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中豆8号的选育 被引量:5
1
作者 蔡淑平 王国勋 +2 位作者 周新安 朱健超 吴学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9,13,共3页
选用多个优良亲本经复合杂交育成的中豆 8号产量高 ,在南方夏大豆区试中居第一位。蛋白质及蛋白质与脂肪总量分别高达 4 9.61 %和 66.72 %,百粒重 1 8g,粒近圆形 ,外观品质优商品性好 ,是一个集高产、优质、多抗、综合性状优于一体的夏... 选用多个优良亲本经复合杂交育成的中豆 8号产量高 ,在南方夏大豆区试中居第一位。蛋白质及蛋白质与脂肪总量分别高达 4 9.61 %和 66.72 %,百粒重 1 8g,粒近圆形 ,外观品质优商品性好 ,是一个集高产、优质、多抗、综合性状优于一体的夏大豆新品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中豆8号 选育 特征 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亚蔬中心大豆品种特征及适应性分析
2
作者 蔡淑平 《中国油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76-78,共3页
15份亚蔬大豆品种观察鉴定结果表明,在武汉地区可分为夏大豆早、中、晚熟型及夏秋中间型4种类型。早熟类型AGs324、中熟类型AGs19、AGs129、晚熟类型ACs160、AGs162、AGs167均具有各自的优异性状,可作为优良基因源加以利用。
关键词 亚蔬中心 大豆 品种 特征 适应性
下载PDF
大豆倒伏性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54
3
作者 周蓉 王贤智 +7 位作者 陈海峰 张晓娟 单志慧 吴学军 蔡淑平 邱德珍 周新安 吴江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5,共9页
利用来自中豆29x中豆32的165个重组自交系F10进行2年田间试验,以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与大豆倒伏及形态性状有关的QTL。结果表明,2年分别检测到25个和19个与大豆倒伏及茎杆性状和根系性状有关的QTL,分布于A2、C1、C2、D1a、F、G、I和L... 利用来自中豆29x中豆32的165个重组自交系F10进行2年田间试验,以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与大豆倒伏及形态性状有关的QTL。结果表明,2年分别检测到25个和19个与大豆倒伏及茎杆性状和根系性状有关的QTL,分布于A2、C1、C2、D1a、F、G、I和L连锁群,可解释4.4%~50.1%的表型变异。在F连锁群上,2年均检测到倒伏主效QTL(qLD-15-J)和株高主效QTL(qPH-15—2);G连锁群有1个主茎节数QTL、A2和L连锁群上分别有1个根重QTL在2个年度重复出现。在倒伏QTL的附近检测出株高、根重、茎叶重、茎粗、主茎节数和分枝数QTL,表明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性状与抗倒性普遍关联;QTL定位结果与表型相关分析一致,反映了这些形态性状表型相关的遗传特性。部分性状QTL存在共位性,但是未在2个年度稳定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倒伏 茎杆性状 根系性状 QTL
下载PDF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荚粒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31
4
作者 王贤智 张晓娟 +5 位作者 周蓉 沙爱华 吴学军 蔡淑平 邱德珍 周新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1-448,共8页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进行2年田间试验,采用两种作图方法,寻找一粒荚、四粒荚、每荚粒数等5个荚粒性状稳定的QTL。结果表明,利用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4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5%-80%;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进行2年田间试验,采用两种作图方法,寻找一粒荚、四粒荚、每荚粒数等5个荚粒性状稳定的QTL。结果表明,利用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4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5%-80%;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7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4%-73%。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找到2个重复出现、稳定的四粒荚QTL和2个每荚粒数QTL,为大豆荚粒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荚粒性状 四粒荚 每荚粒数 QTL定位
