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被引量:21
1
作者 蒋骁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4-108,共5页
本文以《诗经·硕人》的英译为切入点,考察异化翻译的特点和作用,认为异化翻译是传达文化因素的最佳策略选择,对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意义深远。
关键词 异化翻译 文化因素 文化传播
下载PDF
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评《牡丹亭》的三个英译本 被引量:27
2
作者 蒋骁华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5,共5页
C.Birch、汪榕培、张光前的三个英语《牡丹亭》全译本各有特色。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为理论工具评析此三译本。研究显示:Birch译文在文化维及交际维的第三层面较多适应原文;汪榕培译文在语言维及... C.Birch、汪榕培、张光前的三个英语《牡丹亭》全译本各有特色。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为理论工具评析此三译本。研究显示:Birch译文在文化维及交际维的第三层面较多适应原文;汪榕培译文在语言维及交际维的第二层面较多适应原文;张光前译文处于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适应选择论 “三维”转换 《牡丹亭》英译
下载PDF
《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特点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蒋骁华 《外语与翻译》 2015年第2期3-10,共8页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策略是"以读者为中心",最大特点是删节(包括删除与节译)和改写。本文主要从意识形态、过分煽情、文化背景、故事节奏等方面探讨葛译《红高粱家族》的删节,并从词汇、句法、语段、篇章等层面系统探...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策略是"以读者为中心",最大特点是删节(包括删除与节译)和改写。本文主要从意识形态、过分煽情、文化背景、故事节奏等方面探讨葛译《红高粱家族》的删节,并从词汇、句法、语段、篇章等层面系统探究其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高粱家族》英译 葛浩文 删节 改写
下载PDF
埃及的翻译:从文化传承到文化精神分裂 被引量:2
4
作者 蒋骁华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46-50,共5页
埃及有世界上最长的翻译史和丰富多彩的翻译实践。埃及的翻译是世界翻译史和文化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本文从翻译文化角度探讨了埃及的翻译实践,总结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理清了其翻译文化发展的脉络,认为埃及的翻译在东西... 埃及有世界上最长的翻译史和丰富多彩的翻译实践。埃及的翻译是世界翻译史和文化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本文从翻译文化角度探讨了埃及的翻译实践,总结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理清了其翻译文化发展的脉络,认为埃及的翻译在东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中从古代的文化传承一步步走到现代的文化精神分裂,并正走向新的文化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及的翻译 文化传承 文化精神分裂
下载PDF
关于“翻译生态环境”的新思考 被引量:7
5
作者 蒋骁华 《外语与翻译》 2019年第3期19-25,I0001,共8页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1869年提出生态学概念,认为它是研究动物与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门学科。在人文学科中“生态”是一个隐喻,表示一种“美好的、健康的、和谐的”理想状态。在“生态翻译学”中,“生...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1869年提出生态学概念,认为它是研究动物与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门学科。在人文学科中“生态”是一个隐喻,表示一种“美好的、健康的、和谐的”理想状态。在“生态翻译学”中,“生态”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也是一个隐喻,也是“美好的、健康的、和谐的”意思。因此,“翻译生态环境”是指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等所处的理想环境。本文从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念出发,进一步探讨了“翻译生态环境”的性质、特点和内涵,并从生态伦理的角度讨论了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生态环境 生态伦理 翻译环境
下载PDF
大声不入里耳——严译新词未流行原因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蒋骁华 《外国语文研究》 2015年第3期62-67,共6页
严复的翻译为中国引进了新思想,带来了新气象。然其"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苦心孤诣迻译的新概念、新术语,即严译新词,经短短十几年就被淘汰殆尽。为何命运如此惨淡?有关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这些成果对我们认识严译新词及其未... 严复的翻译为中国引进了新思想,带来了新气象。然其"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苦心孤诣迻译的新概念、新术语,即严译新词,经短短十几年就被淘汰殆尽。为何命运如此惨淡?有关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这些成果对我们认识严译新词及其未流行之原因启示良多。但严译新词被淘汰殆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关研究均语焉不详。本文分析了严复翻译新词的外因与内因,认为严译新词最终未流行的根本原因是严译文体将严译选词限制在"雅训"范围内,"雅训"导致严译新词用词古奥,语义含混,背离语言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严译新词 严译文体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中非指称性词语的处理 被引量:1
