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桥梁工程临时钢栈桥施工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蔡景波 《产业创新研究》 2024年第2期136-138,共3页
桥梁工程临时钢栈桥施工是指在桥梁建设或维修期间使用临时钢栈桥来进行施工工作。临时钢栈桥是指利用钢结构搭建而成的临时桥梁,用于在桥梁施工期间暂时代替原有桥梁,保证交通畅通。在进行桥梁工程临时钢栈桥施工时,需要充分考虑施工... 桥梁工程临时钢栈桥施工是指在桥梁建设或维修期间使用临时钢栈桥来进行施工工作。临时钢栈桥是指利用钢结构搭建而成的临时桥梁,用于在桥梁施工期间暂时代替原有桥梁,保证交通畅通。在进行桥梁工程临时钢栈桥施工时,需要充分考虑施工安全和质量,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交通安全和施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临时钢栈桥 施工技术
下载PDF
高蛋白配合饲料替代饲喂对拟穴青蟹肠道菌群的影响
2
作者 苏贵森 李敏 +4 位作者 陈然 胡高宇 肖国强 蔡景波 张翔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5-965,共11页
为探明蟹公寓养殖模式下,高蛋白配合饲料替代杂鱼饲喂对拟穴青蟹菌群的影响,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组拟穴青蟹的肠道菌群结构。结果显示,各饵料组中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梭杆菌门和拟杆菌... 为探明蟹公寓养殖模式下,高蛋白配合饲料替代杂鱼饲喂对拟穴青蟹菌群的影响,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组拟穴青蟹的肠道菌群结构。结果显示,各饵料组中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梭杆菌门和拟杆菌门,占操作分类单元总数85.84%以上。不同饵料组共有细菌操作分类单元(695个)占总数的18.92%,其序列数占总序列数的95.39%。主坐标分析显示不同饵料组肠道菌群的群落结构未产生显著分化。共现性网络分析显示,随养殖过程推进,微生物互作网络复杂度降低。功能预测分析显示,细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转运和分解代谢等功能主要在养殖前期出现显著性差异,而养殖后期饵料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蟹公寓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会对拟穴青蟹的肠道菌群造成影响。与杂鱼组相比,高蛋白配合饲料在维持肠道菌群多样性方面有一定优势,同时未显著影响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公寓 拟穴青蟹 饵料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水温和余氯对拟穴青蟹幼蟹的急性毒性研究
3
作者 陈琳 滕爽爽 +2 位作者 陆振 肖国强 蔡景波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0-838,共9页
为探明三门湾核电站温排水对海区甲壳类生物的急性致死效应,笔者通过室内模拟三门湾核电站温排水的余氯残留和温升效应,设计3×12的正交试验,研究温度和游离余氯耦合、温度和化合余氯耦合下对拟穴青蟹幼蟹死亡率的影响。试验水温为2... 为探明三门湾核电站温排水对海区甲壳类生物的急性致死效应,笔者通过室内模拟三门湾核电站温排水的余氯残留和温升效应,设计3×12的正交试验,研究温度和游离余氯耦合、温度和化合余氯耦合下对拟穴青蟹幼蟹死亡率的影响。试验水温为25、30、35℃,初始游离余氯质量浓度为5.0、6.0、7.0、8.0、9.0 mg/L,以砂滤海水为对照组;化合余氯质量浓度为30.0、36.0、42.0、48.0、54.0 mg/L,以1.575×10^(-3)mg/L NH_4OH为加氨对照组。试验结果显示,单一温度胁迫对拟穴青蟹幼蟹存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耦合下游离余氯和化合余氯对拟穴青蟹幼蟹的致死率进一步提高。游离余氯和化合余氯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随温度升高逐渐降低,且均在35℃时达到最低,35℃时其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455 mg/L和27.290 mg/L,每1℃温升和1 mg/L余氯增加导致死亡率分别提高了0.316%和0.027%。同时,确定了25-35℃游离余氯安全质量浓度为0.446~0.544 mg/L,化合余氯安全质量浓度为2.729^(3).294 mg/L。试验结果表明,化合余氯对拟穴青蟹幼蟹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约为游离余氯的6倍,游离余氯和温度耦合导致的拟穴青蟹幼蟹死亡率为化合余氯的11.7倍。本试验结果可为评估三门湾核电站海区中余氯排放对甲壳类生物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制订沿海电厂温排水排放标准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余氯 拟穴青蟹幼蟹 急性毒性 温排水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对海水贝塘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4
作者 魏军丞 张翔 +2 位作者 蔡逸龙 蔡景波 肖国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01-1312,共12页
