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1
作者 文雯 杨西燕 +5 位作者 向曼 陶夏妍 杨容 李阳 范家兴 蒲柏宇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79,共12页
通过岩心观察、微观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资料,在层序划分基础上对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飞仙关组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铁山坡—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储层以鲕粒云岩和细粉晶白云岩为主,渡口河—七里北地... 通过岩心观察、微观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资料,在层序划分基础上对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飞仙关组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铁山坡—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储层以鲕粒云岩和细粉晶白云岩为主,渡口河—七里北地区以(含砾屑、砂屑、豆粒)鲕粒白云岩为主,鲕粒岩原始结构组分保存更好。(2)研究区储层具有多期次发育特征,铁山坡—普光地区储层在ssq1,ssq2,ssq3层序均有分布,具有发育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的特征,Ⅰ,Ⅱ,Ⅲ类储层均发育;渡口河—七里北地区储层发育在ssq2,ssq3层序,发育较晚、厚度小、分布面积有限,以Ⅱ,Ⅲ类储层为主。(3)研究区沉积古地貌及海平面升降控制了鲕滩储层发育的期次、厚度等,在ssq1沉积中晚期海平面开始下降时,古地貌高地开始发育鲕滩储层,厚度大,白云石化作用明显。(4)研究区内陡坡型和缓坡型台缘斜坡带,水体能量的强弱控制了鲕滩沉积物类型,为成岩期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进而控制了储层的物性和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滩储层 古地貌 海平面变化 层序划分 飞仙关组 三叠系 开江—梁平海槽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西坳陷天井山古油藏油源判识及其与深层油气成藏关系厘定 被引量:12
2
作者 梁霄 吴亮亮 +5 位作者 李亚丁 黎菁 方新焰 蒲柏宇 汪华 刘树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6-111,共16页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北段天井山古隆起区具有丰富油气显示,古油藏油源示踪与成藏破坏过程厘定对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天井山古隆起构造解析明确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事件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著表现。...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北段天井山古隆起区具有丰富油气显示,古油藏油源示踪与成藏破坏过程厘定对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天井山古隆起构造解析明确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事件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著表现。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绵阳—长宁拉张槽形成后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分析表明,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海相油气的最佳烃源岩。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研究范畴,完成完整的天井山古隆起区烃源岩—古油藏油源示踪。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指示,古油藏的主要母源是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最终建立“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概念。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再次证实川西坳陷北段复杂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多期多样成藏过程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示踪 古油藏系统 深层油气 天井山古隆起 川西坳陷北段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缓坡型小生物礁体的精细雕刻与“一井双礁”高产气井的突破——以川东地区长兴组小生物礁群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冉崎 陶夏妍 +5 位作者 徐昌海 张连进 黄天俊 刘蜀敏 丁孔芸 蒲柏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8,共9页
