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1
作者 陈瑞瑞 孙颢月 +3 位作者 朱紫若 蒋雪中 陈沈良 陈静 《海岸工程》 2024年第1期1-23,共23页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成陆时间最短的大型河口三角洲,由于其发育背景特殊、地质环境系统不稳定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地面沉降较为显著,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从监测技术和成因机理角度出发,系统综述了...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成陆时间最短的大型河口三角洲,由于其发育背景特殊、地质环境系统不稳定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地面沉降较为显著,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从监测技术和成因机理角度出发,系统综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面沉降现状:(1)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受新生地层自然压实、人为建筑重力压实、河流陆源输入减少、地下水与卤水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以及海洋动力作用相对增强等多重因素影响,需要更详细、更系统地研究,特别是定量分离人为与自然因素在地面沉降的贡献方面,需要与其他学科如地质、岩土、力学、数学等交叉进行综合定量分析;(2)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长时空尺度的持续监测与分析、历史周期分析与未来判断分析需加强,尤其要重视海陆相互作用对地面沉降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的研究;(3)地面沉降勘查、监测和精度研究及沉降评估和环境影响监测研究,尤其是海岸带退蚀与地面沉降之间的耦合关系等问题仍待深入。在今后研究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理论模型的深入探究和新技术方法的实践,机理研究应扩展至多种模型研究;预测灾害时,应扩展到与地面沉降问题较为紧密的地面开裂、断层以及地裂缝等研究上。此外,还应对地面沉降的社会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做出更多探索和实际应用。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现象,可为有效地实施三角洲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地面沉降 人类活动 海陆相互作用
下载PDF
云南鹤庆盆地30ka以来的古气候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45
2
作者 蒋雪中 王苏民 羊向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0-16,共7页
通过云南鹤庆钻孔(HQ孔)顶部8.11m岩芯剖面样品的多项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了云南鹤庆盆地30ka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化历史.研究表明.该区气候在千年时间尺度上表现为冷湿与暖于组合交替的特点.本次冰盛期.为明显的冷湿环境... 通过云南鹤庆钻孔(HQ孔)顶部8.11m岩芯剖面样品的多项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了云南鹤庆盆地30ka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化历史.研究表明.该区气候在千年时间尺度上表现为冷湿与暖于组合交替的特点.本次冰盛期.为明显的冷湿环境.表现为最高潮面;盆地于晚冰期,约14.2kaBP始被切开.造成环境指标的大变化;进入全新世后,则以温干环境为主导,出现数次冷事件,后者是与东南季风区进行比较研究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迁 古季风 末次冰期 鹤庆盆地 古气候
下载PDF
云南漾弓江流域城乡聚落形态信息提取与分形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蒋雪中 杨山 +1 位作者 沈婕 赵锐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4-298,T003,共6页
利用 1996年 2月和 1999年 11月的TM影像 ,通过对漾弓江流域的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分析 ,建立地物光谱模型 ,提取区域城乡聚落的时空分布信息。在此基础上 ,根据分形几何理论计算漾弓江流域城乡聚落不同时段空间形态的分形维数 ,从其变... 利用 1996年 2月和 1999年 11月的TM影像 ,通过对漾弓江流域的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分析 ,建立地物光谱模型 ,提取区域城乡聚落的时空分布信息。在此基础上 ,根据分形几何理论计算漾弓江流域城乡聚落不同时段空间形态的分形维数 ,从其变化分析流域内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结果表明 ,欠发达地区城乡聚落空间形态具有分形现象 ,并且城市与农村集镇的分形维数变化不一致 ,1996年丽江地震和 1998年大丽线的开通加速了丽江城和鹤庆城的发展 ,使其形态趋于复杂、不稳定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城乡聚落 空间信息 遥感 分形几何 漾弓江流域 空间形态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下载PDF