为了揭示台风前后海水池塘贝类养殖过程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养殖水体环境基因组DNA中16S和18S rRNA基因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原核生物OTU数(28728)明显高于真核生物(8498),其中原核生物优势类群主要为... 为了揭示台风前后海水池塘贝类养殖过程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养殖水体环境基因组DNA中16S和18S rRNA基因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原核生物OTU数(28728)明显高于真核生物(8498),其中原核生物优势类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菌门(Chlorobi)等;真核生物优势类群为纤毛虫、鞭毛虫、原绵虫、杯鞭虫、隐藻、棕鞭藻和硅藻等,其中硅藻丰度占比在台风后显著性增加(P<0.05)。台风过后真核生物多样性均未发生显著改变,原核生物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OTU数和Chao I指数则未发生显著改变。PCoA分析显示,台风后原核和真核生物群落结构均产生时间异质性,但仅原核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差异。ANOSIM显示,真核和原核微生物群落在台风前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原核微生物每个时间点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真核微生物仅在10d后出现显著差异(P<0.05)。RDA分析显示,水温对原核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P<0.05),而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则对真核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在台风扰动后,海水池塘浮游生物群落在短期内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原核生物群落改变大于真核生物,细菌群落多样性水平在先显著降低,后恢复至台风前水平,表现出相较于真核微生物更强的敏感性,且两者均未能恢复至台风前群落组成。因此,在海水池塘贝类养殖中应对台风影响的重点措施应主要放在防止养殖生物对环境剧变产生应激,并适当补充用于环境调节的益生菌制剂,以弥补台风造成的菌相改变可能带来的生态功能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海水贝塘 高通量测序 16SrDNA 18SrDNA
下载PDF
环境因子及沉水植物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6
5
作者 蔡景波 丁学锋 +3 位作者 彭红云 常会庆 杨肖娥 濮培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4,共4页
通过环境因子(温度、pH、扰动、溶解氧等)及沉水植物对底泥磷释放影响的研究,分析了环境因子影响底泥磷释放的因素,及不同环境条件下沉水植物影响底泥磷释放的因素,得出了如下结论:溶解氧、pH、温度及扰动等对底泥磷向上覆水体释放都有... 通过环境因子(温度、pH、扰动、溶解氧等)及沉水植物对底泥磷释放影响的研究,分析了环境因子影响底泥磷释放的因素,及不同环境条件下沉水植物影响底泥磷释放的因素,得出了如下结论:溶解氧、pH、温度及扰动等对底泥磷向上覆水体释放都有一定影响,其中溶解氧和pH值影响较大;湖泊特别浅水型湖泊中,磷对水体富营养化起重要作用;沉水植物在控制湖泊底泥营养向水体扩散、风等外界因素扰动底泥起关键作用;浅水型湖泊中,湖泊底泥受扰动较大适合种植象狐尾藻类多分枝的沉水植物,这样有利于抑制底泥磷向水体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沉水植物 底泥 磷释放
下载PDF
水温和余氯耦合条件下泥蚶内脏团微生物群落组成动态
6
作者 陈琳 胡高宇 +3 位作者 蔡逸龙 肖国强 蔡景波 张翔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1323-1331,共9页
为研究核电站温排水污染对泥蚶内脏团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核电站温排水的余氯残留和温升效应进行了为期20 d的胁迫实验,比较分析了29℃下,游离和化合余氯胁迫组对泥蚶内脏团微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泥蚶内脏团中优势... 为研究核电站温排水污染对泥蚶内脏团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核电站温排水的余氯残留和温升效应进行了为期20 d的胁迫实验,比较分析了29℃下,游离和化合余氯胁迫组对泥蚶内脏团微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泥蚶内脏团中优势微生物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占运算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总数64.71%以上。相较于对照组,游离余氯组和化合余氯组中黄杆菌科替代弧菌科成为优势菌。化合余氯组的平均OTU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游离余氯组(P<0.05),而对照组与游离余氯组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化合余氯组特有OTU数量比对照组少43.3%。与对照组相比,化合余氯组的Ace和Chao指数分别显著降低了33.77%和29.67%,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结果显示,短期的温排水胁迫未显著改变泥蚶内脏团微生物群落结构,仅扩大了群落间遗传差异。共现性网络分析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游离余氯组关键种群增加了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和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而化合余氯组微生物互作网络被明显削弱。研究结果表明,游离余氯和化合余氯与温升耦合胁迫均会对泥蚶内脏团菌群造成不利影响,其中游离余氯改变了优势种群组成,降低了原有优势种群丰度,而化合余氯大幅降低了菌群特有种多样性,并削弱了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长期来看,化合余氯较游离余氯对泥蚶内脏团菌群影响更大。本研究可为核电站温排水所造成的余氯污染对海洋生物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提供参考,并且为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蚶 水温 余氯 内脏团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不同硝化细菌源对海水水族箱中氮转化的影响
7
作者 蔡景波 吴国豪 +1 位作者 马建忠 张颖茁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443-445,共3页
