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明清方志看江浙地名中的通名“扇”
1
作者 蔡佞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6-61,共6页
文章从历史、语言和地名本身等方面对太湖东南角水网地区以“扇”作通名的特色地名进行了研究,认为“扇”是吴地对水网地区“圩田”的形象称呼,它虽与田亩图中“扇”的得名原因相似,但两者互无引申关系。
关键词 地名 词义变化 吴语 太湖 明清 方志 都图
下载PDF
“六书”与地名俗字的形成原理——以江浙地名为例
2
作者 蔡佞 《中国文字研究》 2023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我国众多方言地名中俗字占比不少。这些地名俗字有的字形罕见,有的同形不同音义,给公众书写、交际带来不少障碍,也对地名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搜集当地方言口语用法基础上运用传统“六书”理论探究俗字的构造与形成,以理论联系实... 我国众多方言地名中俗字占比不少。这些地名俗字有的字形罕见,有的同形不同音义,给公众书写、交际带来不少障碍,也对地名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搜集当地方言口语用法基础上运用传统“六书”理论探究俗字的构造与形成,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思想,研究、解释了江浙地区几十个地名俗字的含义和造字理据,突破了以往志书多通过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角度阐释地名俗字、俗词来源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 俗字 六书 吴语 江浙
下载PDF
金坛地名中的两个方言俗字“住”和“坵 ” 被引量:2
3
作者 蔡佞 《江苏地方志》 2020年第6期36-37,共2页
根据地方志等历史文献记载,金坛等苏南地区村落通名中的“住、驻”实为本字“墅”的方言记音字,“墅”是东晋永嘉南渡后北方南迁士族在苏南农村建立的庄园或田庄的古称。金坛另一个特色通名“坵”是根据当地方言读音来记录地名“墟”的... 根据地方志等历史文献记载,金坛等苏南地区村落通名中的“住、驻”实为本字“墅”的方言记音字,“墅”是东晋永嘉南渡后北方南迁士族在苏南农村建立的庄园或田庄的古称。金坛另一个特色通名“坵”是根据当地方言读音来记录地名“墟”的方言俗字。苏南村落通名“墟”的含义是古村,这些村落可考的历史有千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 地名 吴方言 俗字
下载PDF
地名俗字形成方式及成因考察——兼论地名俗字的规范化 被引量:2
4
作者 蔡佞 《汉字汉语研究》 2019年第3期116-125,F0003,共11页
地名俗字广泛存在于村镇小地名中,增加意符、偏旁类化、同音假借、改换声符是形成地名俗字的主要途径。方言语素、记载缺失、语言演变、形声化思维惯性、简写和趋利避凶愿望是俗字产生的主要成因。针对同形、生造两种不同的俗字类型,本... 地名俗字广泛存在于村镇小地名中,增加意符、偏旁类化、同音假借、改换声符是形成地名俗字的主要途径。方言语素、记载缺失、语言演变、形声化思维惯性、简写和趋利避凶愿望是俗字产生的主要成因。针对同形、生造两种不同的俗字类型,本文提出了删除增加意符、恢复类化偏旁、复原历史本字等俗字规范建议,并认为一般辞书对俗字、俗音应该慎收。地名俗字及其规范化研究对于方言研究、辞书编纂都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研究 俗字 苏南地区 吴方言 文字规范
下载PDF
太湖沿岸的特色地名“埧” 被引量:1
5
作者 蔡佞 《江苏地方志》 2022年第3期56-57,共2页
太湖水网地区有一批称“埧”的地名,因为字形生僻,通常写成同音字“具、巨、渠、其、柱、柜”或地方俗字“、”。本文梳理了“埧”地名地理分布特点,通过文献考察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用二重印证法考释“埧”在方言中本指堤防,后通... 太湖水网地区有一批称“埧”的地名,因为字形生僻,通常写成同音字“具、巨、渠、其、柱、柜”或地方俗字“、”。本文梳理了“埧”地名地理分布特点,通过文献考察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用二重印证法考释“埧”在方言中本指堤防,后通过转喻机制发展出“圩”子义,解释了同一地名中“埧-圩”交替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考察 水网地区 同音字 地名 太湖 印证法
下载PDF
东南方言地名“干”通名释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蔡佞 《江苏地方志》 2020年第2期37-38,共2页
