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囊切除术后非胆管损伤性黄疸的防治 被引量:6
1
作者 蔡一亭 施亚周 施维锦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72-173,共2页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非胆管损伤性黄疸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2005年6月2150例单纯性胆囊切除术后非胆管损伤性黄疸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中与胆道手术直接相关者11例,为术中胆囊结石落入胆总管、胆囊三...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非胆管损伤性黄疸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2005年6月2150例单纯性胆囊切除术后非胆管损伤性黄疸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中与胆道手术直接相关者11例,为术中胆囊结石落入胆总管、胆囊三角区大块结扎后炎性肿块压迫胆管、残留胆囊及胆囊管伴结石和术中大出血后输大量库血或体腔积血后溶血。与胆道手术非直接相关者9例,皆与肝细胞受损有关。结论 掌握手术指征,规范手术操作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结石或残留部分胆囊及胆囊颈管者常需手术处理。与胆道手术非直接相关者,经积极支持及护肝治疗都能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胆囊切除术 非损伤性 黄疸
下载PDF
细菌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被引量:3
2
作者 蔡一亭 施亚周 黄洪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9-110,113,共3页
目的研究细菌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10月 ̄2005年10月对该院112例发病1周以内行胆囊切除术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例手术时抽取胆汁送细菌培养。结果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病1周内手术病例的胆汁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 目的研究细菌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10月 ̄2005年10月对该院112例发病1周以内行胆囊切除术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例手术时抽取胆汁送细菌培养。结果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病1周内手术病例的胆汁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1.43%,其中发病72d内手术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0.45%;72h至1周手术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7.78%。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早期手术治疗可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对有手术禁忌症非手术治疗者可选用对常见致病菌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胆汁培养 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胃癌患者血清HMGB1及前哨淋巴结检测与肿瘤标志物含量、肿瘤组织恶性分子表达量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龚庆豪 蔡一亭 +3 位作者 陈海群 张超峰 戴刚 朱松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6期1855-1858,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清中高迁徙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及前哨淋巴结检测与肿瘤标志物含量、肿瘤组织中恶性分子表达量的关系。方法:选择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HMGB1、糖...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清中高迁徙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及前哨淋巴结检测与肿瘤标志物含量、肿瘤组织中恶性分子表达量的关系。方法:选择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HMGB1、糖类抗原(CA)72-4、DDK1、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核酸外切体(exosome)、胃蛋白酶原(PG)-I、PG-Ⅱ含量并计算PGR比例,病例组术中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并收集肿瘤组织,测定恶性分子的表达量。结果:病例组血清中HMBG1、CA72-4、DDK1、TK1、exosome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PGR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患者血清中HMBG1含量越高,血清中CA72-4、DDK1、TK1、exosome含量越高且PGR比例越低,肿瘤组织中Survivin的蛋白含量越高,PTEN、p21、Caspase-3、Caspase-7的蛋白含量越低;前哨淋巴结(SLN)(+)胃癌患者血清中CA72-4、DDK1、TK1、exosome含量以及肿瘤组织中Survivin的蛋白含量显著高于SLN(-)胃癌患者(P<0.05),血清中PGR比例以及肿瘤组织中PTEN、p21、Caspase-3、Caspase-7的蛋白含量显著低于SLN(-)胃癌患者(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中HMGB1及前哨淋巴结检测能够早期评估肿瘤恶性程度及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高迁徙率蛋白1(HMGB1) 前哨淋巴结活检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胃癌术后替吉奥化疗与FP化疗对预后、影像学特征及血清标志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龚庆豪 蔡一亭 +3 位作者 陈海群 张超峰 戴刚 朱松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7期2022-2025,共4页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替吉奥化疗与FP化疗对预后、影像学特征及血清标志含量的影响。方法:68例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被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FP化疗,观察组接受替吉奥化疗,对比两组血清肿瘤标记物、...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替吉奥化疗与FP化疗对预后、影像学特征及血清标志含量的影响。方法:68例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被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FP化疗,观察组接受替吉奥化疗,对比两组血清肿瘤标记物、病情相关因子、营养指标及T细胞免疫功能值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接受系统化疗后,血清MMP-9、MMP-2、MG7-Ag、TSGF、CA72-4、CA19-9、TP、DpD等肿瘤标志物,DKK1、MK、Leptin、Exosome、OPN等病情相关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0.05);TP、ALB、PA、CD4^+T、CD4^+T/CD8^+T值等营养及细胞免疫功能值高于对照组,CD8^+T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替吉奥化疗可以抑制肿瘤活性、优化患者整体病情,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替吉奥化疗 FP化疗 影像学特征
下载PDF
胃术后胃排空延迟
5
作者 蔡一亭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1998年第2期107-110,共4页
胃术后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cying,DCE)是指胃术后10d仍不能进食的一种功能性疾病。 1 正常人的胃排空及调节 1.1 正常人胃功能包括:(1)接受和储存食物的功能;(2)机械性消化功能即把大颗粒食物研磨成小颗粒并与胃液搅拌混合,... 胃术后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cying,DCE)是指胃术后10d仍不能进食的一种功能性疾病。 1 正常人的胃排空及调节 1.1 正常人胃功能包括:(1)接受和储存食物的功能;(2)机械性消化功能即把大颗粒食物研磨成小颗粒并与胃液搅拌混合,以促进有效消化;(3)排空功能,它控制调节食物进入十二指肠的速度,防止十二指肠内容返流。近端胃主要控制液体的排空,远端胃主要控制固体排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手术 胃排后延迟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HSP90抑制剂IPI-504影响胃癌细胞及其干细胞样细胞功能的研究