7
作者 蒋骁华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94-97,共4页
非指称性属于语义模糊性范畴。非指称性词语的特点是,其第一所指是言语假信息,第二所指(上下文含义)要从第一所指的聚合体中才能领悟。本文从这一特点出发,探讨了某些非指称性文学词语的语义特征和它们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认为非... 非指称性属于语义模糊性范畴。非指称性词语的特点是,其第一所指是言语假信息,第二所指(上下文含义)要从第一所指的聚合体中才能领悟。本文从这一特点出发,探讨了某些非指称性文学词语的语义特征和它们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认为非指称性是文学词语的重要语义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指称性 聚合体 文学翻译
下载PDF
对比解读生态翻译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被引量:2
8
作者 蒋骁华 《外语与翻译》 2011年第4期15-20,共6页
“生态”和“适应一选择”是生态翻译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是这个理论最基本的特色。鉴于这两个概念分别与文学生态批评的“生态”和语用顺应论的”顺应”、”选择”存在某些相似点,本文以对比解读的方式仔细甄别它... “生态”和“适应一选择”是生态翻译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是这个理论最基本的特色。鉴于这两个概念分别与文学生态批评的“生态”和语用顺应论的”顺应”、”选择”存在某些相似点,本文以对比解读的方式仔细甄别它们之间的异同,以便我们进一步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适应一选择 生态翻译学 对比解读
下载PDF
论形象词语的翻译──从“壁柜里的骷髅”所想到的
9
作者 蒋骁华 《云梦学刊》 1998年第2期88-90,97,共4页
如何翻译形象词语一直是翻译工作者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指出直译最能保持原文的意义。
关键词 直译 形象词 原义
下载PDF
鲁迅第一篇译作考辨
10
作者 蒋骁华 《外语与翻译》 2021年第2期1-5,I0001,共6页
据迄今为止的研究,鲁迅最早的译作出现在1903年,这一年,他发表了《哀尘》《斯巴达之魂》《说鈤》《中国地质略论》《月界旅行》《地底旅行》6篇译作。究竟哪一篇是鲁迅的第一篇译作,长期以来学者们说法不一。这给鲁迅研究,特别是鲁迅的... 据迄今为止的研究,鲁迅最早的译作出现在1903年,这一年,他发表了《哀尘》《斯巴达之魂》《说鈤》《中国地质略论》《月界旅行》《地底旅行》6篇译作。究竟哪一篇是鲁迅的第一篇译作,长期以来学者们说法不一。这给鲁迅研究,特别是鲁迅的早期翻译研究,造成了混乱。本文在仔细考辨的基础上厘清有关说法,认为,严格地说,《哀尘》是鲁迅的第一篇译作;宽泛地说,《哀尘》和《斯巴达之魂》并列为鲁迅的第一篇译作。《月界旅行》或《地底旅行》是第一篇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鲁迅是文学大家,也是翻译大家。鲁迅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和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非比寻常。弄清他的第一篇译作是什么,对认识和研究他早期的翻译方法、翻译动机等很有帮助;对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中国近现代翻译文学史的研究也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第一篇译作 《哀尘》 《斯巴达之魂》
下载PDF
鲁迅与纳博科夫的直译思想比较
11
作者 蒋骁华 《外语与翻译》 2020年第3期27-32,I0001,共7页
鲁迅和纳博科夫都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大作家兼翻译家,两人都特别强调直译,二者的直译思想有许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本文在详细考察有关材料的基础上,对鲁迅与纳博科夫的直译思想中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鲁迅 纳博科夫 直译思想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懂得变通 方是进矣
12
作者 蒋骁华 《英语知识》 2011年第12期F0002-F0002,1,共2页
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低年级大量的句型翻译训练,如果语法没问题,翻译就算基本“入门”了。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里的“入门”只是练习阶段的入门,离做职业翻译或现实中的翻译工作还有很大距离。要尽快走上“现实”之路,在... 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低年级大量的句型翻译训练,如果语法没问题,翻译就算基本“入门”了。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里的“入门”只是练习阶段的入门,离做职业翻译或现实中的翻译工作还有很大距离。要尽快走上“现实”之路,在进人大学高年级时,应及时调整对翻译的认识,特别是对变通的认识。笔者认为,变通是从“练习入门”走向“真正入门”至关重要的翻译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通 翻译训练 练习阶段 翻译工作 翻译技能 低年级 高年级 大学
下载PDF
新历史主义视域中的翻译
13
作者 蒋骁华 《外语与翻译》 2010年第2期27-33,共7页
