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甲状腺药物致白细胞减少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蔡传元 潘天荣 张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药物(ATD)在治疗Graves病(GD)过程中致白细胞减少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相关性。方法 262例GD患者分为白细胞减少组(GDL)和白细胞正常组(GDN),其中口服丙硫氧嘧啶(PTU)56例,口服他巴唑(MMI)206例;健康对照组(...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药物(ATD)在治疗Graves病(GD)过程中致白细胞减少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相关性。方法 262例GD患者分为白细胞减少组(GDL)和白细胞正常组(GDN),其中口服丙硫氧嘧啶(PTU)56例,口服他巴唑(MMI)206例;健康对照组(HC)为180名健康体检者。各组血清中ANCA阳性者用斑点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和蛋白酶3(PR3)抗体。结果GDL组ANCA阳性率较HC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U:P<0.01,MMI:P<0.01);GDN组ANCA阳性率较HC组增加,其中口服PTU的GD患者ANCA阳性率与H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口服MMI的GD患者ANCA阳性率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DL组AN-CA阳性率高于GDN组,其中口服PTU的GDL组ANCA阳性率较GDN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口服MMI的GDL组与GD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TD可能导致部分患者ANCA阳性表达,推测ANCA可能参与ATD致白细胞减少,但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病 抗甲状腺药物 白细胞减少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下载PDF
前列地尔联合沙格雷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晓蓉 蔡传元 +1 位作者 黄冬梅 朱德发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32-234,共3页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和沙格雷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2型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16例)、沙格雷酯组(B=18例)和前列地尔联合沙格雷酯组(C=22例),A组给予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和沙格雷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2型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16例)、沙格雷酯组(B=18例)和前列地尔联合沙格雷酯组(C=22例),A组给予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糖、血压、血脂,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沙格雷酯100 mg,3次/d;C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10μg/d+沙格雷酯100 mg,3次/d;疗程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足背动脉峰值流速、踝肱血压比(ABI)。结果三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C组和B组在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方面具有良好效果(P<0.05),C组在无痛行走距离、最大行走距离、ABI、足背动脉峰值流速的改善方面,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沙格雷酯短期应用能显著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症状,提高ABI及足背动脉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血管病变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前列地尔
下载PDF
左甲状腺素和维生素E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万思源 蔡传元 +3 位作者 张艳青 钟兴 方朝晖 潘天荣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研究左甲状腺素(L-T4)、维生素E(VitE)及两者联合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大鼠,了解其对大鼠心肌酶谱、心肌病理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探讨甲减心肌的治疗方法。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4治疗组、Vit... 目的研究左甲状腺素(L-T4)、维生素E(VitE)及两者联合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大鼠,了解其对大鼠心肌酶谱、心肌病理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探讨甲减心肌的治疗方法。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4治疗组、VitE治疗组、T4+VitE联合治疗组。测定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激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血清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各组心肌组织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形态,测定血清及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VitE治疗组T3、T4水平明显降低,TSH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T4治疗组、T4+VitE联合治疗组T3、T4水平明显升高,TSH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与VitE治疗组比较T3、T4、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K、LDH、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T4治疗组、VitE治疗组、T4+VitE联合治疗组的CK、LDH、AST水平显著降低(P<0.05),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血清SOD与LDH、AST、CK、CKMB呈显著相关性。④HE染色镜下观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心肌可见黏液性变等病理改变;与模型组比较,T4治疗组、VitE治疗组、T4+VitE联合治疗组心肌均有改观。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及心肌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但各组间心肌组织SOD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4、VitE及联合治疗能明显降低甲减大鼠心肌酶谱水平,改善心肌细胞病理状态,可能与甲状腺功能改善和氧化应激水平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心肌酶谱 心肌病理学 左甲状腺素 维生素E 氧化应激
下载PDF
三种胰岛素强化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晓蓉 李杨 蔡传元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5期934-937,共4页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T2DM)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6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门冬胰岛素30组(n=22)、短效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组(MDI)(n=21)和短效人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组(CSII)(n=23)。观察三组治疗前后血糖...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T2DM)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6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门冬胰岛素30组(n=22)、短效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组(MDI)(n=21)和短效人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组(CSII)(n=23)。观察三组治疗前后血糖的变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三组方案治疗后血糖下降均有显著差异(P<0.01),门冬胰岛素30组胰岛素用量较MDI组无显著差异(P>0.05),较CSII组显著增加(P<0.05),CSII组与MDI组胰岛素用量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间血糖控制及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组疗效及安全性较胰岛素泵或一天4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相当,且操作简单,依从性好,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2型糖尿病 强化治疗
下载PDF
血脂和血清IGF-1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蔡传元 刘妮娜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833-837,888,共6页
