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色鲍♀×盘鲍♂杂交受精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蔡明夷 柯才焕 +3 位作者 游伟伟 王桂忠 王志勇 王艺磊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9-243,共5页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过程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主要表现出两性融合的特点.盘鲍精子进入杂色鲍卵子,9 min后中心粒发育为星光;精子头部逐渐膨大、液化形成雄性原核,39...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过程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主要表现出两性融合的特点.盘鲍精子进入杂色鲍卵子,9 min后中心粒发育为星光;精子头部逐渐膨大、液化形成雄性原核,39 min后与雌性原核会合,而后融合.约3.2%的受精卵中观察到1个受精卵中同时存在3个即将融合的原核,这可能是多精入卵或卵子染色体组自发加倍的结果.42 min后开始第1次有丝分裂,此时在极个别发育卵中发现固缩的染色质小体、微核、或分离不同步的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杂交 受精细胞学 杂色鲍 盘鲍 雌核发育
下载PDF
鲍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蔡明夷 柯才焕 +1 位作者 周时强 王桂忠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1-208,共8页
Abalones are important farming species with a high economic value. They have already been farmed for more than 50 years. As problems and new requirements rose continuously in culture industry of abalone, studies on ge... Abalones are important farming species with a high economic value. They have already been farmed for more than 50 years. As problems and new requirements rose continuously in culture industry of abalone, studies on genetic and breeding techniques are needed to improv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gain new traits. This review concentrates on advances in genetics and breeding techniques in abalone.As for genetic studies, karyological analyses, allozyme, DNA markers and genetic diversity were reviewed. So far, karyological analyses in abalone have been performed in 12 species tha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chromosome number. In some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loci of allozymes and microsatellites have been isolated and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natural and hatchery populations and to identify the result of chromosome set manipulation, but the related reports are only a few yet. The resultsof investigation with DNA markers and allozymes showed that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natural populations presents two characteristics: excessive homozygosity and subdivision.Advances of various breeding techniques, including introduction, selection, hybridization, polyploidy, gynogenesis and gene manipulation, were reviewed in the other part.Although Haliotis discus discus, introduced from Japa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e species in China,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introduction have been rarely studied. Sele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basic breeding techniques, but the studies on selection are only a few and preliminary, referring 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aits of growth and resistance, genetic diversity and heritability of quantitative traits, and the effect of selection.