下载PDF
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QTL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周蓉 陈海峰 +7 位作者 王贤智 张晓娟 单志慧 吴学军 蔡淑平 邱德珍 周新安 吴江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1-830,共10页
随机选取中豆29×中豆32重组自交系群体中165个家系作为2年田间试验材料,分析大豆单株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相关性和遗传效应,并检测各性状QTL。结果表明,38个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状等有关的QTL主要集中在C2、F和... 随机选取中豆29×中豆32重组自交系群体中165个家系作为2年田间试验材料,分析大豆单株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相关性和遗传效应,并检测各性状QTL。结果表明,38个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状等有关的QTL主要集中在C2、F和I连锁群。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与QTL定位结果一致。在F连锁群上,2年均检测到倒伏QTLqLD-15-1,解释的表型变异超过20%,与百粒重和分枝荚数QTL分别位于相同和相邻标记区间,表明产量相关性状与倒伏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在I连锁群上,每荚粒数QTL和二、三、四粒荚数QTL不仅于同一位置,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2%-65%,并且2个年份均重复出现,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QTL与二、三粒荚数QTL的增效基因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这4个粒荚性状QTL的共位性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证实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与二、三粒荚数分别由不同的机制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粒荚性状 倒伏 QTL定位
下载PDF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三、四粒荚变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5
6
作者 周新安 王贤智 +4 位作者 蔡淑平 吴学军 沙爱华 邱德珍 张晓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25,共4页
利用中豆29与中豆32杂交衍生出的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406个家系,在两种种植密度下分析三、四粒荚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四粒荚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异,有部分家系几乎没有四粒荚出现,而另一部分家系四粒荚几乎占四分... 利用中豆29与中豆32杂交衍生出的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406个家系,在两种种植密度下分析三、四粒荚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四粒荚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异,有部分家系几乎没有四粒荚出现,而另一部分家系四粒荚几乎占四分之三,群体中出现了三、四粒荚数是一、二粒荚数47倍的家系。50%以上的家系四粒荚数和三粒荚比率超过高亲值,而有70.69%的家系一粒荚比率低于低亲值。三粒荚数与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四粒荚数与单株产量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主要原因是四粒荚数与百粒重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但高产家系每荚粒数仍高于每荚粒数低的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重组自交系群体 三粒荚 四粒荚 产量
下载PDF
大豆开花基因GmCO和GmFT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8
7
作者 沙爱华 蔡淑平 +3 位作者 张晓娟 吴学军 邱德珍 周新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96-2000,共5页
