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oke Vessels扩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蒙旭昌 昝涛 李青峰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7年第1期48-50,共3页
穿支皮瓣是创伤修复的研究热点,穿支皮瓣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则在于choke vessels。我们对近年来choke vessels扩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形态学的描述,其扩张机制很可能是剪切力变化,激活TRPV4,通过NF-kb通路而导致... 穿支皮瓣是创伤修复的研究热点,穿支皮瓣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则在于choke vessels。我们对近年来choke vessels扩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形态学的描述,其扩张机制很可能是剪切力变化,激活TRPV4,通过NF-kb通路而导致choke vessels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KE VESSELS 穿支皮瓣 动脉生成 扩展
下载PDF
鼻唇沟逆行面动脉蒂皮瓣修复上唇术后缺损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廖明德 陈石海 +1 位作者 刘庆丰 蒙旭昌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106-107,共2页
目的探讨鼻唇沟逆行面动脉蒂皮瓣修复上唇术后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上唇巨大黑痣切除4例,上唇黑痣切除后植皮疤痕3例,上唇恶性肿瘤5例,病变切除后上唇形成缺损面为2.5 cm×1.5 cm^4.5 cm×2.5 cm,采用鼻唇沟逆行面动脉蒂皮瓣... 目的探讨鼻唇沟逆行面动脉蒂皮瓣修复上唇术后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上唇巨大黑痣切除4例,上唇黑痣切除后植皮疤痕3例,上唇恶性肿瘤5例,病变切除后上唇形成缺损面为2.5 cm×1.5 cm^4.5 cm×2.5 cm,采用鼻唇沟逆行面动脉蒂皮瓣修复。结果 12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切口5 d拆线,均Ⅰ期愈合,供瓣区切口亦Ⅰ期愈合。随访6~12个月,皮瓣柔软,质地好,供受区疤痕均不明显,部分皮瓣因疤痕收缩,中央部分凸起,经二期手术修复。结论鼻唇沟逆行面动脉蒂皮瓣修复上唇术后缺损具有血供丰富、成活率高、皮瓣质地好、供区可直接闭合、供受区疤痕隐蔽等优点,是一种修复上唇术后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唇缺损 上唇皮肤病变 逆行面动脉蒂 鼻唇沟皮瓣 唇缺损 修复
下载PDF
小针高频电凝在体表血管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石海 吴伟民 +5 位作者 于海生 刘庆丰 韦强 廖明德 蒙旭昌 马珂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4期624-627,共4页
目的:探讨小针高频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适应证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7年7月~2010年12月应用小针高频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876例,共913处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共913处病变,治愈率58.16%,显效率3... 目的:探讨小针高频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适应证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7年7月~2010年12月应用小针高频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876例,共913处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共913处病变,治愈率58.16%,显效率30.23%,门诊随访时间6~20个月。108处出现色素沉着(11.8%),45处出现表浅性瘢痕(4.9%),3处出现局部感染(0.3%),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及意外损伤。结论:小针高频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尤其适合于中小面积体表血管瘤及残余血管瘤的治疗,能较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结构的解剖形态和功能,加速血管瘤的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针 电凝 体表血管瘤
下载PDF
单纯倍频Nd∶YAG激光或与药物联合治疗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于海生 陈石海 +4 位作者 刘庆丰 殷国前 韦强 廖明德 蒙旭昌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倍频Nd∶YAG激光或与药物联合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999年至2006年期间采用单纯倍频Nd∶YAG激光或倍频Nd∶YAG激光联合药物治疗的皮肤血管瘤病例资料(共501例),并对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单纯倍频Nd∶YAG激光或与药物联合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999年至2006年期间采用单纯倍频Nd∶YAG激光或倍频Nd∶YAG激光联合药物治疗的皮肤血管瘤病例资料(共501例),并对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浅层皮肤血管瘤和联合方法的治疗效果分别优于深层皮肤血管瘤和单纯激光的治疗效果(P均<0.01)。同时显示,在一定范围内,病变的面积越大,治疗效果越差;激光的能量密度越高、治疗的次数越多、治疗效果越好(P均<0.05)。结论通过对激光参数的调整,加强血管瘤激光治疗适应证的选择以及与药物联合治疗,可提高血管瘤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血管瘤 皮肤
