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克罗恩病CNTNAP3基因拷贝数变异及其意义
1
作者 黄美兰 乔宇琪 +4 位作者 沈骏 蔡晨雯 徐锡涛 陈胜良 冉志华 《胃肠病学》 2017年第6期325-330,共6页
背景:DNA拷贝数变异是人类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可能参与了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目的:探讨CNTNAP3基因在克罗恩病(CD)中的拷贝数变异情况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 背景:DNA拷贝数变异是人类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可能参与了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目的:探讨CNTNAP3基因在克罗恩病(CD)中的拷贝数变异情况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活动期CD患者101例,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采集CD患者外周血或肠黏膜标本,以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a CGH,n=8)和荧光定量PCR(n=93)筛选、验证CNTNAP3基因拷贝数变异,ELISA法(n=55)检测CNTNAP3编码蛋白表达。结果:a CGH检测显示初发CD患者染色体9p13区域(含CNTNAP3基因)存在大片段拷贝数扩增;荧光定量PCR验证并确认CD组外周血CNTNAP3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非激素治疗组差异更为明显(208 616.4±126 984.7和233 453.3±113 520.8对161 750.2±53 940.3,P<0.05和P<0.01)。在各项CD临床参数中,仅吸烟史与CNTNAP3基因拷贝数扩增显著相关(P<0.05),但拷贝数明显扩增者的血浆CNTNAP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简化CD内镜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CNTNAP3基因拷贝数扩增可能参与了中国CD人群的发病,激素治疗和吸烟可能是影响该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因素;血浆CNTNAP3水平不能用于区分CD患者与健康人。本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CROHN病 DNA拷贝数变异 CNTNAP3基因 比较基因组学
下载PDF
转染及表达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1基因对人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2
作者 赵笛 蔡晨雯 +2 位作者 刘炯 萧树东 郑青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60-464,共5页
目的探讨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1(NS1)基因对人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构建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NS1重组质粒(peGFP-C1-NS1),分别使用peGFP—C1-NS1(实验组)或空载体质粒(peGFP-C1,阴性对照... 目的探讨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1(NS1)基因对人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构建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NS1重组质粒(peGFP-C1-NS1),分别使用peGFP—C1-NS1(实验组)或空载体质粒(peGFP-C1,阴性对照组)转染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空白对照组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处理。转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荧光信号分布,检测NS1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检测细胞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13-Gal)的表达,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变化。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结果转染peGFP-C1-NS1后SGC7901细胞表达NS1基因及蛋白,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荧光信号集中于细胞核内。实验组SA-8-Gal阳性细胞比例[(30.5±1.4)%]高于阴性对照组[(4.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1,P〈0.01)。转染peGFP—C1-NS1后1、2、3、4d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45%、62%、73%、77%。表达eGFP—NS1融合蛋白的SGC7901细胞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0/G1期。结论细小病毒H-1NS1在胃癌SGC7901细胞核内发挥作用,可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有效抑制SGC7901细胞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细小病毒H-1 病毒非结构蛋白质类 基因 肿瘤抑制 细胞衰老 细胞周期
原文传递
转录组测序分析吲哚美辛对小鼠小肠类器官的影响
3
作者 宋东娟 童锦禄 +4 位作者 郑青 蔡晨雯 沈骏 赵笛 冉志华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17年第3期171-176,共6页
目的 探讨吲哚美辛对小鼠小肠类器官转录组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吲哚美辛对小肠类器官存活率的影响,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筛选吲哚美辛组与对照组小肠类器官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 目的 探讨吲哚美辛对小鼠小肠类器官转录组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吲哚美辛对小肠类器官存活率的影响,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筛选吲哚美辛组与对照组小肠类器官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结果 四唑盐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100,250,300,400,500 μM吲哚美辛作用于小鼠小肠类器官48 h后的存活率分别为80.34%,70.17%,61.94%,54.38%,42.22%.250 μM吲哚美辛作用于小鼠小肠类器官24h、48 h、72 h后的存活率分别为80.56%,70.17%,59.30%.GO富集分析发现在细胞组分分类上,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微体与过氧化物酶体(P<0.01),在分子功能组上,氧化还原活性、谷胱甘肽转移酶、羧酸结合是显著富集的类型(P<0.01),有机酸代谢过程、含氧酸代谢过程与羧酸代谢过程是显著富集的GO生物过程(P<0.01).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化学致癌作用、异源物质细胞色素P450代谢、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PPAR信号通路(P<0.01).结论 吲哚美辛以时间与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小鼠小肠类器官的增殖.小肠类器官可能存在抗氧化应激作用抵御吲哚美辛引起的小肠损伤.逆转氧化应激有望成为非甾体抗炎药小肠损伤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美辛 小肠类器官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