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sEMG信号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蔡奇芳 孙栋 +2 位作者 谭炎全 林金来 戴慧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7-348,共2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在康复治疗前后sEMG信号MF和MPF值的变化特征,为康复治疗疗效评定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并在康复治疗前采集健侧及患侧下肢被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时... 目的:观察和分析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在康复治疗前后sEMG信号MF和MPF值的变化特征,为康复治疗疗效评定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并在康复治疗前采集健侧及患侧下肢被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时股直肌和半腱肌的肌电信号,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收集MF和MPF值,经过30d至45d的综合康复治疗后,再次采集相同条件下股直肌和半腱肌的MF和MPF值。结果:股直肌和半腱肌在治疗前后被动运动时M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主动运动时MF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前后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的MP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信号可反映脑梗死偏瘫患者患侧下肢在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MPF值优于MF值,sEMG可作为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表面肌电图 中位频率 平均功率频率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被引量:28
2
作者 孙栋 戴慧寒 +1 位作者 蔡奇芳 林金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6-257,共2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6例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膝关节屈、伸肌群的MIVC时检测并记录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6例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膝关节屈、伸肌群的MIVC时检测并记录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计算积分肌电图(iEMG)和协同收缩率等。结果:在MIVC状态下,膝伸展时,健侧股直肌的iEMG大于患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健、患侧股二头肌的iEM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膝屈曲时,健侧股二头肌的iEMG大于患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股直肌的iEMG大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大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患侧膝伸展的协同收缩率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痉挛以伸肌群为主,对膝关节屈肌群和伸肌群收缩的协调性训练,尤其在膝关节屈曲运动时,增强主动肌收缩,抑制拮抗肌的协同收缩,应是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脑卒中 最大等长收缩 偏瘫 股直肌 股二头肌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不同强度随意运动时的sEMG反应特点 被引量:11
3
作者 戴慧寒 王健 +3 位作者 杨红春 李天骄 蔡奇芳 林金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25,29,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静态及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研究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与其神经运动控制的关系。方法:24例脑卒中患者参加本项研究,采用患、健侧自身对照实验方法设计,采用上肢...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静态及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研究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与其神经运动控制的关系。方法:24例脑卒中患者参加本项研究,采用患、健侧自身对照实验方法设计,采用上肢屈肘和下肢伸膝静态运动,以及肘关节和膝关节动态屈伸运动负荷试验,采集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信号振幅和拮抗比值等sEMG信号活动特征。结果:最大用力收缩时,上、下肢患侧主动肌AEMG小于健侧,而拮抗比大于健侧;小强度静态运动负荷过程中,患侧上肢主动肌的AEMG略高于患侧,拮抗比明显大于健侧。患侧下肢股外侧肌(VL)、股直肌(RF)和股内侧肌(VM)的平均AEMG、%DET标准化值大于健侧,拮抗比小于健侧;小强度动态运动负荷过程中,上肢患侧主动肌AEMG明显高于健侧。下肢患侧VL、RF和VM的AEMG均值具有增大趋势,但无明显差异。而患侧拮抗比明显小于健侧。结论:脑卒中患者由于高位神经元和运动控制功能受损,导致其患侧在最大随意收缩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下降,而在轻负荷运动时运动单位募集过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 脑卒中 运动控制
下载PDF
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在动态运动负荷下对协同收缩率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谭炎全 蔡奇芳 +1 位作者 林奕 戴慧寒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3期220-221,共2页
目的观察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变化的影响。方法11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4例正常人(正常组)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屈伸膝关节,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偏瘫组... 目的观察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变化的影响。方法11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4例正常人(正常组)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屈伸膝关节,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偏瘫组与正常组组内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平均肌电值(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偏瘫组MP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增高,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MPF、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能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而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膝关节 拮抗肌 协同收缩率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运动再学习法对脑卒中偏瘫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孙栋 张纯 +1 位作者 林金来 蔡奇芳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e,MRP),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运用运动再学习法(MRP)和易化技术(facilitation techniques,FT)...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e,MRP),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运用运动再学习法(MRP)和易化技术(facilitation techniques,FT)进行康复治疗。评定方法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ugl-Meyermotor scale,FMMS)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法,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MRP组与FT组的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10周治疗结束后,两组的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MRP组功能改善情况优于FT组(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优于易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脑血管意外 功能恢复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动态运动负荷下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谭炎全 戴慧寒 +2 位作者 蔡奇芳 林奕 王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11-714,共4页
