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里兹湾附近绕极深层水和底层水及其运动特征 被引量:26
1
作者 蒲书箴 胡筱敏 +2 位作者 董兆乾 于非 陈幸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中国第 1 5次南极科学考察科学考察队的CTD全深度观测资料 ( 1 998年1 1月至 1 999年 2月 ) ,分析并讨论了普里兹湾以北的南大洋海域内 ,绕极深层水(CDW )和南极底层水 (AABW )的物理特性及其空间分布 .同时还与历史上其他学者的发... 利用中国第 1 5次南极科学考察科学考察队的CTD全深度观测资料 ( 1 998年1 1月至 1 999年 2月 ) ,分析并讨论了普里兹湾以北的南大洋海域内 ,绕极深层水(CDW )和南极底层水 (AABW )的物理特性及其空间分布 .同时还与历史上其他学者的发现进行了比较 .指出了在研究海域内 ,CDW在 1 0 0~ 2 0 0 0m之间从北向南扩展 ,其高温核 (t>1 2℃ )和高盐核 (S >34 7)在 75°E断面上最为深厚 ,向南扩展得最远 ;而AABW则在 2 50 0m以深由陆坡底部向北扩展 ,σθ>2 7 875的高密度水体在 70°E断面上最为深厚 ,向北扩展得最远 .此外还通过实测的CTD资料证实了CDW和AABW的经向环流特征 ,以及它们与迪肯流环 (Deaconcell)、亚极地流环和深层流环的一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绕极深层水 南极底层水 CDW AABW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普里兹湾海域的夏季上层水及其北向运动 被引量:34
2
作者 蒲书箴 董兆乾 +1 位作者 胡筱敏 于非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57-168,共12页
本文利用中国第 1 5次南极科学考察普里兹湾及邻近水域观测的 CTD资料 ,研究并分析了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洋域上层的水团分布。确定了普里兹湾夏季近岸水 ,普里兹湾夏季表层水 ,普里兹湾陆架水和南极绕极深层水的范围、深度和温盐特性。在... 本文利用中国第 1 5次南极科学考察普里兹湾及邻近水域观测的 CTD资料 ,研究并分析了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洋域上层的水团分布。确定了普里兹湾夏季近岸水 ,普里兹湾夏季表层水 ,普里兹湾陆架水和南极绕极深层水的范围、深度和温盐特性。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发现了普里兹湾陆架水的北向扩展。讨论了其北向扩展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这些特征涉及到逆温层的厚度、垂向温度和温度梯度最小值的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团 北向扩展 夏季 分布 陆架水 深层水 南大洋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异常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蒲书箴 周明煜 +2 位作者 刘赞沛 于非 胡筱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30,共6页
根据国家海洋局全部海洋站的水温和水位资料 ,以及“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的ADCP测流和CTD资料计算并分析了黑潮源流区输入西北太平洋的北向质量通量和西北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温、水位的异常变化 ,同时还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 根据国家海洋局全部海洋站的水温和水位资料 ,以及“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的ADCP测流和CTD资料计算并分析了黑潮源流区输入西北太平洋的北向质量通量和西北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温、水位的异常变化 ,同时还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 (GEOS) /四维资料同化系统 (DAS)计算并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的海面潜热通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结果表明 ,北向质量通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这种年际变化与西北太平洋水温、水位和潜热通量的变化有着合理的因果关系 .当前者减少时 ,后 3者也明显减小 .其物理解释是从热带西太平洋输入西北太平洋的海水质量和热量的减少将导致西北太平洋的减水和热量收入的减少 ,而热量收入的减少又将会引起水温和潜热通量的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通量 水温 水位 潜热通量 太平洋 异常变化
下载PDF
1997/1998厄尔尼诺的发生与发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蒲书箴 于非 +1 位作者 赵新 胡筱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24-131,共8页
关键词 厄尔尼诺 赤道太平洋 次表层 海洋 大气
下载PDF
Emery冰架北缘热盐结构的不均匀性及其成因 被引量:8
5
作者 蒲书箴 葛人峰 +3 位作者 董兆乾 于卫东 史久新 项宝强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6-382,共7页