采用模拟海水水族箱,研究不同硝化细菌源(成熟滤料菌源、红树林区表层土壤、市售超级活性硝化细菌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对海水水族箱各形态氮的影响,通过定期测定水族箱中其含量变化来判定箱中硝化功能的成熟程度。结果表明,成熟... 采用模拟海水水族箱,研究不同硝化细菌源(成熟滤料菌源、红树林区表层土壤、市售超级活性硝化细菌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对海水水族箱各形态氮的影响,通过定期测定水族箱中其含量变化来判定箱中硝化功能的成熟程度。结果表明,成熟滤料菌源构建的水族箱建立硝化功能的速率最快,仅需20 d,接种红树林区表层土壤、市售硝化菌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建立硝化的时间分别需要22,26和3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功能 海水水族箱 氮转化 观赏鱼
下载PDF
生物滤料对海水水族箱快速建立硝化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蔡景波 章翼 +2 位作者 邵鑫斌 马建忠 张颖茁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12期2055-2057,共3页
研究考察不同生物滤料对海水水族箱硝化功能建立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的5种生物滤料都能加快海水水族箱建立硝化功能,其中以珊瑚砂为生物滤料的水族箱硝化功能建立时间最快,需要24 d,其次是陶瓷砂、白砂和石英砂,它们分别需要30,30... 研究考察不同生物滤料对海水水族箱硝化功能建立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的5种生物滤料都能加快海水水族箱建立硝化功能,其中以珊瑚砂为生物滤料的水族箱硝化功能建立时间最快,需要24 d,其次是陶瓷砂、白砂和石英砂,它们分别需要30,30和44 d。不同生物滤料构建的海水水族箱在亚硝化阶段差别较小,在硝化阶段差异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功能 海水水族箱 生物滤料 观赏鱼
下载PDF
基于无信息变量消除法和连续投影算法的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白虾种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49
9
作者 吴迪 吴洪喜 +2 位作者 蔡景波 黄振华 何勇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3-427,共5页
应用无信息变量消除法结合连续投影算法对可见-近红外光谱区进行有效波长的选择,选择后的波长作为输入变量建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白虾属中三种典型种,脊尾白虾、秀丽白虾和东方白虾进行鉴别分类.实验采用Kennard-Stone算法选取... 应用无信息变量消除法结合连续投影算法对可见-近红外光谱区进行有效波长的选择,选择后的波长作为输入变量建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白虾属中三种典型种,脊尾白虾、秀丽白虾和东方白虾进行鉴别分类.实验采用Kennard-Stone算法选取150个样本作为建模集,50个样本作为预测集,通过UVE-SPA优选了数值分别为392、431、517、551、595、627、676、734、760、861、943和1018 nm的12个波长为LS-SVM的输入变量,建立了白虾种分类模型.该模型对50个预测集样本检验的准确率达到了92.00%.结果表明,采用可见-近红外光谱对白虾种进行鉴别是可行的,UVE-SPA能够有效地进行波长选择,使LS-SVM模型获得最优的分类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谱 无信息变量消除 连续投影算法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海藻养殖及碳汇强度估算 被引量:44
10
作者 权伟 应苗苗 +5 位作者 康华靖 许曹鲁 周庆澔 梁文杰 林振士 蔡景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0-515,共6页
海藻养殖是渔业碳汇的重要形式,碳汇生态功能显著。本实验以1999—201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及浙江近海藻类养殖的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固碳强度进行了估算。中国近海海藻养殖以海带、裙带菜、紫菜、江... 海藻养殖是渔业碳汇的重要形式,碳汇生态功能显著。本实验以1999—201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及浙江近海藻类养殖的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固碳强度进行了估算。中国近海海藻养殖以海带、裙带菜、紫菜、江蓠等为主,期间年均总产量为141.87万t,各类海藻养殖产量所占比例分别为海带(60.29%)、裙带菜(7.92%)、紫菜(5.67%)、江蓠(5.39%)。浙江近海海藻养殖以紫菜、海带、羊栖菜、苔菜等为主,各类海藻养殖产量所占比例分别为紫菜(51.83%)、海带(27.73%)、羊栖菜(12.72%)、苔菜(1.27%)。浙江近海海藻养殖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份额不高(2.55%),但养殖结构独特,部分种类的海藻养殖产量在全国同种类海藻养殖量中占有较高份额,其中苔菜占83.00%,羊栖菜占68.29%,紫菜占23.53%。1999—2012年,全国海藻年均固碳量为41.85万t/a,固碳量在2012年最高达51.50万t,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海带年均固碳量在各类海藻中最高达26.45万t/a,其次是裙带菜3.23万t/a、紫菜2.24万t/a、江蓠2.01万t/a。浙江近海养殖海藻年均固碳量为1.03万t/a,约占全国年均固碳量的2.47%。为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建议加强近海自然碳汇及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大力发展以海水养殖为主体的碳汇渔业,开展碳汇渔业关键技术与产业示范工程研究及海洋生物碳汇功能与碳汇渔业潜力的基础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养殖 养殖产量 养殖结构 碳汇强度