利用GVG线采样技术提取农作物种植面积及其精度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蒋雪中 赵 锐 +2 位作者 李强子 吴炳方 何隆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8-83,共6页
GVG(GIS&Video&GPS)线采样系统提出以线状样区代替以往成数抽样中的点样区与面积样区概念,通过统计线状样区内作物种植面积成数来反映区域总体农作物种植面积成数。通过 GVG实地采样,将其结果与解译遥感影像提取的作物种植面积... GVG(GIS&Video&GPS)线采样系统提出以线状样区代替以往成数抽样中的点样区与面积样区概念,通过统计线状样区内作物种植面积成数来反映区域总体农作物种植面积成数。通过 GVG实地采样,将其结果与解译遥感影像提取的作物种植面积成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GVG线采样方式精确度较高,其采样系统具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VG线采样 农作物 种植面积 信息提取 遥感 线状样区
下载PDF
云南鹤庆盆地末次盛冰期的孢粉记录与古季风 被引量:12
5
作者 蒋雪中 羊向东 +1 位作者 王苏民 童国榜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3-267,共5页
通过研究相当于末次盛冰期鹤庆古湖泊沉积物 4 .6- 9.0 m段的孢粉记录 ,对该区末次盛冰期阶段的植被与古季风变迁模式进行了恢复。该区末次盛冰期冷湿的气候特点与同时期东部干旱的草原植被、青藏高原的荒漠植被和黄土高原区风尘堆积存... 通过研究相当于末次盛冰期鹤庆古湖泊沉积物 4 .6- 9.0 m段的孢粉记录 ,对该区末次盛冰期阶段的植被与古季风变迁模式进行了恢复。该区末次盛冰期冷湿的气候特点与同时期东部干旱的草原植被、青藏高原的荒漠植被和黄土高原区风尘堆积存在明显差异 ,而与滇池的气候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冰期内部的气候波动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也有较好的可比性。冰期冷锋强度的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孢粉记录 古季风气候 云南鹤庆盆地
下载PDF
云南鹤庆盆地的孢粉记录及1.0Ma以来的构造抬升与气候变迁 被引量:8
6
作者 蒋雪中 羊向东 王苏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9-104,共6页
依据鹤庆盆地 16 8m钻孔孢粉资料 ,对该区 1.0 Ma BP以来古植被演替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该区植被和气候对高原隆升不同阶段的响应特点。明显的气候转型发生在 0 .73和 0 .4 2~ 0 .36 5 Ma BP。 0 .16 5Ma BP前后 ,山体抬升... 依据鹤庆盆地 16 8m钻孔孢粉资料 ,对该区 1.0 Ma BP以来古植被演替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该区植被和气候对高原隆升不同阶段的响应特点。明显的气候转型发生在 0 .73和 0 .4 2~ 0 .36 5 Ma BP。 0 .16 5Ma BP前后 ,山体抬升引起的树线变化植被响应不甚明显 ,可能与山体上升到一定高度和垂直带谱的稳定形成有关。 13.2 ka BP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构造抬升 气候变迁 鹤庆盆地 云南
下载PDF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表层水体悬沙粒径对离水光谱反射率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蒋雪中 王维佳 +1 位作者 张俊儒 何青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共7页
利用长江口最大浊度带2008年3月和2009年5月的现场测量光谱和悬浮泥沙参数,讨论了引入悬浮泥沙粒径因子的反演模式,并尝试将絮凝体粒径参数引入模式,分析悬浮泥沙室内粒径与现场粒径对长江口表层水体离水光谱反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 利用长江口最大浊度带2008年3月和2009年5月的现场测量光谱和悬浮泥沙参数,讨论了引入悬浮泥沙粒径因子的反演模式,并尝试将絮凝体粒径参数引入模式,分析悬浮泥沙室内粒径与现场粒径对长江口表层水体离水光谱反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理论分析来看,粒径对光谱产生影响的机理很明确,但采用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作为参数,引入经验模型,模型的精度反而降低。絮凝体粒径受到水动力和盐度影响,短周期性更强,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关系更低。这可能与粒径分布的影响相对悬沙浓度对光谱反射率的贡献要小很多,粒径分布对光谱的影响信息极容易被掩盖掉有关。建议采用更有效的粒径描述方式,比如絮凝体投影表面积参数等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光谱反射率 粒径 长江口
下载PDF
云南鹤庆盆地HQ孔沉积特征与古环境变迁 被引量:2
8
作者 蒋雪中 王苏民 羊向东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76-81,共6页
本文依据沉积物的颜色、粒度、层理、岩性组合等特征,并参照磁性地层、磁化率、碳酸盐含量、总有机碳及碳氮比值等环境指标,初步建立云南鹤庆盆地约600kaBP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历史。研究表明,在大阶段上环境变化存在着两次明显... 本文依据沉积物的颜色、粒度、层理、岩性组合等特征,并参照磁性地层、磁化率、碳酸盐含量、总有机碳及碳氮比值等环境指标,初步建立云南鹤庆盆地约600kaBP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历史。研究表明,在大阶段上环境变化存在着两次明显的转型,这可能是与构造运动驱动有关。在剖面4.1m处,约14.2kaBP,湖盆被河流切开,导致环境指标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Q孔 沉积特征 古环境变迁 盆地 第四纪
