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l in One”技术在“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宋光远 刘新民 +8 位作者 姚晶 阴赪茜 吴文辉 苑飞 罗太阳 常三帅 闫云峰 卢志南 蒲俊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总结“All in One”技术在“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连续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在“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 目的总结“All in One”技术在“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连续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在“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PCI中应用“All in One”技术的患者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操作、住院和出院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7例患者平均年龄(74.1±7.8)岁;男15例,女12例;平均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评分(6.02±3.25)%;主动脉瓣重度狭窄22例,单纯主动脉瓣重度反流5例;三叶式主动脉瓣20例,二叶式主动脉瓣7例。术前平均跨主动脉瓣血流速度(4.2±1.2)m/s,跨主动脉瓣平均压差(52.1±13.3)mmHg。所有患者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其中左主干病变4例,多支血管病变11例,平均置入支架数量(1.8±0.9)枚,应用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1例。所有患者在PCI术后均置入自膨胀瓣膜,术中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急诊转外科手术、血管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行瓣中瓣手术,无中重度瓣周反流。住院期间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血管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平均随访(7.8±3.7)个月,无死亡、脑卒中及肾功能恶化发生,3例患者因胸闷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均未发现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结论在“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PCI中应用“All in One”技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All in One”技术
下载PDF
Chimney支架技术联合All in One技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
2
作者 宋光远 刘新民 +8 位作者 姚晶 阴赪茜 吴文辉 苑飞 罗太阳 卢志南 常三帅 闫云峰 蒲俊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2-317,共6页
目的:总结Chimney支架技术联合All in One技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在TAVR术中联合应用Chimney支架技术和All in One技术的10... 目的:总结Chimney支架技术联合All in One技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在TAVR术中联合应用Chimney支架技术和All in One技术的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操作、住院和出院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76.2±3.9)岁,三叶式主动脉瓣7例,二叶式主动脉瓣3例,术前CT评估均有冠状动脉阻塞危险因素,并且术中球囊预扩张提示冠状动脉阻塞。所有患者均使用一枚药物洗脱支架完成Chimney支架技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有8例位于左主干,2例位于右冠状动脉,支架平均直径(3.7±0.3)mm,平均长度(20.6±2.4)mm,在住院及平均随访(7.8±3.7)个月期间,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TAVR术中Chimney支架技术联合All in One技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mney支架技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All in One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房间隔膨出瘤合并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11
3
作者 蒲俊舟 吴文辉 +6 位作者 李铁铮 黄小勇 郭曦 刘光锐 李彭 薛玉国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分析房间隔膨出瘤合并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5例在本中心就诊的房间隔膨出瘤合并ASD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17~51岁,平均(37.0±13.1)岁。通过体格检查,胸片X线,... 目的:分析房间隔膨出瘤合并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5例在本中心就诊的房间隔膨出瘤合并ASD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17~51岁,平均(37.0±13.1)岁。通过体格检查,胸片X线,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明确诊断,在本中心通过介入封堵治疗ASD。术后进行门诊临床检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5例患者ASD最大径为6~13mm,平均(8.4±2.7)mm,膨出瘤最大径14~20mm,平均(18.4±2.6)mm。1例使用30/30PFO封堵器,4例使用ASD封堵器,ASD封堵器尺寸为16~24mm,平均(20.0±3.3)mm。5例患者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合理的技术和器械对房间隔膨出瘤合并ASD进行介入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瘤 房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冠状动脉侧介入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安全性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蒲俊舟 吴文辉 +5 位作者 黄连军 李铁铮 黄小勇 郭曦 刘光锐 薛玉国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8期591-594,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封堵器经冠状动脉侧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安全性及效果。方法:2012年至2015年间,连续12例患者(年龄18~62岁,男性7例,女性5例)在本中心确诊为冠状动脉瘘并试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封堵前完成血液动力学评估及...