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was the first breeding program carried out in abalone.Experimental hybridiza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for about 20 crosses. Heterosis, such as faster growth and high survival rate, has been observed in some crosses. Triploid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induced in many species of abalone with physical or chemical shock, e.g. H. discus hannai, H. rufescens, H.diversicolor diversicolor and H. midae.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some species of triploid abalone. In comparison with triploid, the research on tetraploid is still in quest stage. The progress of induction of gynogenesis in abalone is quite slow. Conditions of sperm inactivation,diploid restoration and nuclear behavior of gynogenetically activated eggs have been researched on in H. discus hannai. Notwithstanding the gene transfer technology in abalone is in the quest stage, the research have already involved preparation of exogenic DNA, means of gene transfer, identification integ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arget gene,etc. Thre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se topics were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of abalone deeply and widely, to make use of traditional breeding methods and modern biotechnique synthetically, and to combine the science research with production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 育种 遗传标记 生物技术 种质资源
下载PDF
大黄鱼与黄姑鱼异源三倍体的诱导和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蔡明夷 刘贤德 +2 位作者 武祥伟 黄铭垚 王志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29-1635,共7页
参照大黄鱼雌核发育诱导程序,应用冷休克抑制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受精卵的第二极体排出,培育了两个异源三倍体家系(PPN1和PPN2)。异源三倍体家系的受精率、孵化率略低于大黄鱼自繁二倍体对照家系(PP),而初孵仔鱼畸形率略高于PP... 参照大黄鱼雌核发育诱导程序,应用冷休克抑制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受精卵的第二极体排出,培育了两个异源三倍体家系(PPN1和PPN2)。异源三倍体家系的受精率、孵化率略低于大黄鱼自繁二倍体对照家系(PP),而初孵仔鱼畸形率略高于PP家系。倍性分析显示,异源三倍体家系初孵仔鱼细胞DNA含量约为大黄鱼自繁对照家系的初孵仔鱼细胞DNA含量的1.46倍,且三倍体率达到100%。5个微卫星标记分析结果表明,父本杂合基因在异源三倍体中分离,后代分别得到父本两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分离比符合孟德尔式遗传预期;由于基因的第二次分离被阻断,母本基因在异源三倍体中的传递表现出半四分子的特点,其中部分个体同时保留了母本两个等位基因,表现为杂合基因型。综合倍性分析和微卫星分析结果可以判断,异源三倍体家系成员为含有2个大黄鱼基因组和1个黄姑鱼基因组的异源三倍体。可见,大黄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或三倍体诱导程序中用于抑制第二极体排放的条件,同样适用于诱导异源三倍体。然而,PPN1和PPN2的仔鱼在15日龄后出现生长停滞,陆续死亡,没有个体存活超过1个月,表明母本染色体加倍不能有效提高杂种成活率,但异源三倍体仔鱼可作为遗传作图、基因组比较和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黄姑鱼 异源三倍体 倍性分析 微卫星
下载PDF
杂色鲍与盘鲍种间杂交受精率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4
作者 蔡明夷 柯才焕 +2 位作者 王桂忠 王志勇 王艺磊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0-236,共7页
研究卵子排放后的时间、精子排放后的时间、授精精子浓度、胰蛋白酶、钙离子、pH和水温等因子对杂色鲍(Haiotis diversicolor,以下简称S)与盘鲍(H.discus discu,以下简称J)种间杂交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子排放后的时间和... 研究卵子排放后的时间、精子排放后的时间、授精精子浓度、胰蛋白酶、钙离子、pH和水温等因子对杂色鲍(Haiotis diversicolor,以下简称S)与盘鲍(H.discus discu,以下简称J)种间杂交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子排放后的时间和授精精子浓度是影响杂交受精率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与自繁组合相比,正反杂交受精率均较低且下降速度快得多。水温21.5℃时,两亲本自繁对照组中,卵子排放1h对受精率均无显著影响。而SJ杂交,卵子排放时间2min时,受精率为55.9%±8.1%,4.7min时受精率已下降了50%;JS杂交,卵子排放时间为4min时,受精率为31.5%±9.7%,10min时受精率下降至4min时的29.1%。相比之下,精子排放时间对杂交受精率的影响小得多,3h内对正反交杂交受精率没有显著影响。杂交适宜精子浓度约为母本自繁的100倍,其中SJ杂交适宜授精精子浓度为6.0×10^6~2.4×10^7mL^-1,JS杂交适宜授精精子浓度为3.8×10^7-7.5×10^7mL^-1。水温对于杂交受精率也有影响,短时间内将水温控制在26~29℃可以得到较高受精率。其他实验因素,如添加胰蛋白酶、Ca^2+或改变授精体系pH对杂交受精率均无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鲍 盘鲍 种间杂交 受精率