目的:观察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探讨在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11例脑卒中患者和10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实验研究,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屈伸膝关节,采... 目的:观察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探讨在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11例脑卒中患者和10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实验研究,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屈伸膝关节,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两组各活动肢体间比较除AEMG斜率均值外MF、MPF、AEMG及MF斜率及MPF斜率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活动肌肉间比较MF、MPF、AEMG均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MF斜率、MPF斜率及AEMG斜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活动肢体因素四个水平间比较除偏瘫组患侧与健侧之间的MF和AEMG、AEMG斜率均值和偏瘫组患侧与正常组左侧的MPF斜率均值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参数在偏瘫组与正常组组内、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活动肌肉因素4组肌肉间对比:主动肌与拮抗肌以及协同肌AEMG、MPF差异有显著性,协同肌之间MF、MPF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拮抗肌与协同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进行线性功率谱分析和平均肌电值及疲劳试验分析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别是活动肢体因素,原因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肌肉 动态运动负荷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协同收缩率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
7
作者 谭炎全 戴慧寒 蔡奇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0期921-924,共4页
目的观察在被动、主动-助力和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变化的特征。方法2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偏瘫组和17名正常人作为正常组参加本实验研究,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运动,采用表面电极... 目的观察在被动、主动-助力和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变化的特征。方法2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偏瘫组和17名正常人作为正常组参加本实验研究,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运动,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然后计算协同收缩率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偏瘫组下肢的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协同收缩率患侧明显增大而健侧明显下降,平均肌电值(AEMG)协同收缩率患侧明显下降而健侧明显增大(P<0.01);MF和AEMG协同收缩率活动侧明显小于非活动侧(P<0.05);MPF协同收缩率被动活动明显减少,AE-MG协同收缩率随运动负荷增大而减少(P<0.001)。结论偏瘫患者患侧拮抗肌群运动单位肌电募集过度,兴奋的同步化程度降低,肌力下降,而健侧拮抗肌群运动单位肌电募集和运动单位兴奋的同步化过度,肌力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被动活动 主动-助力活动 抗阻活动 膝关节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在被动、助力和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谭炎全 戴慧寒 +2 位作者 林奕 蔡奇芳 王健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4期348-351,共4页
目的观察在被动、助力和主动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方法对24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7例正常对照组在被动、助力和主动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诱发双侧下肢屈伸髋及膝关节,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 目的观察在被动、助力和主动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方法对24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7例正常对照组在被动、助力和主动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诱发双侧下肢屈伸髋及膝关节,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偏瘫组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均值明显减小,平均肌电值(AEMG)均值显著增大(P<0.001);活动侧的MF、MPF显著小于非活动侧(P<0.001),MF、MPF均值助力>被动>抗阻活动(P<0.05),AEMG均值抗阻>助力>被动活动,MF、MPF均值协同肌增大,AEMG均值拮抗肌及拮抗协同肌>主动肌及主动协同肌(P<0.01);健侧活动侧MF、MPF均值明显增高,患侧活动侧和健侧非活动侧明显下降;活动侧MF、MPF均值股外侧肌(VL)最大而非活动侧股内侧肌(VM)最大,活动侧、非活动侧AEMG均值股二头肌(BF)最大;偏瘫组双下肢四组肌肉MF、MPF均值减小,患侧以股直肌(RF)最小,健侧以BF最小(P<0.01),双下肢的AEMG均值明显增大,尤以BF增高最明显,特别是健侧下肢;四组肌肉AEMG均值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逐渐增大,其中BF始终是最大,而VM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增大最明显。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MF、MPF均值明显减小,而AEMG均值增大;活动侧的MF、MPF小于非活动侧,其中健侧活动侧明显增高,而患侧活动侧和健侧非活动侧明显下降;MF、MPF均值助力>被动>抗阻活动;AEMG均值抗阻>助力>被动活动,MF、MPF均值协同肌增大,AEMG均值拮抗肌及拮抗协同肌>主动肌及主动协同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肌肉 被动活动 助力活动 主动抗阻活动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分段间歇牵引配合正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孙栋 林金来 +1 位作者 蔡奇芳 杨明 《按摩与导引》 2008年第2期2-3,共2页