缓坡型生物礁具有侧向迁移、礁体规模小、离散状分布的地质特征,生物礁体精细雕刻难度大、生物礁气藏难以实现效益开发。为了破解上述难题,在深入认识缓坡型生物礁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井震结合识别生物礁体的新方法并成功指导了四... 缓坡型生物礁具有侧向迁移、礁体规模小、离散状分布的地质特征,生物礁体精细雕刻难度大、生物礁气藏难以实现效益开发。为了破解上述难题,在深入认识缓坡型生物礁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井震结合识别生物礁体的新方法并成功指导了四川盆地川东地区大猫坪Y012-X16井“一井双礁”的钻探,测试获得113.65×10^(4)m^(3)/d的高产工业气流,取得了生物礁气藏勘探的重大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①缓坡型生物礁台缘斜坡坡度仅2°~4°,礁体迁移演化规律主要受古地貌及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形成多排、多期的小礁体且缓坡型生物礁气藏气水界面不统一,具有“一礁一藏”的特征,礁体顶部含气性好,上二叠统长兴组二段早期礁体整体含气性较差,长兴组三段晚期礁体整体含气性较好;②创新形成以地震“双高”一体化处理技术、数据驱动的“盒状体”透视技术、残厚法沉积古地貌恢复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为核心的生物礁识别新方法,实现了缓坡型小礁体三维空间精细雕刻;③应用生物礁识别新方法落实了大猫坪区块生物礁展布细节,建立了长水平段“一井双礁”开发模式,Y012-X16井刷新了中石油生物礁储层钻遇长度的纪录,为小生物礁群的效益开发开辟了新途径;④大猫坪区块预计可新增多个礁体开发区,可为气藏开发提供近100×104 m3/d的补充产能,具有较大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结论认为,缓坡型小生物礁体的精细雕刻技术有助于对四川盆地缓坡型小生物礁群的识别和生物礁气藏的有效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东地区 开江—梁平海槽 上二叠统长兴组 缓坡型生物礁 精细雕刻 一井双礁 高产气井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栖霞组沉积微相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蒲柏宇 张连进 +4 位作者 兰雪梅 刘曦翔 王俊杰 文雯 徐昌海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年第4期8-18,共11页
近年来,以双鱼X131、双鱼X133井为代表,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部署的多口井在中二叠统栖霞组钻遇厚层的孔隙型白云岩,并获得超过百万方的高产工业气流,展示了该地区栖霞组良好的勘探前景。研究区栖霞组储层的发育情况受沉积相控制明显,... 近年来,以双鱼X131、双鱼X133井为代表,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部署的多口井在中二叠统栖霞组钻遇厚层的孔隙型白云岩,并获得超过百万方的高产工业气流,展示了该地区栖霞组良好的勘探前景。研究区栖霞组储层的发育情况受沉积相控制明显,为明确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微相类型及有利相带分布,提高油气勘探效益,本次研究主要利用野外剖面测量、岩心描述、铸体薄片鉴定、成像测井分析等方法对栖霞组沉积相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微相识别模板,将栖霞组划分出4种亚相、5种微相并分析对应特征;②结合9口单井的微相划分及连井相剖面分析,认为滩核、滩缘微相为最有利相带,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栖霞二段,横向分布稳定;③结合相对海平面变化,应用趋势面法恢复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中二叠世栖霞期古地貌,并进一步得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以上研究为该区栖霞组后续的优质储层研究及井位部署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北地区 双鱼石区块 中二叠世 栖霞期 沉积微相 台地边缘 古地貌恢复
下载PDF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沉积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阳 王兴志 +5 位作者 蒲柏宇 徐昌海 杨西燕 朱逸青 黄梓桑 康家豪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6-130,共15页
为了厘清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三叠系飞仙关组层序地层格架下鲕滩的时空分布特征,明确海平面变化对鲕滩迁移的控制机理,开展了岩性特征分析、沉积构造标志识别、层序界面层序地层格架划分等。结果表明:①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飞仙... 为了厘清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三叠系飞仙关组层序地层格架下鲕滩的时空分布特征,明确海平面变化对鲕滩迁移的控制机理,开展了岩性特征分析、沉积构造标志识别、层序界面层序地层格架划分等。结果表明:①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飞仙关组在持续海退背景下发育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可进一步细分出5个四级层序(Ⅰ—Ⅴ)。②研究区飞仙关组鲕滩主要分布于Ⅰ—Ⅳ层序,Ⅱ层序内的鲕滩最为发育,单体厚度大、连续性好,而Ⅲ,Ⅰ和Ⅳ层序内的滩体发育程度依次减弱,最差呈不连续的零星状分布。③鲕滩在垂向加积的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侧向迁移特征,整体由台地内部向斜坡方向迁移,其中Ⅰ层序至Ⅱ层序鲕滩侧向迁移特征最明显。④局部地貌高地发生的高频旋回与碳酸盐岩生产速率协同变化,导致研究区飞仙关组鲕滩呈现垂向加积和多期次叠置现象,而海平面下降到基准面以下时,适合滩体生长的水动力条件由局部高地向局部洼地变迁,使得鲕滩由垂向生长演化为侧向进积。⑤平面上,研究区飞仙关组鲕滩主要沿北西—南东(即台地边缘一带)方向展布,以铁山坡、普光地区最为发育,其次为渡口河、七里北以及罗家寨等地。该研究成果可为开江—梁平海槽地区飞仙关组优质滩相储层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滩 层序 海平面升降 飞仙关组 三叠系 开江—梁平海槽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T2图谱测量岩心裂缝孔隙度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南希 陈宝新 +3 位作者 王翠丽 陈东 罗明高 蒲柏宇 《石化技术》 CAS 2017年第2期127-127,共1页