6
作者 黄磊 黄侠 +2 位作者 蔡一亭 陈大伟 费哲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5年第30期3317-3320,共4页
目的探讨特异性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盐酸瑞他霉素(IPI-504)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NCI-N87及其CD44+干细胞样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及分选SGC-7901、NCI-N87中干细胞样细胞;应用MTT比色法... 目的探讨特异性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盐酸瑞他霉素(IPI-504)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NCI-N87及其CD44+干细胞样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及分选SGC-7901、NCI-N87中干细胞样细胞;应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IPI-504对SGC-7901、NCI-N87及其CD44+干细胞样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应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不同浓度IPI-504对SGC-7901、NCI-N87及其CD44+干细胞样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应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IPI-504对SGC-7901、NCI-N87及其CD44+干细胞样细胞迁移及侵袭力;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PI-504对SGC-7901、NCI-N87及其CD44+干细胞样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从SGC-7901、NCIN87分选出8%和6%的CD44+干细胞样细胞,纯度>95%;IPI-504能显著抑制SGC-7901、NCI-N87及其CD44+干细胞样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加以上细胞的凋亡率,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HSP90抑制剂IPI-504能够显著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NCI-N87及其CD44+干细胞样细胞的功能,并促使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瑞他霉素 热休克蛋白90 胃癌 CD44^+干细胞样细胞
下载PDF
多普勒超声和MRI联合CA15-3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吴炜 施亚周 蔡一亭 《河北医药》 CAS 2009年第5期561-562,共2页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成像(MRI)、血清CA15-3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超声阻力指数(RI)≥0.7乳腺肿块患者29例,术前行MRI和CA15-3联合检测,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超声、MRI、CA15-3和病理诊断的符合...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成像(MRI)、血清CA15-3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超声阻力指数(RI)≥0.7乳腺肿块患者29例,术前行MRI和CA15-3联合检测,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超声、MRI、CA15-3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82.4%、94.1%、23.5%。结论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而且方便、经济,是乳腺肿块首选检查方法;MRI检查可提高乳腺癌临床诊断符合率并对术前评价有指导作用;CA15-3对乳腺癌诊断意义不大,但对乳腺癌分期及预后判断仍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MRI 血清CA15-3
下载PDF
改良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高龄胃肠道肿瘤手术风险价值探讨
8
作者 高平发 高铭 蔡一亭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9年第24期82-84,共3页
目的分析改良POSSUM评分系统对胃肠道肿瘤手术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手术的196例高龄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POSSUM评分系统预测患者术... 目的分析改良POSSUM评分系统对胃肠道肿瘤手术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手术的196例高龄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POSSUM评分系统预测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将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归为对照组,无并发症的患者归为试验组。结果196例患者预测术后发生并发症与实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照组的生理学评分、手术严重性评分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改良POSSUM评分可准确预测评估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者术前生理学评分、手术严重性评分高于无并发症发生者,改良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高龄胃肠道肿瘤术后并发症风险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POSSUM 胃肠道肿瘤 手术后并发症 高龄
下载PDF
miR-638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海群 蔡一亭 +2 位作者 龚庆豪 戴刚 费哲为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22期3609-3613,共5页
目的:探讨miR-638在胃癌中的表达,并阐释miR-638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68例胃癌患者对应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成对标本,通过定量PCR检测miR-638在胃癌组织... 目的:探讨miR-638在胃癌中的表达,并阐释miR-638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68例胃癌患者对应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成对标本,通过定量PCR检测miR-638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调节胃癌细胞miR-638的表达,分为增强表达组、干扰表达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比较三组胃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结果:胃癌组织中miR-638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5. 637±1. 214 vs 11. 220±3. 148(P <0. 05)];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miR-638增强表达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而干扰组则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P <0. 05)。