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整合生物标志物法评价十溴联苯醚对紫红笛鲷肝脏的氧化胁迫效应
1
作者 张喆 陈海刚 +2 位作者 田斐 张林宝 蔡文贵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9,共9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BDE209)对紫红笛鲷肝脏抗氧化酶和药物代谢酶的影响,并采用整合生物标志物法综合评价BDE209对紫红笛鲷肝脏的氧化胁迫效应。结果表明:BDE209胁迫3—7 d,紫红笛鲷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 研究了不同浓度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BDE209)对紫红笛鲷肝脏抗氧化酶和药物代谢酶的影响,并采用整合生物标志物法综合评价BDE209对紫红笛鲷肝脏的氧化胁迫效应。结果表明:BDE209胁迫3—7 d,紫红笛鲷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显著升高,但并未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胁迫30 d时,上述酶活性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BDE209胁迫下,紫红笛鲷肝脏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P450)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而细胞色素b5(cytochromeb5,b5)含量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BDE209可能引起了紫红笛鲷肝脏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BDE209胁迫第7 d时,IBR值最大。各实验组IBR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BDE209浓度的升高,IBR值逐渐增大。与其他指标相比,POD活性、P450和b5含量可作为BDE209胁迫的潜在生物标志物,IBR方法可被应用于评价环境浓度BDE209对紫红笛鲷胁迫的毒性效应,对于综合评价BDE209对生物体的生态毒理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溴联苯醚 紫红笛鲷 整合生物标志物 抗氧化酶
下载PDF
考洲洋重金属污染水平与潜在生态危害综合评价 被引量:49
2
作者 蔡文贵 林钦 +3 位作者 贾晓平 王增焕 李纯厚 杨美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3-347,共5页
在等级模型的基础上 ,利用化学和生态学的方法 ,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的支持下对考洲洋养殖水域表层海水及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 ,同时对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枯水期整个水域... 在等级模型的基础上 ,利用化学和生态学的方法 ,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的支持下对考洲洋养殖水域表层海水及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 ,同时对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枯水期整个水域表层海水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均低于 0. 5 ,丰水期更是低于 0. 2。调查期间湾内海水重金属含量较低 ,重金属污染不明显。枯水期绝大部分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指数值变化范围为 2 0~ 70 ,其高值区出现于湾的西部和西北部水域 ,表明这些水域的表层沉积物已受到重金属的轻微影响 ;丰水期整个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均低于 2 0 ,重金属污染不明显。在生态学方面 ,枯水期大部分水域的饵料生物水平均处于 2~ 3级水平 ,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 ,达 4级水平 ,饵料生物较为丰富。丰水期饵料生物水平的密集分布区位于湾中部和望京洲沿岸水域 ,饵料生物最丰富 ,达 4~ 5级水平 ;其次为湾口 ,为 4级水平 ;最低则分布于湾的西部和西北部 ,其饵料生物较低 ,为 1~ 2级水平。由于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 ,因此水温、盐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已成为影响湾内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对各种不同评价方法所进行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地理信息系统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等级模型 考洲洋
下载PDF
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动态变化及多样性 被引量:25
3
作者 蔡文贵 李纯厚 +1 位作者 贾晓平 高东阳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7,共4页
根据1998~1999年4个航次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特征,并对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267种,其种类组成以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 根据1998~1999年4个航次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特征,并对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267种,其种类组成以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subtilis)的数量最多,占总数量的29.5%,其次为短角弯角藻(Eucampiazoodiacus),占21.8%。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即有交叉又有演替。根据多样性阈值的评价,粤西海域绝大部分沿岸水域的浮游植物均处于多样性差或一般水平,而离岸水域基本处于多样性丰富或非常丰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海域 种类组成 生物多样性 浮游植物