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封堵器经冠状动脉侧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安全性及效果。方法:2012年至2015年间,连续12例患者(年龄18~62岁,男性7例,女性5例)在本中心确诊为冠状动脉瘘并试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封堵前完成血液动力学评估及冠状动脉造影,依造影结果选择封堵器。结果:12例患者共存在13处瘘口,1例为双支病变。9例成功完成介入封堵术,1例因新瘘再形成行二次介入,故累计完成10例封堵术。使用ADO II封堵器4例,纤维弹簧圈3例,电离弹簧圈2例,血管塞联合弹簧圈1例。术后造影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其中1例随访中新瘘再生。无冠状动脉损伤或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15.2个月。结论:经冠状动脉侧置入封堵冠状动脉瘘安全有效,术式更为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瘘 介入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10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蒲俊舟 李铁铮 +7 位作者 吴文辉 黄小勇 郭曦 刘光锐 李彭 薛玉国 彭明亮 黄连军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6期353-356,共4页
目的:分析使用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以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介入封堵术完成的10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其中女7... 目的:分析使用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以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介入封堵术完成的10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其中女72例,平均年龄3~76(37±16)岁。全部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完成诊断及对缺损大小进行测量,并使用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该术式输送鞘无需加硬导丝导引而直接经过缺损送入左心房。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100例患者共存在101处缺损,其中有1例患者有2处缺损。测得缺损平均最大径为(20.3±6.7)mm,共植入4个品牌的100枚封堵器,封堵器平均尺寸为(28.1±7.5)mm。封堵器均通过改良输送鞘通过法植入成功,经胸超声心电图证实100例患者房水平分流消失。术中1例患者出现心房颤动(房颤),术后房颤消失。随访时间为1~12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改良输送鞘通过法实施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近中期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下载PDF
应用Ⅲ型血管塞封堵二尖瓣瓣周漏1例 被引量:3
6
作者 蒲俊舟 吴文辉 黄连军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6期355-356,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15年,胸闷1月余"入院。患者15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行二尖瓣置换术(机械瓣),术后未定期复查。近1个月来感胸闷气短。入院查体:血压131/68 mmHg(1 mmHg=0.133 k Pa),脉搏6... 1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15年,胸闷1月余"入院。患者15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行二尖瓣置换术(机械瓣),术后未定期复查。近1个月来感胸闷气短。入院查体:血压131/68 mmHg(1 mmHg=0.133 k Pa),脉搏62次/min,心界左右扩大,心率95次/min,心律绝对不齐,心前区可闻及人工金属瓣膜音,未闻及明显杂音,双下肢浮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二尖瓣瓣周漏 血管塞
下载PDF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导致食道梗阻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蒲俊舟 黄小勇 +3 位作者 李铁铮 韩晓峰 薛玉国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729-729,共1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1个月前出现进食哽噎感,近2w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消化内科.查体无阳性体征,常规化验检查无异常,亦无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外伤史.行胃镜检查示食管隆起性病变,考虑外压性病变可能(图1).行CT检查可见自心底水平...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1个月前出现进食哽噎感,近2w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消化内科.查体无阳性体征,常规化验检查无异常,亦无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外伤史.行胃镜检查示食管隆起性病变,考虑外压性病变可能(图1).行CT检查可见自心底水平至腹腔干动脉上方,有一巨大团块影,位于食管与胸主动脉间,最大径约10cm,近段食管管腔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 假性动脉瘤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近肾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肾动脉烟囱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光锐 郭曦 +7 位作者 吴文辉 黄小勇 李铁铮 韩晓峰 薛玉国 蒲俊舟 濮欣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795-798,共4页
目的:探讨近肾腹主动脉瘤(JAA)腔内修复术(EVAR)中肾动脉烟囱技术的价值。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间,对24例JAA采用EVAR治疗,年龄范围58 ~ 81岁,平均(70. 9 ± 8. 6)岁,其中男性23例;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1例... 目的:探讨近肾腹主动脉瘤(JAA)腔内修复术(EVAR)中肾动脉烟囱技术的价值。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间,对24例JAA采用EVAR治疗,年龄范围58 ~ 81岁,平均(70. 9 ± 8. 6)岁,其中男性23例;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1例,冠心 病9例。瘤 颈 长 度 范 围1. 7 ~ 10. 5mm,平 均(6. 0 ± 4. 3)mm,因瘤颈锚定距离不适于标准的腔内修复方案,而行肾动脉烟囱支架置入术,以延长瘤颈长度使之符合EVAR要求,同时有效保护肾动脉,然后再完成标准EVAR操作。结果24例手术全部获成功,成功率100%。24例患者使用31枚肾动脉支架,其中左侧肾动脉烟囱术22例,右侧肾动脉烟囱术1例,双肾烟囱1例。结果:20例患者AAA瘤腔隔绝良好,4例因存在近端1型内漏而置入Cuff支架,共5枚;所有患者肾动脉血流良好。随访2 ~ 26个月,平均13. 3个 月,无死亡病例,肾动脉烟囱支架通畅,3例近端少量1型内漏术,随访瘤体无增大,1例肱动脉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转外科修复;1例股动脉夹层形成,随访观察中。术前与术后1月肌酐值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肾动脉烟囱技术治疗近JAA技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率及病死率较低,是传统EVAR技术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 烟囱支架技术
