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茱萸不同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及其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蔡卿嫣 魏晶晶 李伟荣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9-182,共4页
目的比较研究吴茱萸不同提取物的镇痛效果及其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用醋酸扭体法和福尔马林致伤害性疼痛模型观察吴茱萸不同提取物的镇痛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吴莱萸有效成分含量,Phenomenex C18色谱柱(4.6mm×25... 目的比较研究吴茱萸不同提取物的镇痛效果及其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用醋酸扭体法和福尔马林致伤害性疼痛模型观察吴茱萸不同提取物的镇痛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吴莱萸有效成分含量,Phenomenex C18色谱柱(4.6mm×250mm,4μm),流动相:甲醇一水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30nlTl。结果吴莱萸不同提取物均能显著抑制小鼠扭体反应及福尔马林致痛小鼠Ⅱ相反应舔足时间,其中乙醇提取物组效果较明显。吴茱萸内酯的线性范围为80~500μg·mL-1,吴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线性范围为O~80μg·mL-1。水提取物中吴茱萸内酯、吴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提取率分别为0.747%、0.009%、0.004%;甲醇提物中分别为1.217%、0.200%、0.129%;乙醇提取物中分别为1.220%、0.201%、0.154%。结论吴茱萸乙醇提取物的镇痛效果优于甲醇提取物和水提物,且有效成分含量高于甲醇提取物和水提物。关键词:吴莱萸提取物;镇痛作用;高效液相色谱;有效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成分含量 乙醇提取物 吴茱萸内酯 镇痛作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吴茱萸次碱 福尔马林致痛 甲醇提取物
下载PDF
黄芩苷和绿原酸单体对注射用头孢吡肟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影响
2
作者 陈浩 赵威 +5 位作者 徐美丽 段美美 蔡卿嫣 张学婷 宓穗卿 王宁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53-1456,共4页
目的建立简便、高效的HPLC—UV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头孢吡肟的血药浓度,并研究不同剂量的黄芩苷和绿原酸单体给药1周后对头孢毗肟的药动学影响。方法选用SPF级6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0.4ml/100g体质量生理盐水)、黄芩苷高、... 目的建立简便、高效的HPLC—UV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头孢吡肟的血药浓度,并研究不同剂量的黄芩苷和绿原酸单体给药1周后对头孢毗肟的药动学影响。方法选用SPF级6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0.4ml/100g体质量生理盐水)、黄芩苷高、中、低(185、92.5、46.25mg·kg^-1·d^-1)剂组、绿原酸高、中、低(12.33、6.17、3.08mg·kg^-1·d^-1)剂组,尾静脉注射给药7d,末次0.5h后给头孢吡肟,HPLC—uV法测定各时间点头孢吡肟的血药浓度。色谱条件:PhenomenexC18(Luna,5μm,250mm×4.6m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05%甲酸水溶液,柱温:25℃,流速:1ml·min^-1梯度洗脱,在uV=254nm下检测。采用PK—Solution2.0软件计算头孢吡肟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头孢吡肟的线性范围为0.125~750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限(LOD)为0.037mg·L^-1,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符合生物样品处理要求。与空白组比较,黄芩苷或绿原酸单体高剂量与头孢吡肟合用后,头孢吡肟曲线下面积AUC。和AUC0-∞明显增加(P〈0.01),头孢吡肟的消除半衰期殛明显延长(P〈0.01)。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可用于头孢吡肟的含量测定及药动学研究;黄芩苷或绿原酸单体能延长头孢吡肟在体内代谢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绿原酸 盐酸头孢吡肟 药动学 大鼠 HPLC Oat-1
下载PDF
醒脑静注射液对酒精性昏迷大鼠外侧下丘脑区(LHA)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魏晶晶 蔡卿嫣 +2 位作者 石思 姚丽梅 李伟荣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2-95,共4页