下载PDF
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多元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0
4
作者 蔡文贵 李纯厚 +2 位作者 贾晓平 林钦 甘居利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5-161,共7页
根据1998—1999年对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周年调查资料,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该海域浮游植物的主要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伏氏海毛藻(Thalassio... 根据1998—1999年对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周年调查资料,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该海域浮游植物的主要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伏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小舟形藻(Navicula subminuscula)、颤藻(Oscillatoriasp.)、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齿角毛藻(Chaetoceros denticulatus)、北方劳德藻(Laude-ria borealis)、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纺锤角藻(Ceratium fusus)、翼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斯氏根管藻(Rhizosolenia stolterforthii)、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笔尖形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等种类构成了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主体。春季、夏季和秋季该海域浮游植物可明显划分为近岸类群和近外海类群2个群落,冬季群落结构分化不显著,不形成明显的类群。各主要种类的季节演替现象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及其漂移特点 被引量:10
5
作者 蔡文贵 贾晓平 李纯厚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5-72,共8页
根据1998—1999年粤西海域4个航次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在GIS和SPSS的支持下对该海域浮游植物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重心位置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春季、秋季和冬季浮游植物的分布趋势相似,均呈北高南低或近岸水域高、离... 根据1998—1999年粤西海域4个航次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在GIS和SPSS的支持下对该海域浮游植物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重心位置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春季、秋季和冬季浮游植物的分布趋势相似,均呈北高南低或近岸水域高、离岸水域低的分布趋势,其密集分布区均出现在电白至川山群岛一带的近岸水域,其中以冬季的分布范围最广,栖息密度最高,平均值达412.70×104cells·m-3,其次为秋季,平均值为149.75×104cells·m-3。夏季浮游植物密集分布区的范围较小,呈现出东北侧近岸水域密集程度高、西南侧水域低的分布特点,其栖息密度处于全年的最低值,平均值为15.64×104cells·m-3。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栖息密度与N/P比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无机氮、磷酸盐和硅酸盐的相关性不显著。栖息密度的重心分析结果表明,春季、秋季和冬季浮游植物的重心位置彼此相近,漂移规律不明显;而夏季重心则明显向东南方向漂移,其最大漂移距离横向达24.74′,纵向达16.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西海域 栖息密度 时空分布特征 近岸水域 重心位置 分析结果 1999年 正相关关系 平均值 调查资料 初步分析 SPSS 分布范围 分布特点 漂移距离 分布区 GIS 冬季 秋季 密集 最低值 偏相关 N/P 无机氮 相关性 硅酸盐
下载PDF
粤西海域饵料生物水平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蔡文贵 李纯厚 +2 位作者 林钦 李荣冠 贾晓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0-447,共8页
根据1998~1999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粤西海域饵料生物的调查资料,在GIS的支持下利用数据插值、栅格图形加权平均和数学运算模型等空间分析手段对该海域饵料生物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 根据1998~1999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粤西海域饵料生物的调查资料,在GIS的支持下利用数据插值、栅格图形加权平均和数学运算模型等空间分析手段对该海域饵料生物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粤西海域饵料生物的综合水平均呈现出近岸水域高、离岸水域低的分布趋势,即从北向南呈递减趋势。整个海域以冬季的饵料生物水平最高,其密集分布区范围最广,达5级水平;春季和秋季密集区的分布范围较为相似;而夏季饵料生物的密集区范围较小,仅为3级水平。在季节变化趋势上,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数量为冬季大于夏季大于秋季大于春季,浮游植物数量为冬季大于秋季大于夏季大于春季,总体以冬季水平最高,春季水平最低。调查期间粤西海域各个季节之间饵料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相差不大,其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3.02~3.43和0.60~0.72,显示出稳定的多样性水平。多样性阈值的分布较为均匀,绝大部分水域为2~3级水平,个别水域达4级水平,其密集区基本分布于整个海域的中部或南部,总体上以离岸水域的多样性阈值高于近岸水域,但各个季节的平面分布趋势略有差异,表现为密集区出现的范围和水域稍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粤西海域 饵料生物 多样性阈值