下载PDF
滇西北漾弓江流域近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蒋雪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4-91,共8页
将滇西北漾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景观要素,应用多时相遥感影像,结合地形、地面参考数据,建立影像分类模型.综合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统计技术,获取流域1986~2000年间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的转置矩阵,从而定量分析其变化.结论显示1986~1... 将滇西北漾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景观要素,应用多时相遥感影像,结合地形、地面参考数据,建立影像分类模型.综合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统计技术,获取流域1986~2000年间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的转置矩阵,从而定量分析其变化.结论显示1986~1996年间区域环境退化,1996年后的景观变化证实该区自从实行退耕还林以来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同时人为用地快速增多.1996年丽江大地震给流域环境带来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景观格局 转置矩阵 漾弓江流域
下载PDF
云南鹤庆古湖晚更新世的孢粉记录及其古气候学意义 被引量:44
10
作者 羊向东 王苏民 +2 位作者 童国榜 吴敬禄 蒋雪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35-343,共9页
本文通过鹤庆古湖沉积物的孢粉记录对该区晚更新世的古植被和古气候进行了恢复。该区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内部气候波动性特点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着较好的可比性,反映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上,气候的不稳定性同样在本区有明显的响应。而... 本文通过鹤庆古湖沉积物的孢粉记录对该区晚更新世的古植被和古气候进行了恢复。该区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内部气候波动性特点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着较好的可比性,反映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上,气候的不稳定性同样在本区有明显的响应。而且不同季风区气候资料对比也表明,本区冷湿和暖干的气候组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末次冰期该区夏季锋面降水增多,而间冰期则与之相反。造成这种区域环境效应的原因,与西南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复杂性、云贵高原的地貌部位以及由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引起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庆古湖 孢粉记录 云南 古气候 晚更新世 地层
下载PDF
云南程海近500年来湖泊初始生产力的演化 被引量:34
11
作者 吴敬禄 蒋雪中 +2 位作者 夏威岚 潘红玺 尹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5-98,共4页
程海为富营养化封闭湖泊。通过对程海 CH0 1孔沉积物色素分析 ,定性恢复了近 5 0 0 a来程海湖泊初始生产力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近 5 0 0 a来程海湖泊初始生产力总体上呈现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其中 170 0 AD前后、1790 AD前后是湖泊初... 程海为富营养化封闭湖泊。通过对程海 CH0 1孔沉积物色素分析 ,定性恢复了近 5 0 0 a来程海湖泊初始生产力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近 5 0 0 a来程海湖泊初始生产力总体上呈现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其中 170 0 AD前后、1790 AD前后是湖泊初始生产力出现变化的界限。另外 ,色素含量变化揭示研究时期内存在 175 0 AD前后、19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色素 初始生产力 程海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沔阳地区一万多年来孢粉记录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25
12
作者 羊向东 朱育新 +2 位作者 蒋雪中 吴艳宏 王苏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3-29,共7页
