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1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回顾:兼谈地理学可能的贡献 被引量:11
1
作者 陶伟 蔡浩辉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8,共13页
“遗产时代”已经开启,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探索,学界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然而,富有综合性和批判性的地理学对该话题的关注和贡献仍有待提高,文章希望从实践回顾、话题梳理、国家战略推进等3个方面促进地理学者为建构非... “遗产时代”已经开启,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探索,学界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然而,富有综合性和批判性的地理学对该话题的关注和贡献仍有待提高,文章希望从实践回顾、话题梳理、国家战略推进等3个方面促进地理学者为建构非遗跨学科研究体系贡献力量。首先,从“非遗”概念的诞生以及民间文化的复苏入手,回顾了中国历年有关非遗的保护实践,总结出非遗研究的“特性与意义的构建”“传承与制度的反思”和“开发与社区能动性”3个重点议题,论述了中国学者在积极借鉴西方批判性遗产研究学术成果上所着力构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非遗研究体系。其后,将非遗放置在乡村振兴、城市发展和文化强国3个国家战略中给予考量,指出非遗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已被纳入到国家政治和社会体系之中,成为助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最后,在总结归纳非遗研究话题与进展的基础上,对地理学在非遗领域可以开展的工作进行讨论,以期启发和深化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中国经验 国家战略 地理学展望
下载PDF
粮食地理学视角下乡村本土农业的社会建构--元阳哈尼梯田稻作系统案例 被引量:5
2
作者 陶伟 蔡浩辉 廖健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7-645,共9页
选取元阳哈尼梯田稻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粮食地理学的农产品生产-消费网络理论,通过深度访谈等方法分析多元主体在本土农业生产消费领域中的策略及行为,解读其中的社会建构现象。研究发现:农业生产领域中多元参与特征显著,优质稻种的... 选取元阳哈尼梯田稻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粮食地理学的农产品生产-消费网络理论,通过深度访谈等方法分析多元主体在本土农业生产消费领域中的策略及行为,解读其中的社会建构现象。研究发现:农业生产领域中多元参与特征显著,优质稻种的人为筛选、种养品种的多样化以及土地流转的推广均为政府、村民和外来企业为实现各自利益而共同协商达成的策略,不同行动者共同利用与改造着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农产品消费领域中,政府和企业逐步承担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后续工序,国有资本完成农产品的收购、加工与包装,外来商业资本负责建构商品品牌,满足目标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是他们的共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地理学 哈尼梯田稻作系统 社会建构 粮食生产与消费
下载PDF
自然商品化中的物质实践和话语建构——以困鹿山普洱茶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陶伟 李晓璇 蔡浩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50-2159,共10页
以云南省宁洱县困鹿山村为案例地,基于“自然的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从当地普洱茶的商品化行动者网络中审视人类与非人类、社会与自然的互动过程和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在普洱茶商品化的时空过程中,不同的人类主体围绕普洱茶展开了一系列... 以云南省宁洱县困鹿山村为案例地,基于“自然的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从当地普洱茶的商品化行动者网络中审视人类与非人类、社会与自然的互动过程和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在普洱茶商品化的时空过程中,不同的人类主体围绕普洱茶展开了一系列社会实践,赋予了其丰富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与此同时,普洱茶见证了困鹿山村的乡村重构,村落的物质形态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普洱茶发生了重大转变,其商品化进程已经深深嵌入到地方的发展中。通过剖析普洱茶在困鹿山村重构的核心作用,自然要素的能动性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与过程,进而呼吁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视角重新理解中国新时期乡村发展的进程和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的社会建构 行动者网络 普洱茶 自然的商品化 困鹿山村
下载PDF
重新认识人类与动物:西方新动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廖健豪 蔡浩辉 陶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80-1991,共12页
