm^3固体(1/4包钡蛋糕)时的咽传送时间及舌骨上抬幅度差异不明显(P〉0.05)。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统计显示,口腔传送时间(OR值=0.01,P=0.048)、咽延迟时间(OR值=0.01,P=0.040)、舌骨上抬幅度(OR值=20.26,P=0.000)与吞咽障碍预后不良有关,即口腔传送时间越长,咽延迟时间越长,舌骨上抬幅度越小,则吞咽障碍预后越差。未发现舌骨前移幅度与吞咽障碍预后的相关关系。结论VFSS参数对于分析中枢神经性吞咽障碍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吞咽障碍 预后 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