下载PDF
基于GIS的考洲洋养殖水域水质状况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蔡文贵 贾晓平 +3 位作者 林钦 李纯厚 甘居利 王增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2-528,共7页
在GIS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据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两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利用数据插值和栅格图形加权平均等处理手段,综合分析和评价了考洲洋水域的水质营养状况。结果显示,枯水期考洲洋的水质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整个水域... 在GIS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据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两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利用数据插值和栅格图形加权平均等处理手段,综合分析和评价了考洲洋水域的水质营养状况。结果显示,枯水期考洲洋的水质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整个水域未受明显有机污染,丰水期整个水域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湾西北部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受明显的有机污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应引起重视。两个调查航次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趋势相似,均呈现湾口高,湾中部和湾西北部低的变化趋势。饵料生物的分布无明显的规律,在枯水期,饵料生物的分布较为均匀,大部分水域处于2~3级水平,其密集分布区出现在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而在丰水期,饵料生物的变化幅度较大,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中部水域和望京洲沿岸水域。两个航次相比,丰水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和饵料生物水平均高于枯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考洲洋 有机污染 富营养化
下载PDF
红海湾水质营养状况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蔡文贵 贾晓平 +1 位作者 林钦 李纯厚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8-81,共4页
根据 1997年 8月~ 1998年 11月的调查数据 ,分析红海湾水域的营养水平及分布特点 ,以了解红海湾水域营养水平的分布特点及污染状况。红海湾水域的富营养化指数E的分布从北向南呈逐渐递减趋势 ,即长沙湾滩涂养殖区 >长沙湾浅海养殖区... 根据 1997年 8月~ 1998年 11月的调查数据 ,分析红海湾水域的营养水平及分布特点 ,以了解红海湾水域营养水平的分布特点及污染状况。红海湾水域的富营养化指数E的分布从北向南呈逐渐递减趋势 ,即长沙湾滩涂养殖区 >长沙湾浅海养殖区 >自然水域、龟龄岛水域 ,其中长沙湾滩涂养殖区和长沙湾浅海养殖区受污染明显 ,分别达高富营养化程度和富营养化程度 ;自然水域和龟龄岛水域则营养状况相似 ,基本上未受到明显的污染。E的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 >秋季 >夏季 >冬季 ,除冬季处于贫营养状况外 ,其余 3个季节均达富营养化程度 ,其中以春季受到的污染最为严重 ,达高富营养化程度。分别根据CN/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指数 氮磷化 红海湾 南海 水质营养分析 海洋污染
下载PDF
基于GIS的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蔡文贵 贾晓平 李纯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143-2148,共6页
根据 1998~ 1999年 4个航次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 ,在 GIS的支持下对该海域浮游植物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密集中心位置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结果显示 ,粤西海域浮游植物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春季、秋季和冬季 3个季节... 根据 1998~ 1999年 4个航次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 ,在 GIS的支持下对该海域浮游植物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密集中心位置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结果显示 ,粤西海域浮游植物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春季、秋季和冬季 3个季节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趋势相似 ,均呈北部水域高、南部水域低或近岸水域高、离岸水域低的趋势 ,其密集分布区均出现在电白至海陵岛一带的近岸水域 ,其中以冬季密集区的分布范围最广 ,丰度最高 ,平均值达 4 12 .70× 10 4 ind/ m3,其次为秋季 ,丰度的平均值为 14 9.75× 10 4 ind/ m3。与上述 3个季节不同 ,夏季浮游植物的丰度处于全年的最低值 ,平均为 15 .6 4× 10 4 ind/ m3,其相对密集区的分布范围狭小 ,仅出现于川山群岛南侧的小片水域中 ,其余大部分水域的丰度均低于 2 0 .0 0× 10 4 ind/ m3。丰度密集中心的分析结果表明 ,春季、秋季和冬季浮游植物的密集中心位置彼此相近 ,漂移规律不明显 ,而夏季密集中心则明显向东南方向漂移 ,其最大漂移距离横向达 2 4 .74′,纵向达 16 .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浮游植物 时空分布 密集中心 粤西海域