中国东南地区“干”通名地名分布比较密集,这些地名分为实体名+干、姓氏/人名+干、方位+干、性状+干、地名+干共五类。古代文献地名中的“干”含有“边、厓”义,可泛指边际、边缘,也可以确指水边、山麓。历史上,苏南等地的北部吴语“干... 中国东南地区“干”通名地名分布比较密集,这些地名分为实体名+干、姓氏/人名+干、方位+干、性状+干、地名+干共五类。古代文献地名中的“干”含有“边、厓”义,可泛指边际、边缘,也可以确指水边、山麓。历史上,苏南等地的北部吴语“干”曾经也是成词语素活跃在口语中。虽然宜兴等苏南地区表示“边缘、旁边”义的“干”已经退出方言口语交际场合,只固定在地名之中,但却为研究地名通名演变,研究词语更替提供了窗口和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地名 “干” 释义
下载PDF
苏州郊区方言连-介词“伽”的用法及其来源
7
作者 蔡佞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08-112,共5页
多功能连-介词“伽”是苏州郊区(原吴县)方言的特征词。我们根据实地调查发现的语音、语法变化情况,指出连-介词“伽”的来源是表示“加上”义的动词“加”。基于语法化理论和语义地图模型,我们构拟了“伽”的语义演变路径,并重点讨论... 多功能连-介词“伽”是苏州郊区(原吴县)方言的特征词。我们根据实地调查发现的语音、语法变化情况,指出连-介词“伽”的来源是表示“加上”义的动词“加”。基于语法化理论和语义地图模型,我们构拟了“伽”的语义演变路径,并重点讨论了与邻近方言连-介词“哒”的关系及竞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虚词 语义演变 语法化 苏州郊区方言
下载PDF
皖中地区特色通名“郢”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蔡佞 《地域文化研究》 2023年第6期73-78,共6页
安徽省中部的江淮地区有众多通名为“郢、郢子”的村庄。以往常常望文生义,普遍认为与荆楚文化有关。文章通过语言文字、历史地理等的考察,结合方志、旧地图等文献证据,认为“郢”是“营”的记音雅化写法,“营”从有实用功能的营寨转变... 安徽省中部的江淮地区有众多通名为“郢、郢子”的村庄。以往常常望文生义,普遍认为与荆楚文化有关。文章通过语言文字、历史地理等的考察,结合方志、旧地图等文献证据,认为“郢”是“营”的记音雅化写法,“营”从有实用功能的营寨转变为村庄的通称,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寨 安徽 地名 俗字 方言
原文传递
苏州沈巷方音特点及与苏州城区音的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蔡佞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4-313,共10页
提要沈巷地处苏州近郊,其方言与城区方言的音系有相当差距,声韵方面往往保留了较古的面貌。本文分析沈巷方言的音系,着重指出ts组声母和dz声母的分布情形、鼻韵尾的分混情况和iY、iI两韵特殊的语音变异等。从中可考察苏州城区方言此前... 提要沈巷地处苏州近郊,其方言与城区方言的音系有相当差距,声韵方面往往保留了较古的面貌。本文分析沈巷方言的音系,着重指出ts组声母和dz声母的分布情形、鼻韵尾的分混情况和iY、iI两韵特殊的语音变异等。从中可考察苏州城区方言此前的变化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方言 沈巷话 音系特点 比较
原文传递
吴语地名用字“溇”考释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佞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0-464,共5页
吴语区地名用字"溇"分布在太湖平原和绍兴水网地区,有多个义项。通过梳理历史文献,"溇"的语义是按水潭>溇沼系统>田中水沟>断头浜>河港顺序发展变化的。
关键词 吴语 地名字
原文传递
苏州地区村落地名通名的历史层次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顾国林 蔡佞 陆新蕾 《东方语言学》 2019年第1期112-133,共22页
本文对苏州地区原吴县的5137个村落地名进行统计,整理出68类通名(如:浜、泾、溇、浦、渎、港、荡、漾、潭、埧、堰、埭、圩、埂、塍、墩、栅、巷、舍、厍、宅、坞、墅、墟等),比例关系显示,它们具有强势类型不明显的'头小、体大、尾... 本文对苏州地区原吴县的5137个村落地名进行统计,整理出68类通名(如:浜、泾、溇、浦、渎、港、荡、漾、潭、埧、堰、埭、圩、埂、塍、墩、栅、巷、舍、厍、宅、坞、墅、墟等),比例关系显示,它们具有强势类型不明显的'头小、体大、尾长'特点。针对1729个含姓氏村名,采用'姓氏结构积分'的量化方法,通过姓氏历史追踪地名的历史,结论显示:巷、里、厍(舍)、溇、港显示出早期性、本土性倾向,庄、村、坞、湾、泾、河显示出晚近性、移入性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名历史 吴语地名 地名姓氏 苏州移民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