为了研究大豆光周期反应是否受开花基因CO(CONSTANS)和FT(FLOWERING LOCUS T)调控,采用同源序列法从大豆中分离了CO和FT的同源物GmCO和GmFT.GmCO和GmFT分别编码151和109个氨基酸,与水稻和拟南芥中相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70%以上... 为了研究大豆光周期反应是否受开花基因CO(CONSTANS)和FT(FLOWERING LOCUS T)调控,采用同源序列法从大豆中分离了CO和FT的同源物GmCO和GmFT.GmCO和GmFT分别编码151和109个氨基酸,与水稻和拟南芥中相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70%以上.通过RT-PCR分析GmCO和GmFT在短日照(short daylength,SD)、自然光照(natural light,NL)和长日照(long daylength,LD)处理大豆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的表达发现,GmCO在LD处理大豆早期发育的叶片中高丰度表达,GmFT在SD和NL处理大豆开花时期的叶片中高丰度表达.上述结果表明,GmCO和GmFT的表达与大豆开花时间及光照长度密切相关,且GmCO抑制GmFT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光周期反应 CO(CONSTANS) FT(FLOWERING LOCUS T)
下载PDF
大豆“短青春期”品种的光(温)反应研究 Ⅲ.对长日照的反应 被引量:9
8
作者 杨志攀 张晓娟 +3 位作者 蔡淑平 邱德珍 王国勋 周新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1-196,共6页
在分析“短青春期”品种对播季和短日照反应的基础上 ,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品种出苗至开花天数与开花至成熟天数对长日处理的反应 ,以进一步明确夏大豆型“短青春期”品种的光 (温 )敏感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春播条件下 ,开花前 16小... 在分析“短青春期”品种对播季和短日照反应的基础上 ,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品种出苗至开花天数与开花至成熟天数对长日处理的反应 ,以进一步明确夏大豆型“短青春期”品种的光 (温 )敏感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春播条件下 ,开花前 16小时长光照使“短青春期”品种中豆 2 4和巨丰的出苗至开花天数分别延长 19天和 30天 ,是供试品种类型中对长日照最敏感的类型 ;开花前长日照处理 ,开花至成熟天数两个“短青春期”品种间表现差异较大 ,中豆 2 4有所延长 ,而巨丰则有所缩短。开花前短日 +开花后长日处理 ,中豆 2 4和巨丰的开花至成熟天数均较春大豆明显延长 ,但小于秋大豆。通过 30天和 60天的长日照处理可以发现 ,长日处理结束后 ,中豆 2 4和巨丰植株需分别接受 7- 9天和 15 - 18天的短光照 ,才能开花和进入结实期。中豆 2 4出苗至开花天数在长日下的温度敏感度高于春大豆品种 ,而巨丰出苗至开花天数的温度敏感度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光(温)敏感性 短青春期 品种 光反应 温反应
下载PDF
大豆“短青春期”品种的光(温)反应研究Ⅱ.对短日照的反应 被引量:9
9
作者 杨志攀 张晓娟 +3 位作者 蔡淑平 邱德珍 王国勋 周新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5-39,共5页
在分析“短青春期”品种对播季反应的基础上 ,通过比较不同品种出苗至开花天数与开花至成熟天数对短日处理的反应 ,以进一步明确夏大豆型“短青春期”品种的光 (温 )敏感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春播条件下 ,开花前短光照处理 ,“短青春... 在分析“短青春期”品种对播季反应的基础上 ,通过比较不同品种出苗至开花天数与开花至成熟天数对短日处理的反应 ,以进一步明确夏大豆型“短青春期”品种的光 (温 )敏感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春播条件下 ,开花前短光照处理 ,“短青春期”品种中豆 2 4和巨丰出苗至开花天数仅缩短 2 4d ,敏感度较小 ,与春大豆型品种相似 ,而与典型夏大豆品种、秋大豆品种和“长青春期”品种明显不同 ,中豆 2 4和巨丰的出苗至开花天数对短光照不敏感。同为“短青春期”品种的中豆 2 4和巨丰 ,其开花至成熟天数对短日处理的反应有明显差异 ,前者与春大豆相似 ,而后者的开花至成熟天数的短日照敏感度不仅大于夏大豆 ,而且也大于秋大豆。生育前期对短日照不敏感的品种 ,其短日处理效应在生育后期表现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光(温)敏感性 短青春期 品种 短日照
下载PDF
梨状窝癌局部扩展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房居高 魏秀春 +7 位作者 蔡淑平 孙兰萍 李思忠 王超 陶阳 周正波 梁恩虎 栾信庸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5期387-390,共4页