根据2005—2006年夏季中国南极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的海洋水文资料(64°00′~69°15′S,68°00′~76°00′E),分析了普里兹湾内Emery冰架北缘浮冰区的水团性质。发现Emery冰架东西两端的表层热含量明显高于Emery... 根据2005—2006年夏季中国南极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的海洋水文资料(64°00′~69°15′S,68°00′~76°00′E),分析了普里兹湾内Emery冰架北缘浮冰区的水团性质。发现Emery冰架东西两端的表层热含量明显高于Emery冰架北缘中部。此外冰架北缘中部海域的上混合层和季节跃层的深度也明显小于东西两端。冰架北缘的底层热盐结构则无明显的东西差异。海洋遥感的证据表明:冰架北缘的表层水的不均匀性与浮冰和冰间湖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ery冰架 浮冰 热盐结构 不均匀性 冰间湖
下载PDF
普里兹湾陆缘水边界的变化 被引量:13
6
作者 蒲书箴 董兆乾 +2 位作者 胡筱敏 于非 赵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9,共9页
利用1998年11月~1999年2月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资料,讨论了普里兹湾附近陆缘水边界(CWB)两侧的水团分布,以及CWB的中心位置、锋面宽度、锋面强度、锋面的垂直深度和垂直厚度等物理特征的空间变化.并与1992... 利用1998年11月~1999年2月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资料,讨论了普里兹湾附近陆缘水边界(CWB)两侧的水团分布,以及CWB的中心位置、锋面宽度、锋面强度、锋面的垂直深度和垂直厚度等物理特征的空间变化.并与1992年12月~1993年2月中国第9次南极考察资料进行了比较,说明了CWB的时间变化。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CWB两侧海水运动的各向异性,以及动力高度场的形势。指出了动力高度槽、CWB锋面位置、流场切变线的一致性,合理地解释了绕极深层水涌升的动力学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慈湾 海洋锋面 陆缘水边界 CWB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德雷克海峡绕极流和锋面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蒲书箴 廖启煜 +2 位作者 于惠苓 赵新 徐贤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共9页
利用我国第九次南极考察队获得的德雷克海峡地区水温资料,并结合国外锚碇浮标和测流资料,分析和研究了德雷克海峡绕极流和锋面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研究表明,德雷克海峡绕极流的流速共有3个强流区,就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流的空间变... 利用我国第九次南极考察队获得的德雷克海峡地区水温资料,并结合国外锚碇浮标和测流资料,分析和研究了德雷克海峡绕极流和锋面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研究表明,德雷克海峡绕极流的流速共有3个强流区,就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流的空间变化而言,以亚南极锋附近的海流最强,流向和流速也最稳定少变。德雷克海峡深层海流的空间分布特点与上层海流的空间分布特点不同,深层流速明显减弱,且稳定性差。德雷克海峡绕极流有着明显的时间变化,但是这种时间变化因地而异·极锋附近在冬春季节是稳定的深层北向流,它与南半球高纬度的冬、春季节的Ventila-tion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德雷克海峡上层水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锋面分布特征。水温在德雷克海峡的高纬度区更加稳定少变,而极锋附近深层海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雷克海峡 绕极流 锋面 海流 流速 水温
下载PDF
埃默里冰架北缘海洋水文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蒲书箴 葛人峰 +2 位作者 董兆乾 于卫东 史久新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4-253,共10页
利用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07/2008)观测的CTD资料,分析了埃默里冰架北缘的温度、盐度、密度的空间分布,并与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05/2006)观测的CTD资料进行了比较。比较后发现埃默里冰架北缘海域的最新变化是跃层深度明... 利用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07/2008)观测的CTD资料,分析了埃默里冰架北缘的温度、盐度、密度的空间分布,并与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05/2006)观测的CTD资料进行了比较。比较后发现埃默里冰架北缘海域的最新变化是跃层深度明显变深,冰架北缘的东部海洋上层有明显的次表层暖水存在,但该暖水仅仅位于冰架北缘的最东端及其附近的站位,具有明显的局地性。此外,海洋的表层温度、盐度、密度都形成了明显的东西向梯度。这种梯度应与海表层浮冰的密集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海-冰-气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默里冰架 海洋水文特征的变化 中层暖水 海-冰-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结构和海流异常及其对副高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蒲书箴 于惠苓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1-43,共13页