结论:miR-63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显著下降,提示miR-638在胃癌组织中可能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 miR-638的过表达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而miR-638的下调则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638 胃癌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肿瘤组织T细胞亚群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疾病进展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平发 高铭 +2 位作者 张捷 蔡卓玮 蔡一亭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26-431,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T细胞亚群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疾病进展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02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治疗6个月,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T细胞亚群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疾病进展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02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治疗6个月,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术后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和Foxp3^(+)Tregs表达状况。对患者辅助化疗后随访观察1年,根据是否出现疾病进展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疾病进展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截止2022年1月1日,99例获得随访,其中41例(41.41%)疾病进展归为进展组,58例(58.59%)未发生疾病进展归为非进展组。两组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及Foxp3^(+)Tregs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CD8^(+)为结直肠癌术后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OR=8.292,95%CI:1.154~59.577,P<0.05),Foxp3^(+)Tregs为结直肠癌术后疾病进展的保护因素(OR=0.570,95%CI:0.415~0.784,P<0.05)。ROC曲线显示,CD4^(+)/CD8^(+)与Foxp3^(+)Tregs联合预测的AUC为0.946,显著高于CD4^(+)/CD8^(+)或Foxp3^(+)Tregs单独检测(P<0.05)。结论CD4^(+)/CD8^(+)、Foxp3^(+)Tregs水平可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疾病进展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疾病进展 T细胞亚群 特异性转录因子叉头状转录因子P3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对直肠癌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戴刚 蔡一亭 +3 位作者 高铭 张捷 龚庆豪 张超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7期2361-2364,共4页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对直肠癌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及...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对直肠癌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及免疫功能水平。结果:术前,两组的血清hsCRP、IL-6、TNF-α、MDA、SOD、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先升高后降低,术后1、3d时均显著高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术后血清MDA水平先升高后降低,SOD水平先降低后升高;两组MDA水平在术后1、3d时均显著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SOD水平在术后1、3d时均明显低于术前,且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T淋巴细胞水平:CD3+、CD4+及CD4+/CD8+水平先降低后升高,术后1d、术后3d时均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3d时CD3+、CD4+及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CD8+水平先升高后降低,术后1、3d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术后1、3d时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能减轻患者炎症、应激反应及免疫抑制作用,整体效果较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直肠癌 炎症因子 氧化应水平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腹腔镜根治术治疗血管变异的远端乙状结肠和直肠癌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龚庆豪 张捷 +4 位作者 陈海群 朱松明 蔡一亭 戴刚 王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597-601,共5页
目的:研究腹腔镜根治术治疗血管变异的远端乙状结肠和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伴血管变异远端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开腹组(58例)与腹腔镜组(62例)。开腹组行开腹结直... 目的:研究腹腔镜根治术治疗血管变异的远端乙状结肠和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伴血管变异远端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开腹组(58例)与腹腔镜组(62例)。开腹组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激素水平和治疗效果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出血量[(136.58±62.26)mL]及住院时间[(12.78±1.73)d]均明显少于开腹组[(188.24±72.21)mL和(20.67±1.52)d,P<0.05]。且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1.27±0.43)d]、排便时间[(3.45±0.86)d]及肠鸣音恢复时间[(0.63±0.58)d]均多于腹腔镜组[(3.24±1.24)d、(5.25±1.43)d、(1.85±0.69)d,P<0.05];两组术前24 h胃动素和胃泌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6 h,两组患者胃动素和胃泌素均不同程度降低,且开腹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肺部感染、腹腔脓肿及恶心呕吐的总发生率(5%)低于开腹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伴血管变异远端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可减轻患者腹部的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维持患者血清中胃动素和胃泌素的相对平衡,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变异 乙状结肠癌 直肠癌 腹腔镜根治术
下载PDF
Glypican-6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通过ERK1/2通路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 被引量:2
13
作者 龚庆豪 高平发 +1 位作者 顾志相 蔡一亭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2-388,共7页