目的 探讨梨状窝癌局部扩展的规律 ,为梨状窝癌的手术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 应用石蜡包埋大体标本连续切片的方法 ,对 2 6例梨状窝癌全喉及次全喉切除的标本进行了观察。结果 位于梨状窝外侧壁的肿瘤 ( 4例 )主要向外侧咽侧壁扩... 目的 探讨梨状窝癌局部扩展的规律 ,为梨状窝癌的手术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 应用石蜡包埋大体标本连续切片的方法 ,对 2 6例梨状窝癌全喉及次全喉切除的标本进行了观察。结果 位于梨状窝外侧壁的肿瘤 ( 4例 )主要向外侧咽侧壁扩展 ,位于梨状窝内侧壁的肿瘤 ( 5例 )容易向喉腔及对侧梨状窝扩展。累及整个梨状窝 17例。声门旁间隙及甲状软骨是最易受侵犯的喉结构 ,环状软骨受侵较少 ;会厌及会厌前间隙的侵犯未见超过中线 ,声门旁间隙及会厌前间隙的侵犯途径有2个 ,肿瘤沿杓会厌襞向前及在甲状软骨板内侧直接向前侵犯声门旁间隙 ;肿瘤沿杓会厌襞向内上方及在甲状软骨板内侧上部侵入会厌前间隙。结论 会厌前间隙的受侵并不是喉部分切除的禁忌证 ,大部分位于梨状窝外侧壁的肿瘤及部分梨状窝内侧壁的肿瘤保留喉功能是可行的 ;位于梨状窝内侧壁及环后区的肿瘤易在环后区向对侧侵犯 ,对累及环后区的梨状窝癌 (Ⅰ ,Ⅲ型 ) ,应注意肿瘤在环后区粘膜下向对侧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咽肿瘤 显微切片 喉切除 肿瘤浸润 梨状窝
下载PDF
大豆“短青春期”品种的光(温)反应研究Ⅰ.播季反应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志攀 张晓娟 +3 位作者 蔡淑平 邱德珍 王国勋 周新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5-38,共4页
利用包括“短青春期”在内的 8个大豆品种类型 ,通过分期播种观察大豆出苗至开花天数与开花至成熟天数对不同光 (温 )条件的反应 ,以进一步明确大豆“短青春期”品种生育期性状的光 (温 )敏感性特征。结果表明 :“短青春期”品种中豆 2 ... 利用包括“短青春期”在内的 8个大豆品种类型 ,通过分期播种观察大豆出苗至开花天数与开花至成熟天数对不同光 (温 )条件的反应 ,以进一步明确大豆“短青春期”品种生育期性状的光 (温 )敏感性特征。结果表明 :“短青春期”品种中豆 2 4和巨丰出苗至开花天数播季敏感性与春大豆泰兴黑豆和矮脚早相似 ,出苗至开花天数短 ,对播季不敏感 ;但开花至成熟天数长 ,对播季敏感 ,与春大豆品种明显不同。秋大豆丽秋 2号出苗至开花天数很长 ,对播季非常敏感 ,开花至成熟天数较短 ,播季敏感性仅较春大豆泰兴黑豆和矮脚早略高。“长青春期”类型 F90 -7354出苗至开花天数和开花至成熟天数比夏大豆晚熟类型略短 ,敏感性略弱。中豆 2 4和巨丰生殖生长期播期敏感性明显大于营养生长期播期敏感性 ,其比值分别为 5.79和 5.1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短青春期品种 光敏感性 播期
下载PDF
不同浓度锈菌对大豆叶片的致病反应 被引量:4
12
作者 单连民 单志慧 +6 位作者 周新安 沙爱华 刘志文 蔡淑平 吴学军 张晓娟 邱德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7-341,共5页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观察不同浓度夏孢子悬浮液对大豆叶片的致病反应。结果表明:各个接种浓度均可引起叶片发病,发病率随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夏孢子堆密度随接种浓度升高而增加,夏孢子堆破裂时间随接种浓度的增加而缩短,不同品种的致...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观察不同浓度夏孢子悬浮液对大豆叶片的致病反应。结果表明:各个接种浓度均可引起叶片发病,发病率随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夏孢子堆密度随接种浓度升高而增加,夏孢子堆破裂时间随接种浓度的增加而缩短,不同品种的致病反应差异主要表现在病斑出现时间、夏孢子堆密度、夏孢子堆破裂时间和发病率等方面。锈菌浓度对孢子堆大小没有显著影响,采用105个夏孢子/mL的接种浓度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品种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锈菌 离体接种 致病反应
下载PDF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抗锈鉴定 被引量:3
13
作者 单志慧 单连民 +5 位作者 王贤智 邱德珍 张晓娟 蔡淑平 吴学军 周新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88-890,共3页
大豆锈病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筛选抗锈资源是开展抗病育种的基础,从野生大豆中发掘抗锈资源有利于拓宽抗锈育种的遗传基础。采用离体叶片定量接种方法对513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进行抗锈鉴定,得到抗病资源1... 大豆锈病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筛选抗锈资源是开展抗病育种的基础,从野生大豆中发掘抗锈资源有利于拓宽抗锈育种的遗传基础。采用离体叶片定量接种方法对513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进行抗锈鉴定,得到抗病资源1份,其余均为感病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大豆锈病 抗性鉴定