目的探讨血脂、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于淮南朝阳医院确诊的40例发生微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及同期诊治的40例无微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 目的探讨血脂、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于淮南朝阳医院确诊的40例发生微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及同期诊治的40例无微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IGF-1的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Spearman法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TC、TG、LDL-C、HDL-C、IGF-1水平与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脂、血清IGF-1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TC、TG、LDL-C、IGF-1水平分别为(5.86±0.77)mmol/L、(2.64±0.86)mmol/L、(3.81±0.76)mmol/L和(36.79±5.13)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12±0.64)mmol/L、(1.96±0.61)mmol/L、(3.14±0.72)mmol/L和(29.43±4.58)mg/L;HDL-C水平为(1.11±0.35)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42±0.40)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74、4.079、4.048、6.769、3.689,P均<0.001)。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与TC、TG、LDL-C、IGF-1水平成正相关(r=0.525、0.478、0.454、0.617,P均<0.001),与HDL-C水平成负相关(r=-0.44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lc)、TC、TG、LDL-C、IGF-1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OR=4.561、1.984、5.291、3.370、2.517、1.388,P均<0.05),饮酒、HDL-C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保护因素(OR=0.422、0.100,P均<0.05)。TC、TG、LDL-C、HDL-C、IGF-1联合检测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均优于TC、TG、LDL-C、HDL-C、IGF-1单独诊断的0.789、0.752、0.710、0.692、0.8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579、7.251、8.474、9.100、4.606,P均<0.001)。结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TC、TG、LDL-C、IGF-1水平升高,HDL-C水平下降,联合检测可较好地对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微血管病变 血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原文传递
甲状腺功能正常孕早期妇女TPO抗体阳性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冬 邓大同 +4 位作者 陈明卫 王红菊 叶志恒 蔡传元 汪珊珊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82-284,共3页
目的通过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的测定,了解其对甲状腺功能正常孕早期妇女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孕早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并比较TPOAb阳性和阴性组孕妇在妊娠过程中甲... 目的通过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的测定,了解其对甲状腺功能正常孕早期妇女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孕早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并比较TPOAb阳性和阴性组孕妇在妊娠过程中甲状腺功能的变化特点;比较两组孕妇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分娩后新生儿的临床特征。结果共有251例孕早期妇女纳入本次研究,比较TPOAb阳性和阴性组甲状腺功能紊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科并发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OAb阳性孕妇甲状腺功能有向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趋势。在TPOAb阳性和阴性的孕早期妇女中,产科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示TPOAb阳性对其妊娠结局会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类 自身抗体 甲状腺疾病 妊娠并发症
原文传递
左旋甲状腺素和维生素E干预对甲状腺功能减退大鼠心肌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潘天荣 蔡传元 +3 位作者 张艳青 钟明奎 杨明功 王佑民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84-588,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左旋甲状腺素(LT4)、维生素E(VitE)及二者联合治疗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大鼠氧化应激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甲减心肌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将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丙基硫氧嘧啶组(PT... 目的通过研究左旋甲状腺素(LT4)、维生素E(VitE)及二者联合治疗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大鼠氧化应激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甲减心肌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将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丙基硫氧嘧啶组(PTU)、LT4治疗组(PTU+LT4)、VitE治疗组(PTU+VitE)、LT4和VitE联合治疗组(PTU+LT4+VitE)。测定血清T3、T4、TSH水平以及血清、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U组、PTU+VitE组T3、T4水平明显降低,TSH显著升高(P〈0.05);与PTU组比较,PTU+LT4组、PTU+LT4+VitE组T3.T4水平明显升高,TSH显著降低(P〈0.05);PTU组与PTU+VitE组L、T4、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U组血清及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U组血清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但心肌组织SOD活性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U组、PTU+VitE组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升高(P〈0.05);与PTU组比较PTU+LT4组、PTU+LL+VitE组凋亡显著降低(P〈0.05)。结论LT4、VitE及二者联合治疗可降低甲减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甲状腺功能改善和氧化应激水平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左旋甲状腺素 维生素E 氧化应激 心肌细胞凋亡指数
原文传递
库欣综合征伴足溃疡两例
8
作者 崔利娜 蔡传元 +6 位作者 周婷婷 周培志 姜曙 陈大伟 黄慧 王椿 冉兴无 《华西医学》 CAS 2021年第12期1796-1800,共5页
病例介绍患者1,男,46岁,因"双下肢水肿3年,左足皮肤破溃1;个月"于2020年8月6日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入院前3年,患者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双下肢水肿,于当地医院就诊测血压为200/100mm Hg(1 mm Hg=0.133 k Pa),予&... 病例介绍患者1,男,46岁,因"双下肢水肿3年,左足皮肤破溃1;个月"于2020年8月6日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入院前3年,患者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双下肢水肿,于当地医院就诊测血压为200/100mm Hg(1 mm Hg=0.133 k Pa),予"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剂量、服药次数不详),血压控制在120~130/70~80mm Hg,双下肢水肿时轻时重,曾间断给予利尿剂效果不明显。之后逐渐出现全身乏力,双下肢水肿加重,严重时行走受限,曾在多家医院查血钾低(具体不详),补钾后乏力症状稍缓解,后调整降压方案为"缬沙坦氢氯噻嗪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剂量、服药次数不详),间断口服氯化钾缓释片,自诉血压控制尚可,未监测血钾。病程中逐渐出现脸部变圆,面部、颈部及四肢皮肤潮红,颈背部脂肪增厚,双侧大腿、腹部皮肤粗大紫纹。约半年前全身皮肤开始出现大片皮损,表现为红斑、鳞屑、脱屑、反复皮下包块、流脓等,未予特殊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欣综合征 足溃疡 垂体瘤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岩下窦采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