目的:观察分段间歇牵引配合正骨推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72例),治疗组应用分段间歇牵引和正骨推拿进行治疗,对照组仅进行牵引治疗,3疗程后评估治疗效果。结... 目的:观察分段间歇牵引配合正骨推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72例),治疗组应用分段间歇牵引和正骨推拿进行治疗,对照组仅进行牵引治疗,3疗程后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段间歇牵引配合正骨推拿,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神经根型 分段间歇牵引治疗 正骨推拿治疗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前臂肌群负重前后表面肌电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奇芳 谭炎全 刘结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探讨负重前后帕金森病患者前臂表面肌电(sEMG)的变化特征。方法 26例帕金森病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参加本研究。于坐位上肢屈肘无负重或负重1.5 kg静态负荷下采用表面电极引导,记录sEMG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无负重时,帕金... 目的探讨负重前后帕金森病患者前臂表面肌电(sEMG)的变化特征。方法 26例帕金森病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参加本研究。于坐位上肢屈肘无负重或负重1.5 kg静态负荷下采用表面电极引导,记录sEMG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无负重时,帕金森病患者屈腕屈肌的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均大于正常对照(P<0.05),两组平均肌电值(AEMG)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负重1.5 kg时,帕金森病患者AEMG显著小于正常对照(P<0.001),两组MF和MPF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帕金森病患者无负重时MF和MPF均显著大于负重时(P<0.001),AEMG显著小于负重时(P<0.001);而正常对照MF和MPF在负重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只有无负重时AEMG显著小于负重时(P<0.001)。结论帕金森病患者静止性震颤在sEMG上主要表现为频域参数的变化,而肢体乏力主要表现为时域参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表面肌电信号 前臂肌群 负重 静止性震颤
下载PDF
负重对帕金森病患者上肢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奇芳 谭炎全 刘结梅 《中国康复》 2014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上肢无负重和负重情况下上肢肌群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方法:26例帕金森病患者为PD组,28例正常人作对照组,在坐位上肢屈肘无负重和负重1.5kg的静态运动负荷下,采用表面肌电对肱二头肌及屈腕肌群进行线性时、...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上肢无负重和负重情况下上肢肌群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方法:26例帕金森病患者为PD组,28例正常人作对照组,在坐位上肢屈肘无负重和负重1.5kg的静态运动负荷下,采用表面肌电对肱二头肌及屈腕肌群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PD组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均值高于对照组(P<0.01),而平均肌电值(AEMG)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D组的肱二头肌MF值、MPF值均小于屈腕肌群(P<0.05,0.01);PD组无负重的MF和MPF均值均大于负重时(P<0.05,0.01),而无负重时的AEMG小于负重时(P<0.01);无负重时肱二头肌的MF均值、MPF均值均小于屈腕肌群(P<0.05,0.01)。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上肢肌群运动单位募集过度,肌力下降,其中以前臂肌群或上肢无负重时最明显,表面肌电信号可以反映帕金森病患者的肌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上肢 表面肌电信号 负重
下载PDF
经皮神经电刺激结合肩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肩痛患者干预效果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结梅 陈国梁 +2 位作者 蔡奇芳 丁家谊 游文霞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393-395,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结合肩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肩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肩痛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4)和观察组(n=24)。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结合肩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肩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肩痛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4)和观察组(n=24)。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经皮神经电刺激+肩部强化训练治疗;采用直观疼痛模拟量表(VA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采用上肢Fugl-Meyer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患侧上肢活动情况进行评估;采用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上肢Fugl-Meyer评分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结合肩部强化训练用于脑卒中肩痛患者效果理想,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侧上肢活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神经电刺激 肩部强化训练 脑卒中肩痛
下载PDF
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结梅 陈国梁 +1 位作者 蔡奇芳 冯杰扬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19期98-101,共4页
目的分析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上肢机器... 目的分析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上肢机器人训练,两组均连续训练4周,比较两组FIM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MA-UE评分.结果两组训练前FIM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训练后FI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均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前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均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前FMA-UE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均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上肢运动功能,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机器人训练 脑卒中 恢复期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下肢不同运动时大腿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特征及其中枢机制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谭炎全 戴慧寒 +1 位作者 蔡奇芳 林奕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8-501,共4页