本文以中美双边TOGA考察期间所获得的资料为主,说明了1986/1987年埃尔尼诺期间,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结构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讨论了这些异常变化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在埃尔尼诺期间,(1)热带西太平洋东部(以165°E断面... 本文以中美双边TOGA考察期间所获得的资料为主,说明了1986/1987年埃尔尼诺期间,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结构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讨论了这些异常变化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在埃尔尼诺期间,(1)热带西太平洋东部(以165°E断面的次表层温度资料为代表),高于29℃的表层暧水沿经向扩展,使大面积的海表面出现温度正距平;(2)在热带西太平洋西部(以137°E断面的次表层温度资料为代表),表层暖水(T>28℃)的横截面积变小;表层温度出现负距平;(3)165°E断面的上层东向流增强;(4)从黑潮源地,即18°20′N以南、130°E以西至菲律宾沿岸的热带洋域向北的暖水流量变小。在这些异常变化发生时,西北太平洋低空(1 000hPa)的大气辐散加强,这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西太平洋 热结构 海流 副高
下载PDF
中国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1998-2002) 被引量:3
10
作者 蒲书箴 赵进平 +2 位作者 于卫东 赵永平 杨波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7-121,共15页
概述了近4a年来(1998年7月—2002年7月)中国在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现场观测和海洋考察;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与季风有关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概述了近4a年来(1998年7月—2002年7月)中国在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现场观测和海洋考察;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与季风有关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和全球大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对上述第二和第三个内容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是因为在准备和组织这篇短文时,大量参考文献集中在热带太平洋区域,诸如:ENSO过程及其动力学和对气候影响。参考文献也涉及到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现象,例如:季节内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十年际变化等。它们反映了近4a来,从后TOGA时代至CLIVAR的当代重大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不同时空尺度 海气变化 气候异常
下载PDF
巴士海峡和南海东北部黑潮分支 被引量:22
11
作者 蒲书箴 于惠苓 蒋松年 《热带海洋》 CSCD 1992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根据多个航次声学多晋勒海流剖面议(ADCP)的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说明:确有黑潮分支经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东北部。其流向多为NW向,但强度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变化。该分支进入南海后可能进一步分为两支:台湾西海岸附近的N向流和南海东北... 本文根据多个航次声学多晋勒海流剖面议(ADCP)的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说明:确有黑潮分支经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东北部。其流向多为NW向,但强度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变化。该分支进入南海后可能进一步分为两支:台湾西海岸附近的N向流和南海东北部的W向流;后者的强度也有明显的时间变化。测流结果还表明:南海东北部W向流的南侧可能存在着一个涡状结构,而其北面向岸一侧,则有偏E方向的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流 巴士海峡 南海 黑潮
下载PDF
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性质和空间分布以及南极绕极流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蒲书箴 董兆乾 +2 位作者 于卫东 卢燕 项宝强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世界大洋环流实验的南大洋观测温度、盐度和溶解氧资料,分析并说明了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性质和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了30°E,90°E和145°E断面上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的垂直分布及其异同,着重指出,在南印度洋的这3个不同... 利用世界大洋环流实验的南大洋观测温度、盐度和溶解氧资料,分析并说明了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性质和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了30°E,90°E和145°E断面上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的垂直分布及其异同,着重指出,在南印度洋的这3个不同经度断面上,绕极深层水和锋面的不同特征与南极绕极流越洋输运和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经向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绕极流的越洋输运是南大西洋与南印度洋之间以及南印度洋与南太平洋之间水交换的主要动力因素,对形成绕极深层水的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印度洋 绕极深层水 水团性质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水温距平的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蒲书箴 于惠苓 +2 位作者 李若钝 徐贤俊 武建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15,65,共6页
