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受累的心脏磁共振评价进展
1
作者 蒲华霞 彭礼清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1年第8期716-719,729,共5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受累可表现为心包炎、心肌炎和冠状动脉疾病等,其临床症状具有非特异性及隐匿性,是导致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因素。多序列心脏磁共振成像,包括新的定量序列T1 mapping和T2 mapping,可准确评价心脏功能和心肌...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受累可表现为心包炎、心肌炎和冠状动脉疾病等,其临床症状具有非特异性及隐匿性,是导致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因素。多序列心脏磁共振成像,包括新的定量序列T1 mapping和T2 mapping,可准确评价心脏功能和心肌组织特征,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脏受累的早期识别、治疗方案制定、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现就心脏磁共振的多种序列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脏受累评价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心脏磁共振 心肌 应变 纤维化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前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蒲华霞 彭礼清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9年第9期1278-1281,共4页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是外科高风险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最重要的替代治疗手段。在TAVI术前,多层螺旋CT在患者筛选、选择最佳人工瓣膜型号以及规划手术入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多层螺旋CT能在三维重建后精确评价主动脉瓣环、主动脉...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是外科高风险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最重要的替代治疗手段。在TAVI术前,多层螺旋CT在患者筛选、选择最佳人工瓣膜型号以及规划手术入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多层螺旋CT能在三维重建后精确评价主动脉瓣环、主动脉根部及毗邻结构、入路血管和预测最佳造影投射角度,可有效降低TAVI术后瓣周漏、冠状动脉开口阻塞及入路血管并发症等的发生率。现就多层螺旋CT在TAVI术前评估中的价值、优势及不足做一全面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主动脉瓣重度狭窄 多层螺旋CT
下载PDF
双源CT血管成像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术前患者颈动脉斑块 被引量:2
3
作者 代承忠 彭礼清 +2 位作者 余建群 刘静 蒲华霞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9年第8期1182-1186,共5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前患者颈部大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征及锁骨下入路血管解剖。方法2014年1月—2015年3月纳入80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前行颈部双源CT血管成像患者的CT资料,回顾性分析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 目的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前患者颈部大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征及锁骨下入路血管解剖。方法2014年1月—2015年3月纳入80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前行颈部双源CT血管成像患者的CT资料,回顾性分析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布和类型,并测量双侧锁骨下动脉直径。结果77例患者(96.3%)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以钙化斑块最常见(52.5%,201/383),其次为混合斑块(32.4%,124/383),未钙化斑块比例发生率最低(15.1%,58/383),三种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斑块分布方面,非钙化斑块主要分布于颈内动脉(29.3%),混合斑块(21.8%)和钙化斑块(22.3%)主要分布于主动脉弓,不同斑块分布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分布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内动脉(19.8%,76/383),其次是主动脉弓(18.8%,72/383)。在血管管腔狭窄方面,各类型斑块所致的非阻塞性狭窄明显多于阻塞性狭窄(90.3%vs 9.7%,P<0.05)。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检出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术前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较高,以钙化斑块、非阻塞性狭窄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内动脉和主动脉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双源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价卵圆孔未闭在心动周期中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晓艺 彭礼清 +3 位作者 刘静 蒲华霞 粟丽 代承忠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9年第4期645-649,共5页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FO)在心动周期中的形态学、动态特征及其邻近异常结构。方法收集59例行心电门控双源计算机断层成像发现PFO的成年患者影像学资料,评价PFO及邻近解剖结构特征、心动周期对PFO显示的影响。解剖评价内容:PFO大小、卵...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FO)在心动周期中的形态学、动态特征及其邻近异常结构。方法收集59例行心电门控双源计算机断层成像发现PFO的成年患者影像学资料,评价PFO及邻近解剖结构特征、心动周期对PFO显示的影响。解剖评价内容:PFO大小、卵圆窝大小、继发房间隔厚度及是否合并房间隔瘤。结果 PFO平均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为(9.5 ± 4.6)mm、(6.4 ± 4.0)mm和(2.1 ± 0.6)mm,卵圆窝大小为(17.1 ± 5.3) mm×(15.4 ± 4.2) mm,继发房间隔宽度为(6.5 ± 2.4)mm。6例患者(10.1%)合并房间隔瘤。在心动周期中,多数患者PFO最佳图像质量见于70% R-R间期。结论 PFO显示最佳时相为70% R-R间期,心电门控双源计算机断层成像可评价PFO的精确解剖及周围结构特征,为PFO封堵提供详细的术前解剖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卒中 双源计算机断层成像 经导管卵圆孔封堵术
下载PDF
前纵隔结外Rosai-Dorfman病1例报告
5
作者 刘静 万影 +1 位作者 蒲华霞 彭礼清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4-1046,共3页
患者,女,28岁,因"发现前纵隔占位4年"入院。胸部增强CT扫描提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伴轻度均匀强化,大小约7.1 cm×3.8 cm,考虑为胸腺瘤。于全麻下行"前纵隔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纤维组织增生及玻变的背景上... 患者,女,28岁,因"发现前纵隔占位4年"入院。胸部增强CT扫描提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伴轻度均匀强化,大小约7.1 cm×3.8 cm,考虑为胸腺瘤。于全麻下行"前纵隔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纤维组织增生及玻变的背景上可见泡沫样组织细胞呈灶性分布,伴淋巴组织增生及浆细胞浸润,并见淋巴细胞、浆细胞"伸入"组织细胞现象。免疫组化染色示:S100蛋白(+)、CD68抗体(+)、CD163抗体(+)、免疫球蛋白G4(Ig G4)(+)及CD1a抗体(-)。最终诊断为结外Rosai-Dorfman病(RDD)。在3年随访期内,该患者未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复查CT未提示有复发征象。此病在影像学上需要与其他前纵隔肿块鉴别,如胸腺瘤、淋巴瘤及畸胎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AI-DORFMAN病 纵隔 体层摄影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