下载PDF
GIS支持下考洲洋养殖水域浮游植物数量的时空分布及其与营养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蔡文贵 李纯厚 +3 位作者 林钦 贾晓平 杨美兰 张汉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3-517,共5页
在GIS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支持下,利用数据插值、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枯水期和丰水期考洲洋养殖水域浮游植物数量的分布趋势及其与海水营养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枯水期浮游植物数量的分布较为均匀,其密集区分布于吉... 在GIS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支持下,利用数据插值、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枯水期和丰水期考洲洋养殖水域浮游植物数量的分布趋势及其与海水营养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枯水期浮游植物数量的分布较为均匀,其密集区分布于吉隆河口及其附近水域;而丰水期的数量变化幅度较大,密集分布区出现在湾口至盐洲岛北部水域,呈现出从湾西北部至湾口水域逐渐增加的分布趋势。两次调查相比,丰水期浮游植物的数量明显高于枯水期。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浮游植物数量与无机氮和无机磷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与活性硅酸盐呈显著相关,在枯水期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在丰水期则刚好相反,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SPSS 浮游植物 数据插值 相关性分析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地理信息系统在海水养殖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文贵 贾晓平 +3 位作者 林钦 李纯厚 甘居利 王增焕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53-259,i003,共8页
本文概述了目前我国海水养殖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GIS技术及其在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功能和作用,尝试性地探讨了GIS技术的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的强大功能在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研究中的若干应用及其发展前景,并以广东考洲洋... 本文概述了目前我国海水养殖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GIS技术及其在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功能和作用,尝试性地探讨了GIS技术的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的强大功能在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研究中的若干应用及其发展前景,并以广东考洲洋养殖水域的环境监测作为示例加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学 海水养殖环境 地理信息系统 广东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基于等级模型的考洲洋石油烃污染状况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文贵 林钦 +3 位作者 贾晓平 甘居利 吕晓瑜 李纯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669-2675,共7页
通过等级模型的创建,在GIS的支持下,对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考洲洋表层海水和表层沉积物的石油烃水平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枯水期湾内表层海水的石油烃含量为0.036~0.060mg/L,水平为2~3级,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石油烃污染;... 通过等级模型的创建,在GIS的支持下,对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考洲洋表层海水和表层沉积物的石油烃水平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枯水期湾内表层海水的石油烃含量为0.036~0.060mg/L,水平为2~3级,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石油烃污染;丰水期表层海水的石油烃含量均低于0.050mg/L,为1~2级水平,整个水域石油烃污染程度较轻.枯水期湾内表层沉积物石油烃含量的变化范围较大,为16.0×10-6~657.0×10-6(干重),处于1~3级水平,其中湾中部至北部沿岸大部分水域表层沉积物的石油烃水平相对较高,为2~3级水平,表明该片水域表层沉积物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石油烃污染;丰水期湾内表层沉积物的石油烃污染程度较枯水期轻,整个水域的石油烃含量均低于500.0×10-6(干重),其中除吉隆河口附近水域的含量稍高,为2级水平外,其余绝大部分水域均为1级水平.通过GIS的加权运算,分别将表层海水和表层沉积物的石油烃水平进行综合的分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考洲洋石油烃的综合水平在2个调查季节的变化趋势分别与表层沉积物石油烃的变化趋势极为相似,调查期间整个水域石油烃的综合污染水平较低,为1~2级水平.2个调查航次相比,表层海水和表层沉积物石油烃平均含量均为枯水期>丰水期.而从各个站位石油烃的含量水平来看,除个别站位外,绝大多数站位表层海水和表层沉积物石油烃含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均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级模型 表层海水 表层沉积物 石油烃 GIS
下载PDF
红海湾水域营养水平的时空变化特点与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文贵 贾晓平 +1 位作者 林钦 李纯厚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19-23,共5页
