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死患者微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蔡乃青 谢丽桔 +7 位作者 李智文 张清香 张胜 王丹妮 刘小艳 段心怡 林红 蔡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6-330,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搜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255例。根据脑微出血的部位和数目进行分组:幕下CMBs无或轻...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搜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255例。根据脑微出血的部位和数目进行分组:幕下CMBs无或轻度组/中重度组、皮质CMBs无或轻度组/中重度组、深部CMBs无或轻度组/中重度组,比较不同部位各亚组之间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水平及常见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等的差异,并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40例患者(54.9%)存在CMBs。在幕下组中,中重度CMBs患者伴低eGFR水平的比例较无/轻度CMBs患者高(P=0.024)。低eGFR水平(OR=3.874,95%CI:1.261~11.901,P=0.018)、高血压病程(OR=2.128,95%CI:1.004~4.510,P=0.049)是幕下中重度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肾功能不全、长高血压病程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幕下中重度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出血 脑梗死急性期 EGFR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微循环状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蔡乃青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4期36-38,共3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微循环状态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02—2013-05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体检的健康同龄人6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甲襞微循环与不同切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指标,观察组...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微循环状态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02—2013-05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体检的健康同龄人6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甲襞微循环与不同切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指标,观察组中不同分期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甲襞微循环与不同切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3期患者高于1期与2期患者,2期患者则高于1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微循环状态相对较差,且分期越高者检测水平越差,因此可用于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微循环状态
下载PDF
依达拉奉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蔡乃青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10-08—2013-03收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注射依达拉奉。比较2组疗效差异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10-08—2013-03收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注射依达拉奉。比较2组疗效差异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血高切变黏度、低切变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有助于促进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章向明 蔡乃青 +1 位作者 袁苑 宋水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5期557-557,共1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起病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30mL,1次/日,疗程为10d~14d。美国国...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起病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30mL,1次/日,疗程为10d~14d。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分1次,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和ADL较用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的临床、影像、病理表现 被引量:5
5
作者 金铭 陈海珠 +6 位作者 许国荣 林晓丹 蔡乃青 刘信颐 林珉婷 王柠 王志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和总结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hypothyroidism myopathy,HM)的临床、肌肉MRI及病理表现,以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分析2例HM患者的临床表现、肌酶谱、甲状腺功能、肌电图、骨骼肌病理、大腿MRI表现及治疗随访,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 目的探讨和总结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hypothyroidism myopathy,HM)的临床、肌肉MRI及病理表现,以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分析2例HM患者的临床表现、肌酶谱、甲状腺功能、肌电图、骨骼肌病理、大腿MRI表现及治疗随访,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为中老年,隐匿起病,亚急性进展性的肌无力,以双下肢近端为主,运动不耐受,无肌强直及假肥大;肌酶谱升高,游离T3、T4减低,促甲状腺素升高,两者存在相关性;肌电图可疑肌源性损害;肌肉MRI为臀肌和大腿后群肌肉萎缩及脂肪变性,无炎性水肿信号;肌肉病理为Ⅰ型肌纤维肥大,占优势,Ⅱ型肌纤维呈小角状和长条状萎缩。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的预后良好。结论亚急性起病的中老年患者,出现轻度肌无力、运动不耐受、肌痛、假肥大等肌病症状,或为进展性肌炎样症状时,需常规的甲状腺功能检查,肌电图缺乏特异性,病理学可能为类神经源性改变,MRI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及临床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 肌电图 核磁共振 病理
下载PDF
基于筛查量表的福建人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表型谱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蔡乃青 张清香 +5 位作者 郑韵秋 曾燕琴 段心怡 王柠 李智文 蔡斌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 总结福建人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CADASIL)表型谱,探讨CADASIL筛查量表的效力及调整方向。 方法 根据筛查量表及基因检测,纳入2011年5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及福建... 目的 总结福建人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CADASIL)表型谱,探讨CADASIL筛查量表的效力及调整方向。 方法 根据筛查量表及基因检测,纳入2011年5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及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的38例CADASIL患者及64例类CADASIL患者,总结其临床、影像特点,分析量表效力。 结果 CADASIL患者在白质病变延伸至颞极(13/38,34.2%)、外囊(36/38,94.7%)及至少累及2代家族史(13/38,34.2%)项目中的比例均高于类CADASIL患者(分别为10/64,15.6%,χ^2=4.716,P=0.030;47/64,73.4%,P=0.008;10/64,15.6%,χ^2=4.716,P=0.030)。而二组在其余项目(偏头痛、有先兆的偏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发生在50岁前、精神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白质脑病、皮质下梗死)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DASIL患者量表得分[(14.84±3.03)分]高于类CADASIL患者[(13.34±3.31)分,t=2.282,P=0.025],量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22。 结论 福建人群CADASIL临床表现特异性较低,建议更多关注影像学改变,尤其是白质病变累及外囊。CADASIL筛查量表能够提高疾病诊断效率,但对于福建人群需要适当调整,可考虑降低偏头痛、有先兆的偏头痛及认知功能下降的分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ASIL 表型 基因测定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测定 被引量:4
7
作者 彭国平 孙雯 +2 位作者 孙箴 蔡乃青 陈智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测定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频率及标记分子,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集7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2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26例无症状HBV携带者(ASC)和20例健康对照的... 目的测定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频率及标记分子,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集7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2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26例无症状HBV携带者(ASC)和20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流式细胞仪分析Treg频率、Treg细胞表面和胞内特征性分子的表达。普通RT—PCR和相对荧光定量PCR测定叉头/翼状转录因子3(Foxp3)在CD25^+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所有患者及健康对照均经ELISA检测HBV血清标记物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血清HBVDNA载量,并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总CD4^+CD25^+T细胞占外周血CD4^+T细胞的比率,在各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CHB组CD4^+CD25高表达T细胞频率(3.42%±0.81%)与HBeAg阴性CHB组(3.19%±0.67%)、ASC组(3.05%±0.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72%±0.71%,P=0.034)和AHB组(2.25%±0.54%,P=0.013)。CD4^+CD25高表达T细胞表面高表达CD45RO、CD25分子,低表达CD45RA,细胞内高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Foxp3。各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Treg中Foxp3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患者的Treg频率与血清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48,P=0.018)。结论Treg可能通过抑制T细胞免疫应答反应而影响病毒清除,并与CHB患者的持续感染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CD4阳性T淋巴细胞 受体 白细胞介素2 免疫耐受 FOXP3
原文传递
CD8^+调节性T细胞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蔡乃青 彭国平(审校)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353-356,共4页
CD8^+T淋巴细胞的亚群不仅具有细胞毒性作用,还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CD8^+调节性T细胞(Tr)能有效阻断过强的免疫应答,维持机体的免疫稳态。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对CD8^+Tr的分型、作用机制及其参... CD8^+T淋巴细胞的亚群不仅具有细胞毒性作用,还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CD8^+调节性T细胞(Tr)能有效阻断过强的免疫应答,维持机体的免疫稳态。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对CD8^+Tr的分型、作用机制及其参与调节自体免疫、器官移植耐受、肿瘤免疫和感染免疫应答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8^+T淋巴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免疫抑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