依据M1孔孢粉组合特征及14C年龄数据,结合孢粉数理统计分析,重建了江汉平原沔阳地区一万多年来的古季风气候变迁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气候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变化.6.7—4.4kaBP间.为水热配置最佳时期.夏季降水显著增多;3.9... 依据M1孔孢粉组合特征及14C年龄数据,结合孢粉数理统计分析,重建了江汉平原沔阳地区一万多年来的古季风气候变迁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气候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变化.6.7—4.4kaBP间.为水热配置最佳时期.夏季降水显著增多;3.9-12.7kaBP,气温有所下降,但有效湿度很高,为古云梦泽扩张时期,其湿度的增加既受锋面降水带的影响,同时与长江南移,河床迅速抬高有关.约6kaBP后,人类活动在本区就已存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由早期的依赖至适应再到改造的逐渐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环境演变 孢粉记录 沔阳地区 古气候
下载PDF
24kaB.P.以来青藏高原中部湖泊演化及古降水量研究——以兹格塘错与错鄂为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贾玉连 王苏民 +2 位作者 吴艳宏 李世杰 蒋雪中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3-294,共12页
古湖泊砂砾堤研究表明 ,2 4kaB .P .,兹格塘错、错鄂分别存在 1 0m、3 0m(高出现代湖面 )的高湖面 ,湖泊面积分别可达 2 72km2 、2 2 0km2 ,是现代湖泊的 1 .42、3 .1 2倍。与此相比 ,9.0— 6 .0kaB .P .湖面略低 ;在兹格塘错 ,古湖泊... 古湖泊砂砾堤研究表明 ,2 4kaB .P .,兹格塘错、错鄂分别存在 1 0m、3 0m(高出现代湖面 )的高湖面 ,湖泊面积分别可达 2 72km2 、2 2 0km2 ,是现代湖泊的 1 .42、3 .1 2倍。与此相比 ,9.0— 6 .0kaB .P .湖面略低 ;在兹格塘错 ,古湖泊高出现代湖面 8m ,面积约为 2 4 6km2 ,比现代大5 6km2 ;在错鄂 ,古湖面高出现代 1 2m ,面积约为 1 3 8km2 。基于Kutzbach水能联合方程 ,利用逐次逼近法取得有关参数 ,重建的各流域上述各时期的降水量分别可达 (40 0± 2 0 )mm/a (兹格塘错 2 4kaB .P .)、(5 3 5± 2 0 )mm/a (错鄂 2 4kaB .P .)、(3 70± 2 0 )mm/a (兹格塘错 9.0— 6 .0kaB .P .)、(470± 2 0 )mm/a (错鄂 9.0— 6 .0kaB .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古降水量 古湖泊砂砾堤 逐次逼近法 空间分布 波浪作用
下载PDF
温州地区淤泥质潮滩冲淤遥感反演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韩震 恽才兴 +1 位作者 蒋雪中 杨锋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1-34,共4页
滩涂围垦、水产养殖、防波堤建设和航道疏浚等往往涉及潮滩冲淤变化的研究。冲淤变化是一种复杂的物理过程,它包括许多自然因素和人类诱发因素。该文使用MSS、TM、ETM及SPOT四类数据源,共计24个时相,时间跨度为1976—2002年,利用多时相... 滩涂围垦、水产养殖、防波堤建设和航道疏浚等往往涉及潮滩冲淤变化的研究。冲淤变化是一种复杂的物理过程,它包括许多自然因素和人类诱发因素。该文使用MSS、TM、ETM及SPOT四类数据源,共计24个时相,时间跨度为1976—2002年,利用多时相卫星遥感图像水边线高程反演技术,确定了温州地区不同部位淤泥质潮滩岸线的变化,计算不同部位潮滩坡度及淤积、侵蚀速度,为温州地区潮滩的开发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质潮滩 冲淤 遥感 反演 温州
下载PDF
崇明东滩水边线信息提取与潮滩DEM的建立 被引量:22
15
作者 郑宗生 周云轩 +1 位作者 蒋雪中 沈芳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7年第1期35-38,94,共5页
由于潮滩范围广、变化频繁、缺乏常规的地形测量资料,给潮滩开发建设带来极大不便。以崇明东滩为实验区,依据长江口1999-2004年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对不同潮情的影像采用不同的波段提取水边线信息。同时根据实测4条高程剖面中的... 由于潮滩范围广、变化频繁、缺乏常规的地形测量资料,给潮滩开发建设带来极大不便。以崇明东滩为实验区,依据长江口1999-2004年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对不同潮情的影像采用不同的波段提取水边线信息。同时根据实测4条高程剖面中的两条作为控制剖面获得水边线的高程,对具有高程信息的水边线利用不规则三角网方法构建了崇明东滩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利用其它两条实测剖面对数字高程模型的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减少了实测潮位资料缺乏及水边线提取误差对高程提取结果的影响,其均方根误差分别达到0.4 m和0.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遥感 DEM 水边线 TIN
下载PDF
悬浮泥沙反射光谱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韩震 恽才兴 蒋雪中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18-122,共5页
作者对水槽中的不同浓度含沙水体的反射光谱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同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在参考了国内外公认的Ⅱ类水体悬浮泥沙反演模式的基础上,选用了泥沙遥感参数,建立了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分析统计相关模式。该模式已成功... 作者对水槽中的不同浓度含沙水体的反射光谱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同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在参考了国内外公认的Ⅱ类水体悬浮泥沙反演模式的基础上,选用了泥沙遥感参数,建立了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分析统计相关模式。该模式已成功地应用在神舟三号CMODIS影像的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反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光谱 遥感