下载PDF
大豆锈菌在不同豆科寄主上的致病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单志慧 单连民 +5 位作者 沙爱华 蔡淑平 吴学军 张晓娟 邱德珍 周新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7-500,共4页
研究了大豆锈菌在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菜豆和豇豆叶片上的致病反应。接种后锈菌均能在上述植物的叶片上形成侵染病斑,病斑形成时间和形态因物种而异;锈菌在大豆和豌豆叶片上可形成孢子堆,豌豆叶片上的孢子堆能释放出具有交叉侵染... 研究了大豆锈菌在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菜豆和豇豆叶片上的致病反应。接种后锈菌均能在上述植物的叶片上形成侵染病斑,病斑形成时间和形态因物种而异;锈菌在大豆和豌豆叶片上可形成孢子堆,豌豆叶片上的孢子堆能释放出具有交叉侵染能力的夏孢子;锈菌在绿豆上可形成具有突起的病斑,在其它豆科叶片上仅形成过敏型枯死病斑,不形成孢子堆。组织学观察表明:大豆和豌豆叶片上孢子堆周围组织布满菌丝,孢子堆中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夏孢子;其他豆科植物叶片上的病斑中仅含有一些细胞碎片,未见孢子堆和夏孢子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锈菌 致病反应 豆科寄主
下载PDF
2008年辽宁省国家菜用(鲜食)春播大豆区域试验评价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艳秋 陈应志 蔡淑平 《大豆科技》 2009年第5期24-26,共3页
以2008年国家菜用(鲜食)春播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为材料,试验分析了在辽宁种植的参试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鲜荚性状、鲜荚产量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11个品种(系)从播种到鲜荚采摘生育日数为104~149 d,株高为41.3~141.9 cm,主茎... 以2008年国家菜用(鲜食)春播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为材料,试验分析了在辽宁种植的参试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鲜荚性状、鲜荚产量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11个品种(系)从播种到鲜荚采摘生育日数为104~149 d,株高为41.3~141.9 cm,主茎节数为10.3~20.8个,单株荚重32.4~55.5 g,标准荚数(两粒荚)178~247个/kg,标准荚长4.3~5.7 cm,荚宽1.2~1.4 cm,百粒鲜重49.4~72.5 g,鲜荚产量10 035~14 769 kg/hm2,百粒干重21.9~34.5 g,籽粒产量2 386~3 333 kg/hm2,有6个品种(系)为菜用大豆类型,适合在沈阳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农艺性状 鲜荚性状 鲜荚产量
下载PDF
梨状窝癌侵犯喉结构的病理研究
16
作者 房居高 魏秀春 +7 位作者 蔡淑平 孙兰萍 李思忠 王超 陈增谦 田爱娟 李敏 栾信庸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梨状窝癌侵犯喉结构的规律,为保留喉功能的梨状窝癌的手术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应用石蜡包埋大体标本连续切片的方法,对26例梨状窝癌全喉及次全喉切除的标本进行了研究。结果:位于梨状窝内侧壁的肿瘤容易向喉腔扩展,声门... 目的:探讨梨状窝癌侵犯喉结构的规律,为保留喉功能的梨状窝癌的手术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应用石蜡包埋大体标本连续切片的方法,对26例梨状窝癌全喉及次全喉切除的标本进行了研究。结果:位于梨状窝内侧壁的肿瘤容易向喉腔扩展,声门旁间隙及甲状软骨是最易受侵犯的喉结构,环状软骨受侵较少;会厌及会厌前间隙的侵犯未见超过中线,声门旁间隙及会厌前间隙的侵犯途径有两个,肿瘤沿杓会厌襞向前及在甲状软骨板内侧直接向前侵犯声门旁间隙;肿瘤沿杓会厌襞向内上方及在甲状软骨板内侧上部侵入会厌前间隙。结论:声门旁间隙及会厌前间隙的受侵并不是喉部分切除的禁忌证,大部分位于梨状窝外侧壁的肿瘤及部分梨状窝内侧壁的肿瘤保留喉功能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病理 手术 喉结构 梨状窝癌
下载PDF
2004年两广地区国家菜用(鲜食)大豆区域试验概况*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艳波 陈应志 +5 位作者 陈怀珠 蔡淑平 陈达刚 杜宝贵 温玉容 年海 《大豆通报》 2006年第2期6-8,13,共4页