目的:探究Glypican-6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胃肠道间质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27例,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Glypican-6的表达。选取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系GIST-T1进行体外研究。RT-PCR实验检测细胞中Glypi... 目的:探究Glypican-6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胃肠道间质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27例,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Glypican-6的表达。选取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系GIST-T1进行体外研究。RT-PCR实验检测细胞中Glypican-6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Glypican-6、E-cadherin、N-cadherin、p-ERK1/2和ERK1/2蛋白的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Glypican-6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si-NC组相比,si-Glypican-6组细胞中Glypican-6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24 h、48 h和72 h的增殖能力、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N-cadherin蛋白和p-ERK1/2/ERK1/2比值显著降低(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pcDNA3.1组相比,pcDNA3.1-Glypican-6组细胞中Glypican-6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24 h、48 h和72 h的增殖能力、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N-cadherin蛋白表达和p-ERK1/2/ERK1/2比值显著升高(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pcDNA3.1-Glypican-6组相比,pcDNA3.1-Glypican-6+PD98059组细胞24 h、48 h和72 h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N-cadherin蛋白表达和p-ERK1/2/ERK1/2比值显著降低(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Glypican-6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ypican-6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高表达,Glypican-6通过ERK1/2通路促进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和N-cadherin蛋白表达,抑制E-cadherin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ypican-6 胃肠道间质瘤 ERK1/2通路
下载PDF
结肠癌组织中Musashi 1蛋白和微小RNA-132的表达情况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戴刚 朱荣华 +1 位作者 龚庆豪 蔡一亭 《癌症进展》 2020年第6期584-587,共4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Musashi 1蛋白和微小RNA-132(miRNA-132)的表达情况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结肠癌患者的结肠癌组织标本及其癌旁组织标本,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两种组织中miR...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Musashi 1蛋白和微小RNA-132(miRNA-132)的表达情况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结肠癌患者的结肠癌组织标本及其癌旁组织标本,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两种组织中miRNA-132和Musashi 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结肠癌组织中Musashi 1蛋白和miRNA-132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Musashi 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8.7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癌组织中miRNA-132的相对表达量为(0.448±0.104),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的(2.167±0.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NM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侵及浆膜的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织中Musashi 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未侵及浆膜的结肠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为Ⅰ~Ⅱ期、高+中分化的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织中miRNA-13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明显高于TNM分期为Ⅲ~Ⅳ期、低分化的结肠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肠癌组织中Musashi 1蛋白表达上调,miRNA-132表达下调,且其表达情况与结肠癌的恶性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微小RNA-132 Musashi 1蛋白
下载PDF
前哨淋巴结术中定位检测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侯欣 蔡一亭 +2 位作者 戴刚 龚庆豪 陈明干 《癌症进展》 2019年第4期439-441,493,共4页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LN)术中定位检测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腹腔镜辅助下行远端胃癌根治...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LN)术中定位检测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腹腔镜辅助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观察组在术中SLN定位检测指导下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情况、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RP、IL-6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术前及术后1、3、7天)的CRP、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CRP、IL-6水平在组间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随访3年,观察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77.5%,对照组患者的总生存率为67.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SLN术中定位检测能够指导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效果可靠,且能够明显减少淋巴结清扫数量,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胃肿瘤 前哨淋巴结 手术
下载PDF
前入路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技术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高铭 朱登峰 +1 位作者 蔡一亭 费哲为 《当代医学》 2019年第8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前入路式腹膜前间隙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腹股沟疝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前入路式腹膜前间隙的无张力疝修补术行外科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经典的Lichtenstein式... 目的探讨前入路式腹膜前间隙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腹股沟疝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前入路式腹膜前间隙的无张力疝修补术行外科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经典的Lichtenstein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行外科治疗,比较此两组的疗效。结果实验组腹股沟疝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63±5.25)min、(5.34±0.91)d、8.75%(7/80);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1.06±7.08)min、(7.93±1.37)d、21.25%(17/80),实验组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好,两组之间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入路式腹膜前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效果较Lichtenstein式修补术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入路式手术 腹膜前间隙 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下载PDF