下载PDF
使用单动脉入路技术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三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新民 姚晶 +8 位作者 董哲 阴赪茜 吴文辉 苑飞 罗太阳 常三帅 闫云峰 蒲俊舟 宋光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1-424,共4页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进步,进一步减少患者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是必然趋势。传统经股动脉TAVR需要穿刺双侧股动脉建立一主、一副两条入路,其中主入路用于输送球囊和瓣膜等器械,副入路送入猪尾导管行主...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进步,进一步减少患者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是必然趋势。传统经股动脉TAVR需要穿刺双侧股动脉建立一主、一副两条入路,其中主入路用于输送球囊和瓣膜等器械,副入路送入猪尾导管行主动脉根部造影指导定位[1-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于2021年7月21日采用单动脉入路技术完成了3例经股动脉TAVR,进一步推动了我国TAVR的极简化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动脉入路技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超声引导
下载PDF
腹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并发症及治疗 被引量:7
10
作者 薛玉国 吴文辉 +5 位作者 郭曦 李铁铮 刘光锐 蒲俊舟 韩晓峰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0期803-806,842,共5页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疗效,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的腹主动脉病变患者224例,其中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205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腹主动脉瘤破裂4例,腹主...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疗效,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的腹主动脉病变患者224例,其中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205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腹主动脉瘤破裂4例,腹主动脉穿通性溃疡4例,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2例,腹主动脉腔内修复(EVAR)术后二次介入治疗4例;男性206例,女性18例;年龄36~90岁,平均(69.0±9.2)岁。患者出院前,术后1、6、12个月及每年行主动脉CTA检查。统计不同时间段的并发症,计算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术中无死亡,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率分别为0.9%(2/224)和10.3%(23/224)。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内漏13例、支架移位2例,瘤颈医源性夹层1例,脊髓缺血1例,入路血管损伤2例,外周血管血栓形成3例,严重低血红蛋白血症1例。随访12~48个月,随访期间病死率及并发症率分别为8.9%(20/224)和4.5%(10/224)。随访期间主要并发症包括内漏4例、间歇性跛行3例、外周血管血栓形成或闭塞2例及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感染复发1例。结论:采用覆膜支架置入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安全可靠,但严重并发症不客忽视。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前精确测量及术中细致操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发生。此外,应重视术后定期复查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并发症 防治
下载PDF
主动脉缩窄合并症及主动脉缩窄外科术后并发症的介入治疗策略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文辉 黄连军 +4 位作者 薛玉国 蒲俊舟 黄小勇 濮欣 刘光锐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6期315-321,共7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症及CoA外科术后并发症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6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6例Co A合并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或CoA外科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男5例,女1例;年龄44~56(50.3±5.01)岁。...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症及CoA外科术后并发症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6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6例Co A合并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或CoA外科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男5例,女1例;年龄44~56(50.3±5.01)岁。患者术前均经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确诊。根据患者主动脉解剖及病理生理特点制定介入治疗方案,4例患者(2例主动脉缩窄合并B型主动脉夹层,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穿通性溃疡,1例外科术后缩窄复发合并假性动脉瘤),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1例患者Co A外科术后吻合处假性动脉瘤形成采用TEVAR,并对外科姑息的缩窄进行栓塞;1例CoA合并B型主动脉夹层,外科先行升主动脉至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再对缩窄处进行封堵。