选取并分析585篇与新动物地理学相关的西方文献,进一步梳理了理论起源及研究议题,发现:(1) 1995—2005年是新动物地理学的探索起步阶段,2005年至今则是蓬勃发展阶段;(2)英国是该研究领域的中心地区;(3)当前新动物地理学研究主要通过&qu... 选取并分析585篇与新动物地理学相关的西方文献,进一步梳理了理论起源及研究议题,发现:(1) 1995—2005年是新动物地理学的探索起步阶段,2005年至今则是蓬勃发展阶段;(2)英国是该研究领域的中心地区;(3)当前新动物地理学研究主要通过"以人类为中心"(动物空间)和"以动物为中心"(兽性地方)两大线索展开,前者重点关注于人类世界,研究话题涉及人类社会不平等、作为人类社会生产要素的动物和人类对动物的生命管治,后者则在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其主要议题,包括动物主体性和能动性、动物伦理再思考以及人类动物和谐共存的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动物地理学 人类与动物关系 动物主体性 超越人类地理学
下载PDF
旅游空间中的动物情感劳动与动物伦理困境 被引量:4
5
作者 温士贤 廖健豪 +1 位作者 蔡浩辉 尹铎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7,共17页
动物旅游是城市重要的旅游业态,其中存在的动物伦理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文章以新动物地理学中的动物情感劳动理论和动物伦理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广州正佳极地海洋世界中游客与动物的互动实践及其动物伦理问题。研究发现:... 动物旅游是城市重要的旅游业态,其中存在的动物伦理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文章以新动物地理学中的动物情感劳动理论和动物伦理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广州正佳极地海洋世界中游客与动物的互动实践及其动物伦理问题。研究发现:旅游空间中的动物通过被观赏凝视、投食抚触和训练表演等方式展开情感劳动。商场动物园管理方主导着动物情感劳动,通过制造游客与动物的邂逅价值来实现自身的商业目的。而在不同的情感劳动情境之下,游客所操持的动物伦理观亦有所不同。文章剖析动物情感劳动的形式及商场动物园价值的生成逻辑,进一步思考人类世背景下人与动物的关系,并以此呼吁对高度商业化情境下的动物福利和动物伦理问题给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空间 动物情感劳动 动物伦理 邂逅价值
下载PDF
家—城市地理学视角下生活方式移民“家”的营造与协商 被引量:3
6
作者 卢俊 蔡浩辉 陶伟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8-530,共13页
在中国流动性、现代性和城镇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地方与空间的意义和体验在移民的日常生活中被持续地建构与重构,“家”成为洞察移民和地方互动形成的复杂社会空间现象的重要棱镜。论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束河古镇为案例,援引家—城... 在中国流动性、现代性和城镇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地方与空间的意义和体验在移民的日常生活中被持续地建构与重构,“家”成为洞察移民和地方互动形成的复杂社会空间现象的重要棱镜。论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束河古镇为案例,援引家—城市地理学的理论视角,探究生活方式移民“家”的营造与协商的实践过程及其形成的动态人地关系,研究发现:(1)生活方式移民通过“家”的物质性与想象性串联多地方的情感和记忆,利用物质文化、空间形式和身体体验的相互作用建构“家”的熟悉感,进而将其内化为身份认同。地方意义与个人表达的互动是家庭物质实践的内在动力。(2)生活方式移民以城市为“家”的实践使“家”与地方的体验互构,基于亲缘、地缘和趣缘的社会互动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家庭化”,形塑了移民从内部到外部的地方认同。(3)同时,“家”与城市的领域重叠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张力,多元行动者围绕“家”的经济利益、物质空间和象征边界的管制与抵抗,展演了生活方式移民与地方协商过程中的复杂权力关系。论文刻画了生活方式移民的家庭与城市生活体验多尺度相交的日常图景,从微观角度为“移民—地方”的互动机制以及移民对地方社会空间的影响提供了深入理解,能够为中国城乡社会空间的流动性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城市地理学 地方 生活方式移民 地方协商
原文传递
身体地理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实践 被引量:36
7
作者 陶伟 蔡浩辉 +2 位作者 高雨欣 张楚婧 江映珍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56-2268,共13页
以人为本体、主体、载体、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一种"身体遗产",身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塑中发挥着根基性作用。本文选取展演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沙涌村鳌鱼舞及其传承人为研究对象,引入身体地理学的理论分... 以人为本体、主体、载体、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一种"身体遗产",身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塑中发挥着根基性作用。