根据 1997年 8月~ 1998年 11月的调查数据 ,本文分析和评价了红海湾 4个不同水域营养水平的时空分布特点。红海湾水域 E值的空间分布从北向南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即长沙湾滩涂养殖区 >长沙湾浅海养殖区 >自然水域、龟龄岛水域 ,... 根据 1997年 8月~ 1998年 11月的调查数据 ,本文分析和评价了红海湾 4个不同水域营养水平的时空分布特点。红海湾水域 E值的空间分布从北向南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即长沙湾滩涂养殖区 >长沙湾浅海养殖区 >自然水域、龟龄岛水域 ,其中长沙湾滩涂养殖区和长沙湾浅海养殖区有机污染十分明显 ,达高富营养化程度和富营养化程度 ,自然水域和龟龄岛水域则营养状况相似 ,基本上未受到明显的有机污染。E值的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 >秋季 >夏季 >冬季 ,除冬季处于贫营养状况外 ,其余 3个季节均达富营养化程度 ,其中以春季有机污染最为严重 ,达高富营养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海湾 海水营养水平 E值 有机污染 富营养化 时空变化 评价 南海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五氯硝基苯残留量 被引量:5
14
作者 蔡文贵 孙成贺 +1 位作者 王玉芳 金春爱 《特产研究》 2003年第2期45-46,共2页
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五氯硝基苯的残留量,此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8.6%,最低检测浓度为0.25μg/kg,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
关键词 土壤 五氯硝基苯 气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残留量 杀菌剂 中药材
下载PDF
考洲洋饵料生物水平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蔡文贵 林钦 +2 位作者 贾晓平 李纯厚 林燕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9-275,共7页
在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支持下,利用等级模型对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考洲洋饵料生物水平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枯水期考洲洋整个水域饵料生物的分布较均匀,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 在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支持下,利用等级模型对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考洲洋饵料生物水平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枯水期考洲洋整个水域饵料生物的分布较均匀,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达4级水平,饵料生物较为丰富。丰水期饵料生物水平的变化幅度较大,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中部和望京洲沿岸水域,达4—5级,饵料生物最为丰富,其次为湾口,达4级水平。两个调查航次相比,丰水期的饵料生物水平高于枯水期。主要优势种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交叉和演替现象,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主要优势种在不同季节差异较大,而底栖生物的优势种组成在整个调查期间变化不大。调查期间各饵料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其最大变化范围分别为0.01—4.49和0.01—0.96,表明湾内饵料生物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不太稳定。调查期间整个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阈值均呈现出湾西部及西北部水域较高,其余水域较低的分布特点,但不同季节其变化趋势及分布范围略有差异。枯水期多样性阈值的密集分布区出现于湾西侧的部分水域,其等级水平为3级,饵料生物多样性较好,其余水域均为2级或低于2级水平,多样性一般或较差。丰水期的分布趋势与枯水期相似,其密集区出现于湾西部和西北部的整片水域中,分布范围比枯水期大,但等级水平明显低于枯水期,为2级,多样性一般,其余大部分水域均为1级水平,多样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饵料生物 等级模型 GIS:多样性阈值
下载PDF
广东沿海牡蛎体总铬的含量水平与时空分布特点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文贵 贾晓平 +1 位作者 林钦 周国君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1998年第4期26-30,共5页
1989~1997年于广东沿海设12个牡砺采样点,研究广东沿海牡蛎体总铬的含量水平、地理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全部牡蛎样品的总铬含量均远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值,属正常本底水平或轻微污染水平。牡蛎体总铬含量的地理分布特点是珠江... 1989~1997年于广东沿海设12个牡砺采样点,研究广东沿海牡蛎体总铬的含量水平、地理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全部牡蛎样品的总铬含量均远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值,属正常本底水平或轻微污染水平。牡蛎体总铬含量的地理分布特点是珠江口海区≥粤西海区>粤东海区。1989~1991年间,牡蛎体总铬的平均含量呈下降趋势;1991~1994年间,牡蛎体总铬的平均含量年际间虽有波动,但没有显著变化;1994年以后,牡蛎体总铬的平均含量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铬 牡蛎 广东沿海
下载PDF
海洋渔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被引量:82
17
作者 贾晓平 杜飞雁 +2 位作者 林钦 李纯厚 蔡文贵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0-164,共5页