结果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0~60个月,无主动脉相关死亡和再次介入或外科手术干预治疗。结论解剖条件合适的Co A合并症或Co A外科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可首先尝试TEVAR治疗。解剖条件不合适的Co A合并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可行复合手术。此类患者应根据解剖及病理生理特点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及介入器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合并症 心血管外科手术 介入治疗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一段式与两段式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浩 黄小勇 +7 位作者 吴文辉 郭曦 李铁铮 曾庆龙 薛玉国 蒲俊舟 朱俊明 黄连军 《中国医药》 2017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 比较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一段式与两段式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 治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 目的 比较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一段式与两段式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 治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一段式组和二段式组,各50例。一段式组行一段式手术, 采用常规手术方式;两段式组行两段式手术,造影后分别测量近端锚定区与远端锚定区主动脉直径,并根据近端锚定区不足选择烟囱技术或血管重建技术。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 术后主动脉形态学及变化。 结果 所有患者腔内治疗操作成功率100%。一段式组的平均主动脉覆盖长度明显短于两段式组[(191±14)mm 比 (261±7)mm](P〈0.01);一段 式组的平均锥度明显小于两段式组[1.9(0.0,4.0)mm比9.0(8.0,10.0)mm](P〈0.01)。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支架段血栓化率为88.0%(88/100),一段式组的血栓化率与两段 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0%(46/50)比84.0%(42/50)](P〉0.05)。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的近端锚定区直径、左心房水平主动脉直径、膈肌水平主动脉直径、肾动脉水 平主动脉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段式组远端锚定区直径、左心房水平真腔直径、膈肌水平真腔直径、肾动脉水平真腔直径和术前肾动脉水平真腔直径/假 腔直径比值(R1)均小于一段式组[(11±4)mm比(14±4)mm、(11.8±2.6)mm比(13.7±3.4)mm、(12±4)mm比(14±4)mm、(8.5±2.7)mm比(10.8±2.9)mm、(0.7± 0.4)比(0.9±0.4)](均P<0.05),术后2组左心房水平真腔直径、膈肌水平真腔直径、肾动脉水平真腔直径及肾动脉水平真腔直径与假腔直径比值(R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均P>0.05)。术后支架段真腔均明显扩张,两段式组左心房水平、膈肌水平、肾动脉水平真腔扩张率及R(R2/R1)明显高于一段式组[(2.0±0.5)%比(1.7±0.4)%、 (1.7±0.5)%比(1.4±0.6)%、(1.50±0.50)%比(1.10±0.20)%、(1.9±0.8)比(1.3±0.7)](均P〈0.05)。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两段式组出现短暂截瘫1例,术后及时 行脑脊液引流后症状减轻;一段式组术后出现近端少量内漏1例,未予特殊处置,随访过程中内漏减轻,继续随访观察。围术期及术后3个月内无死亡及灌注不良综合征发生。 结 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一段式与两段式治疗均能使支架段真腔扩张及假腔血栓化,对于术前降主动脉真腔明显受压及腹主动脉真腔纤细的患者,两段式近期 能获得更好的支架段真腔扩张率及支架以远腹主动脉重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一段式与两段式 主动脉重塑
下载PDF
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文辉 杨呈伟 +5 位作者 刘光锐 李铁铮 蒲俊舟 李炯佾 徐仲英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60-163,170,共5页
目的:探讨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PDA Occluder I)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pm VSD)封堵术的安全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5月,18例(男性6例,女性12例)pm VSD患者接受封堵治疗,14例单独应用1枚PDA封堵器,4例同时应用1枚PD... 目的:探讨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PDA Occluder I)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pm VSD)封堵术的安全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5月,18例(男性6例,女性12例)pm VSD患者接受封堵治疗,14例单独应用1枚PDA封堵器,4例同时应用1枚PDA封堵器和1枚VSD封堵器。患者年龄3.5~51岁,中位数17岁,随访时间3~72个月。对封堵成功率,术后相关并发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例pm VSD均合并膜部瘤,13例右心室面单发破口,5例2处或多发破口。1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2例封堵术后少量残余分流,1例随访至第12个月残余分流消失。结论:Ⅰ代PDA封堵器应用于部分选择性合并膜部瘤的pm VSD,短-中期随访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心脏外科手术 随访
下载PDF
成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铁铮 黄连军 +2 位作者 蒲俊舟 刘光锐 吴文辉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68-170,共3页
目的:总结成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13例在本中心进行介入封堵手术多孔型ASD患者,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8~67岁,平均(39.6±15.6)岁。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ASD诊断,1... 目的:总结成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13例在本中心进行介入封堵手术多孔型ASD患者,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8~67岁,平均(39.6±15.6)岁。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ASD诊断,13例患者存在27处缺损。彩色多普勒探及均为左向右分流、无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全部患者在本中心通过经导管介入封堵手术治疗ASD。术后通过门诊体检及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术中超声测量ASD大缺损和小缺损的平均(19.2±5.9)mm和(7.3±3.9)mm。13例患者共使用14枚封堵器,封堵器大小为16~40mm,平均(29.1±7.4)mm。封堵器释放后经胸超声监测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3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随访中仅1例患者存在微量分流,心腔大小不同程度回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成人多孔型ASD通过介入封堵治疗近中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多孔型房缺 介入治疗 房间隔缺损