下载PDF
EM菌与水生植物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联合作用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效应 被引量:21
11
作者 丁学锋 蔡景波 +2 位作者 杨肖娥 常会庆 濮培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24-1327,共4页
采用人工自然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EM菌与水生植物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联合作用对污水水质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对于污水中氨氮的去除率,固定EM和水... 采用人工自然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EM菌与水生植物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联合作用对污水水质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对于污水中氨氮的去除率,固定EM和水生植物结合非固定EM的处理都达到了92%左右,但单独EM菌处理对水体磷的去除效果较差,只有20%左右。黄花水龙与不固定EM菌的联合处理去除氮和磷的效果最好,在处理12 d期间内,对NH+4-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98.1%、53.6%和47.4%。有关植物与EM联合作用降低水体中氮和磷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菌 总氮 总磷 氨氮 水生植物黄花水龙 富营养化水
下载PDF
可口革囊星虫人工繁殖试验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洪喜 陈琛 +4 位作者 曾国权 周志明 蔡景波 彭欣 黄振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25,共5页
采用亲体培养、人工催产和幼虫培养等方法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的人工繁殖技术。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亲体可室内培养成熟;阴干和降温刺激亲体能达到较好的催产效果;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s)和亚心形扁藻... 采用亲体培养、人工催产和幼虫培养等方法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的人工繁殖技术。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亲体可室内培养成熟;阴干和降温刺激亲体能达到较好的催产效果;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s)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p.)可作为海球幼虫的主要饵料。海球幼虫体长生长速度较快,日增长高达46μm,孵化后一周内,幼虫体长达500μm,然后开始附着营埋栖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 亲体培养 人工催产 人工繁殖 海球幼虫
下载PDF
温岭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6
13
作者 江海华 彭欣 +4 位作者 肖国强 张永普 张炯明 方军 蔡景波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8-86,共9页
为了解浙江温岭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在沿海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群落结构变化,2011年10月和2012年4月对温岭8个海岛8条断面开展了春、秋季2个航次的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96种,包括软体动物40种,藻类29种,甲壳动... 为了解浙江温岭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在沿海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群落结构变化,2011年10月和2012年4月对温岭8个海岛8条断面开展了春、秋季2个航次的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96种,包括软体动物40种,藻类29种,甲壳动物15种,多毛类6种,棘皮动物6种;平均生物量为1 794.16±1 148.08g/m2,平均丰度为679±497ind/m2,生物量和丰度均为秋季高于春季。温岭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主要以藤壶-荔枝螺群落为主,主要优势种为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和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其生物量和丰度占80%以上,优势度非常明显。运用ABC曲线、等级聚类和nMDS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群落结构已受到中度干扰,稳定性差;与周边的洞头列岛、南麂列岛和嵊泗列岛相比,物种数仅为其一半左右。这种分布情况与其所处的生境有关,同时也表明受到人类活动(如污染和采捕等)的影响,群落结构次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温岭 海岛 潮间带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结构 干扰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洞头大型藻类碳汇强度预测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权伟 应苗苗 +5 位作者 康华靖 梁文杰 许曹鲁 林振士 周庆澔 蔡景波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8期63-67,共5页
