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传教士翻译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1
作者 蒋雨衡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115-119,共5页
文章对国内传教士翻译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以期客观揭示传教士翻译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1)传教士翻译研究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近二十年(2000—2020);近五年(2015—2020)研究热度逐年减退,但研究质量不... 文章对国内传教士翻译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以期客观揭示传教士翻译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1)传教士翻译研究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近二十年(2000—2020);近五年(2015—2020)研究热度逐年减退,但研究质量不断提升;研究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广,具有跨学科特点,但学科分布不平衡。(2)研究热点话题为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传教士译者或传教士汉学家、宗教或教会机构中来华传教士团体的翻译活动,传教士与西学东渐、传教士与东学西渐以及具体历史时期内传教士的翻译活动研究。(3)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缺乏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翻译 研究现状 研究热点 计量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Mona Baker叙事理论视角下清末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以《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蒋雨衡 《海外英语》 2015年第4期45-46,共2页
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译作不忠实原作,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及改写现象较为普遍。Mona Baker运用社会叙事学理论阐述翻译叙事建构,为研究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 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译作不忠实原作,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及改写现象较为普遍。Mona Baker运用社会叙事学理论阐述翻译叙事建构,为研究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以《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1905年)为例,探讨清末时期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重新审视翻译在社会变革以及在新文学和新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翻译的社会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模式和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小说翻译 叙事建构 林纾 《鲁滨孙飘流记》
下载PDF
严复“信、达、雅”来源考辨及其译学意义重释 被引量:8
3
作者 武光军 蒋雨衡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56,191,共8页
严复于1898年在其经典译作《天演论》首个通行本《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日后成为了中国译学的圭臬。然而,有学者对严复"信、达、雅"的来源提出了质疑。我们认为,这是中国译学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严复于1898年在其经典译作《天演论》首个通行本《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日后成为了中国译学的圭臬。然而,有学者对严复"信、达、雅"的来源提出了质疑。我们认为,这是中国译学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亟需理清。目前学界关于严复"信、达、雅"的来源问题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来源于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经验;二,来源于西方翻译理论;三,来源于严复本人;四,来源于以严复为中心的集体智慧。本文首先对上述四种主要的来源说进行阐述和辨析,以期理清这一中国译学理论最重要的学说的来源;然后,探析严复"信、达、雅"的理论形态:翻译思想vs.翻译理论;最后,分析"信、达、雅"为何成为了中国译学颠扑不破的"真理",对其译学意义进行重释,以期对今后中国译学的理论建构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信、达、雅” 来源 理论形态 重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