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斑块易损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蔡湘丽 韩同亮 +3 位作者 李梅 宋达琳 王束玫 康维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326-232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s)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62例ACS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CICs及hs-CRP,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行血管内超声(IVUS)...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s)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62例ACS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CICs及hs-CRP,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事件相关病变处斑块形态学及特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患者、斑块破裂组与非斑块破裂组、易损斑块组与非易损斑块组CICs及hs-CRP的改变,以及CICs与斑块形态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CICs水平较UAP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破裂组与非斑块破裂组CIC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CIC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hs-CRP水平较UAP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破裂组hs-CRP水平较非斑块破裂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hs-CRP水平较非易损斑块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CICs水平与远端管腔面积(LCSA)呈负相关(P<0.05),在UAP组则呈正相关(P<0.05)。结论 CICs水平在AMI组及斑块破裂组明显升高,hs-CRP水平在AMI组、斑块破裂组及易损斑块组均明显升高,AMI组CICs水平越高LCSA越小,CICs的测定对于ACS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复合物 冠状动脉斑块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心肌梗死
下载PDF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对冠状动脉内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蔡湘丽 宋达琳 +4 位作者 李梅 任国瑞 王海滨 郭新贵 康维强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0年第4期20-22,共3页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定量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5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用血管内超声检测事件相关病变处斑块形态学及特征,应用液相蛋白芯片结合流式细胞分析...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定量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5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用血管内超声检测事件相关病变处斑块形态学及特征,应用液相蛋白芯片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以及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结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304),血管内超声识别的斑块破裂与非斑块破裂者两组比较,组织型先溶酶原复合物浓度差异均未见显著性(P=0.09);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两组纤维酶原激活物浓度比较结果未见显著性差异(P=0,90)。组织型纤溶酶原复合物浓度与斑块形态学指标存在显著地相关性;其他因子与各斑块形态学指标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斑块损伤和形态特点刺激机体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的产生,包括组织型先溶酶原复合物的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是独立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反应以外反映斑块形态特点的标志,也提示自身抗血栓保护系统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管内超声 斑块破裂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监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附109例报告)
3
作者 蔡湘丽 田惠萍 杨树标 《青岛医药卫生》 1994年第1期44-45,共2页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近年来冠心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由于心脏病发作或猝死前可毫无症状,因此,SMI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分析109例冠心病患者24小时DCG监测情况,对SMI的发作规律,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无症状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监测 冠心病研究 复杂心律失常 心脏病发作 缺血性改变 冠状动脉病 束支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房速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规律及病因初步探讨
4
作者 蔡湘丽 王伟力 田惠萍 《青岛医药卫生》 2000年第5期348-348,共1页
心房颤动(AF)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而阵发性AF为持续性AF的前驱表现,此类AF对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无影响,但可增加冠心病及瓣膜病患者的死亡率。本文回顾分析了3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规律及伴随症状,并初步进行病因探讨。 1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阵发性 心血管事件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造影 发生规律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死亡率 无器质性心脏病
下载PDF
高频彩超诊断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岩松 蔡湘丽 胡克林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97-98,101,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PTB)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对PTB的认识。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确认的20例PTB女性患者,同时所有患者均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20例患者中,5例患者的肿瘤为分叶状,14例为椭圆形,1例...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PTB)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对PTB的认识。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确认的20例PTB女性患者,同时所有患者均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20例患者中,5例患者的肿瘤为分叶状,14例为椭圆形,1例为不规则形状;18例患者的肿瘤边界清晰,2例不清晰;内部回声衰减0例,不变5例,增强15例;6例患者发生囊性变;2例患者出现钙化现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所有患者均能探测到血流信号,其中Ⅰ级9例,Ⅱ级7例,Ⅲ级4例;收缩期峰值流速的平均值为(19.35±6.50)cm,阻力指数为0.72±0.04;20例PTB的病理类型为:良性9例,交界性5例,恶性6例;血流信号等级与PTB病理分型并无明显对应关系。结论:高频彩超诊断小体积恶性PTB,能够显示清晰的具有特征性的彩超声像图,为临床鉴别诊断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了较好的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超 乳腺叶状肿瘤 彩超声像图 血流信号
下载PDF
热断层扫描技术对亚健康的评价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小燕 宋玉波 蔡湘丽 《中国医刊》 CAS 2017年第10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热断层扫描技术(TTM)对亚健康的评价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316例,依据《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分为亚健康组164例及健康对照组152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热断层扫描,选取脑部及肾区... 目的探讨热断层扫描技术(TTM)对亚健康的评价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316例,依据《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分为亚健康组164例及健康对照组152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热断层扫描,选取脑部及肾区的热源值进行比较,其中亚健康组根据中医辨证分为阴虚、阳虚两个证型,阳虚组79例,阴虚组85例。阴虚组给予六味地黄丸并对症调理,阳虚组给予金匮肾气丸并对症调理,干预2个月后重复热断层扫描,分析热源值的变化。结果亚健康组脑部的热源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经2个月中药干预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已无显著性(P>0.05)。亚健康组双肾区热源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经2个月中药干预后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热断层扫描数据结果可作为量化亚健康治疗效果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健康 热断层扫描技术 中医辨证
