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赫尔巴特运动在日本
1
作者 陈露茜 蔡一诺 《教育史研究》 2024年第1期88-102,共15页
日本赫尔巴特运动兴起于1887年,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引入期、再造期与实践衰落期三个阶段。在引入期,日本的赫尔巴特运动经历了“帝国大学”与“高等师范学校”的双重路径,前者代表日本赫尔巴特运动的理论取向,后者代表实践取向。日本学者... 日本赫尔巴特运动兴起于1887年,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引入期、再造期与实践衰落期三个阶段。在引入期,日本的赫尔巴特运动经历了“帝国大学”与“高等师范学校”的双重路径,前者代表日本赫尔巴特运动的理论取向,后者代表实践取向。日本学者从体育、兴趣理论、道德理论等方面对赫尔巴特理论进行改造,并将民族主义融入对赫尔巴特理论的再诠释之中,从而使其适应日本国情与教育的需要,这代表着日本赫尔巴特运动进入再造期。进入20世纪,随着赫尔巴特学派理论在实践中出现僵化,以及西方新教育理论的引入,赫尔巴特运动进入全面衰落期。日本赫尔巴特运动本质上是一场日本教育的“近代化”与“西方化”运动,它在“转向西方”的社会观念与政治思潮的影响下,与明治中期日本政府的国家主义立场、效仿德国构建国民教育体制的需要,以及基于《教育敕语》实施道德教育产生了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赫尔巴特运动 明治时期 教育近代化
下载PDF
美国公共学校运动成因再讨论
2
作者 陈露茜 蔡一诺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6-208,共13页
目前学界对公共学校运动成因的讨论仍存在着“辉格”叙事与“线性史观”的问题。美国公共学校运动并非由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的教育传统直接发展而来,也并非仅靠少数精英人物的呼吁与推动,而是19世纪美国社会整体性制度转变支撑下的产物... 目前学界对公共学校运动成因的讨论仍存在着“辉格”叙事与“线性史观”的问题。美国公共学校运动并非由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的教育传统直接发展而来,也并非仅靠少数精英人物的呼吁与推动,而是19世纪美国社会整体性制度转变支撑下的产物。梳理19世纪美国社会政治的集权化进程、政府角色的变化以及公共教育形态的演变可以发现,独立战争之后因面临金融秩序混乱,尤其在“1837年恐慌”的刺激之下,美国出现了由地方主义政治到联邦强权领导的政治态势转变——通过控制公共土地的分配、捍卫金本位货币政策、建立保护性关税以及为建立完善的内陆交通网络提供资金进而塑造联邦权威,并由此成功地领导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形塑了美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形态。公共学校运动在这一过程中为消除地方主义偏见、达成全社会在观念上“一致性”扮演了积极的公共角色,是为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文化统一的制度安排,这才是公共学校运动在19世纪出现并获得全面胜利的核心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公共学校运动 1837年大恐慌 联邦政府
下载PDF
爱默生教育学说探究
3
作者 陈露茜 蔡一诺 《教育史研究》 2023年第1期107-119,共13页
作为超验主义教育观,爱默生教育学说是一种旨在实现“灵魂自立”的内发教育观。在爱默生眼中,“教育”并不是一种技能或专业,而是一种宽泛的、包含生活所有面向的、持续的自我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爱默生超验主义哲学的延伸。这种教... 作为超验主义教育观,爱默生教育学说是一种旨在实现“灵魂自立”的内发教育观。在爱默生眼中,“教育”并不是一种技能或专业,而是一种宽泛的、包含生活所有面向的、持续的自我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爱默生超验主义哲学的延伸。这种教育通过自然、书籍和行动三个方面开展。爱默生秉持一种尊重儿童、尊重天性的观点,认为儿童教育需要去保护其天性的同时对其加以知识的武装。这需要教师付出耐心,投入“幻想和想象力”。除此之外,爱默生的教育学说体现出一种民主精神,反对从众心理,呼吁知识平等,认为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智力的增长。对于学校教育,爱默生提出要不断更新经验,用主动的、创新的学习方式去抵抗僵化的知识灌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默生 超验主义 “灵魂自立” 教育学说
下载PDF
“拉格教科书”事件始末
4
作者 陈露茜 蔡一诺 王昕璐 《教育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88,共7页
“拉格教科书”事件指的是哈罗德·拉格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社会科”课程改革中所设计的教科书引起的审查与批判。拉格的“社会科”课程改革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其设计的教科书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经历... “拉格教科书”事件指的是哈罗德·拉格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社会科”课程改革中所设计的教科书引起的审查与批判。拉格的“社会科”课程改革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其设计的教科书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经历了20世纪20~30年代的编写与大规模推广、30年代末遭遇早期反对、群众抵制活动的兴起、40年代初的大规模撤出,以及各方为“拉格教科书”辩护五个基本的发展阶段。通过梳理“拉格教科书”事件的发展始末,可以发现这一事件的发生受到当时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与推动,“拉格教科书”自身的内容缺陷、社会改造主义的理想化,30~40年代美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等因素是拉格“社会科”课程改革失败以及教科书最终被下架的原因。通过对这一争议的历史梳理发现,“拉格教科书”事件并不只是有关文本内容的争议,更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深刻冲突,美国公共学校中“社会科”改革也成为了保守派等权力关系围绕官方知识与意识形态的战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格教科书 社会改造主义 “社会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