核磁共振具有测试时间少,对岩样无损害,无副作用等优点,逐渐在测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核磁共振分析系统AniMR-150,对15个普通岩心以及6个数字岩心进行不同回波间隔的多次测量,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普通孔隙型岩心的T_2... 核磁共振具有测试时间少,对岩样无损害,无副作用等优点,逐渐在测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核磁共振分析系统AniMR-150,对15个普通岩心以及6个数字岩心进行不同回波间隔的多次测量,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普通孔隙型岩心的T_2谱具有一个波峰,分布于T_2截止线的左右,峰值不高,幅度比较小,此波峰代表了岩心的小孔隙特征,说明岩心孔隙度较小,岩心孔隙不发育;具有小孔隙与裂缝的特征的孔缝型岩心T_2谱呈双峰分布,且两峰不连续,右边波峰比前面更大,分布范围较大,左边波峰代表小孔隙,右边代表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T2图谱 孔隙体积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致密砂岩大气淡水溶蚀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曦翔 +2 位作者 蒲柏宇 徐会林 丁晓琪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年第2期48-55,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长6—7段深水重力流砂岩毗邻烃源岩,前人普遍认为沉积时期大气淡水难以进入,沉积后又无表生暴露,其中发育的溶蚀孔隙是在有机酸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在该深湖致密砂岩沉积中发现大量的溶蚀孔隙,很难用传统有机酸溶...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长6—7段深水重力流砂岩毗邻烃源岩,前人普遍认为沉积时期大气淡水难以进入,沉积后又无表生暴露,其中发育的溶蚀孔隙是在有机酸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在该深湖致密砂岩沉积中发现大量的溶蚀孔隙,很难用传统有机酸溶蚀理论解释。通过薄片观察、CT扫描、恒速压汞等手段进行孔隙结构识别,并利用阴极发光观察、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综合判断。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中除了成岩晚期的有机酸溶蚀外,还发育早期大气淡水溶蚀;②早期淡水溶蚀孔隙主要表现为高岭石含量较低,孔隙结构较差,喉道半径小,束缚水含量较高等特点;③早期溶蚀孔的形成,改善了成岩晚期酸性溶液在岩石中的渗流条件,从而提高了酸性溶液的溶蚀效率,可对早期孔隙溶蚀扩大和产生新的溶蚀孔隙。结论认为:在深湖环境中受重力流事件的影响,淡水也能大量进入湖盆,深湖沉积物中也可能形成大面积的早期淡水溶蚀,如果这些孔隙得以保存,则能够在这种深水砂岩中形成良好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 重力流 致密砂岩 淡水溶蚀 成因与意义
下载PDF
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的复杂构造建模方法研究--以四川双鱼石地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兰雪梅 张连进 +3 位作者 徐伟 蒲柏宇 王俊杰 王天琪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8-164,共7页
基于非结构化网格,利用petrel软件建立地质模型,提出弱化相交网格剖分方法优化地质构造模型,对复杂构造区的高陡构造展开建模方法研究,探讨了复杂构造条件下利用地球物理数据分析地层特征的方法并有效应用于四川双鱼石地区。结果表明:... 基于非结构化网格,利用petrel软件建立地质模型,提出弱化相交网格剖分方法优化地质构造模型,对复杂构造区的高陡构造展开建模方法研究,探讨了复杂构造条件下利用地球物理数据分析地层特征的方法并有效应用于四川双鱼石地区。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双鱼石地区有一系列呈北东南西向展布、近平行的褶皱断高构造群,利用非结构化网格对高陡构造地质建模有较好的效果,直观有效解释了双鱼石地区断裂构造空间展布特征,对解决复杂褶皱变形、断裂发育地区构造拟合效果较好。利用非结构网格法下的属性插值,建立三角剖分的复杂断层模型,恢复了双鱼石地区主要目标岩层茅口组与栖霞组的地层特征,对断裂切割地层的方式与组合特征有效恢复,区域上结合渗透率和孔隙度模型,得到双鱼石地区渗透率与孔隙度平面分布特征。孔隙度与渗透率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双鱼石地区总体渗透率介于0.11%~7.49%,平均渗透率为2.09%;孔隙度介于0.010~1.052,平均孔隙度为0.26。总体上双鱼石地区茅口组与栖霞组渗透率与孔隙度较小,属于致密岩层,不同区域上岩层孔隙度与渗透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西南部渗透率略微高于东北部区域。非结构化网格的运用对解决复杂构造区地质特征的有效表征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化网格 复杂构造区 三角剖分 双鱼石地区 地质建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