下载PDF
载脂蛋白A5 SNP3、4基因变异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韩彤亮 蔡湘丽 +3 位作者 李梅 宋达琳 赵仲堂 康维强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512-514,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载脂蛋白(Apo)A5基因变异与冠心病及其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非亲属山东汉族冠心病及其脂代谢异常病人275例(冠心病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289例作为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载脂蛋白(Apo)A5基因变异与冠心病及其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非亲属山东汉族冠心病及其脂代谢异常病人275例(冠心病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28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结合全自动测序技术,检测两组ApoA5 SNP3、SNP4位点基因型,同时检测血脂水平。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冠心病组SNP3位点TC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08,P<0.05),且为独立影响因素。ApoA5 SNP3与ApoC3-482C/T基因间的连锁不平衡与对照组比较具有一定的差异。冠心病组SNP3 TC基因型三酰甘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基因型(F=7.56,q=4.69、4.32,P<0.05)。结论 SNP3与冠心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SNP4通过影响血脂代谢水平增加冠心病的易感性;单倍体优势是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脂异常 载脂蛋白A类 基因型
下载PDF
乳腺大汗腺癌超声表现(附9例报告)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红艳 蔡湘丽 +1 位作者 李睿 刘连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45-447,共3页
目的 :分析乳腺大汗腺癌的超声及临床表现,探讨大汗腺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6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大汗腺癌9例的临床表现及超声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9例患者平均年龄56.2岁,9例12... 目的 :分析乳腺大汗腺癌的超声及临床表现,探讨大汗腺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6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大汗腺癌9例的临床表现及超声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9例患者平均年龄56.2岁,9例12个肿块中,肿块最大径7~35 mm,其中>20 mm的9个(75%),初次发现肿块>30 mm的5个(41.67%),发生于外上象限11个(91.67%),形态不规则9个(75%),边缘不光整8个(66.67%),后方回声增强7个(58.33%),内部见细小钙化5个(41.67%),未见明显钙化7个(58.33%),内见双线样管壁结构1例(11.11%),2个以上多发肿块者3例(33.33%),双乳患病者1例,伴有腋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5例(55.56%),转移淋巴结共50枚,其中锁骨上3枚(6%),腋下47枚(94%)。结论:乳腺大汗腺癌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生长速度较快,常伴发腋窝、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超声检查多与其他恶性肿瘤难以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汗腺瘤 超声检查
下载PDF
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监测
9
作者 田惠萍 戚平 蔡湘丽 《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152-152,共1页
1993年3月~1998年10月,我们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连续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其心律失常及ST段改变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影响心肌梗死病人长期预后的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陈旧性心肌... 1993年3月~1998年10月,我们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连续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其心律失常及ST段改变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影响心肌梗死病人长期预后的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121例,男108例,女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并发症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血流参数改变的临床分析
10
作者 田惠萍 蔡湘丽 《青岛医药卫生》 1998年第4期8-8,共1页
近年来,冠心病仍然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总结了1993~1996年间的10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与正常老年人的心血管血流参数,进行对比检测分析,旨在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1 ... 近年来,冠心病仍然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总结了1993~1996年间的10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与正常老年人的心血管血流参数,进行对比检测分析,旨在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老十部查体中经多项检查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的108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男90例,女18,年龄60~81岁,平均69.8±8.7岁。同时选择多项检查正常的健康者80例(对照组),男72例,女8例,年龄60~80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冠心病 临床分析 血流参数 心血管 冠心病患者 多项检查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正常老年人 计算机分析 对象与方法
下载PDF
DCG监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与QTC及JTC离散度的关系
11
作者 田惠萍 蔡湘丽 《青岛医药卫生》 1997年第1期43-44,共2页
目前,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长期预后的重要性日益引起重视。据此,我院收集总结了1993年4月~1996年10月间发病就诊的冠心病患者,其中44例心肌梗死患者,47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连续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常规12导心电图综合进... 目前,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长期预后的重要性日益引起重视。据此,我院收集总结了1993年4月~1996年10月间发病就诊的冠心病患者,其中44例心肌梗死患者,47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连续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常规12导心电图综合进行分析,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与QTC、JTC离散度的关系,旨在了解影响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 DCG监测 QT离散度 心肌梗死患者 QTCD JTcd 动态心电图监测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重构与血脂水平的定量关系研究
12
作者 许文亮 宋达琳 +5 位作者 蔡湘丽 任国瑞 王海滨 迟国安 程凯 康维强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10期1642-164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靶病变血管重构方式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106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ACS患者,靶病变血管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测量靶病变段及其近端参考段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计算血管重构指数(RI):靶病变段EEM...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靶病变血管重构方式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106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ACS患者,靶病变血管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测量靶病变段及其近端参考段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计算血管重构指数(RI):靶病变段EEM面积与近端参考段EEM面积之比。根据RI分为正性重构组(RI>1)69例和负性重构组(RI≤1)37例;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55例)和<60岁组(51例)。同期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 RI与年龄显著负相关(r=-0.38,P=0.03),与血清TG水平显著正相关(r=0.32,P=0.02),血清TG水平正性重构组显著高于负性重构组(P=0.03);年龄<60岁组RI与血脂无相关关系,血脂水平正性重构亚组与负性重构亚组间无差异;年龄>60岁组,RI与血清LDL-C水平显著正相关(r=0.53,P=0.03),血清TG和HDL-C水平正性重构亚组显著高于负性重构亚组(P=0.01,P=0.04)。结论血脂水平影响ACS患者靶病变血管重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脉重构 血脂 年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