为掌握洞头大型藻类多年来固碳量的变化规律,对其固碳量做出准确预测,以1991—2011年洞头主要大型藻类紫菜、羊栖菜的产量为基础,对其固碳量进行了核算,2004年固碳量最高达3650.08 t/a,1991年固碳量最低为278.08 t/a,平均固碳量为1875.3... 为掌握洞头大型藻类多年来固碳量的变化规律,对其固碳量做出准确预测,以1991—2011年洞头主要大型藻类紫菜、羊栖菜的产量为基础,对其固碳量进行了核算,2004年固碳量最高达3650.08 t/a,1991年固碳量最低为278.08 t/a,平均固碳量为1875.33 t/a。在核算的其固碳量的基础上建立了ARIMA(0,1,3)模型,并对固碳量进行了拟合及预测研究。结果显示:所建模型的残差序列为白噪声,用模型拟合1996—2011年洞头大藻固碳量,相对误差最大6.39%,最小0.75%,均在10%以内,拟合效果好,是一种短期预测精度较高的预测模型。经预测2012—2014年3个年度的洞头大藻固碳量为3697.21 t、3570.50 t、3773.32 t,表明未来3年洞头的大藻固碳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藻养殖的碳汇渔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构建政府激励措施及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创新渔业发展模式,促进大藻养殖碳汇渔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模型 洞头 大型藻类 碳汇 预测
下载PDF
台州大陈岛岩礁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 被引量:15
15
作者 彭欣 仇建标 +2 位作者 吴洪喜 蔡景波 陈清建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48-53,共6页
于2006年5月30~31日在大潮水期间对大陈岛马道头和猪腰屿两断面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采样,共鉴定出岩相潮间带动、植物39种,其中软体动物22种,甲壳类8种,大型藻类7种,腔肠动物2种。大陈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446.80... 于2006年5月30~31日在大潮水期间对大陈岛马道头和猪腰屿两断面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采样,共鉴定出岩相潮间带动、植物39种,其中软体动物22种,甲壳类8种,大型藻类7种,腔肠动物2种。大陈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446.80 g/m2,平均栖息密度达340.50 ind/m2;与1993年资料相比,生物量及栖息密度显著降低。马道头断面生物多样性指数(1.64)、种丰富度指数(2.55)和均匀度指数(0.68)均大于猪腰屿断面(分别为1.06、1.98、0.48),而辛普森优势度指数与前三者正好相反,猪腰屿断面(0.55)大于马道头断面(0.31)。本次调查的资料为潮间带贝类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陈岛 底栖生物 增殖放流
下载PDF
非活性原始铜藻对水中Cr(Ⅵ)的生物吸附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承虎 南春容 蔡景波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9-164,169,共7页
以非活性原始铜藻(Sargassum horneri)(以下简称铜藻)为生物吸附剂处理含Cr(Ⅵ)废水,考察了溶液pH、铜藻投加量、Cr(Ⅵ)初始浓度、反应时间及温度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在1~9时,pH越低时铜藻对Cr(Ⅵ)的吸附效果越好;降... 以非活性原始铜藻(Sargassum horneri)(以下简称铜藻)为生物吸附剂处理含Cr(Ⅵ)废水,考察了溶液pH、铜藻投加量、Cr(Ⅵ)初始浓度、反应时间及温度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在1~9时,pH越低时铜藻对Cr(Ⅵ)的吸附效果越好;降低铜藻投加量或增加Cr(Ⅵ)初始浓度均能提高铜藻对Cr(Ⅵ)的吸附容量,但会降低溶液中Cr(Ⅵ)的去除率。铜藻对Cr(Ⅵ)的吸附过程更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颗粒内扩散并不是该吸附过程的唯一速率控制步骤。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铜藻对Cr(Ⅵ)的吸附,20、30、40、50℃下铜藻对Cr(Ⅵ)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9.14、18.79、20.96、23.62mg/g。热力学分析显示,铜藻对Cr(Ⅵ)的吸附为吸热反应,可自发进行,升温可促进铜藻对Cr(Ⅵ)的吸附。此外,铜藻对Cr(Ⅵ)的吸附过程中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 生物吸附 CR(VI) 动力学分析 热力学分析
下载PDF
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对资源增殖保护区建立的生态响应——以台州大陈岛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彭欣 吴洪喜 +4 位作者 高鹏程 陈清建 仇建标 蔡景波 李磊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6,共8页
于2006、2007和2009年台州大陈岛猪腰屿资源增殖保护区建立前、后,对该保护区内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群落结构及增殖放流品种对保护区建立的生态响应。结果显示:保护区建立后,大型底... 于2006、2007和2009年台州大陈岛猪腰屿资源增殖保护区建立前、后,对该保护区内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群落结构及增殖放流品种对保护区建立的生态响应。结果显示:保护区建立后,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数、生物量和丰度均比建区前有明显提高;增殖放流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 Holten和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Gould后,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已呈衰退趋势的黄口荔枝螺和厚壳贻贝在经过增殖放流后成为该区的主要优势种;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较建区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群落结构更趋稳定。其主要原因是资源增殖保护区建立后,人为扰动大大减少,由于加强了日常养护管理,从而为大型底栖生物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栖息和生长环境,而通过增殖放流衰退品种,使得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资源量得以大大提高,生态系统得到改善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生物 资源增殖保护区 优势度 群落结构 大陈岛