下载PDF
皱纹盘鲍染色体C带和rDNA定位 被引量:9
5
作者 蔡明夷 刘贤德 +2 位作者 陈紫瑩 蔡冰冰 柯才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02-1008,共7页
为了提高对皱纹盘鲍染色体的辨识水平,实验利用Ba(OH)2处理显示了皱纹盘鲍染色体的C带,并用荧光原位杂交分析(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研究了核糖体大亚基rDNA在皱纹盘鲍中期染色体上的数目与位置。核型结果显示,皱纹... 为了提高对皱纹盘鲍染色体的辨识水平,实验利用Ba(OH)2处理显示了皱纹盘鲍染色体的C带,并用荧光原位杂交分析(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研究了核糖体大亚基rDNA在皱纹盘鲍中期染色体上的数目与位置。核型结果显示,皱纹盘鲍染色体组包含7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8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另有3对染色体介于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与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之间(m/sm)。C显带结果显示,8对染色体有稳定的着丝粒C带,5~7对染色体上有中期相间多态的端部C带,3对染色体上有同源染色体异态的臂间C带。FISH分析显示,皱纹盘鲍中期染色体上分布着4个大亚基rDNA位点,分别位于2号短臂(2S)、7号短臂(7S)、12号短臂(12S)和18号长臂(18L)的端部。研究结果为皱纹盘鲍染色体辨识提供了新的特征与标记,为进一步研究皱纹盘鲍种群的染色体多态和鲍属染色体进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纹盘鲍 染色体带型 荧光原位杂交 核糖体DNA
下载PDF
九孔鲍精子短期保存技术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蔡明夷 柯才焕 +4 位作者 王桂忠 郭峰 郑云 游伟伟 许贻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应用单因素试验和三因素正交试验研究了温度、二甲基亚砜(DMSO)浓度及精子密度等因素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精子短期保存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DMSO、维生素C、甘油、葡萄糖等添加剂中仅5%和7.5%DMSO有利于... 应用单因素试验和三因素正交试验研究了温度、二甲基亚砜(DMSO)浓度及精子密度等因素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精子短期保存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DMSO、维生素C、甘油、葡萄糖等添加剂中仅5%和7.5%DMSO有利于精子活力的保持;3个试验温度中28℃精子活力下降速度最快,其次为1℃,最慢是5℃;稀释度越高精子活力下降速度越快。正交试验中,九孔鲍精液分别在25个保存条件下保存96 h,保存期间每隔一段时间取样观察精子活力。25个处理的活力变化数据用生长函数拟合,根据拟合方程计算出精子活力半衰期,并对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较理想的精子保存条件是:温度为7℃,DMSO质量分数为3%,精子密度为7.5×108个/mL;各因素对精子活力半衰期的影响按精子密度、温度、DMSO密度顺序递减;精子密度对精子活力半衰期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及DMSO浓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exta) 精子保存 正交试验 精子密度 二甲基亚砜 温度
下载PDF
大黄鱼cyclin B1和cdc2 cDNA序列特征及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蔡明夷 周鹏 +3 位作者 韩坤煌 谢芳靖 张子平 王艺磊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2-141,共10页
成熟促进因子(MPF)是诱导细胞从G2期转入M期的关键因子,在配子成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MPF由周期蛋白B(cyelin13,CB)和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l,由cdc2基因编码)2个亚基组成.本研究克隆了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c... 成熟促进因子(MPF)是诱导细胞从G2期转入M期的关键因子,在配子成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MPF由周期蛋白B(cyelin13,CB)和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l,由cdc2基因编码)2个亚基组成.本研究克隆了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cyclinB1(Lc-cbl)和cdc2(Lc-cdc2)基因的eDNA序列,并分析了这2个基因mRNA的组织表达特征.为解析MPF在大黄鱼性腺发育和配子成熟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Lc-cbl基因全长cDNA1882bp,可编码397个氨基酸的蛋白;Lc-cdc2基因全长eDNA序列1151bp,可编码303个氨基酸的蛋白.基于Lc-cblc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6种脊椎动物的CBl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相似性(67%~84%),并具有周期蛋白盒、毁坏盒、以及蛋白酶K位点(RRxSK)等CB预期特征.基于Lc-cdc2的e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也与其他6种鱼类的CDKl氨酸酸序列有较高相似性(88%~97%),并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催化结构域、ATP结合相关的保守序列(GxGxxGxV)、周期蛋白结合相关的PSTAIRE序列等CDKl的预期特征.可见,本研究克隆获得的2条序列是Lc-cbl和Lc-cdc2eDNA全长.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c-cbl和Lc-cdc2的2个基因mRNA表达具有相似的组织特异性,在性腺中tuRNA水平均远远高于其他组织,表明Lc-c6J和Lc-cdc2是大黄鱼性腺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周期蛋白 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 CDNA全长 组织表达谱