海洋渔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与保护是海洋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基础。本文从海洋水文、海洋化学、初级生产力水平和饵料生物水平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探讨,初步建立了海洋渔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并以北部湾渔场为例... 海洋渔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与保护是海洋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基础。本文从海洋水文、海洋化学、初级生产力水平和饵料生物水平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探讨,初步建立了海洋渔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并以北部湾渔场为例进行评价实践,旨为建立一套较成熟的综合评价方法,从而为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渔场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综合评价 评价方法 海洋渔业
下载PDF
海水对虾池塘养殖污染物环境负荷量的研究 被引量:41
18
作者 李纯厚 黄洪辉 +2 位作者 林钦 蔡文贵 甘居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5-550,共6页
通过分析广东海水对虾养殖饵料、养殖品种的组成成分、养殖效率和养殖池塘进排水污染物增量的变化,利用质量守恒法和增量估算法,评估了对虾池塘养殖主要污染物的环境负荷量和排放量。结果显示,对虾池塘养殖氮、磷环境负荷量分别为45.8和... 通过分析广东海水对虾养殖饵料、养殖品种的组成成分、养殖效率和养殖池塘进排水污染物增量的变化,利用质量守恒法和增量估算法,评估了对虾池塘养殖主要污染物的环境负荷量和排放量。结果显示,对虾池塘养殖氮、磷环境负荷量分别为45.8和10.1kg·t-1,其中随养殖废水排放入海的环境排放量分别为1.39和0.65kg·t-1同时,排放废水中COD和悬浮物的环境排放量分别为49.65和179.7kg·t-1。以广东省2001年对虾池塘养殖状况为例,评估了池塘对虾养殖污染物的环境负荷量。结果显示,2001年全省对虾池塘养殖对环境产生的氮、磷负荷量分别为4508.5和994.2t,其中通过养殖废水排入临近海域水环境的COD、无机氮、无机磷和悬浮物排放量分别为4887.5,136.8,64.0和17689.5t;氮磷环境负荷量及污染物的排放量均以粤西最高,粤东次之,珠三角一带最低。与陆源废水排放中氮、磷排放量比较,海水对虾池塘养殖废水排放氮、磷总量分别约为陆源排放量的0.15%和0.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养殖 COD 悬浮物 环境负荷量 排放量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和污染状况 被引量:47
19
作者 甘居利 贾晓平 +3 位作者 李纯厚 蔡文贵 王增焕 吴洽儿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42,共7页
南海北部陆架区29个调查站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含量较低,明显低于沿岸污染海域。站间重金属含量差异与沉积物类型有关,一般在海南岛东部海域含粘土的粉砂中较高,在台湾浅滩或粤东远岸海域粗砂中较低,在珠江口外海域的粉砂内居中... 南海北部陆架区29个调查站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含量较低,明显低于沿岸污染海域。站间重金属含量差异与沉积物类型有关,一般在海南岛东部海域含粘土的粉砂中较高,在台湾浅滩或粤东远岸海域粗砂中较低,在珠江口外海域的粉砂内居中。全部测站的Cd和70%测站的Pb,其含量超过页岩中的平均含最。Cu、Pb、Zn、Cd、Ni和总Cr的含量(mg·kg-1,干重)分别为3.8-18.5(平均9.0)、15.11-36.1(平均23.0)、21.5-73.9(平均4 6.9)、0.39-1.26(平均0.79)、7.8-26.1(平均16.3)、6.8-67.4(平均25.5),两两间的正相关显著(Pb-Cr除外),还分别与Fe或M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显示它们的来源相同或很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区 表层沉积物 南海 重金属 海洋沉积物 污染
下载PDF
3种常见海洋贝类对重金属HgPb和Cd的积累与释放特征比较 被引量:52
20
作者 陈海刚 林钦 +3 位作者 蔡文贵 马胜伟 王许诺 贾晓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63-1167,共5页
为了比较不同种类的海洋双壳类软体动物对重金属的积累和释放特征,本文分别以南海海域常见的3种经济贝类菲律宾蛤仔、近江牡蛎和翡翠贻贝为生物材料,采用静态暴露染毒方式研究了重金属Hg、Pb、Cd在这3种海洋贝类体内的积累和释放特征。... 为了比较不同种类的海洋双壳类软体动物对重金属的积累和释放特征,本文分别以南海海域常见的3种经济贝类菲律宾蛤仔、近江牡蛎和翡翠贻贝为生物材料,采用静态暴露染毒方式研究了重金属Hg、Pb、Cd在这3种海洋贝类体内的积累和释放特征。结果表明,单一浓度的Hg(0.020mg·L-1)、Pb(0.10mg·L-1)、Cd(0.10mg·L-1)重金属混合液暴露15d后测得Hg和Cd在近江牡蛎体内的蓄积量最大,整个积累阶段蓄积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9.61mg·kg-1湿重和7.66mg·kg-1湿重,而3种贝类体内蓄积的Pb含量差别不大,其平均值在1.08~1.85mg·L-1湿重范围变化;在排放阶段,蓄积于3种贝类体内的Pb和Hg的含量在释放过程的第3d就明显下降,其释放比例最高可达72%,最低也有12%左右,但之后一直到释放阶段结束,Pb和Hg的含量基本维持在一个浓度水平而未有显著变化,而Cd在3种贝类体内的含量始终未发现有明显改变。通过比较我们还发现,随暴露时间延长重金属在3种生物体内积累量的增加趋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近江牡蛎对Hg、Pb、Cd的富集作用最为明显,积累阶段其平均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2435.6、11.3、76.5)远高于菲律宾蛤仔(分别为53.7、18.5、19.5)和翡翠贻贝(分别为121.8、1.1、1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双壳类 重金属 积累 释放 生物富集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