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番禺沙湾绎思堂寝堂木梁架榫卯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冯江 蒲泽轩 《南方建筑》 2015年第1期56-61,共6页
绎思堂是番禺沙湾王氏宗族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的一座祠堂,湛若水在祠记中称其"美材"、"不朽",且祠与道合。现存遗构建于清初,寝堂屋架局部坍塌,部分木结构构件因安全原因被拆除,这提供了观察和测绘其榫卯形状、... 绎思堂是番禺沙湾王氏宗族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的一座祠堂,湛若水在祠记中称其"美材"、"不朽",且祠与道合。现存遗构建于清初,寝堂屋架局部坍塌,部分木结构构件因安全原因被拆除,这提供了观察和测绘其榫卯形状、尺寸和交接方式的机会。绎思堂寝堂面阔3间,进深16桁用4柱,石柱、木柱、木梁架、空斗山墙和后檐墙共同承重,木结构构件均用铁力木,梁架多用瓜柱,施用莲花托枓栱、柁墩和水束,且装饰精细,榫卯类型丰富。根据现场观察和记录,论文考察了绎思堂的檩之间、檩与柱之间、木柱与木梁之间、石柱与木梁之间的榫卯,讨论了其在形状、构造、工法等方面的地方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绎思堂 榫卯 构造 工法 地方特征
下载PDF
香洲埠与中山港——兼论历史事件影响下的乡土建成遗产保护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蒲泽轩 冯玉婵 《建筑遗产》 2019年第2期65-70,共6页
毗邻港澳的香山地区自近代以来便得西方风气之先。凭借地理位置的便利性,香山南部临近澳门的地区曾出现过两次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尝试,分别是1908年在清政府鼓励下由华侨实业家王诜、伍于政等人集股投资的“香洲埠”,和1929年由国民党元... 毗邻港澳的香山地区自近代以来便得西方风气之先。凭借地理位置的便利性,香山南部临近澳门的地区曾出现过两次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尝试,分别是1908年在清政府鼓励下由华侨实业家王诜、伍于政等人集股投资的“香洲埠”,和1929年由国民党元老唐绍仪继承总理遗志在中山模范县基础上设置的“中山港”。文章梳理相关历史文献,结合两地的历史地理和建筑遗存信息,从空间研究的角度,对比在国运式微、政局剧变的短短20多年间这两次背景、主体、方式不同,但区位、目的、结局相似的现代化尝试。虽然它们都以失败告终,但均为寄托国家未来发展期望的极有价值的现代化探索,因此都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如今,香洲埠已成现代化城区,中山港所在的唐家村仍是乡土村落,如何从遗产保护的角度认识和理解此类遗产,也是文章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洲埠 中山港 现代化 乡土建成遗产保护
下载PDF
门·墙·院——广州泮塘五约“微改造”三辩 被引量:6
3
作者 冯江 蒲泽轩 汪田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3-48,共6页
从广州西郊泮塘五约3组建筑微改造前后的门、墙和院出发,一窥广州社区空间微更新的现实境况,并挖掘其背后的深层问题。从既有建筑微改造之中蕴含的名实之辩、里外之辩和公共之辩3个话题出发,探讨了改造权利的公平性、技术与风貌间的关... 从广州西郊泮塘五约3组建筑微改造前后的门、墙和院出发,一窥广州社区空间微更新的现实境况,并挖掘其背后的深层问题。从既有建筑微改造之中蕴含的名实之辩、里外之辩和公共之辩3个话题出发,探讨了改造权利的公平性、技术与风貌间的关系、社区共享空间与城市公用空间之间的关系,并延伸思考了在微改造之中借鉴"乡约"形成设计准则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改造 名实 里外 公共 连续性
原文传递
从宗族村落到田园都市:民国中山模范县的唐家湾实验 被引量:8
4
作者 冯江 蒲泽轩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7-122,共6页
介绍了中华民国首任国务总理唐绍仪在担任中山模范县训政委员会主席期间所展开的唐家湾实验。中山模范县在唐绍仪的家乡唐家湾筹建与港澳竞争的中山无税港,并将县治从石岐迁至唐家,试图将乡土村落唐家建成为一座现代田园都市。部分唐家... 介绍了中华民国首任国务总理唐绍仪在担任中山模范县训政委员会主席期间所展开的唐家湾实验。中山模范县在唐绍仪的家乡唐家湾筹建与港澳竞争的中山无税港,并将县治从石岐迁至唐家,试图将乡土村落唐家建成为一座现代田园都市。部分唐家祠宇被用于政府办公,私家园林小玲珑山馆被捐作公园。唐家湾实验未能成功,但唐绍仪将宗族空间转变为城市空间、将宗族村落建设为田园都市的努力,是民国时期空间现代化道路的一次重要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模范县 唐家湾 唐绍仪 宗族村落 田园都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