下载PDF
杂色鲍×盘鲍杂交及亲本自繁群体的AFLP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蔡明夷 王志勇 +3 位作者 柯才焕 任鹏 王桂忠 王艺磊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4-889,共6页
应用AFLP技术研究了杂色鲍(SS)、盘鲍(JJ)及其正反交群体(SJ和JS)的遗传关系,并比较了各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3对选择性引物共扩增出344个位点.双亲自繁群体SS和JJ的AFLP图谱差异很大,平均遗传距离达1.425.因此,AFLP图谱可以用于两物种... 应用AFLP技术研究了杂色鲍(SS)、盘鲍(JJ)及其正反交群体(SJ和JS)的遗传关系,并比较了各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3对选择性引物共扩增出344个位点.双亲自繁群体SS和JJ的AFLP图谱差异很大,平均遗传距离达1.425.因此,AFLP图谱可以用于两物种及其杂交种的种质鉴别.正反交群体SJ与JS的AFLP图谱很接近于母本自繁群体,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11(SJ与SS之间)和0.134(JS与JJ之间),而与父本自繁群体则有较大区别,平均遗传距离分别达1.408(SJ与JJ之间)和1.394(JS与SS之间).将4个群体分为SS/SJ和JS/JJ两组,进行三水平的AMOVA分析,结果显示:84.74%遗传变异来源于母本不同的两组之间(SS/SJ组和JS/JJ组之间),12.66%变异存在于群体内个体之间,正反交群体与母本之间的变异仅有2.60%.另一方面,正反交F1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Nei′s遗传多样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均低于母本自繁群体.综合群体内多样性和群体间遗传关系分析结果,杂色鲍与盘鲍正反交F1的遗传物质组成有别于同时含有双亲基因组的实质性杂交,而与母本有着高度的遗传同质性,且遗传多样性水平略低于母本自繁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鲍 盘鲍 种间杂交 AFLP
下载PDF
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_1及其双亲的核型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蔡明夷 刘贤德 +2 位作者 翁朝红 李斌 王志勇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5期321-326,共6页
研究了大黄鱼与黄姑鱼正反交F1原肠早期胚胎细胞及其亲本头肾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为深入剖析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后代的基因组构成提供了细胞遗传学证据.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组均含有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公式均为2n=48 t,染... 研究了大黄鱼与黄姑鱼正反交F1原肠早期胚胎细胞及其亲本头肾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为深入剖析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后代的基因组构成提供了细胞遗传学证据.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组均含有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公式均为2n=48 t,染色体臂数均为NF=48,组内染色体长度分布连续.两亲本物种间核型很相似,未找到鉴别两物种的细胞遗传标志.正反交F1原肠期胚胎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也均为48,均可较好地配为24对.结合前期AFLP分析结果可以推断,正反交胚胎细胞均同时含有一个大黄鱼染色体组和一个黄姑鱼染色体组.此外,杂交F1中的非整倍体比例与两亲本没有明显区别,初步表明杂交胚胎细胞未发生明显的染色体丢失.在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F1中出现4对非t-染色体,原因尚待查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黄姑鱼 远缘杂交 染色体
下载PDF
波纹巴非蛤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蔡明夷 郭洋 +2 位作者 柯才焕 蔡冰冰 刘贤德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5-938,共4页
取波纹巴非蛤担轮幼体为材料,经秋水仙素浸泡、低渗处理后,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滴片后经Giemsa染色液染色镜检拍照,利用Photoshop软件排列核型,Micromeasure 3.3软件测量染色体长度与臂比.结果表明,波纹巴非蛤的染色体数为38,核型公式是... 取波纹巴非蛤担轮幼体为材料,经秋水仙素浸泡、低渗处理后,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滴片后经Giemsa染色液染色镜检拍照,利用Photoshop软件排列核型,Micromeasure 3.3软件测量染色体长度与臂比.结果表明,波纹巴非蛤的染色体数为38,核型公式是2n=38=14m+12sm+4st+8t,NF=64,未发现随体染色体,染色体绝对长度为1.5~4.0μm.所给出的波纹巴非蛤的核型,为波纹巴非蛤的种质鉴定、资源保护与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纹巴非蛤 染色体 核型
下载PDF
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_1的早期生物学表现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明夷 柯才焕 +3 位作者 郭峰 王桂忠 王志勇 王艺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41,共5页