下载PDF
两段式覆膜支架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彭明亮 黄小勇 +7 位作者 吴文辉 薛玉国 韩晓峰 曾庆龙 蒲俊舟 刘浩 宁一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0期799-802,共4页
目的:探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在本中心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61例TBAD患者的临床影像及术后随访资料。适应证:①胸降主动... 目的:探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在本中心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61例TBAD患者的临床影像及术后随访资料。适应证:①胸降主动脉段主动脉弯曲变形;②胸降主动脉存在多发破口;③主动脉远端锚定区真腔因假腔挤压而过细。结果: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TBAD共61例。术后平均随访(23. 6 ± 7. 4)个月,围手术期死亡1例(1. 6%),支架远端新发破口1例(1. 6%) ,支架远端贴壁不良3例(4. 9%) ,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91. 8%(55 /61),其中支架段假腔完全消失率41. 8%(23 /55),主动脉完全重塑率7. 3%(4 /55)。结论: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实现了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远端锚定区的精确选择,近中期疗效安全满意,中、远期疗效尚需远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大锥度覆膜支架 远端支架源性新发破口
下载PDF
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在介入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文辉 蒲俊舟 +6 位作者 薛玉国 黄小勇 郭曦 李铁铮 刘光锐 韩晓峰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5期494-498,共5页
目的:探讨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应用于介入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IIAAs)的安全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1年8月至2016年7月,共7例男性患者,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69±10.5)岁,因IIAAs接受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应用于介入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IIAAs)的安全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1年8月至2016年7月,共7例男性患者,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69±10.5)岁,因IIAAs接受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其中单侧病变3例;双侧病变4例,4例合并髂内动脉瘤。6例患者使用Microport Aegis-B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1例使用Powerlink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远端共使用9枚髂动脉延长支架。1例患者行髂内动脉预栓塞以避免II型内漏。术后分别于1、6、12个月及以后每年一次行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一体式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一体式支架主体近端直径为24~26 mm,长度为80~90 mm。6例患者单侧髂内动脉开口覆盖,1例患者双侧髂内动脉开口覆盖,无盆腔及臀肌缺血发生,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32.5±19)个月(12~70个月)。患者随访期内无支架移位,无支架相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1例随访内发现轻度II型内漏。结论: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治疗IIAAs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特别是对于近端锚定区不足或双侧受累的患者有其独到特殊的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髂动脉瘤 一体式分叉型支架 介入治疗
下载PDF
iFlow软件在B型主动脉夹层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光锐 郭曦 +7 位作者 吴文辉 黄小勇 李铁铮 韩晓峰 薛玉国 濮欣 蒲俊舟 黄连军 《中国医药》 2017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iFlow软件在B型主动脉夹层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39例因B型主动脉夹层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在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时,应用iFlow软件进行影像后处理而得到彩... 目的探讨iFlow软件在B型主动脉夹层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39例因B型主动脉夹层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在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时,应用iFlow软件进行影像后处理而得到彩色编码血流图的影像资料,对比分析真、假腔造影剂的达峰时间,分析达峰时间与测量点距离的相关性。结果39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因后前位上无法区分真、假腔而予以排除;余37例患者均成功行iFlow重建,其中男30例、女7例。真腔4个测量点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4个测量点达峰时间分别为(3.4±1.3)、(3.8±1.4)、(4.0±1.4)、(4.5±1.3)s,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20,P〈0.05)。真腔、假腔达峰时间随着降主动脉测量点距离的增加而均呈增加趋势(r2=0.034、0.075,均P〈0.05)。真腔总体达峰时间为(2.9±0.8)s,假腔为(3.9±1.4)s,假腔血流速度慢于真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Flow对于计算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血流速度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可用于评估主动脉夹层的血流动力学,是主动脉夹层影像诊断评估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彩色编码血流图