下载PDF
聚桂醇瘤体内注射联合小针高频电凝在体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5
作者 廖明德 陈石海 +5 位作者 殷国前 韦强 于海生 蒙旭昌 马珂 覃朝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621-622,共2页
目的:评价聚桂醇注射液联合小针高频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0例体表血管瘤进行次数不等、剂量不同的瘤腔内注射聚桂醇注射液,联合小针高频电凝治疗,通过6~24个月的观察,判断其疗效。结果:150例中,治愈111例,占74.4%... 目的:评价聚桂醇注射液联合小针高频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0例体表血管瘤进行次数不等、剂量不同的瘤腔内注射聚桂醇注射液,联合小针高频电凝治疗,通过6~24个月的观察,判断其疗效。结果:150例中,治愈111例,占74.4%,显效37例,占24.7%,无效2例,占1.3%,总有效率98.4%。结论:聚桂醇瘤体内注射联合小针高频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病变起效快,效果好,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桂醇 小针高频电凝 血管瘤
下载PDF
小针电凝对SD大鼠真皮成纤维细胞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于海生 陈石海 +3 位作者 刘庆丰 韦强 廖明德 蒙旭昌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5期759-760,共2页
目的:研究小针电凝对SD大鼠真皮成纤维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应用小针高频电凝分别在6J/H、8J/H、10J/H、12J/H功率下对SD大鼠真皮进行选择性电热解作用2s,然后分别在术后第14天、第35天取标本制成病理切片... 目的:研究小针电凝对SD大鼠真皮成纤维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应用小针高频电凝分别在6J/H、8J/H、10J/H、12J/H功率下对SD大鼠真皮进行选择性电热解作用2s,然后分别在术后第14天、第35天取标本制成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的数量变化。结果:经小针高频电凝作用后第35天的SD大鼠真皮中胶原纤维数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针高频电凝的适度选择性电热解作用可增加SD大鼠真皮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增加其对胶原纤维的分泌,从而提示小针高频电凝对人体皮肤有非剥脱性除皱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针电凝 成纤维细胞 胶原纤维 非剥脱性除皱
下载PDF
电热解作用对衰老SD老鼠真皮成纤维细胞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于海生 韦强 +1 位作者 廖明德 蒙旭昌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95-196,共2页
目的:研究电热解作用对衰老SD大鼠真皮成纤维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应用D-半乳糖(1 000 mg/kg.d-1)连续皮下注射,同时联合短波紫外线灯和金属钨灯照射背部造成SD大鼠皮肤衰老模型。分别在6,8,10,12 J/h功率... 目的:研究电热解作用对衰老SD大鼠真皮成纤维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应用D-半乳糖(1 000 mg/kg.d-1)连续皮下注射,同时联合短波紫外线灯和金属钨灯照射背部造成SD大鼠皮肤衰老模型。分别在6,8,10,12 J/h功率下对衰老后SD大鼠真皮进行选择性电热解作用2 s,然后分别在术后14,35 d取标本制成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的数量变化。结果:经电热解作用后第35天的SD大鼠真皮中胶原纤维数量增加明显(P<0.05)。结论:适度选择性的电热解作用可提高衰老SD大鼠真皮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增加其对胶原纤维的分泌,从而提示电热解作用对老鼠皮肤可能有非剥脱性除皱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解 成纤维细胞 胶原纤维 非剥脱性除皱
下载PDF
广西马山县医务人员体表血管瘤诊疗知识培训效果调查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徐伟 殷国前 +7 位作者 韦强 韦永忠 廖明德 蒙旭昌 黄萍 张为欣 郭应信 肖汉 《中外医疗》 2010年第25期55-56,58,共3页
目的调查马山县医务人员"体表血管瘤诊疗知识"的培训效果。方法通过办培训班的形式,对马山县医务人员共170人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前后受训学员进行闭卷考试,获取学员的平均成绩和知晓情况,并进行培训需求及满意度调查。结果经培... 目的调查马山县医务人员"体表血管瘤诊疗知识"的培训效果。方法通过办培训班的形式,对马山县医务人员共170人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前后受训学员进行闭卷考试,获取学员的平均成绩和知晓情况,并进行培训需求及满意度调查。结果经培训,学员的平均成绩从培训前的31分提高到培训后的78分,培训前后成绩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员对铜针治疗血管瘤技术的掌握程度及对培训方式的满意度分别为79.3%,92.8%。结论通过培训,学员能够掌握体表血管瘤诊疗的基本知识,对铜针治疗血管瘤技术能够基本掌握,培训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技术 铜针治疗 体表血管瘤诊疗 培训
下载PDF
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蒙旭昌(综述) 赵劲民(审校) 《医学文选》 2006年第1期125-128,共4页