比较研究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S)与盘鲍(H.discus discus)(J)正反交F1及其亲本自繁后代的卵裂速度和孵化速度,以及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1及杂色鲍自繁幼体的成活率。在22~23℃下,杂色鲍自繁后代的早期发育速度快于盘鲍自繁后代... 比较研究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S)与盘鲍(H.discus discus)(J)正反交F1及其亲本自繁后代的卵裂速度和孵化速度,以及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1及杂色鲍自繁幼体的成活率。在22~23℃下,杂色鲍自繁后代的早期发育速度快于盘鲍自繁后代。杂色鲍和盘鲍2细胞期分别为授精后45.3 min±8.9 min和59.3 min±8.9 min,卵裂间隔时间分别为21.7 min±2.9 min和27.0 min±2.6 min,孵化时间分别为授精后563.4 min和711.8 min。SJ和JS杂交F1的第一次卵裂速度均比他们的双亲慢,2细胞期分别为69.3 min±17.5 min和71.7 min±5.8 min;而卵裂间隔时间(τ0)表现出较强的母本效应,略长于母本,分别为22.2 min±4.7 min和31.3 min±6.1 min;孵化速度均慢于其母本自繁后代,分别为授精后632.7 min和授精后874.3 min。计算结果表明,自繁和杂交胚胎过程发育经历细胞周期数相当,SS、SJ、JJ和JS的从2细胞到孵化经历时间分别相当于23.9τ0、25.4τ0、24.1τ0和24.8τ0。另一方面,SJ杂交F1在附着变态阶段大量畸形、死亡,变态后成活率仅为母本自繁组合的1.2%,显现出较高程度的杂交不亲和。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1的后续应用开发提供了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杂交F1的遗传本质及父母本的基因互作关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盘鲍(H.discus discus) 种间杂交 卵裂间隔时间 成活率
下载PDF
温度对大黄鱼受精卵卵裂间隔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明夷 刘贤德 +3 位作者 陈庆凯 吴清明 刘颖 王志勇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161-164,共4页
为了解大黄鱼受精卵在不同温度下的早期胚胎发育速度,为改进大黄鱼染色体组操作技术提供基础数据,观察了4个温度条件下大黄鱼受精卵的卵裂时间,并据此估算了卵裂间隔时间(τ0).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大黄鱼受精卵第1次卵裂越快,每升高1℃,... 为了解大黄鱼受精卵在不同温度下的早期胚胎发育速度,为改进大黄鱼染色体组操作技术提供基础数据,观察了4个温度条件下大黄鱼受精卵的卵裂时间,并据此估算了卵裂间隔时间(τ0).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大黄鱼受精卵第1次卵裂越快,每升高1℃,第1次卵裂时间约提前3.1 min,并给出大黄鱼第1次卵裂时间τI与温度的一阶指数衰减回归方程;温度越高,卵裂间隔时间越短,同时给出卵裂间隔时间τ0与温度的一阶指数衰减回归方程;τI与τo的比值在2.24~2.91之间,并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升高,但比值升高的幅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卵裂间隔时间 温度
下载PDF
关于整合PBL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思考——以遗传学中“基因组”的教学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蔡明夷 韩芳 +2 位作者 刘贤德 马英 王志勇 《龙岩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18-121,共4页
遗传学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也是生物学中覆盖面最广的学科,客观上要求引入问题导向学习(PBL)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现有研究表明,PBL教学模式与我国高校教学基础学科教学环境的... 遗传学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也是生物学中覆盖面最广的学科,客观上要求引入问题导向学习(PBL)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现有研究表明,PBL教学模式与我国高校教学基础学科教学环境的兼容性较差,尚缺乏直接推行基础。因此,在遗传学课程的教学中,有必要根据我国高校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生态,将PBL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创建出吸收PBL教学模式精髓,且可操作性高和具有推广前景的教学模式。以"基因组"为例探索研究了这种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导向学习 PBL 遗传学 教学法
下载PDF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在遗传育种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明夷 王志勇 刘贤德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1期83-85,共3页
建构主义对发展现代学习技术具有重要的影响,将建构主义应用于遗传育种教学,适合学生终生学习的要求,在遗传育种教学改革中很有意义。在遗传育种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主要可以采用其中较为成熟的“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 建构主义对发展现代学习技术具有重要的影响,将建构主义应用于遗传育种教学,适合学生终生学习的要求,在遗传育种教学改革中很有意义。在遗传育种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主要可以采用其中较为成熟的“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引入”教学法等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遗传育种教学 教学方法