本文建立了一个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式,用于估算热带东太平洋冷水域的表面水温距平值。由于该海域表面水温距平是衡量厄尔尼诺强度的一个指数,所以本模式又是估计厄尔尼诺强度的一个工具。计算表明:利用本模式求得的海面水温距平的年际... 本文建立了一个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式,用于估算热带东太平洋冷水域的表面水温距平值。由于该海域表面水温距平是衡量厄尔尼诺强度的一个指数,所以本模式又是估计厄尔尼诺强度的一个工具。计算表明:利用本模式求得的海面水温距平的年际变化与观测结果是非常一致的。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达0.88(样本总数为446)。这说明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式是一个模拟东太平洋冷水域的水温距平和估算厄尔尼诺强度的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东太平洋 距平 年际变化 门限值 海气相互作用 南方涛动 时间序列 赤道太平洋 样本总数 回归系数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浮力频率的垂直分布和经向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蒲书箴 于卫东 程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5-283,共9页
根据实测资料(1986-1990年),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165°E,10°N~10°S)浮力频率的垂直分布和经向变化,讨论了浮力频率与海水稳定度和海洋内波位能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赤道海域浮力频率的垂直分布和经向变化具有明显的年... 根据实测资料(1986-1990年),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165°E,10°N~10°S)浮力频率的垂直分布和经向变化,讨论了浮力频率与海水稳定度和海洋内波位能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赤道海域浮力频率的垂直分布和经向变化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其垂直分布的特点是:浮力频率的垂直变化与位温梯度dθdz的垂直变化相似。在ENSO前期或初期,浮力频率在垂直方向上的极大值达到最大,此时跃层最强,但其厚度最薄;在LaNi na期间,垂直方向的极大值明显小于ENSO前期和初期,此时跃层较厚,跃层强度次之;在ENSO末期,垂直方向上的极值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此时跃层厚度最为深厚,跃层强度最弱。浮力频率的经向变化是:在ENSO前期和初期,赤道海域的垂向极大值明显高于赤道外海洋;在LaNi na期间,它明显低于赤道外海洋;而在ENSO末期,则与赤道外海洋无显著差异;在8°N,有一个近乎定常的浮力频率峰值,几乎与ENSO或LaNi na的年际变化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太平洋 浮力频率 分布 变化
下载PDF
普里兹湾附近物理海洋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5
作者 蒲书箴 董兆乾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3-64,共12页
本文主要利用近三十年来的文献资料 ,概述了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洋区物理海洋学研究的进展。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开展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物理海洋学研究的科学意义 ;2 .现场考察的综述 ;3.水团分布及其物理特性 ;4.海流观测及其分析 ,与... 本文主要利用近三十年来的文献资料 ,概述了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洋区物理海洋学研究的进展。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开展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物理海洋学研究的科学意义 ;2 .现场考察的综述 ;3.水团分布及其物理特性 ;4.海流观测及其分析 ,与此同时 ,说明了在上述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最后指出了目前在有关的观测和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以及今后改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物理海洋学 海流观测 水团 南大洋 海冰
下载PDF
青岛附近夏季风和海面坡度对沿岸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蒲书箴 程军 +3 位作者 张义钧 石强 骆敬新 范文静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共7页