骨缺损修复是相关临床科室的常见问题之一,常需植骨治疗。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骨材料填充等。但是自体骨来源有限、供区损伤疼痛;异体骨存在移植免疫反应和致病性等缺点,所以它们并不是最理想的骨修复... 骨缺损修复是相关临床科室的常见问题之一,常需植骨治疗。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骨材料填充等。但是自体骨来源有限、供区损伤疼痛;异体骨存在移植免疫反应和致病性等缺点,所以它们并不是最理想的骨修复材料。自上个世纪80年代骨组织工程诞生后,改变了以损伤修复创伤的传统治疗模式,用少量的组织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修复大块骨缺损,同时可依据骨缺损情况任意朔形达到完善的形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 骨缺损修复 自体骨移植 异体骨移植 移植免疫反应 体外培养扩增 损伤修复 人工骨材料 骨修复材料 大块骨缺损
下载PDF
颞浅血管蒂头皮扩张皮瓣修复面部大面积皮肤病变及缺损 被引量:4
10
作者 于海生 陆思锭 +2 位作者 覃朝 蒙旭昌 韩志强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颞浅血管蒂头皮扩张皮瓣修复面部大面积皮肤病变及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采用颞浅血管蒂头皮扩张皮瓣移植联合激光脱毛,治疗10例不同程度大面积面部病变缺损患者,男... 目的探讨颞浅血管蒂头皮扩张皮瓣修复面部大面积皮肤病变及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采用颞浅血管蒂头皮扩张皮瓣移植联合激光脱毛,治疗10例不同程度大面积面部病变缺损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9~35岁。采集患者颞顶部扩张后头皮组织标本作为试验组;另收集10例其他整形手术患者术中去除的多余颞顶部、面颊、上下眼睑、额部、鼻背正常皮肤组织作对照组。对2组皮肤厚度进行比较,并随访6个月到1年。结果扩张后头皮瓣与面部周围皮肤组织色泽、质地基本匹配,面部轮廓、形态及美学效果满意。颞顶部扩张头皮厚度与面颊部、额部、鼻背部皮肤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下睑部皮肤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浅血管蒂头皮扩张皮瓣移植是修复面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但在修复上、下睑皮肤缺损时,效果仍有一定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扩张术 皮肤厚度 面部 皮肤缺损
原文传递
健侧弧线手术切口及三维肌肉重建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廖明德 刘庆丰 +5 位作者 殷国前 韦强 于海生 蒙旭昌 马珂 覃朝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6年第6期335-337,共3页
目的探讨健侧弧线手术切口及三维肌肉重建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单侧唇裂患者,运用一种新的单侧唇裂修复术进行修复,应用三维重建上唇肌肉解剖,使黏膜、肌肉及皮肤恢复正常的解剖及应力结构,手术瘢痕设计为直线,位于... 目的探讨健侧弧线手术切口及三维肌肉重建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单侧唇裂患者,运用一种新的单侧唇裂修复术进行修复,应用三维重建上唇肌肉解剖,使黏膜、肌肉及皮肤恢复正常的解剖及应力结构,手术瘢痕设计为直线,位于人中嵴的轮廓线上,重建人中及人中嵴,减少术后瘢痕。结果20例无局部感染、无出血、无复裂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唇弓线连续性良好,形态对称,人中及人中嵴形成良好,手术瘢痕位于人中嵴上,比较隐蔽。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上唇瘢痕明显挛缩,鼻唇部外观恢复良好。结论这种改良方法定点及切口设计简单,手术后瘢痕少,且在轮廓线上,手术后对称性好,能最大程度恢复患者鼻唇外观,手术效果满意,是一种可行的单侧唇裂修复术的改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 三维肌肉重建 修复 单侧唇裂
原文传递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4特异性激活剂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大鼠穿支皮瓣血供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邝依敏 黄昕 +5 位作者 蒙旭昌 顾舒晨 张泽伟 刘云菡 骆申英 昝涛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4-446,共13页
目的分析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4(TRPV4)激活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功能及内皮-间质转化(EndMT)的作用,并探讨TRPV4激活对大鼠穿支皮瓣血流灌注和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第3~6代HUVEC进行实验,分为0.5μmol/... 目的分析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4(TRPV4)激活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功能及内皮-间质转化(EndMT)的作用,并探讨TRPV4激活对大鼠穿支皮瓣血流灌注和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第3~6代HUVEC进行实验,分为0.5μmol/L 4α-佛波醇12,13-二癸酸酯(4αPDD)组、1.0μmol/L 4αPDD组、3.0μmol/L 4αPDD组、10.0μmol/L 4αPDD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采用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的4αPDD及PBS培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培养6、12 h细胞增殖活性。另取细胞分为PBS组、1μmol/L 4αPDD组、3μmol/L 4αPDD组,同前处理并检测培养6、12、24、48 h的细胞增殖活性;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划痕后12、24、48 h剩余划痕面积,并计算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培养24、48 h细胞迁移数量;采用成管实验检测培养4、8 h管状结构数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24 h细胞上皮钙黏素、神经钙黏素、Slug、Snail蛋白表达。