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蒸压工艺对六堡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张凌云 吴永华 +4 位作者 卿燕 龙启发 吴潜华 覃榆茏 蒋长剑 《茶叶通讯》 2024年第3期370-375,共6页
为探究蒸压工艺对六堡茶内含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以2019与2021年现代工艺特级六堡茶和2023年广西桂林华江野生茶传统工艺一级六堡茶为材料,分别对蒸压后的3个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及内含生化成分检测。内含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蒸压后六... 为探究蒸压工艺对六堡茶内含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以2019与2021年现代工艺特级六堡茶和2023年广西桂林华江野生茶传统工艺一级六堡茶为材料,分别对蒸压后的3个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及内含生化成分检测。内含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蒸压后六堡茶中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呈现不同程度下降,粗纤维、蛋白质含量呈现不同程度增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呈现不规律增加和减少趋势;醇类是六堡茶中香气种类及含量均为第一的香气物质,其中α-雪松醇、反-3,7-芳樟醇氧化物Ⅱ、β-紫罗酮、α-萜品醇、柠檬烯、β-蒎烯含量蒸压后呈上升趋势,以α-雪松醇增加幅度最大;而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3-甲基丁醛、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2,2,6-三甲基环己烷酮含量蒸压后呈现一致的下降趋势,具有花香特质的β-芳樟醇含量在华江野生茶传统工艺一级六堡茶中含量极高(47.91%),蒸压后下降较为明显。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蒸压后六堡茶的陈香比蒸压前更纯正,堆味、闷味等不愉悦杂味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甚至消除,成品茶外形和叶底均变得更加黑褐油润,同时茶汤滋味的浓醇度、滑口感提升较为明显。这表明现代工艺六堡茶经蒸压后品质可得到较为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加工工艺 蒸压 生化成分 香气成分 感官品质
下载PDF
不同中耕方式的效果及其对桂林毛尖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凌云 李姝毅 +5 位作者 覃思思 蒋长剑 龙启发 苏敏 刘初生 吴潜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期80-85,共6页
为进一步优化桂林毛尖茶园的耕作农艺配套技术,通过对试验地的相关改造,以不中耕为对照,研究不同中耕方式的效果、效率、成本的差异及其对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中耕、手扶微耕机中耕、履带拖拉机中耕均能改善土壤的理... 为进一步优化桂林毛尖茶园的耕作农艺配套技术,通过对试验地的相关改造,以不中耕为对照,研究不同中耕方式的效果、效率、成本的差异及其对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中耕、手扶微耕机中耕、履带拖拉机中耕均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具体表现在耕作后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较对照略低但保水效果较好,土壤容重、硬度值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孔隙度均显著高于对照,但随着耕作后时间的推移,耕作后土壤容重、硬度值会不同程度地逐渐上升,土壤孔隙度则会不同程度地逐渐下降;而不同耕作方式的效果、效率、成本之间有较大的区别,其中履带拖拉机耕作效果最好且最稳定,同时作业效率是人工耕作的10倍而成本只是人工耕作的0.39倍。表明采用手扶微耕机或履带式拖拉机对桂林毛尖茶园进行机械耕作作业均是可行的,同时为机械耕作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上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有利于桂林毛尖茶园机械耕作的普及和茶园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对于拟开展机械化耕作的茶园,除了机械及技术人员配置到位外,茶园的立地条件、种植方式、机械道的预留等方面要相应做好规划,建议选择平地或缓坡进行开垦,优先选择无性系茶树优良品种,采用180 cm以上大行距种植,同时主干道建设为3.0 m以上,支道2.0 m以上且茶园与四周山林、农田应设置隔离沟及排水沟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毛尖 茶园 耕作方式 土壤 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七个茶树品种在桂林的适应性初步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凌云 苏敏 +4 位作者 覃榆茏 蒋长剑 李姝毅 李卓毅 卿燕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6期108-111,共4页
以福鼎大白为对照,在桂林市引种中黄1号、龙井长叶、龙井43、黄金芽、翠玉、中白1号、鸿雁12号7个品种,并进行连续2年的适应性、适制性等综合性观测评价。结果表明,龙井43、龙井长叶、中黄1号、黄金芽、翠玉、鸿雁12号在生长势、物候期... 以福鼎大白为对照,在桂林市引种中黄1号、龙井长叶、龙井43、黄金芽、翠玉、中白1号、鸿雁12号7个品种,并进行连续2年的适应性、适制性等综合性观测评价。结果表明,龙井43、龙井长叶、中黄1号、黄金芽、翠玉、鸿雁12号在生长势、物候期、加工品质、抗性方面的表现超过或者接近对照福鼎大白茶,适宜在桂林茶区种植,其中以龙井43的综合表现最佳,主要体现在适应性强、定植成活率高,制茶品质优;而中白1号由于在桂林的适应性、生长势表现较弱,故不适宜在桂林茶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品种 区域试验 适应性 桂林市
下载PDF
桂林宛田茶树群体种红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4
作者 蒋长剑 李朝昌 +3 位作者 刘初生 张凌云 吴潜华 李姝毅 《农家之友》 2021年第2期63-64,共2页
目的:为研发出品质优良、质量稳定的桂林宛田茶树群体种红茶产品,有效发挥广西特色茶树品种优势,提高广西特色品种红茶市场竞争力。方法: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研制桂林宛田茶树群体种红茶,通过专业审评分析该加工工艺对茶叶产品品质的影... 目的:为研发出品质优良、质量稳定的桂林宛田茶树群体种红茶产品,有效发挥广西特色茶树品种优势,提高广西特色品种红茶市场竞争力。方法: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研制桂林宛田茶树群体种红茶,通过专业审评分析该加工工艺对茶叶产品品质的影响。结论:制作桂林宛田茶树群体种红茶较佳技术参数为:鲜叶→摊青→萎凋(15~16h,含水量64.95%~68.15%)→揉捻(传统90-120分钟)→发酵(5~6h)→烘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宛田群体种 红茶 加工关键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