新历史主义通过强调“文本的历史性”暗示“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或多解性。这一思想为多重阐释和多重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本文探讨“文本的历史性”和多重翻译之间的关系,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在新历史主义视域中如何通过翻译重写... 新历史主义通过强调“文本的历史性”暗示“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或多解性。这一思想为多重阐释和多重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本文探讨“文本的历史性”和多重翻译之间的关系,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在新历史主义视域中如何通过翻译重写文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翻译 文本的历史性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胡庚申教授访谈 被引量:38
14
作者 胡庚申 孟凡君 +2 位作者 蒋骁华 边立红 李素文 《鄱阳湖学刊》 2019年第6期26-33,125,126,共10页
胡庚申教授系生态翻译学创始人。原为清华大学二级教授,现为郑州大学生态翻译学研究院院长、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co-translatology Research)创始会长... 胡庚申教授系生态翻译学创始人。原为清华大学二级教授,现为郑州大学生态翻译学研究院院长、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co-translatology Research)创始会长,亚太国际交流英语学会(Asia-Pacific Association for English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理事长,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系列会议执委会主席,国际期刊《生态翻译学学刊》(Journal of Eco-translation Studies)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国际交流英语系列教程》总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系列文集》总主编等。他分别于2008年和2018年主持生态翻译学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38部。其中,2019年在世界著名的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出版专著《生态翻译学: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建构》(Eco-Trans-latology:Towards an Eco-Paradigm of Translation Studies),被学界誉为"开发本土学术资源的一面旗帜"。胡庚申教授在2013年出版的专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中提出"三生"的概念。所谓"三生",即翻译生态、译本生命和译者生存,指的是以"生"为线索展开研究和论证阐述,表明"生"是生态翻译学发展之基石(1)。2016年,胡庚申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指出,"生"是指翻译过程中文本的"生命"及其生存条件和生存状态(Life here refers to the life of the text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vital status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texts)(2)。在2018年"第六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的主旨报告中,胡庚申又提出"生生之谓译",成为生态翻译学的新发展和新方向。2019年,胡庚申在研究论文中反复强调生态翻译学的"三生"主题和翻译文本的"生命"形态(3),并在"全国第三届生态翻译与认识翻译研讨会"的主旨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尚生—摄生—转生—化生"的生态翻译学"四生"理念(1)。"四生"理念的提出和日渐明晰,引起翻译界学者的关注和兴趣。生态翻译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孟凡君、蒋骁华、边立红和李素文,就生态翻译学"四生"基本理念提出的背景、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等,集体专访胡庚申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胡庚申 国际交流英语 国际期刊 国际关系学院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青年学者 学术期刊
下载PDF
从《蛙》的葡译看巴西汉学家何觅东的翻译策略——与葛浩文《蛙》英译相比较
15
作者 于梦 蒋骁华 杨舒 《外语与翻译》 2023年第3期6-15,I0001,共11页
何觅东是第一位将莫言小说从中文译成葡文的巴西汉学家。他已经翻译了《变》《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蛙》。本文以葡译As R?s(《蛙》)为研究对象,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从文化替换、文化省略、文化淡化、文化释义、文化注解、文化直译、... 何觅东是第一位将莫言小说从中文译成葡文的巴西汉学家。他已经翻译了《变》《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蛙》。本文以葡译As R?s(《蛙》)为研究对象,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从文化替换、文化省略、文化淡化、文化释义、文化注解、文化直译、语言美化、语言淡化等层面考察何觅东的翻译策略。为更好地了解其翻译策略的特点,本文将其葡译与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的英译《蛙》对照观察。研究发现,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基本是“倾向读者的”,而何觅东的翻译策略更“倾向读者”,可以说是“以读者为中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觅东 翻译策略 以读者为中心 《蛙》 葡译