下载PDF
主动脉壁内血肿预后的中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浩 吴文辉 +4 位作者 蒲俊舟 韩晓峰 曾庆龙 朱俊明 黄连军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6年第5期407-411,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单纯主动脉壁内血肿(intramural aortic hematoma,IMH)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预后,总结其转归特点,为临床随访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60例单纯IMH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 目的研究急性单纯主动脉壁内血肿(intramural aortic hematoma,IMH)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预后,总结其转归特点,为临床随访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60例单纯IMH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规律随访,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及预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0.0±4.6)个月。结果随访期间,IMH合并出现壁间血池(intramural blood pools,IBP)11例(18.3%),溃疡样突起(ulcer-like projection,ULP)11例(18.3%),穿透性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aortic ulcer,PAU)4例(6.7%)。42例血肿可见明显吸收或完全吸收。31例预后良好,29例病变进展。29例病变进展的患者中,病变增大18例,主动脉破裂3例,瘤样扩张5例,夹层形成2例,肺栓塞1例;其中11例进行了腔内修复及外科手术干预。结论 IMH随访期间血肿大部分吸收,但多数患者会出现并发症,提示临床医生需要对IMH患者进行严格的影像学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主动脉壁内血肿 并发症 影像学随访观察
下载PDF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动脉血流及肾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彭 郭曦 +5 位作者 黄小勇 李铁铮 刘光锐 薛玉国 蒲俊舟 黄连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22-825,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前、术后肾动脉血流及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0例,根据男性肾动脉受累类型不同分为ⅠA组(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均为动力型缺血)10例、ⅠB组(单侧肾动...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前、术后肾动脉血流及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0例,根据男性肾动脉受累类型不同分为ⅠA组(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均为动力型缺血)10例、ⅠB组(单侧肾动脉为静力型缺血)36例、ⅠC组(双侧肾动脉为静力型缺血)8例;根据男性肾动脉受累数目分为双侧肾动脉未受累(未受累组)20例、单侧肾动脉受累(单侧受累组)38例、双侧肾动脉受累(双侧受累组)34例;根据女性肾动脉受累数目分为双侧肾动脉未受累(未受累组)8例、单侧肾动脉受累(单侧受累组)7例、双侧肾动脉受累(双侧受累组)3例。术前及术后观察双侧肾动脉的缺血情况及肾功能检查指标。并将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220支肾动脉中动力型缺血共42支(19.1%);静力型缺血共80支(36.4%),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肾动脉动力型缺血全部得到显著改善,静力型缺血者可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随着肾动脉受累数量的增加,男性或者女性患者的肾功能受累情况呈进行性加重,且术后较术前呈下降趋势。结论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能够开大主动脉真腔,提升肾动脉灌注,改善患者肾功能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动脉瘤 夹层 肾动脉 肾循环
下载PDF
主动脉壁内血肿合并血管内局灶性强化灶影像学特征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浩 吴文辉 +3 位作者 黄小勇 曾庆龙 蒲俊舟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7期534-538,共5页
目的:作为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一种影像学表现形式,IMH合并血管内局限性强化灶(IBP)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比IMH合并IBP与IMH伴溃疡样凸起(ULP)、穿通性溃疡(PAU)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临床预后。更好的对IMH影像学表现进行鉴别,... 目的:作为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一种影像学表现形式,IMH合并血管内局限性强化灶(IBP)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比IMH合并IBP与IMH伴溃疡样凸起(ULP)、穿通性溃疡(PAU)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临床预后。更好的对IMH影像学表现进行鉴别,同时对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连续收治123例仅行药物保守治疗的壁内血肿患者,其中31例于初次发病或随访中发现IMH伴IBP为试验组A,22例发现IMH伴ULP为对照组B,18例发现IMH伴PAU为对照组C。所有患者均进行CTA随访。结果:IBP组患者随访预后明显优于PAU组及ULP组,但大部分病例17/31(55%)随访进展。各组间血肿吸收情况及随访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8例患者出现主动脉相关并发症(主动脉夹层1例,瘤样扩张6例,主动脉破裂1例)均接受外科手术,其余12例患者(持续疼痛4例,病变明显增大3例,病变数量明显增多1例)接受外科或腔内治疗。三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无主动脉相关死亡发生。结论:IMH合并IBP在病变大小、深度、数量、破口大小上与ULP及PAU影像学上存在明显差异,临床预后明显优于ULP及PAU,但仍有不良预后的发生,临床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内血肿 血管内局限性强化灶 影像学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