体外实验每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3。取36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皮瓣延迟组、4αPDD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均建立背部髂腰动脉穿支皮瓣模型。皮瓣延迟组大鼠仅于皮瓣移植术前1周行皮瓣延迟。4αPDD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不行皮瓣延迟,在术前10 min及术后24、48 h,分别经腹腔注射4αPDD和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0(即刻)、1、4、7 d,行大体观察并计算术后7 d的皮瓣成活率;于术后1、4、7 d,采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检测皮瓣血流灌注;术后7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皮瓣闭塞血管区域微血管密度。体内实验每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12。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培养6、12 h,PBS组、0.5μmol/L 4αPDD组、1.0μmol/L 4αPDD组、3.0μmol/L 4αPDD组、10.0μmol/L 4αPDD组细胞增殖活性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6、12、24、48 h,PBS组、1μmol/L 4αPDD组、3μmol/L 4αPDD组细胞增殖活性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后12 h,1μmol/L 4αPDD组、3μmol/L 4αPDD组细胞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均与PBS组相近(P>0.05);划痕后24、48 h,与PBS组比较,3μmol/L 4αPDD组细胞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83、2.79,P<0.05),1μmol/L 4αPDD组细胞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培养24 h,1μmol/L 4αPDD组、3μmol/L 4αPDD组细胞迁移数量均与PBS组相近(P>0.05);培养48 h,1μmol/L 4αPDD组、3μmol/L 4αPDD组细胞迁移数量均明显多于PBS组(t值分别为6.20、9.59,P<0.01)。培养4 h,1μmol/L 4αPDD组、3μmol/L 4αPDD组细胞管状结构数量均明显多于PBS组(t值分别为4.68、4.95,P<0.05或P<0.01);培养8 h,1μmol/L 4αPDD组、3μmol/L 4αPDD组细胞管状结构数量均与PBS组相近(P>0.05)。培养24 h,与PBS组比较,3μmol/L 4αPDD组细胞上皮钙黏素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5.13,P<0.01),1μmol/L 4αPDD组细胞上皮钙黏素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3μmol/L 4αPDD组细胞神经钙黏素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4.93,P<0.01),1μmol/L 4αPDD组细胞神经钙黏素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1μmol/L 4αPDD组和3μmol/L 4αPDD组细胞Slug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3.85、6.52,P<0.05或P<0.01);3μmol/L 4αPDD组细胞Snail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4.08,P<0.05),1μmol/L 4αPDD组细胞Snail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1μmol/L 4αPDD组和3μmol/L 4αPDD组细胞上皮钙黏素、神经钙黏素、Slug、Snail的蛋白表达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 d,3组大鼠皮瓣一般情况均良好;术后1 d,3组大鼠皮瓣远端均出现青紫肿胀;术后4 d,3组大鼠皮瓣肿胀消退、远端变成暗褐色、发生坏死,其中生理盐水组大鼠皮瓣坏死面积比4αPDD组和皮瓣延迟组大;术后7 d,3组大鼠皮瓣坏死面积基本稳定,其中皮瓣延迟组大鼠皮瓣远端坏死面积最小。术后7 d,4αPDD组[(80±13)%]和皮瓣延迟组[(87±9)%]大鼠的皮瓣成活率相近(P>0.05)且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70±11)%,t值分别为2.24、3.65,P<0.05或P<0.01]。术后1 d,3组大鼠皮瓣整体血流信号基本一致,闭塞血管区域的血流信号均相对较强,远端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灌注不足。术后4 d,3组大鼠皮瓣存活区与坏死区分界渐清晰,闭塞血管区域的血流信号增强,其中生理盐水组大鼠皮瓣远端低灌注区范围大于皮瓣延迟组和4αPDD组。术后7 d,3组大鼠皮瓣整体的血流信号基本稳定,其中皮瓣延迟组和4αPDD组大鼠皮瓣闭塞血管区域及整体血流信号强度均明显大于生理盐水组。术后7 d,4αPDD组和皮瓣延迟组大鼠皮瓣闭塞血管区域中的微血管密度相近(P>0.05)且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t值分别为4.11、5.38,P<0.01)。结论TRPV4激活后可能通过EndMT机制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成管,从而增加穿支皮瓣的血流灌注、闭塞血管区域微血管密度,提高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PV阳离子通道 内皮细胞 穿支皮瓣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内皮-间质转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