分析了2004年国家菜用(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品种在我国低纬度华南地区的表现及产量差异,参试品种(系)春季种植生育日数71.5~86.5d,株高25.5—66.3cm,单株荚重为25.3—46.7g,标准荚个数为375.0~446.7个/kg之间,百粒重... 分析了2004年国家菜用(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品种在我国低纬度华南地区的表现及产量差异,参试品种(系)春季种植生育日数71.5~86.5d,株高25.5—66.3cm,单株荚重为25.3—46.7g,标准荚个数为375.0~446.7个/kg之间,百粒重为38.55~78.53g,产量在606.97~830.42kg/667m^2之间,表明莱用大豆在华南地区春种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国家莱用(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也应适当地细分区试布局,建议设立华南地区和中部地区两个区组,在华南地区同时设立春、夏、秋三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区域试验
下载PDF
极早熟夏大豆品种中豆33、中豆34光周期反应特性研究
18
作者 沙爱华 蔡淑平 +3 位作者 吴学军 张晓娟 邱德珍 周新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8-411,共4页
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和光照处理,研究了中豆33和中豆34的光周期反应特性,并与其他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早、中熟夏大豆品种相比,夏播时中豆33和中豆34全生育期较短,主要是因其生殖生长期较短,但仍然有较长的营养生长期。中豆33... 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和光照处理,研究了中豆33和中豆34的光周期反应特性,并与其他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早、中熟夏大豆品种相比,夏播时中豆33和中豆34全生育期较短,主要是因其生殖生长期较短,但仍然有较长的营养生长期。中豆33营养生长期对短日照更敏感,而中豆34生殖生长期对短日照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光周期
下载PDF
几个大豆品种(系)的豆腐加工性状分析
19
作者 周新安 蔡淑平 +1 位作者 朱健超 彭玉华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73-74,共2页
大豆起源于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栽培和食用过程中,我国拥有无数的品种类型、丰富多彩的食用方法。今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起来,选育加工品质优良的大豆新品种。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分析我国南方地区目前主... 大豆起源于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栽培和食用过程中,我国拥有无数的品种类型、丰富多彩的食用方法。今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起来,选育加工品质优良的大豆新品种。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分析我国南方地区目前主要推广品种的豆腐加工成品率,分析育成新品系群体中该性状的变异,为选育加工品质优良的大豆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平腐 加工
下载PDF
植被覆盖度监测的比例尺地形图数据整合系统
20
作者 蔡淑平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3年第3期205-207,215,共4页
由于传统数据整合系统软件数据转换模式较差,导致数据整合速度较慢,为此,设计植被覆盖度监测的比例尺地形图数据整合系统。硬件设计方面,选择设计一个适配器实现在不同系统中,通过交换控制服务进行数据管理和整合。软件设计方面,设置数... 由于传统数据整合系统软件数据转换模式较差,导致数据整合速度较慢,为此,设计植被覆盖度监测的比例尺地形图数据整合系统。硬件设计方面,选择设计一个适配器实现在不同系统中,通过交换控制服务进行数据管理和整合。软件设计方面,设置数据转换合并模式,将获取到的数据转换成计算机语言形式,通过设计数据仓库,构建整合体系实现数据之间的整合。实验结果表明,在地形图A中新系统比传统系统分别在数据整合时间上快了20 s和14.5 s,在地形图B快了40.5 s和32.2 s,在地形图C中快了68 s和50 s,表明地形图越复杂,新数据整合系统可以节省越多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比例尺 地形图 数据整合 整合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