下载PDF
内容与方法兼顾——关于“遗传学”教学的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蔡明夷 王志勇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40-42,共3页
"遗传学"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介绍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也要介绍遗传学的最新发展成就,以及它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及其他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其次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使... "遗传学"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介绍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也要介绍遗传学的最新发展成就,以及它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及其他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其次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使用,既要使用多媒体技术,也可引入建构主义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下载PDF
不同生长时期大黄鱼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1
16
作者 刘贤德 蔡明夷 +3 位作者 王志勇 赵广泰 武祥伟 姚翠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9-163,共5页
研究不同生长时期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别测定了1704尾13月龄和596尾20月龄闽-粤东族大黄鱼的全长(x1)、体长(x2)、体高(x3)和体重(y),计算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体重(y)为依变量、其他... 研究不同生长时期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别测定了1704尾13月龄和596尾20月龄闽-粤东族大黄鱼的全长(x1)、体长(x2)、体高(x3)和体重(y),计算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体重(y)为依变量、其他性状为自变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在两个不同生长时期,全长、体长、体高和体重4个性状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800-0.977之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13月龄,体高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522)最大,其次为体长(0.445),全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不显著(P>0.05)。在20月龄,体高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394)最大,其次为体长(0.328)、全长(0.271),各性状对体重的直接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时期,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是不同的,早期选种(13月龄)时要注意体高和体长的挑选,而在晚些时候(20月龄)选种,对体高、体长和全长均要考虑,才能够保证选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通径分析 形态性状 体重
下载PDF
大黄鱼连续4代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51
17
作者 赵广泰 刘贤德 +2 位作者 王志勇 蔡明夷 姚翠鸾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0-507,共8页
利用13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了大黄鱼"官井洋优快01"品系F1到F44个选育世代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选育的进行,4个世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值渐次下降,F1到F413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从0.63... 利用13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了大黄鱼"官井洋优快01"品系F1到F44个选育世代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选育的进行,4个世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值渐次下降,F1到F413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从0.638下降到0.524,平均等位基因数从5.462下降到4.308,平均观测杂合度从0.779下降到0.532,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从1.356下降为1.092。F1与其后各代遗传相似系数逐渐减小(从0.7194到0.5813),遗传距离逐渐增加,而相邻世代间的遗传相似性逐步升高,遗传分化指数(FST)渐次变小(F1~F2为0.0619,F2~F3为0.0511,F3~F4则为0.0475)。随着选育的进行,微卫星位点LYC0002和LYC0054等位基因频率有规律地发生变化,推测其可能与选育性状存在遗传上的相关。结果表明,经过连续4代的选育,部分不利基因遭到淘汰,选育群体的遗传基础逐步得到纯化,基因型逐渐趋向纯合、稳定,经进一步的选育可望获得较稳定的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选育群体