根据 1999—2001 年月平均海面高度资料讨论了青岛和胶州湾附近海面高度的年变化。结果表明:各验潮点夏季的海面高度普遍高于冬季的海面高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此外,夏季胶州湾口外的海面高度低于胶州湾内的海面高度,表现为由北... 根据 1999—2001 年月平均海面高度资料讨论了青岛和胶州湾附近海面高度的年变化。结果表明:各验潮点夏季的海面高度普遍高于冬季的海面高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此外,夏季胶州湾口外的海面高度低于胶州湾内的海面高度,表现为由北向南下倾的海面坡度。同时说明了形成这种海面坡度的原因。文章还利用动力学原理探讨了夏季风和海面坡度的动力作用,及其对月平均海流的影响,强调指出了夏季风和海面坡度所产生的压强梯度力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海面坡度 季风 沿岸流
下载PDF
1987年秋季厄尔尼诺实况诊断 被引量:1
17
作者 蒲书箴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12-114,共3页
中美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第三航次考察自1987年9月20日至11月9日实施~*。共计完成了107个CTD站;投放了6个漂流浮标;布放和回收锚碇浮标各一套,投放了276个XBT探头。获得了大量的高质量资料。 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三次中美热带西太平洋... 中美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第三航次考察自1987年9月20日至11月9日实施~*。共计完成了107个CTD站;投放了6个漂流浮标;布放和回收锚碇浮标各一套,投放了276个XBT探头。获得了大量的高质量资料。 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三次中美热带西太平洋和全球大气的考察,时间分别是19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海洋 全球大气 热带西太平洋 漂流浮标 锚碇 温度跃层 日至 距平 温跃层 东太平洋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西部的上层环流 被引量:4
18
作者 蒲书箴 蒋松年 《热带海洋》 CSCD 1994年第1期1-8,共8页
讨论了赤道太平洋西部的上层海洋环流、结果表明:(1)棉兰老涡气旋式环流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由于埃克曼抽吸作用,它是一个低盐冷涡;(2)对棉兰老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之间穿越流的观测表明:该断而北部(5°—6°... 讨论了赤道太平洋西部的上层海洋环流、结果表明:(1)棉兰老涡气旋式环流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由于埃克曼抽吸作用,它是一个低盐冷涡;(2)对棉兰老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之间穿越流的观测表明:该断而北部(5°—6°N)的S向流是棉兰老海流的S向延伸;W向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沿岸潜流可达该断而的东南部门(2°N一2°S);北赤道逆流则在两者之间沿表层的盐度锋作E向流动。据此,赤道太平洋西部次表层盐度分布状况可得到圆满解释。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环流 上层环流 太平洋
下载PDF
ENSO期间热带西太平洋势能的年际变化
19
作者 蒲书箴 于卫东 程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6-264,共9页
利用1986/1987ENSO事件前后的深水CTD资料,计算了热带西太平洋(141°~165°E,10°N^10°S)相对于不同等压面的势能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结果表明,ENSO期间热带西太平洋单位面积上水柱的势能明显减小,而热带西太平洋势... 利用1986/1987ENSO事件前后的深水CTD资料,计算了热带西太平洋(141°~165°E,10°N^10°S)相对于不同等压面的势能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结果表明,ENSO期间热带西太平洋单位面积上水柱的势能明显减小,而热带西太平洋势能的经向变化明显大于纬向变化。经向变化的特征是赤道外势能大于赤道上的势能。势能最大值位于4°N和4°S,而最大年际变化则发生于7°N,远大于赤道附近。最后,还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势能分布的地域性特征,并指出了这些特征与海洋水文特征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太平洋 ENSO 势能 年际变化
下载PDF
德里克海峡附近绕极流和锋面研究的进展
20
作者 蒲书箴 于惠苓 +1 位作者 徐贤俊 张洪暖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7-88,共12页
本文概括了近几十年来,关于德里克海峡附近绕极流研究的进展.这些研究主要以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说明了德里克海峡附近海洋锋面分布和绕极流的体积输运。其中,主要的海洋锋面有:亚南极锋(SAF),极锋(PF)和陆缘水边界(CWB);而德里克海峡... 本文概括了近几十年来,关于德里克海峡附近绕极流研究的进展.这些研究主要以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说明了德里克海峡附近海洋锋面分布和绕极流的体积输运。其中,主要的海洋锋面有:亚南极锋(SAF),极锋(PF)和陆缘水边界(CWB);而德里克海峡绕极流的体积输运则代表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洋之间通过德里克海峡的水量交换。读者可通过本文加深关于德里克海峡锋面成因和绕极流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极流 体积输送 锋面 德里克海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