目的:观察膝关节被动运动、主动-辅助和抗阻屈伸运动状态下正常受试者和脑卒中患者大腿肌群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征,探讨其是否存在中枢作用机制。方法:24例脑卒中患者(实验组)和17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实验研究,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 目的:观察膝关节被动运动、主动-辅助和抗阻屈伸运动状态下正常受试者和脑卒中患者大腿肌群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征,探讨其是否存在中枢作用机制。方法:24例脑卒中患者(实验组)和17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实验研究,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在被动运动、主动-辅助运动和抗阻运动等状态下,分别诱发的屈伸膝关节双侧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的sEMG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对活动肢体、活动方式、患侧肢体和肌肉等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多因素方差分析主效应结果显示:活动肢体MF、MPF、活动方式,患侧肢体和肌肉的MF、MPF、AEMG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交互效应结果显示:对照组4组肌肉MF、MPF均表现为活动侧小于非活动侧;偏瘫组偏瘫侧活动时,双侧肢体4组肌肉的MF、MPF明显减小,健侧活动时健侧4组肌肉的MF、MPF明显增大(P<0.01)。结论:正常受试者的sEMG信号有很好的规律性,双侧MF、MPF变化具有同步随变性;偏瘫组患者健侧活动时可增加双侧肢体运动单位的募集,患侧活动时可减少双侧肢体运动单位的募集,表明sEMG信号能反映中枢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肌肉 中枢机制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早期结合作业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结梅 陈国梁 蔡奇芳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31期46-48,共3页
目的分析早期结合作业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上肢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7例,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24 h内开展物理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 目的分析早期结合作业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上肢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7例,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24 h内开展物理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作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周的治疗,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周的康复训练,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结合作业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上肢活动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业治疗 急性脑梗死 上肢活动能力
下载PDF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膝反张及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蔡奇芳 林金来 罗兴文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年第10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膝反张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膝反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膝反张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膝反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速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改善膝反张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速度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反张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膝反张 下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步行能力
原文传递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结梅 黄国志 +1 位作者 刘健 蔡奇芳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02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预防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及改善上肢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47).2组均常规药物和护理,观察组同时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比较2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并采用Fugl-Meyer(FMA)评...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预防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及改善上肢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47).2组均常规药物和护理,观察组同时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比较2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并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法评价治疗前后上肢的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肩手综合征4例(8.00%),对照组为12例(25.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肢Fugl-Meyer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并能改善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上肢功能 康复治疗
原文传递
手法配合超激光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 被引量:5
18
作者 林金来 蔡奇芳 +1 位作者 杨明 谭炎全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年第30期60-61,共2页
目的:探讨手法配合超激光治疗颞领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TMD)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TM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手法配合超激光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超短波配合红外线治疗。以关节区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即VAS... 目的:探讨手法配合超激光治疗颞领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TMD)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TM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手法配合超激光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超短波配合红外线治疗。以关节区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即VAS)、压痛、弹响及运动异常情况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个疗程(20d)结束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6%和79.5%,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手法配合超激光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疗效明显优于超短波配合红外线治疗组,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 超激光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