下载PDF
杂色鲍日本群体与台湾群体杂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游伟伟 柯才焕 +2 位作者 蔡明夷 王志勇 王艺磊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1-705,共5页
采用杂色鲍日本群体(RB)和台湾群体(TW)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得到RB♀×TW♂、TW♀×RB♂、TW♀×TW♂和RB♀×RB♂4个组合的F1代.对这些交配组合的卵径、受精率、胚胎发育速度、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 采用杂色鲍日本群体(RB)和台湾群体(TW)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得到RB♀×TW♂、TW♀×RB♂、TW♀×TW♂和RB♀×RB♂4个组合的F1代.对这些交配组合的卵径、受精率、胚胎发育速度、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存活率以及稚贝早期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杂交组与自繁组在卵径、受精率以及胚胎发育速度方面并无显著的差别,但杂交组在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存活率以及稚贝早期生长方面,与自繁组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TW♀×RB♂组8 d的存活率杂种优势达到40.6%,RB♀×TW♂组25 d壳长的杂种优势达到48.6%.实验初步显示,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杂交将可能是养殖杂色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鲍 杂交 杂种优势 群体 幼体
下载PDF
闽-粤东族大黄鱼生长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被引量:53
19
作者 刘贤德 蔡明夷 +1 位作者 王志勇 游志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6-920,共5页
研究大黄鱼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测定了272尾7月龄闽-粤东族大黄鱼的全长(x1)、体长(x2)、头长(x3)、眼后头长(x4)、躯干长(x5)、体高(x6)、尾柄长(x7)、尾柄高(x8)和体重(y),计算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体重(y)为依变量... 研究大黄鱼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测定了272尾7月龄闽-粤东族大黄鱼的全长(x1)、体长(x2)、头长(x3)、眼后头长(x4)、躯干长(x5)、体高(x6)、尾柄长(x7)、尾柄高(x8)和体重(y),计算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体重(y)为依变量、其它性状为自变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全长、体长、头长、眼后头长、躯干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重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头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429)最大,其次分别为体长(0.242)、躯干长(0.136)、体高(0.113)和尾柄高(0.079),全长、眼后头长和尾柄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不显著(P>0.05)。剔除直接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建立的以体重为依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4.676+0.374×2+2.270×3+0.503×5+0.519×6+1.254×8,其决定的数为0.9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通径分析 相关 闽-粤东族
下载PDF
大黄鱼连续两代雌核发育群体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叶小军 王志勇 +2 位作者 刘贤德 蔡明夷 姚翠鸾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4-151,共8页
通过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异质雌核发育一代群体(meio-G1)与二代群体(meio-G2)微卫星位点的纯合度进行分析,研究异质雌核发育对大黄鱼基因纯化的效率。结果显示:meio-G1和meio-G215个微卫星座位的平均纯合度分别为0.661和0.8... 通过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异质雌核发育一代群体(meio-G1)与二代群体(meio-G2)微卫星位点的纯合度进行分析,研究异质雌核发育对大黄鱼基因纯化的效率。结果显示:meio-G1和meio-G215个微卫星座位的平均纯合度分别为0.661和0.803,纯合位点比例最高个体分别为0.867(13/15)和0.933(14/15),两个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相似系数分别为0.5903和0.8672,最高分别达0.9286和1.0(遗传距离为0.0741和0),远高于两性交配繁殖群体(平均纯合度0.376,平均相似系数0.4687,个体间最小遗传距离0.2288);其中meio-G2群体有7个位点(46.7%)已经完全纯合固定,并与普通养殖群体产生较明显的遗传分化;表明人工诱导异质雌核发育可大大加速大黄鱼大多数基因位点的纯合,是快速建立高纯品系的有效手段。但不同位点的纯合度差异很大,部分位点在异质雌核发育后代中迅速纯合,在meio-G1中就达到很高的纯合度,而有些位点则在meio-G1和meio-G2中仍保持很高的杂合度;meio-G1和meio-G2群体中不同个体纯合位点比例差异也很大。研究培育的雌核发育群体为大黄鱼进一步选育提供了良好的遗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微卫星 雌核发育 纯合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