胆总管探查内置引流一期缝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蔡一亭 吴炜 施亚周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9年第9期1575-1576,共2页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内置引流管、胆总管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例患者放置胆道内置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并与同期20例放置T管引流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结果两组平均恢复时间分别为(9.2±1...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内置引流管、胆总管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例患者放置胆道内置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并与同期20例放置T管引流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结果两组平均恢复时间分别为(9.2±1.3)d、(15.2±3.6)d(P〈0.01);住院费用分别为(3252±312)元、(4116±388)元(P〈0.01)。结论胆总管切开探查后放置胆道内置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胆道引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引流术 胆道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抗瘤增效方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龚庆豪 戴刚 +2 位作者 陈海群 费哲为 蔡一亭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1-176,共6页
目的:观察抗瘤增效方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及对生存质量、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的100例晚期结直肠癌(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AC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 目的:观察抗瘤增效方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及对生存质量、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的100例晚期结直肠癌(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AC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替吉奥胶囊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予抗瘤增效方治疗。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相关肿瘤标志物,评估生活质量,随访并记录各自生存时间,比较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CD3^+,CD4^+,CD4^+/CD8^+降低(P<0.01),CD8^+升高(P<0.01);研究组CD3^+,CD4^+,CD4^+/CD8^+升高(P<0.01),CD8^+降低(P<0.01);两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肿瘤相关黏液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242,CA242),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均显著降低(P<0.01),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功能领域评分升高(P<0.01),QLQ-C30症状领域评分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CD3^+,CD4^+,CD4^+/CD8^+较高(P<0.01),CD8^+较低(P<0.01),CEA,CA242,CA19-9较低(P<0.01);QLQ-C30功能领域评分较高(P<0.01),QLQ-C30症状领域评分较低(P<0.01),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较高(P<0.05),随访生存率较高(P<0.05)。结论:抗瘤增效方联合替吉奥能提高ACC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治疗效果较理想,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抗瘤增效方 替吉奥 肿瘤标志物 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胃癌No.13淋巴结转移致胃癌根治术后黄疸的治疗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大伟 费哲为 +2 位作者 朱松明 蔡一亭 陈明干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52-1353,共2页
目的:总结治疗胃癌No.13淋巴结转移引起胃癌术后黄疸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7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5例胃癌术后No.13淋巴结转移引起的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放弃治疗1例,剖腹行胆总管置T管1例;另3例,在E... 目的:总结治疗胃癌No.13淋巴结转移引起胃癌术后黄疸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7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5例胃癌术后No.13淋巴结转移引起的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放弃治疗1例,剖腹行胆总管置T管1例;另3例,在ERCP下,放置胆道内支撑架,2例置管成功,1例置管失败。胆总管置T管和ERCP置管成功者,术后2周左右黄疸消退,生存时间超过10个月。未行胆道引流者,生存时间为1-2个月。结论:有效的胆道引流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减退因胃癌No.13淋巴结转移压迫胆总管而引起的阻塞性黄疸,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转移 淋巴结 黄疸 继发性
原文传递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79
20
作者 蔡一亭 秦新裕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38-340,共3页
目的为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发生的病因,寻找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以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15例,对其发生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除糖尿病外,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毕Ⅱ式吻合病人的... 目的为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发生的病因,寻找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以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15例,对其发生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除糖尿病外,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毕Ⅱ式吻合病人的发病率较高。胃镜、X线检查,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胃瘫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在术后6周内一般都能恢复。结论胃镜检查时对残胃适度刺激(尤其在术后3周后)对胃瘫治疗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治性 胃大部切除术 胃瘫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