本文选取展演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沙涌村鳌鱼舞及其传承人为研究对象,引入身体地理学的理论分析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训练与展演的时空过程进行历时性考察,剖析传承人身体技术的形成过程和展演时空中的具身体验,探讨传承人在此过程中身体与感情相互影响的机制。研究发现:①在训练时空中,传承人利用身体知识衍生出的权力关系主导了特定空间中的规训关系,不同级别的传承人具有不同的知识权力,一定的规训关系由此形成。青少年传承人与成年传承人间的情绪体验均受到规训关系和自身生物特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地方特定的社会文化是规训关系顺利运作的主要原因。②在展演时空中,身体是传承人多感官体验的核心。传承人通过身体感知特定的展演环境,基于"凝视"与"被凝视"的视觉关系,辅以声音的节奏韵律,与观众建立起了有效的感情交流途径,从而达到主体和客体间的有效互动。传承人的身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成功传承和顺利展演的前提与保证,承载了丰厚的地方历史文化,在多主体和多层次的复杂时空网络中占据着中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具身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鳌鱼舞
原文传递
制造地理视角下乡村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实践 被引量:8
8
作者 黄素云 陶伟 蔡浩辉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08-2122,共15页
随着西方第三次工艺复兴浪潮的兴起,“制造文化”成为西方地理学者关注的新兴话题,而传统工艺制造的具身和物质层面的生产形式也得到关注。论文以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安顺石头寨布依族蜡染技艺为例,基于制造地理的理论视... 随着西方第三次工艺复兴浪潮的兴起,“制造文化”成为西方地理学者关注的新兴话题,而传统工艺制造的具身和物质层面的生产形式也得到关注。论文以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安顺石头寨布依族蜡染技艺为例,基于制造地理的理论视角剖析了布依族蜡染的生产实践。研究发现:蜡染生产是一种具身性、物质性、地方性和关系性的实践。在身体、家庭、工坊、社区和线上等不同空间,手工艺人的身体是蜡染生产实践的主体,通过具身练习提升蜡染技能,并充分发挥能动性对产品进行创新,同时制造实践也引发了手工艺人正面或负面的身体体验;蜡染生产流程具有鲜明的物质性特征,物质的活力和能动性引导着手工艺人进行“人与物质”的合作生产;地方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等地方要素是蜡染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同时蜡染的生产实践又塑造地方的身份和特性;蜡染生产不仅是手工艺人表达自我的创造性实践,同时建构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关系。研究有助于加强对经济生产实践中的文化维度的关注,为文化经济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同时通过对手工艺人的身体技能、具身体验等方面的关注,也有助于在非遗保护实践中提供更具关怀性的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地理 身体 物质 传统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 乡村
原文传递
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广州永庆坊案例 被引量:38
9
作者 温士贤 廖健豪 +1 位作者 蔡浩辉 陈晓亮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1-170,共10页
在新时代的城镇建设中,中国倡导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的新型城镇。历史街区是地方历史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其更新改造是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论文以空间生产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对广州永庆坊空间重构过程和主体文化实践... 在新时代的城镇建设中,中国倡导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的新型城镇。历史街区是地方历史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其更新改造是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论文以空间生产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对广州永庆坊空间重构过程和主体文化实践进行剖析。研究发现:文化是永庆坊改造得以推进的关键因素,其文化价值得到官方认可后,开始在文化保护的框架下开展了更新改造工作。更新改造后的永庆坊由原来的居住空间转变为文化消费空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杂糅对外来游客文化体验满意度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在永庆坊的更新改造案例中,文化作为重要能动力量参与历史街区多主体的空间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空间生产的文化维度。从实践层面上看,这一案例对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参考意义,在城镇化建设中应构建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 城市更新 空间生产 文化实践 永庆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