下载PDF
翻译对英国早期文学和文化的巨大影响——《英国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翻译文化》述评
16
作者 蒋骁华 《外语与翻译》 2013年第1期72-76,共5页
盎格鲁一撒克逊时期一般指5世纪初盎格鲁人、撒克逊人进入英国到1066年诺曼征服这一时期。盎格鲁一撒克逊时期也是古英语(OldEnglish)时期。
关键词 翻译文化 英国 早期文学 述评 诺曼征服 古英语
下载PDF
“道”不同,亦相为谋--基于语料库的第一个《庄子》英译本中“道”的翻译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晞 蒋骁华 《外语与翻译》 2022年第1期1-7,I0001,共8页
1881年,巴尔福(Frederic Henry Balfour)出版了世界上第一个《庄子》英语全译本。长期以来,中外译界对此译本贬多褒少,认为译文有许多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地方。笔者汉英对照阅读了此译本,一方面,基本认同译界对巴尔福译本的评价;另一方面... 1881年,巴尔福(Frederic Henry Balfour)出版了世界上第一个《庄子》英语全译本。长期以来,中外译界对此译本贬多褒少,认为译文有许多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地方。笔者汉英对照阅读了此译本,一方面,基本认同译界对巴尔福译本的评价;另一方面,发现巴尔福对《庄子》“道”的翻译颇为用心,许多地方可圈可点。本文基于第一手材料,自建语料库,通过实例对比分析,从语言、文化层面详细探讨了译本中“道”的三个最高频译文Nature、Doctrine、Way的得失,认为巴尔福译“道”基本上是从西方宗教、神学的角度对“道”的多重阐释,为当时的读者初步理解“道”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英译 巴尔福译本 道的英译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新探索——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53
18
作者 蒋骁华 宋志平 孟凡君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36,共3页
由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主办的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于2010年11月9日-10日在澳门理工学院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56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国际译界名家与中外嘉宾在发言中对这次大会的召开、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研讨会综述 国际 译学理论 2010年 理工学院 译学研究 专家学者
原文传递
重新解读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兼与郭建中教授商榷 被引量:53
19
作者 蒋骁华 张景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44,共6页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自上世纪末被引进国内后,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或阐发,但尚有一些基本问题需要澄清。本文着重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力图追本溯源,探赜索隐,准确解读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1)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内涵...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自上世纪末被引进国内后,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或阐发,但尚有一些基本问题需要澄清。本文着重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力图追本溯源,探赜索隐,准确解读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1)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内涵;2)韦努蒂的译者著作权思想与其异化翻译理论的内在联系;3)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是否属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努蒂 异化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
原文传递
互文性与文学翻译 被引量:59
20
作者 蒋骁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9-24,共6页
互文性与文学翻译蒋骁华绪论互文性与翻译这一问题,杨衍松先生在《中国翻译》1994年第4期“互文性与翻译”一文中以俄汉翻译为例已经论及。笔者读罢,颇受启发,但又觉言犹未尽,故撰此文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互文性”(i... 互文性与文学翻译蒋骁华绪论互文性与翻译这一问题,杨衍松先生在《中国翻译》1994年第4期“互文性与翻译”一文中以俄汉翻译为例已经论及。笔者读罢,颇受启发,但又觉言犹未尽,故撰此文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虚室” 文学翻译 联想意义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前文本 翻译理论与技巧 李清照 文化含义 王佐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