下载PDF
水生植物分泌物对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常会庆 丁学峰 蔡景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4期57-60,共4页
植物分泌物和功能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植物-微生物系统净化水质效果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加入3种植物(黄花水龙、凤眼莲、伊乐藻)的分泌物对接种的氮循环微生物和光合细菌进行培养,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粗分泌物对光合细菌都起到了促进... 植物分泌物和功能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植物-微生物系统净化水质效果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加入3种植物(黄花水龙、凤眼莲、伊乐藻)的分泌物对接种的氮循环微生物和光合细菌进行培养,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粗分泌物对光合细菌都起到了促进生长的作用,但是对于氮循环微生物却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分泌物对氨化菌和反硝化菌生长有促进作用,但是对于亚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表现出抑制的作用,而且不同水生植物的分泌物对微生物作用大小也有所差异。这些结果能为今后进行植物-微生物修复体系中选择何种水生植物和接种微生物才能起到最佳的修复效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分泌物 微生物
下载PDF
伊乐藻和固定化细菌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循环菌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常会庆 丁学峰 蔡景波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2-56,共5页
本试验研究了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和固定化微生物两者相结合对富营养化水体和底泥中4种菌群的氮循环微生物(氯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沉水植物和接种固定化微生物... 本试验研究了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和固定化微生物两者相结合对富营养化水体和底泥中4种菌群的氮循环微生物(氯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沉水植物和接种固定化微生物无论对水体还是底泥都有利于4种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而且两者相结合的处理效果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除氨化细菌外,其余菌群都有10~100倍的增长。虽然不同时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各种群微生物变化并不一致,但总体上底泥中氮循环微生物的分布多于水体。研究结果显示:优化种植水生植物和固定化微生物的镶嵌技术或许是促进氮循环微生物增长,加速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素转化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伊乐藻 固定化微生物 微生物分布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南移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利华 周朝生 +5 位作者 吴洪喜 陆荣茂 黄振华 蔡景波 胡园 郑忠明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5年第1期8-14,共7页
采用浙江省苍南县养殖海区人工越冬养殖、性腺成熟的刺参为材料,观察并描述了精卵排放至稚参的整个胚胎发育和幼体变态过程,温度和盐度对其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1℃,盐度28.6‰,pH 8.0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要3... 采用浙江省苍南县养殖海区人工越冬养殖、性腺成熟的刺参为材料,观察并描述了精卵排放至稚参的整个胚胎发育和幼体变态过程,温度和盐度对其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1℃,盐度28.6‰,pH 8.0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要31 h左右,变态发育至稚参需13~15 d.不同水温和盐度对受精卵的孵化率、胚胎发育和幼体的变态时间有显著影响.南移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适宜的水温范围为18~21℃,水温下降至15℃不能受精,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8.6‰~32.4‰,盐度降低至20.5‰或升高至39.1‰,受精卵均不能正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受精 胚胎发育 幼体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