下载PDF
遥感影像海岸线特征提取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7
作者 张明 蒋雪中 +1 位作者 张俊儒 田波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共3页
简述了海岸线特征和遥感影像海岸线特征提取的基本思想,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海岸线特征提取的主要方法,即阈值法、边缘检测算子法、主动轮廓模型方法、面向对象法、马尔科夫场方法等。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影像信息量不足、精度验... 简述了海岸线特征和遥感影像海岸线特征提取的基本思想,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海岸线特征提取的主要方法,即阈值法、边缘检测算子法、主动轮廓模型方法、面向对象法、马尔科夫场方法等。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影像信息量不足、精度验证困难、海岸线仅是过渡区的平均线等。今后研究方向是加强地物波谱机制研究、将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与地学知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新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特征提取 数据源 遥感影像
下载PDF
鄱阳湖2000年来的环境演化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吴艳宏 项亮 +1 位作者 王苏民 蒋雪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5-92,共8页
通过对鄱阳湖中大汊湖DCH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孢粉、有机碳含量等指标的综合分析,恢复了鄱阳湖2000年来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鄱阳湖经过多次扩张,形成如今的格局。约在1500aB.P.前后水面由北向南扩张至大汊湖... 通过对鄱阳湖中大汊湖DCH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孢粉、有机碳含量等指标的综合分析,恢复了鄱阳湖2000年来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鄱阳湖经过多次扩张,形成如今的格局。约在1500aB.P.前后水面由北向南扩张至大汊湖附近。大汊湖由古赣江河流洼地(1500aB.P.前)发展为赣江三角洲分流间洼地。该地区气候的变化经历了多次波动,900aB.P.以前偏干,气温略高于后期;900aB.P.以后偏湿,在450aB.P.前后温度偏低。鄱阳湖人类活动出现较早,人类活动随自然环境的变化在湖泊沉积物中有所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化 鄱阳湖 古环环境 湖泊沉积
下载PDF
时态数据库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9
作者 姜晓轶 蒋雪中 周云轩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27-30,221,共5页
从时态数据库的研究历史出发,总结了时态数据库的发展与研究现状;论述了时态数据模型的构建、分类、标准化、产品化以及应用设计方法;并对研究中急需解决的几类问题和发展方向给出了笔者的认识。
关键词 时态数据库 时间推理 时态信息 有效时间 事务时间
下载PDF
近岸Ⅱ类水体表层悬浮泥沙浓度遥感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20
作者 刘志国 周云轩 +1 位作者 蒋雪中 沈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1-326,共6页
因为具有明显的时间与空间分辨率优势,遥感数据成为近岸Ⅱ类水体悬浮泥沙浓度(SSC)信息提取研究的重要数据源之一.悬浮泥沙遥感信息提取的现状可归纳为:(1)建立近岸Ⅱ类水体SSC遥感模式的方法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基于地面光谱与SSC测量的... 因为具有明显的时间与空间分辨率优势,遥感数据成为近岸Ⅱ类水体悬浮泥沙浓度(SSC)信息提取研究的重要数据源之一.悬浮泥沙遥感信息提取的现状可归纳为:(1)建立近岸Ⅱ类水体SSC遥感模式的方法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基于地面光谱与SSC测量的反射率反演方法、基于图像信息法和基于大气辐射传输理论模型法;(2)基于地面测量的反射率反演方法属于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也是目前用于SSC定量化遥感模式研究的常用方法.其数学表达形式包括线性关系式、对数关系式、负指数关系式、Gordon模式和综合模式等;(3)到目前为止已有的Ⅱ类水体SSC遥感模式适用性方面还不理想,远未达到与试验室分析相匹配的精度.文章认为:加强地面水文光谱实验研究,建立多光谱SSC定量模式,以高分辨率和高光谱遥感融合数据为基础的SSC定量遥感是今后该方向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类水体 悬浮泥沙浓度 遥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