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对酒精性昏迷大鼠外侧下丘脑区(LHA)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乙醇制作酒精性昏迷大鼠模型,20min后侧脑室给药,微透析技术收集透析样品(每30 min收集一次),OPA柱前衍生化法处理样品,高效液相色谱(... 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对酒精性昏迷大鼠外侧下丘脑区(LHA)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乙醇制作酒精性昏迷大鼠模型,20min后侧脑室给药,微透析技术收集透析样品(每30 min收集一次),OPA柱前衍生化法处理样品,高效液相色谱(Synergi Hydro-RP C18,150 mm×4.6 mm,4μm),荧光检测脑脊液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醒脑静注射液0.34 mg/kg、0.68 mg/kg、1.37 mg/kg外侧下丘脑区(LHA)Glu、GABA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更短。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够通过调节酒精性昏迷大鼠外侧下丘脑区(LHA)Glu、GABA的含量,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促进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酒精性昏迷 微透析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HPLC-FLU) 谷氨酸(Glu) γ-氨基丁酸(GABA)
原文传递
附子理中丸对正常及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长期毒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徐新华 李能 +5 位作者 郑侠 廖南英 蔡卿嫣 李伟荣 宓穗卿 王宁生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17,共3页
目的:观察附子理中丸重复给药对正常及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潜在毒性作用及靶器官,并比较两者的毒性大小。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各组均分为附子理中丸低剂量(7.5g/kg)、高剂量(15g/kg)和空白对照组(等容量蒸馏水),... 目的:观察附子理中丸重复给药对正常及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潜在毒性作用及靶器官,并比较两者的毒性大小。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各组均分为附子理中丸低剂量(7.5g/kg)、高剂量(15g/kg)和空白对照组(等容量蒸馏水),连续给药30天。观察一般行为和体征、血液细胞学、血液生化学及肉眼和光镜病理学。结果:模型组大鼠呈现脾虚症状,结肠病理学观察具有溃疡特征,附子理中丸灌胃给药30天后,正常给药组与正常对照比较,低剂HGB降低、CK升高;高剂T-BIL升高,左右睾丸指数降低;给药组PLT及LYMPH升高;BUN随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模型给药与模型对照比较,高剂RBC及PLT升高、BUN及T-CHO降低;给药组CK升高。各剂量组内模型与正常比较,对照PLT、NEUT、脾指数升高,BUN降低;低剂NEUT、左睾丸指数升高;高剂CK,心、脾、左睾丸、左右肾及右睾丸指数升高;模型各给药组LYMPH及MONO升高。光镜下附子理中丸高剂组可见肾间质充血水肿及脊髓空泡变。结论:附子理中丸长期反复给药对大鼠肝肾功能和脊髓有一定的影响,正常动物与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动物间的毒性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理中丸 长期毒性 大鼠 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
原文传递
醒脑静注射液对酒精性昏迷小鼠的促醒作用及对乙醇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魏晶晶 蔡卿嫣 李伟荣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酒精性昏迷小鼠的促醒作用及对其乙醇代谢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乙醇制作酒精昏迷小鼠模型,模型小鼠随机分5组:模型对照组、纳洛酮组(阳性对照组)、醒脑静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5、10、20 ml/kg)。采用翻正反...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酒精性昏迷小鼠的促醒作用及对其乙醇代谢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乙醇制作酒精昏迷小鼠模型,模型小鼠随机分5组:模型对照组、纳洛酮组(阳性对照组)、醒脑静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5、10、20 ml/kg)。采用翻正反射消失时间(LORR)对比法探究其促醒作用;试剂盒测定其肝脏乙醇脱氢酶(ADH)及乙醛脱氢酶(ALDH)的活性;气相色谱法测定其血清中乙醇浓度。结果:各实验组反射消失时间及血清中乙醇浓度均比生理盐水组低,醒脑静注射液高剂量组的ADH及ALDH活性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显著提高肝脏ADH及ALDH活性,促进乙醇的体内代谢,从而起到醒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酒精性昏迷 乙醇脱氢酶 乙醛脱氢酶 乙醇浓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