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隐裂的诊断流程与临床干预策略
1
作者 韦曦 蓝凯文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3-870,共8页
牙隐裂是始于牙冠并可向龈下区域延伸的牙体不完全折裂。隐裂纹的隐匿性和复杂性给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带来挑战。本文阐述了牙隐裂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牙隐裂诊断流程和临床干预策略,以期为临床诊疗和研究提供... 牙隐裂是始于牙冠并可向龈下区域延伸的牙体不完全折裂。隐裂纹的隐匿性和复杂性给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带来挑战。本文阐述了牙隐裂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牙隐裂诊断流程和临床干预策略,以期为临床诊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裂综合征 牙隐裂 诊断 治疗 预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口腔修复临床诊疗中口颌系统功能评估的数字化实现
2
作者 蓝凯文 孙玥 +1 位作者 江柳霖 阎英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23年第4期265-271,共7页
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实践。口腔修复临床诊疗离不开对患者口颌系统功能的评估,而以往对于患者、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的评估存在难以直观分析和客观量化等问题。口腔数字化技术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将以咀嚼肌功... 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实践。口腔修复临床诊疗离不开对患者口颌系统功能的评估,而以往对于患者、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的评估存在难以直观分析和客观量化等问题。口腔数字化技术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将以咀嚼肌功能状态评估、力与咬合接触评估及下颌运动功能评估三方面为切入点,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口颌系统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以期为口腔修复临床诊疗的数字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修复 数字化技术 口颌系统 下颌运动 肌电
原文传递
牙隐裂研究新进展:诊断、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 被引量:15
3
作者 蓝凯文 杜宇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6期339-344,共6页
牙隐裂(cracked tooth)是指牙齿存在一条或多条始于牙冠并有根尖延伸趋势的隐匿性裂纹。临床医生常常会面临隐裂牙相关的三大挑战——诊断、治疗决策、预后评估。本文通过回顾文献,探讨关于牙隐裂诊断、治疗决策、预后评估的临床和基础... 牙隐裂(cracked tooth)是指牙齿存在一条或多条始于牙冠并有根尖延伸趋势的隐匿性裂纹。临床医生常常会面临隐裂牙相关的三大挑战——诊断、治疗决策、预后评估。本文通过回顾文献,探讨关于牙隐裂诊断、治疗决策、预后评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为牙隐裂的临床决策和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隐裂 隐裂纹 诊断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牙磨耗评价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蓝凯文 戴驰 +3 位作者 聂嘉祺 刘俊良 陈琳灵 阎英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5期267-271,共5页
牙磨耗的检查评估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以牙磨耗评估系统为代表的指数分级测量法为牙磨耗的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数字化技术的进展又为牙磨耗面的三维定量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探讨牙磨耗指数分级测量法和精细定量测量... 牙磨耗的检查评估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以牙磨耗评估系统为代表的指数分级测量法为牙磨耗的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数字化技术的进展又为牙磨耗面的三维定量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探讨牙磨耗指数分级测量法和精细定量测量法的应用和优缺点,为牙磨耗评价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磨耗 数字化技术 牙磨耗评估系统 指数分级测量法 精细定量测量法
原文传递
表面改性钛膜和原始钛膜对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引导骨再生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Thuy-Duong Thi Nguyen So-Hee Moon +5 位作者 Tae-Ju Oh Jung-Jin Seok Min-Ho Lee Tae-Sung Bae 蓝凯文 滕伟 《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 2018年第1期9-17,共9页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经过阳极氧化、循环预矿化、加热处理钛膜(APHTM)的生物活性,采用组织学分析和显微CT扫描(Micro-CT)比较APHTM和未处理钛膜(NTTM)的引导骨再生能力。材料与方法:制备APHTM样品并浸泡于模拟体液中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经过阳极氧化、循环预矿化、加热处理钛膜(APHTM)的生物活性,采用组织学分析和显微CT扫描(Micro-CT)比较APHTM和未处理钛膜(NTTM)的引导骨再生能力。材料与方法:制备APHTM样品并浸泡于模拟体液中2天,然后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接着用X射线能谱分析钙和磷酸盐的沉淀情况。体内实验中,在大鼠颅骨构造临界尺寸缺损(直径8mm).用APHTM或NTTM覆盖处理(每一组n=14)。在2周和4周后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n=3)。将骨荧光标记物在第3周(茜素红)和第5周(钙黄绿素)分别注射入每组三只大鼠,在第7周进行组织学分析,第8周进行Micro-CT扫描(n=5)。结果:APHTM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于模拟体液浸泡2天后.APHTM表面特征性地遍布致密的纳米片状晶体、钙磷浓度增加。在2周和4周,APHTM组显示新生骨紧密贴附于膜上.而NTTM样品组在膜和新生骨之间形成结缔组织间隔。在荧光分析中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Micro-CT分析显示.APHTM组较NTTM组骨量低,但骨矿化密度更高(P〈005)。结论:结果表明,用APH处理钛膜可促进膜与新成骨之间紧密贴合,从而提高骨再生结构的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体内和体外实验验证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骨再生 骨缺损模型 钛膜 Micro-CT扫描 大鼠 表面改性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X射线能谱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