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基因玉米MON863质粒DNA双重数字PCR定值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8
1
作者 马丽侠 周李华 +4 位作者 蒋子敬 姜展樾 叶德萍 蒲春如 杜娟兰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8-36,共9页
针对转基因玉米MON863质粒DNA,研究建立一套双重数字PCR(ddPCR)定值方法。优化引物探针浓度,退火温度等条件,考察方法特异性、线性范围、精密度。结果表明,外源基因MON863在1.6~6743.3 copies和内源基因Adh在1.1~6770.0 copies的浓度范... 针对转基因玉米MON863质粒DNA,研究建立一套双重数字PCR(ddPCR)定值方法。优化引物探针浓度,退火温度等条件,考察方法特异性、线性范围、精密度。结果表明,外源基因MON863在1.6~6743.3 copies和内源基因Adh在1.1~6770.0 copies的浓度范围均呈线性关系,r^2为1;MON863基因和Adh基因的定量限分别为8.3 copies和7.9 copies;方法精密度小于5%。采用该方法对基体标准物质进行验证,误差小于10%。该方法每个反应体系都含有内源(VIC)和外源(FAM)基因,能实现内外源基因的同时检测,避免同一样品在不同反应体系造成的定值差异。结果显示该方法与单重数字PCR定值结果无显著差异,重复性优于单重数字PCR结果,方法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玉米 质粒DNA 微滴数字PCR 双重数字PCR
下载PDF
玉米MON863质粒DNA标准物质的研制 被引量:2
2
作者 马丽侠 周李华 +5 位作者 叶德萍 蒋子敬 姜展樾 蒲春如 杜娟兰 韩国全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29-1734,共6页
转基因成分检测是转基因生物安全应用和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转基因标准物质种类的不足可影响转基因生物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标准化。选取玉米MON863中外源基因MON863与内标基因Adh1构建质粒标准物质,通过测序验证,以双重数字PCR技术对获得... 转基因成分检测是转基因生物安全应用和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转基因标准物质种类的不足可影响转基因生物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标准化。选取玉米MON863中外源基因MON863与内标基因Adh1构建质粒标准物质,通过测序验证,以双重数字PCR技术对获得的质粒DNA进行均匀性及不同温度下(-20、4、25、37℃)短期(14 d)和-20℃长期(6个月)稳定性检验,联合8家实验室进行定值分析。结果显示,玉米MON863质粒DNA标准物质具备良好的均匀性,可以在-20℃稳定存放6个月;外源与内标基因的拷贝数比值为1.01,扩展不确定度为0.04;拷贝数为5.78×10^(10) copies/μL,扩展不确定度为0.29×10^(10) copies/μL。获得的标准物质适用于玉米MON863的方法学建立、定性定量检测和实验室质控等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粒DNA 标准物质 数字PCR 双重数字PCR 转基因玉米
下载PDF
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尤祯丹 陈传君 +7 位作者 蒋玉涵 蒲春如 蒋艳 杜娟兰 张白玉 严立恒 颜其贵 韩国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58-362,共5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被广泛关注,它不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严重时甚至还会引起感染者死亡,所以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技术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不同地区的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率,并综合分...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被广泛关注,它不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严重时甚至还会引起感染者死亡,所以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技术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不同地区的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率,并综合分析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光谱学检测方法等优缺点以及发展现状,为研发新型快检技术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食品安全 快速检测技术 即食食品 污染
下载PDF
成都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耐药特征及多位点序列分型 被引量:2
4
作者 尤祯丹 蒋玉涵 +8 位作者 陈传君 蒲春如 蒋艳 杜娟兰 邓英 张白玉 严立恒 韩国全 颜其贵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了解成都市不同种类的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程度、耐药情况、毒力基因分布、基因分型情况,为成都市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流行及其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参照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 目的了解成都市不同种类的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程度、耐药情况、毒力基因分布、基因分型情况,为成都市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流行及其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参照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从不同种类的海产品中分离副溶血性弧菌疑似菌株,通过生化试验及16S r DNA测序进行准确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与其致病性相关的2个毒力基因,对分离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结果从采集的380份海产品中共104份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为27.4%。药敏试验表明,97.1%(101/104)的分离株具有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5.2%,99/104)。分离株trh基因携带率为12.5%(13/104),tdh基因携带率为1.0%(1/104);104株分离株共分为38个ST型,其中ST1801、ST392、ST413型分离率较高,分离株未出现流行克隆群。结论流通过程中不同种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率、耐药情况、毒力基因分布存在差异,可能与养殖环境、运输条件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多位点序列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